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ilk Road:Boosting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Tang Dynasty
1
作者 HUAN Xiaoyu YU Peixin +1 位作者 ZHANG Zhengqing JIA Xiaoqing 《Psychology Research》 2022年第9期744-747,共4页
At the height of the Tang Dynasty,trading on the Silk Road reached its peak,which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The Silk Road broaden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extiles market,infl... At the height of the Tang Dynasty,trading on the Silk Road reached its peak,which brough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The Silk Road broaden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extiles market,influenced Han people’s aesthetic and consumption concepts,and promoted textile trading.The Silk Road expanded the categories of textile products and promoted trading and innovation.It facilitated the exchange of textile technology and formed a virtuous cycle of“export-development overseas-import”.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relied on both traditional technology and foreign technology,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achievements in printing,dyeing,and brocade,and laid a superb techn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xtile industry la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XTILEs tang dynasty silk Road textile technique brocade weaving
下载PDF
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Family Precepts,Rules 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2
作者 Jin Yingkun Arthur(翻译)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0年第6期83-103,共21页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sperity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ristocra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act of family precepts,rules,and ethics on children’s education.I believe that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family precepts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poetry and literature study within the family,which promoted virtues like loyalty,filial piety,diligence,frugality and modesty and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future generations.The rise and fall of Tang Dynasty famili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family precepts,rules,ethics,and learning.Famous and respectable families often regarded these traits as important means to maintain the family’s status,which obj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scholarship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Tang Dynasty.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s a“carry-on treasure”has become a common belief among scholars and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ducating Chinese society,enriching our culture,and keeping society in ord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dynasty family ethics family precepts family rules family learning children’s education
下载PDF
On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Influence of Wei Zhuang’s Famous Poem:Lament of a Northwestern Woman
3
作者 Liu Huo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4期109-120,共12页
Lament of a Northwestern Woman(Qin Fu Yin),composed by Wei Zhuang after the Huangchao uprising,is a long poem that showcases the sufferings of the civilians and embodies the people’s character of the poem,which is th... Lament of a Northwestern Woman(Qin Fu Yin),composed by Wei Zhuang after the Huangchao uprising,is a long poem that showcases the sufferings of the civilians and embodies the people’s character of the poem,which is the profound empathy and compassion of the poet towards the civilians’plight.The poem was writte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izong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year Gengmao(883 AD).2023 is also the year Gengmao,so this poem has existed for a remarkable 1140 years.For over a millennium,this long poem remained submerged in history until the opening of the Dunhuang Grottoes at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The deep compassion and commiseration towards the underprivileged masses conveyed in this long poem are reminiscent of Du Fu’s renowned“Three Poems of Separation.”Moreover,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is poem foretells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ent of a Northwestern Woman Wei Zhuang people’s character the decline of the tang dynasty
下载PDF
基于B/S的宋人唐诗观资源共享系统的实现
4
作者 杨红飞 王红丽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年第3期226-228,232,共4页
宋人唐诗观的嬗变与宋诗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成就的共享方式是传统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为宋人唐诗观的资料库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文中提出了基于B/S架构的资源共享系统的实现方案,为研究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对古代... 宋人唐诗观的嬗变与宋诗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成就的共享方式是传统的方式。为了更好地对为宋人唐诗观的资料库进行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文中提出了基于B/S架构的资源共享系统的实现方案,为研究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同时也是对古代文学学科的计算机辅助研究的前瞻性探索。系统分为表示层,业务处理层,数据持久层和数据库层,各个层次具备明确的界限和分工,在处理程序上都有明确的责任,不与其他层混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s架构 宋人唐诗观 资源共享系统
下载PDF
吐蕃立鸟纹锦所见中西技术互动与文化交融
5
作者 杨富学 孙志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1-51,共11页
立鸟纹锦是6—7世纪萨珊纺织品中的流行图像,在丝路沿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汉文化圈工匠在模仿与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了唐系纬锦的发展;吐蕃在不断外扩的基础上建立了纺织基地,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立鸟纹锦。从古代纺织技术角度看,中西... 立鸟纹锦是6—7世纪萨珊纺织品中的流行图像,在丝路沿线广为传播,影响深远。汉文化圈工匠在模仿与借鉴的基础上促进了唐系纬锦的发展;吐蕃在不断外扩的基础上建立了纺织基地,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立鸟纹锦。从古代纺织技术角度看,中西织造技术的交流与互鉴,对吐蕃时期的立鸟纹锦的艺术形式和织造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吐蕃时期流行的立鸟纹锦,虽以中亚斜纹纬锦织造技术为主,但也巧妙吸收了汉民族织锦的技艺特征,从而让立鸟纹锦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造型丰富、独具特色的立鸟纹锦,既显示出吐蕃贵族对丝绸审美水平的提升,也生动呈现出此时期中西织工交流互鉴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蕃 立鸟纹锦 粟特纬锦 唐系纬锦 番锦
下载PDF
唐代织锦中翼马纹样的研究及其设计实践 被引量:1
6
作者 黄瑞仙 周赳 《设计》 2024年第13期42-45,共4页
为了揭示传统瑞兽题材纹样的现代审美价值,并丰富现代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图文互证法,以唐代织锦为实物载体,对唐代翼马纹样的造型特征、构图形式、色彩特征3个方面进行艺术特征分析。提取出典型的翼马纹样并展开... 为了揭示传统瑞兽题材纹样的现代审美价值,并丰富现代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图文互证法,以唐代织锦为实物载体,对唐代翼马纹样的造型特征、构图形式、色彩特征3个方面进行艺术特征分析。提取出典型的翼马纹样并展开对元素的提取、重构、优化和组合,得出与当代美学相适应的设计图案,并将此设计图案应用于纺织类和文创类产品当中。通过将唐代织锦中翼马纹样创新再设计的实践,探讨翼马纹样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传统纹样的表现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织锦 翼马纹样 艺术研究 纹样创新 装饰设计
下载PDF
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TL12经锦饰物残件鉴定研究与考辨
7
作者 杭航 曹亚红 +1 位作者 张素虹 王亚蓉 《服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0-424,共5页
丝绸之路上出土了很多织锦文物,其中一些并无明确的考古记载,通过织物的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样风格来判别其出土年代和地点,是纺织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以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时期TL12经锦饰物残片为例,分析其织物组织结构和工艺... 丝绸之路上出土了很多织锦文物,其中一些并无明确的考古记载,通过织物的组织结构、织造工艺、纹样风格来判别其出土年代和地点,是纺织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以石河子大学博物馆馆藏汉唐时期TL12经锦饰物残片为例,分析其织物组织结构和工艺,基于纺织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研究方法推演出其原本纹样,并结合织物图案特征和出土文物进行对比,认为该织物应是源自汉晋时期西域地区的云气动物纹经锦。结果表明,针对没有明确出处甚至磨损严重的织锦文物,可以通过组织结构研究、反面纹样推演复原、相似文物对比考证等方法来对其所属时代以及出土区域进行鉴定研究与考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 丝绸 经锦 结构工艺 纹样
下载PDF
唐懿宗朝试赋研究
8
作者 郭家琦 王亚楠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6-71,共6页
试赋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唐代试赋的研究考证材料众多,但论者多以其程式化的体制、颂圣化的内容而忽视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对唐懿宗朝6场试赋的赋题、赋韵、赋文、赋体、主考官等因素分析,发现6... 试赋是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唐代试赋的研究考证材料众多,但论者多以其程式化的体制、颂圣化的内容而忽视其丰富的时代内涵与人文精神。通过对唐懿宗朝6场试赋的赋题、赋韵、赋文、赋体、主考官等因素分析,发现6场试赋既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学、史学价值,也具有崇儒宗经的文化导向、帝德建构的文化精神和朋党斗争的时代内涵。唐懿宗朝6场试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后人了解晚唐士人思想、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懿宗 试赋 崇儒宗经 帝德建构 朋党斗争
下载PDF
蜀锦的红花染色工艺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崔岩 刘元风 郑嵘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7,共5页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 通过对中国四大名锦之一蜀锦的色彩研究,分析其使用红花染色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依据文献材料和染色实践,探究红花染色工艺的步骤,还原古代蜀锦染制红色丝线的工艺技法,并从濯锦于江的历史角度证明了蜀锦中红花染色工艺的应用传统,为研究蜀锦传统色彩与工艺提供染色理论与实践支撑。研究认为,蜀锦艺人在唐代就已经能熟练利用红花色素的性质,从红花中先分离出黄色素,再以提取的红色素进行染色。以红花染料染制丝线织造而成的红色调织锦,是蜀锦的典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真红 红花 染色工艺 唐代
下载PDF
唐代织锦中含绶鸟纹的设计因子提取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彭国华 刘凯雄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1-118,共8页
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作为唐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浓缩了传统纹样的精华,极具审美属性与学术研究价值,有必要将其文化传承并进行设计应用。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挖掘、书籍资料的整理,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文化上的梳理;通过用户感知... 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作为唐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浓缩了传统纹样的精华,极具审美属性与学术研究价值,有必要将其文化传承并进行设计应用。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挖掘、书籍资料的整理,结合图文互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文化上的梳理;通过用户感知,提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设计因子,以形状文法进行推敲,设计出既具有唐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形;最后运用到丝巾设计案例中,已验证其可行性。唐代织锦中的含绶鸟纹在造型与审美上达到了一个特别高的程度,不仅可以为现代丝巾设计提供灵感与素材,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特点展现唐文化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织锦 含绶鸟 设计因子 形状文法 丝巾
下载PDF
唐代宫廷女装中披帛的流行特色探析——以唐墓壁画图像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历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9,共8页
从着装的文化环境看,唐代披帛并非偶然出现、单一来源,作为世俗宫廷女装的必备饰品和舞蹈服装的重要道具,披帛代表了唐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流行特色和创新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机械、体系化的染料与织物奠定了披帛... 从着装的文化环境看,唐代披帛并非偶然出现、单一来源,作为世俗宫廷女装的必备饰品和舞蹈服装的重要道具,披帛代表了唐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流行特色和创新精神。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先进的纺织技术与机械、体系化的染料与织物奠定了披帛的流行色调和多元化质料。在女装造型的衍变中,披帛以其丰富造型与领型及衣襟搭配而调节整体服饰形象,至盛唐呈现出丰富新颖的披着方式而日臻成熟,成为中西方与本土服饰文化交融的佳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文化 唐代服饰 披帛
下载PDF
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滢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6,共8页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 ,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 ,礼部主持考试 ,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 唐五代童子科与汉魏南北朝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等名号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唐代童子科是唐科举制度下的一个小科目 ,其面向的对象为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童子由诸道荐举或乡贡 ,礼部主持考试 ,有时皇帝亦亲自召见、策问。童子登第者一般都授官 ,由于其年纪尚轻 ,一般都会参加制举或吏部科目选 ,以加快晋升速度。五代童子科基本上沿袭了唐朝旧制 ,但在童子年龄、荐送和乡贡、考试内容及入仕等方面都作了一定的调整。唐五代童子科举的产生和发展与唐朝历代皇帝、大臣重视儿童教育紧密相关。唐五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变迁与完善 ,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五代 童子科 儿童教育 科举制 乡学 社会教育体制 家学 教育史
下载PDF
户县麦饭石在唐三彩釉料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尉和 刘开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619-621,共3页
以陕西户县麦饭石作为添加剂,选择不同掺量分别加入传统唐三彩釉料中,制作了4组釉料试样,在4个不同温度下烧制。结果显示,麦饭石的最佳添量为10%,最佳烧成温度为950℃。添加麦饭石使唐三彩釉中减少了红丹(PbO)的用量,降低了铅对制品和... 以陕西户县麦饭石作为添加剂,选择不同掺量分别加入传统唐三彩釉料中,制作了4组釉料试样,在4个不同温度下烧制。结果显示,麦饭石的最佳添量为10%,最佳烧成温度为950℃。添加麦饭石使唐三彩釉中减少了红丹(PbO)的用量,降低了铅对制品和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生产成本,釉面硬度增大,增加了装饰效果,提高了唐三彩釉的价值,为户县麦饭石拓宽了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县麦饭石 唐三彩釉料 添加剂 配方
下载PDF
唐李他仁墓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2
14
作者 拜根兴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8,共8页
《大唐右领军赠右骁卫大将军李他仁墓志》198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东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铁山先生曾作过录文并考释,但墓志拓片至今未见公布,录文涉及问题仍不少,学界对该墓志亦未见新的考释。本稿利用近年发现的唐人墓志以及现存文献... 《大唐右领军赠右骁卫大将军李他仁墓志》1989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东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铁山先生曾作过录文并考释,但墓志拓片至今未见公布,录文涉及问题仍不少,学界对该墓志亦未见新的考释。本稿利用近年发现的唐人墓志以及现存文献资料,并在孙氏录文及研究基础上,指出史料中"栅州"与"栅城"的关系和区别;认为李他仁并非所谓的靺鞨人,而是出身于世代为官的高句丽官僚家庭,他是在唐朝与新罗大兵压境的乾封年间投诚唐朝的;同时,对墓志记载、墓主最终官职、死亡时间以及对墓主后代记载存在问题,也做了深入论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墓志 李他仁墓志 栅州 栅城 高句丽遗民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国内唐代儿童史研究概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晓敏 郑言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68-71,共4页
儿童史在国内史学界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范围的扩大和西方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儿童,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著。不过相对于宋元之后的儿童史研究,唐代的儿童史略显零散与薄弱,主要在一些社会史... 儿童史在国内史学界属于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范围的扩大和西方史学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的儿童,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著。不过相对于宋元之后的儿童史研究,唐代的儿童史略显零散与薄弱,主要在一些社会史的论著中稍带提及。儿童虽是弱者,但并不是卑微的势力,他们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家庭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不应被史学所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儿童史 综述
下载PDF
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的保护修复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菊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 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红地团窠对鸟纹锦",存在残缺、污染、糟朽等严重病害,急需进行保护修复。本工作在采用测色仪、便携式荧光光谱仪、数码相机、掌上便携式显微镜scalar等专业仪器对该纺织品文物进行无损分析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和纺织品保存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继而采用支撑法,选用风格相近的背衬面料进行缝合加固,并对修复难点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修复后的织锦纹理清晰,丝线稳固,色泽协调,整体牢固度提高,达到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此成果对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修复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对鸟纹锦 检测分析 修复研究
下载PDF
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的演变历程——王国维“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论的反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木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0,共8页
王国维认为,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唐五代曲词与两宋词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宫廷词与士大夫词、市井词的不同。词体在唐五代时期,其主流始终在宫廷文化之中,李白的宫廷应制词、西蜀花间词、南唐词是此时期... 王国维认为,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唐五代曲词与两宋词的本质区别,主要是宫廷词与士大夫词、市井词的不同。词体在唐五代时期,其主流始终在宫廷文化之中,李白的宫廷应制词、西蜀花间词、南唐词是此时期的三个标志;所谓民间词应该是中唐之后才发生的,真正实现这一转型的标志应为东坡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 宫廷词 北宋 士大夫词 王国维
下载PDF
唐末的形势与党项势力的崛起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鸿宾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6-103,共8页
本文从"二元制构造"的角度解释党项势力于唐末崛起的事项。作者认为,唐朝疆域和民族(族群)是由农耕地区、汉人为核心的内层与非农地区(牧业、半农半牧等)、非汉群体的外层结合而成的。当内层力量强于外层的时候,向心力聚增而... 本文从"二元制构造"的角度解释党项势力于唐末崛起的事项。作者认为,唐朝疆域和民族(族群)是由农耕地区、汉人为核心的内层与非农地区(牧业、半农半牧等)、非汉群体的外层结合而成的。当内层力量强于外层的时候,向心力聚增而形成一统性的王朝;反之,外层有可能脱离内层的控制而自行其事。安史之乱削弱了内层实力,致使外层势力上升。党项的崛起即源自于此,其发展之盛,即在吐蕃衰微之时。党项崛起之实质,是地方势力分立的表现,其族性之张扬则依随于此并在唐朝消亡以后才膨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制构造” 唐末 党项崛起
下载PDF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以《崔氏合祔墓志》所见成德镇为中心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牟发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陈寅恪先生所谓大唐帝国自安史乱后实分为两部、河北藩镇成为胡化戎区的论断,如实反映了唐代朝野特别是唐皇朝直接控制地区的社会普遍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除了外来的士子,当地有儒学传统的家族... 陈寅恪先生所谓大唐帝国自安史乱后实分为两部、河北藩镇成为胡化戎区的论断,如实反映了唐代朝野特别是唐皇朝直接控制地区的社会普遍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除了外来的士子,当地有儒学传统的家族仍承习"世业",从而使得政治军事上似乎"自为一秦"的河北藩镇,仍以文化为媒介与长安皇朝保持着内在联系,墓志资料所见成德镇的情况即为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藩镇 唐代节度使 墓志 藩镇形象 儒学传统
下载PDF
今存“唐人选唐诗”为何忽略杜甫诗探源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河清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46,共5页
杜甫是唐代诗坛巨擘,是中国自有文学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126然而,在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备受后人推重的《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不收杜诗,选诗千首... 杜甫是唐代诗坛巨擘,是中国自有文学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1]126然而,在今存十余种唐人的唐诗选本中,备受后人推重的《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不收杜诗,选诗千首的《才调集》也未收录,仅《又玄集》收其诗7首。这种情况与后世对杜甫的推尊、评鉴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是杜诗接受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肇其源头,有唐一代,杜甫声誉初起,如洪流未澜,故唐人选者不以为度;又由于编选者的编选目的、艺术趣尚与作品流传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从而造成了这种不可弥补的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人选唐诗” 杜甫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