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观本体论、混沌宇宙观与进步不稳定性——谭嗣同的《仁学》与章太炎的回应
1
作者 徐小芳(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9-44,70,共17页
《仁学》在西方学者眼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中国古典文献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框架重新诠释的作品,在中国学者笔下这是近代中国新儒学哲学体系融入现代性全球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以求能与当时的国际社会在同一维度上对话。然而《仁学》... 《仁学》在西方学者眼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中国古典文献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框架重新诠释的作品,在中国学者笔下这是近代中国新儒学哲学体系融入现代性全球主义的一次大胆尝试,以求能与当时的国际社会在同一维度上对话。然而《仁学》中谭嗣同以其进化最终带来自由的乐观本体论为导向,援引佛教和道教中对有限性的传统解决方案,提出了超越时间的绝对平等观,这一观念遭到了章太炎的批驳。在章太炎看来,进化最终没有超越混沌,相反,它起源于时间世界,且必须有法律之限制,即基于法之平等与等级,官员和国家试图在此基础上将突发事件和混沌合理化。通过对二人不同哲学观的梳理与对比,清晰反映了那一时期的士人对近代中国传统儒家哲学观念转向的尝试与辩论,这对于归纳传统中国儒家的哲学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乐观本体论 谭嗣同《仁学》 混沌宇宙观 进步不稳定性
下载PDF
论地方文献中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作者 赵逵夫 赵晓燕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1期14-24,共11页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央的总体指导下,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典型事例,尤其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英雄事迹,和咏赞这些英雄人物的诗词作品,讲好当地的故事。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使这个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央的总体指导下,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典型事例,尤其近代以来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英雄事迹,和咏赞这些英雄人物的诗词作品,讲好当地的故事。这样不仅大大地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使这个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同时突显了当地的优秀文化传统。全国每一个地方都有爱国英雄留下的印记,都能听到咏赞爱国英雄的诗歌作品。就甘肃而言,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朱贵将军、抵抗八国联军入侵中奋勇杀敌的回族爱国英雄马福禄将军的英雄事迹,和诗人们赞扬这些英雄人物的大量作品都是振奋人心的。林则徐、谭嗣同在甘肃留下的很多作品,也同样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赞扬克服家庭困难积极要求奔赴抗日前线的职员和兰州空军部队一次轰炸日军四十多架飞机的战绩及相关诗文,表现出甘肃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国主义 文化建设 林则徐 朱贵 谭嗣同 马福禄 《雍言》
下载PDF
谭嗣同哲学主导思想的转变及其实践后果 被引量:4
3
作者 彭大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0,共5页
谭嗣同早期受王船山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故其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后来由于受佛教思想影响,其哲学主导思想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哲学主导思想使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陷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谭嗣同早期受王船山唯物主义思想影响,故其哲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后来由于受佛教思想影响,其哲学主导思想转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种哲学主导思想使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陷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迷误,并直接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但是,谭嗣同的血并没有白流,他“冲决网罗”、思想解放的伟大精神与自我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对中国近、现代的伟大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实践后果 深远影响
下载PDF
平等与自由——谭嗣同、严复民主启蒙思想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志文 魏义霞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203,288,共11页
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致使民主启蒙成为其启蒙思想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两人的民主启蒙思想具有明显差异:第一,价值旨趣不同:谭嗣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围绕着平等... 在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中,谭嗣同、严复都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君为臣纲"和君主专制,致使民主启蒙成为其启蒙思想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两人的民主启蒙思想具有明显差异:第一,价值旨趣不同:谭嗣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围绕着平等展开,严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贯彻着自由原则。第二,解决君主专制以及拯救中国的方案有别:谭嗣同幻想"超出体魄之上而独任灵魂",实现平等的途径是消除国界,世界大同;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开议院,兴民权。第三,思想侧重迥异:谭嗣同始终侧重思想启蒙,严复则关注制度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自由 谭嗣同 严复 民主启蒙
下载PDF
平等主义的纲领及其衍绎《大同书》《仁学》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瑞泉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130,共9页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书》 《仁学》 康有为 谭嗣同 平等主义
下载PDF
神伦与友道——基督教如何影响了谭嗣同《仁学》平等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晓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60,287,共9页
谭嗣同在《仁学》中运用基督教神伦和灵肉区分原理,批判传统不平等之纲常;运用基督教友道观念作为建立《仁学》新伦常的"圭臬",阐发伦理平等之义。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基督教 神伦 友道 平等
下载PDF
《荀子》的近代视界——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 被引量:1
7
作者 魏义霞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5-79,共5页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 在《荀子》的近代视界中,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最为接近。两个人对《荀子》的解读与对荀子的思想解读和态度评价一脉相承,受制于各自的荀子观、学术观和政治观。一方面,与同时代的其他近代思想家相比,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思想诠释和态度最为相似,无论对荀子的抨击还是聚焦《荀子》的政治思想都拉近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与其他近代思想家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康有为、谭嗣同对《荀子》的解读具有不容忽视的差异,这从宏观透视、主题归类和篇章取舍等各个方面展示出来。异同参半使康有为、谭嗣同的《荀子》观比较拥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既有助于深刻把握两个人思想的异同,又有助于直观感受《荀子》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荀子》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谭嗣同哲学三题 被引量:1
8
作者 魏义霞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4-160,共7页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近代哲学的特殊性,新旧交替、中西交汇使近代哲学无论理论来源、内容构成还是概念范畴、体系建构都变得异常斑驳、多变和复杂。这一点在谭嗣同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有鉴于此,如何界定、把握谭嗣同哲学的性质和特...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近代哲学的特殊性,新旧交替、中西交汇使近代哲学无论理论来源、内容构成还是概念范畴、体系建构都变得异常斑驳、多变和复杂。这一点在谭嗣同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有鉴于此,如何界定、把握谭嗣同哲学的性质和特点,进而客观、合理地界定其地位成为谭嗣同研究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学术界对谭嗣同思想的研究存在诸多有待探索的空间,对谭嗣同哲学的定性颇有争议,对于谭嗣同的评价也有待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哲学研究 哲学定性 思想评价
下载PDF
谭嗣同与宋恕——以《仁学》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际开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3,90,共24页
《仁学》的主旨是要在文明层面回应西方冲击,树立一个取代程朱理学的思想典范,标志着近世中国思想体系向近代的蜕变。谭嗣同在同时代的变法思潮中,融合了康有为与宋恕的变法思想,在其师刘人熙等人影响下,立足于王船山、魏源的思想传统,... 《仁学》的主旨是要在文明层面回应西方冲击,树立一个取代程朱理学的思想典范,标志着近世中国思想体系向近代的蜕变。谭嗣同在同时代的变法思潮中,融合了康有为与宋恕的变法思想,在其师刘人熙等人影响下,立足于王船山、魏源的思想传统,吹响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双重革命的号角。谭嗣同在北游访学前后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其主因是受到宋恕等人的思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宋恕 《仁学》 湖湘学风 南学会
下载PDF
论康有为、谭嗣同的三礼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义霞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2-30,共9页
尽管康有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都牵涉《周礼》《仪礼》《礼记》组成的三礼,然而,两人无论对三礼的取舍还是解读都相去甚远。礼包括思想与文本两个方面,无论思想之广还是经典之多都增大了康有为、谭嗣同三礼观比较的复杂性。就对三礼的... 尽管康有为、谭嗣同的经典解读都牵涉《周礼》《仪礼》《礼记》组成的三礼,然而,两人无论对三礼的取舍还是解读都相去甚远。礼包括思想与文本两个方面,无论思想之广还是经典之多都增大了康有为、谭嗣同三礼观比较的复杂性。就对三礼的取舍而论,康有为对《仪礼》津津乐道,谭嗣同对《礼记》青睐有加。就对《周礼》的态度而论,康有为视之为刘歆伪造而贬黜之,谭嗣同视之为周公所作而力尊之。两人的三礼观既是经典观的一部分,又隐藏着不同的国学理念和学术意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三礼 近代哲学
下载PDF
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启蒙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向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其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尽变西法"的"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其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尽变西法"的"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论传统;以蕴涵"自由、平等、博爱"的"仁"说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以"两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抨击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中国近代哲学 启蒙思想
下载PDF
康有为、谭嗣同对佛教教义的阐发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义霞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10-16,共7页
康有为、谭嗣同都热衷于对佛教教义的阐发。总的说来,两人对佛教教义的阐发以差异为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康有为从养生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的主题是养生卫生;谭嗣同则从仁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宣扬不生不灭。康有为将佛教打造... 康有为、谭嗣同都热衷于对佛教教义的阐发。总的说来,两人对佛教教义的阐发以差异为主,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康有为从养生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的主题是养生卫生;谭嗣同则从仁的角度解读佛教,认定佛教宣扬不生不灭。康有为将佛教打造成去苦至乐之方;谭嗣同则关注人的死后世界,凸显佛教的因果报应。康有为宣扬"求乐免苦",利用佛教论证生而固乐;谭嗣同则宣扬无我,借助佛教渲染人生无我。康有为仁智并提;谭嗣同则提倡大无畏精神,鼓舞人们勇敢救世。康有为、谭嗣同对佛教教义的不同诠释源于他们的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展示了近代佛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谭嗣同 佛教 教义阐发
下载PDF
谭嗣同禅武思想探研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祖会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138-141,共4页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还是鲜为人知的武术家和佛学家。以谭嗣同的禅武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禅武生涯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谭嗣同通过艰苦学习和探索研究,对佛学和...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诗人,还是鲜为人知的武术家和佛学家。以谭嗣同的禅武思想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其禅武生涯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谭嗣同通过艰苦学习和探索研究,对佛学和武学领悟较为深刻,并将其融合,运用于实践之中,充分挖掘了佛学和武学的社会价值,对后期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武术 佛学
下载PDF
《仁学》与中国伦理的近代转换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凡明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14,共3页
谭嗣同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文化批判 ,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他以以太—仁—通—平等的构思理路 ,熔铸古今 ,会通中西 ,以突破中国传统伦理 ,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 ,建构具... 谭嗣同的《仁学》通过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文化解构和对封建名教的文化批判 ,发出了冲决封建网罗、摆脱专制压迫的呐喊。他以以太—仁—通—平等的构思理路 ,熔铸古今 ,会通中西 ,以突破中国传统伦理 ,实现中国传统伦理的近代转换 ,建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近代伦理精神的伦理价值体系。《仁学》体现了他希望实现中国传统伦理近代转换的高度的文化自觉 ,以及对西方近代自由、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伦理解构 伦理批判
下载PDF
试析谭嗣同的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洪萍 《阴山学刊》 2005年第6期72-75,共4页
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 谭嗣同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中外通、上下通和人我通,就必须要沟通中西学术,以中国传统的大同和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为武器;要实现男女内外通,实现男女之间的平等,就必须要兴办女学,为妇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谭嗣同指出,注重实践和相互切磋是沟通学术的为学之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教育思想 为学之方
下载PDF
谭嗣同政治思想探析
16
作者 杨健康 黄震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6-69,共4页
谭嗣同根据政治变法的需要 ,从西方文化中去寻求真理 ,并用传统文化来诠释外来文化。同时 ,又用他所理解的外来文化来改造传统文化 ,使他所建构的政治思想呈现出“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政治思想
下载PDF
谭嗣同《仁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17
作者 刘觅知 张天杰 《云梦学刊》 2008年第1期57-62,共6页
谭嗣同的《仁学》是晚清少见的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仁学》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影响及评价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后,发现还需要以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仁学》进行综合性研究。《仁学》中... 谭嗣同的《仁学》是晚清少见的有着一定体系、熔铸中西思想于一治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国内学者在《仁学》的思想渊源、思想内容和影响及评价三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后,发现还需要以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仁学》进行综合性研究。《仁学》中的宗教因素、思想矛盾等许多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仁学》 研究现状 综述
下载PDF
谭嗣同、梁启超“应用佛学”之异同析论
18
作者 蔡双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33,共5页
谭嗣同、梁启超所倡导的"应用佛学",虽然都是希望从中摄取和利用某些有益的资源为救国救民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态度与认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谭氏往往根据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不断地加以取舍、改造和引申,以充实其仁... 谭嗣同、梁启超所倡导的"应用佛学",虽然都是希望从中摄取和利用某些有益的资源为救国救民服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态度与认识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谭氏往往根据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不断地加以取舍、改造和引申,以充实其仁学思想体系;而梁氏则除此之外,还希望利用佛学来改造国民性。比较谭、梁二人的应用佛学,既可认识佛学与他们各自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又可从中略窥佛学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梁启超 应用佛学 摄取 改造 异同
下载PDF
生死宣南谭嗣同
19
作者 王汝丰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宣南”是古都北京宣武门迤南一带地域的泛称。这一泛称在清代诗人墨客的诗词文集中多有所见 ,约定俗成 ,流传至今。谭嗣同生于宣南 ,死于宣南 ,在宣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本文记述了谭氏与宣南的生死情缘。同时 ,今年是谭嗣同... “宣南”是古都北京宣武门迤南一带地域的泛称。这一泛称在清代诗人墨客的诗词文集中多有所见 ,约定俗成 ,流传至今。谭嗣同生于宣南 ,死于宣南 ,在宣南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本文记述了谭氏与宣南的生死情缘。同时 ,今年是谭嗣同戊戌政变被捕英勇就义 10 5周年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中国近代杰出的改革家、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宣南” 北京 宣武门 戊戌维新运动
下载PDF
论谭嗣同“以心力解劫运”思想
20
作者 彭平一 李斯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9-23,共5页
谭嗣同在晚清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糅合西学、佛学和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以心力解劫运”的改造人心风俗思想。这一思想试图以“心力”改造封建旧道德,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新道德,以改造国人的人心风... 谭嗣同在晚清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糅合西学、佛学和儒、道、墨等学派的思想精华,提出了“以心力解劫运”的改造人心风俗思想。这一思想试图以“心力”改造封建旧道德,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新道德,以改造国人的人心风俗,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启蒙意义,又具有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和浓厚的道德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嗣同 心力 劫运 人心风俗 道德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