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长安城崇仁坊空间分布的变迁
1
作者 辛龙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 唐长安城崇仁坊位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与皇城之间,与东市对角相望。初唐和盛唐时期,除了寺观之外,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很多高官贵族在此居住。开元年间,礼会院的设立使崇仁坊的里坊空间开始发生改变。中晚唐以后,崇仁坊内出现了数量众多的进奏院、旅舍,商业活动尤为兴盛,出现突破里坊空间和时间的夜市。此时,除了寺观的延续,仍有新的高官贵族宅邸,但数量骤减,已不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崇仁坊 宅第 礼会院 进奏院
下载PDF
移植与再造: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十一面观音造像组合考
2
作者 陈凯源 沙武田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6,共9页
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北侧绘有一铺以十一面观音为主尊胁侍的说法图,经分析可知,该造像组合是在借鉴长安出土的“大唐善业泥”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的唐长安风格佛教造像改造而成的一铺佛教艺术作品,创作年代大致为垂拱二年(686)至圣历元... 莫高窟第331窟东壁北侧绘有一铺以十一面观音为主尊胁侍的说法图,经分析可知,该造像组合是在借鉴长安出土的“大唐善业泥”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的唐长安风格佛教造像改造而成的一铺佛教艺术作品,创作年代大致为垂拱二年(686)至圣历元年(698)这段时间。第331窟以及第332、148窟作为敦煌李氏家族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三者不仅作为初盛唐时期敦煌石窟中的代表洞窟,窟内还出现了大量与唐长安相关的造像内容,这表明其深受唐长安佛教思想及艺术的影响,是唐代长安风尚浸染下所建造的一批洞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331窟 十一面观音 善业泥 唐长安 敦煌李氏
下载PDF
陕西西安唐戴至德夫妇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昕 +2 位作者 张小丽 吴晓璇 张星(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0,F0002,共14页
2019年7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常宁新区郭杜街道任家寨村南发掘古墓葬2座,其中编号为M1的墓葬为长斜坡墓道五天井土圹砖室墓,出土器物50件(组),其中有墓志2合,确定墓主为唐代宰相戴至德和夫人博陵崔氏合葬墓。
关键词 陕西西安 唐墓 戴至德 宰相
下载PDF
汉长安城营建中未央宫的空间作用与影响
4
作者 姚成 吴国源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58-63,共6页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 未央宫作为整个西汉帝国的政治中心,其选址、规模、宫城形制对整个汉长安城的规划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界关于未央宫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宫殿本身,而对于未央宫宫城与汉长安城的空间布局关系则仍可深入探究。本文立足于汉未央宫和汉长安城建设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为依据,探讨未央宫营建对汉长安城城市轴线、路网分布、功能分区、标志性建筑等方面产生的空间作用与影响,并以此揭示汉长安城以未央宫为核心构建的空间秩序,以及其所蕴含的都城空间规划整体思想与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未央宫 汉长安城 宫殿营建 历史城市空间规划
下载PDF
唐代燕然都护府、中受降城治城考
5
作者 刘永杰 张文平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包头平原位于唐代西京长安的正北方,有“国之北门”之称,是唐朝在北疆经营的重点区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包头平原设置燕然都护府。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在包头平原之上修筑中受降城。经考古调查,结... 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包头平原位于唐代西京长安的正北方,有“国之北门”之称,是唐朝在北疆经营的重点区域。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在包头平原设置燕然都护府。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在包头平原之上修筑中受降城。经考古调查,结合史料记载,初步考证燕然都护府治城为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敖陶窑子古城,中受降城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二狗湾古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燕然都护府 敖陶窑子古城 中受降城 二狗湾古城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3年度发掘简报
6
作者 辛龙 +5 位作者 王桐 陈波 关琳(整理)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共5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3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的排水沟、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十王宅内院落院墙墙基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了坊墙、院墙、路面、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外郭城北城墙、十王宅北坊墙、北坊墙外排水沟、十王宅院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3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外郭城北城墙 十王宅北坊墙 十王宅院墙墙基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造像的形式变迁
7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2,共17页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像存在着3个顶点:一个是以第328窟为代表的第2期诸窟末期,一个是以第66窟为代表的第3期,还有一个是以第45窟为代表的第4期。可知敦煌莫高窟唐前期造像不断地受到中原(长安)新的流行样式、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唐前期 造像 长安形式
下载PDF
有机更新视域下城市型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军民 赵柏翔 《中国名城》 2023年第12期24-32,共9页
处于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具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与纷繁芜杂的外部环境,文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大范围、各层级、多维度、多主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由遗址保护与... 处于城市周边的大遗址具有特殊的区位条件与纷繁芜杂的外部环境,文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其保护利用工作涉及大范围、各层级、多维度、多主体,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动态性和复杂性。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例,由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现状切入,一方面回顾遗址区的发展演变过程,得出大遗址系统要素之间秩序的失衡是遗址区低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对近年来的保护工作进行反思,认为遗址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引入有机更新理论,将其作为一种全方位引领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口、用地、产业、空间、保障机制等角度入手,在遗址区各要素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和谐的秩序,引导一种由小及大、持续渐进的遗址保护利用及区域发展模式,进而达成文物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型大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有机更新 秩序
下载PDF
唐宋变革视域下的吴越国杭州城考
9
作者 钱彦惠 周庭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4期91-98,共8页
唐末五代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吴越国王钱镠三次大规模扩建,其一跃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从都城布局形式上看,吴越国杭州城采取了近似于北宋东京城的嵌套式三重城制,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不... 唐末五代是杭州城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历经吴越国王钱镠三次大规模扩建,其一跃成为东南地区重要的城市。从都城布局形式上看,吴越国杭州城采取了近似于北宋东京城的嵌套式三重城制,这与唐长安城外郭城、皇城、宫城的不完整相套式布局不同,为南宋临安城宫城、外城的定型打下基础。处于唐宋变革期的吴越国杭州城的布局情况,为我们解读“中世纪都城”布局模式向“近世都城”布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吴越国 杭州城
下载PDF
唐长安城佛寺景观风貌及游憩活动量化研究--基于古诗文本挖掘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伟昊 张卫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8-144,共7页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唐长安城佛寺中的云霞、佛殿、树木、山体等风景最容易被文人所感知,唐长安城佛寺具备庄严的佛殿形象以及优美的山林风貌特点,营造出佛教崇尚的理想环境。佛寺包含了围绕佛寺入口、佛殿、内院、寺外产生的4类景观意象,以及文人常在佛寺中进行的5类游憩活动。依据佛寺景观意象、游憩活动特点,及其分别在城中的空间分布特点,所得结论可为地域佛寺艺术创作与博物馆主题陈列提供理论借鉴,为西安城中佛寺的景观更新及游憩活动安排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对古诗文本中的景观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空间分析中具有优势,对佛寺景观及文化塑造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唐长安城佛寺 佛寺诗 文本分析 景观意象 游憩活动
下载PDF
基于诗词文本分析的唐宋长沙城景观形象挖掘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伟昊 张卫 周洳帆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159-164,共6页
为再现唐宋时期长沙城的景观风貌,文章选择唐宋时期咏颂长沙城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技术量化分析方法,从274篇诗词文本中总结唐宋长沙城的景观形象。结果表明:1)山峰、船只、黄鸟是唐宋长沙城的核心景观;... 为再现唐宋时期长沙城的景观风貌,文章选择唐宋时期咏颂长沙城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数字技术量化分析方法,从274篇诗词文本中总结唐宋长沙城的景观形象。结果表明:1)山峰、船只、黄鸟是唐宋长沙城的核心景观;湘江、岳麓、湘西寺是唐宋长沙城的核心景点;唐宋长沙城具有寺阁胜景、江洲夜景、麓林暮色、江岸翠景4类景观意象。2)长沙城中清雅秀绝的山水自然景观风貌在唐宋时期已形成;唐宋长沙城具有佛儒文化气息的人文景观风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形象 唐宋诗词 文本挖掘 社会网络分析 长沙
下载PDF
语义网络视角下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形制特点
12
作者 杨伟昊 张卫 周洳帆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49,共9页
唐代长安城佛寺在我国佛教寺院建设过程中处在突出地位,目前对于其内部空间的了解并非十分清晰。在语义网络的视角下,试图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基本形制特点。从260首相关古诗中挖掘提取出32种物态要素,以各要素之间的共词关系探讨其... 唐代长安城佛寺在我国佛教寺院建设过程中处在突出地位,目前对于其内部空间的了解并非十分清晰。在语义网络的视角下,试图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基本形制特点。从260首相关古诗中挖掘提取出32种物态要素,以各要素之间的共词关系探讨其语义关系,并将结果对应于空间网络中。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相关数据指标,分别从整体、局部、个体三方面得出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形制特点。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未来设计实践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证明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验证并补充历史建筑空间形制特点,有利于提升建筑内部空间研究的科学性。同时,通过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中各个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尺度特点、使用者空间体验等研究领域有所扩展,对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佛寺 空间形制 语义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人文
下载PDF
陕西西安东郊西等驾坡唐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霄澜(执笔/绘图) +6 位作者 赖思玉(执笔/绘图) 宁琰 张建军(绘图) 黎镜明(绘图) 李昌林(摄影) 刘阳(摄影) 齐威(摄影)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4,共23页
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更新项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雁塔区西等驾坡村发掘了一批古代墓葬。其中唐墓两百余座,8座出土墓志的墓葬年代明确,为研究唐中晚期中小型墓葬提供了新资料。
关键词 陕西西安 西等驾坡 中晚唐 唐墓 墓志
下载PDF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2022年度发掘简报
14
作者 辛龙 陈波 +3 位作者 郭永淇 唐世玉锦(绘图) 王晓静(绘图) 荣洁(绘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共7页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2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十王宅东坊墙、东坊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外郭城北城墙进行了主动性发掘...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夹城及十王宅遗址位于隋唐长安城遗址东北部。2022年5月至1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区域内十王宅东坊墙、东坊墙与夹城墙之间的道路、北坊墙与外郭城北城墙之间的唐代地面、外郭城北城墙进行了主动性发掘,清理道路、车辙、排水沟等遗迹,并解剖了十王宅东坊墙墙基,外郭城北城墙墙基。本文即是对2022年度发掘工作主要收获的简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长安城东北角 十王宅东坊墙 外郭城北城墙
下载PDF
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空间营造模式研究
15
作者 薛璐璐 李凌 +1 位作者 刘伟 高任 《城市建筑》 2023年第3期70-73,99,共5页
商业步行街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应运而生。各地都建设不同规模的商业步行街,而步行街的空间营造模式成为商业步行街规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分析的方法,从人的使用感受... 商业步行街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应运而生。各地都建设不同规模的商业步行街,而步行街的空间营造模式成为商业步行街规划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以西安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分析的方法,从人的使用感受和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的角度,对其空间进行研究和评价,并结合景观小品布置,对大唐不夜城的空间营造模式进行分析,获得大唐不夜城商业步行街的优缺点。希望通过此次研究可以为商业步行街的空间营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步行街 大唐不夜城 空间营造 积极空间 消极空间
下载PDF
唐宋诗词中古代城市意象特征及营建思想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16
作者 陈依頔 程诗雨 +1 位作者 尹嘉丞 孙亮 《城市建筑》 2023年第5期140-146,共7页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这种... 文章以唐宋诗词为媒介,借助文本量化分析、诗词意境分析,梳理古代的城市意象特征。研究发现,诗词文本中古代城市意象主要包括自然山水、人文建筑、城市区域三类要素。其中,自然山水和人文建筑是关联域最广、关联度最强的核心要素。这种以山水人文空间为主要意象的中国特色,来自传统文化中结合自然的方位布局规划思想和以文化人的空间营建思想。文章验证了文本分析法研究古代城市意象的可行性,有助于深入挖掘传统营建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意象 营建思想 唐宋诗词 武汉
下载PDF
唐代城市应对战争机制的历史考察
17
作者 梁克敏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4-254,共11页
由于各种政治矛盾的激化,唐代爆发了许多战争,使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城市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唐代城市在战前、战时和战后都采取诸多应对战争危机的措施。在战前,增加城市的兵力,修缮城墙、城壕等防御设施,增加... 由于各种政治矛盾的激化,唐代爆发了许多战争,使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城市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唐代城市在战前、战时和战后都采取诸多应对战争危机的措施。在战前,增加城市的兵力,修缮城墙、城壕等防御设施,增加兵器、粮食等物资储备。在战时,做好军事动员,征集民夫,向邻近城市求援,集中分配人员和物资,实施戒严,加强城市巡逻。在战后,采取重建城市设施、减轻赋税和招徕人口,使城市尽快从战争中恢复。唐代城市应对战争机制的完善,增强了城市防御力量,提高了城市生存能力,减轻了战争对城市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城市 战争 危机应对
下载PDF
《长安三万里》:文化故事的中国式书写
18
作者 郑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5-98,共4页
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将熟悉的盛唐历史陌生化的同时,力求让不同的受众在盛唐的文化甘露中,体悟华夏历史文化的历史温情与文化温度。它通过再现高适、李白等民族脊梁的成长史,重建了盛唐时代昂扬奋斗、... 作为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的开篇之作,《长安三万里》将熟悉的盛唐历史陌生化的同时,力求让不同的受众在盛唐的文化甘露中,体悟华夏历史文化的历史温情与文化温度。它通过再现高适、李白等民族脊梁的成长史,重建了盛唐时代昂扬奋斗、和合从容的盛唐风骨,赋予长安、唐诗等文化元素丰富文化意蕴的背后,本质上是中华儿女立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安三万里》 历史温情 盛唐风骨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唐代城市市场功能探析——以长安两市为中心
19
作者 赵凡奇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1-54,共4页
唐代城市市场不仅具备经济功能,还承担着政治、礼仪、传播等功能。城市市场的政治功能表现在政治统治和社会救济两方面。城市市场的礼仪功能体现为“徙市”以求雨、“闭市门”以祈晴。城市市场的传播功能表现为各方社会力量利用城市市... 唐代城市市场不仅具备经济功能,还承担着政治、礼仪、传播等功能。城市市场的政治功能表现在政治统治和社会救济两方面。城市市场的礼仪功能体现为“徙市”以求雨、“闭市门”以祈晴。城市市场的传播功能表现为各方社会力量利用城市市场声张自己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城市 市场
下载PDF
金元洛阳城在隋唐洛阳城内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初探
20
作者 曾雅洁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 在历史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叠加的历史环境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不同“时态”的历史遗迹不仅表现了当代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也表达着城市时空演变的内在逻辑。聚焦金元洛阳城(洛阳老城)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叠加现象,剖析两座古代城池内在的空间和功能联系。探究从隋唐到金元时期,洛阳城池规模骤减的现实背景下,古人在充分尊重山水格局、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沿袭街巷空间结构、保障城市功能复合、恢复人文生活场景等维度的营城策略,总结洛阳老城隋唐时期的历史环境和选址逻辑,窥见先人借势营城的规划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 洛阳老城 古城选址 历史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