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step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version—— Study o e of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1
作者 XIAO LING LAI XIAN KANG ZHANG XU YAO ZHENG Research Center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8年第6期34-44,共11页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utation method of two step inversion of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 a region. The 3 D interface is described by a segmented incomplete polynomial; while the reconstruction of 3 D velocity i...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utation method of two step inversion of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 a region. The 3 D interface is described by a segmented incomplete polynomial; while the reconstruction of 3 D velocity is accomplished by the principle of least squares in functional space. The comput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eps. The first step is to inverse the shape of 3 D interface; while the second step is to do 3 D velocity inversion by distributing the remaining residual errors of travel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weights. The data of seismic sounding in the Tangshan Luanxian seismic region are processed, from which the 3 D structural form in depth of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and the 3 D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the crust below the Tangshan Luanxian seismic region are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deep 3 D structure in the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trends NE on the whole and the structur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NE trending Fengtai Yejituo fault and the NE trending Tangshan fault is an uplifted zone of the Moho. In the 3 D velocity structure of middle lower crust below that region, there is an obvious belt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to exist along the NE trending Tangshan fault, the position of which tallies with that of the Tangshan seismicity belt. The larger block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near Shaheyi corresponds to a denser earthquake distribution. In that region, there is an NW trending belt of high velocity anomaly, probably a buried fault zone. The lower crust below the epicentral region of the Tangshan M S=7.8 earthquake is a place where the NE trending belt of low velocity anomaly meets the NW trending belt of high velocity anomaly. The two sets of structure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preparation and occurrence of the M S=7.8 Tangsh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 step interface and velocity inversion 3 D velocity pattern of crust below tangshan seismic region seismicity zone
下载PDF
唐山断裂带土壤断层气CO_(2)浓度的映震效能
2
作者 符泽宇 刘燕翔 +1 位作者 李金 王妍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利用2018年在唐山断裂带布设的10个土壤气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台阵,选取观测资料较好的8个台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与地温间具有相关性,当相... 利用2018年在唐山断裂带布设的10个土壤气CO_(2)浓度观测点构成的台阵,选取观测资料较好的8个台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表明,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具有夏高冬低的年变规律;唐山断裂带土壤气CO_(2)浓度与地温间具有相关性,当相关系数较大时,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曲线呈平稳型,当相关系数较小时,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曲线呈锯齿型。分析唐山断裂带CO_(2)台阵的映震效果发现,在活动断裂及周边地震的震中区,土壤气CO_(2)浓度日均值存在异常变化,变化幅度与台站位置、对应区域的构造活动等有关,与土壤气CO_(2)浓度、地温间的相关系数大小、曲线是否为平稳型或锯齿型关系不密切。总体上,土壤气CO_(2)浓度对唐山地区M_(L)3.0以上地震有一定映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断裂带 土壤气CO_(2) 地温 映震
下载PDF
唐山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复杂性原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共14页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 本文采用唐山地震序列定位精度较高的资料,对不同时段余震震中分布进行再分析,取得了余震密集带和序列3次强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破裂面分布的清晰图像,其中判定7.1级地震为NWW向破裂面。其复杂图像与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所揭示的震源及与震源孕育有关的三组区域性断裂带存在密切联系。简单说来,震源位于NE向、NWW向、NW向三组断裂带交汇的区域,位于震源的余震密集带显示了这3次强震的破裂面,它们分别可看作是三组区域断裂的闭锁段。据此解释了形成唐山地震震源和序列震中分布复杂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余震震中分布 前兆地震活动 震源断层 区域断裂带
下载PDF
唐山-河间-磁县地震构造带浅层地震勘探
4
作者 冉志杰 彭远黔 +1 位作者 张建智 朱坤静 《华北地震科学》 2022年第1期25-33,共9页
鉴于唐山-河间-磁县地震构造带东边界断裂的位置、断错层位与上断点的埋深尚不明确,在临西、临清附近布设了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4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勘探剖面,DZ1、DZ2测线探测馆陶西断裂,断层上断点埋深300 m,馆陶西断裂最新... 鉴于唐山-河间-磁县地震构造带东边界断裂的位置、断错层位与上断点的埋深尚不明确,在临西、临清附近布设了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4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勘探剖面,DZ1、DZ2测线探测馆陶西断裂,断层上断点埋深300 m,馆陶西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DZ3、DZ4测线探测沧东断裂,断层上断点埋深270 m,沧东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河间-磁县地震构造带 浅层地震勘探 馆陶西断裂 沧东断裂
下载PDF
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一点想法
5
作者 许忠淮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7期177-181,共5页
吸取唐山大地震的教训首先要加强抗震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是当时河北凹陷地震带处在活动期的加速释放阶段产物。近期印尼弧形地震带的强震频繁,地震资料表明,该带的浅源地震也正处在活动期的应变能加速释放阶段。根据前震活动对强震作... 吸取唐山大地震的教训首先要加强抗震工作。1976年唐山地震是当时河北凹陷地震带处在活动期的加速释放阶段产物。近期印尼弧形地震带的强震频繁,地震资料表明,该带的浅源地震也正处在活动期的应变能加速释放阶段。根据前震活动对强震作短临预测既已获得突破,有待在世界范围内再见成功震例。地震前兆研究需在争辩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地震带活动期 前震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唐山震区上地壳平均波速比分析
6
作者 信世民 郭学增 +2 位作者 刘静 张蕾 李瑞卿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年第3期15-20,共6页
收集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唐山震区2012-2016年ML≥1.0地震,选取震源深度5-10km、波形信噪比较高的波形数据,拾取直达P波、S波震相到时,利用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分析研究区平均波速比水平分布特征与时变特征,结果表明:唐山震区上地壳... 收集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唐山震区2012-2016年ML≥1.0地震,选取震源深度5-10km、波形信噪比较高的波形数据,拾取直达P波、S波震相到时,利用和达法计算平均波速比,并分析研究区平均波速比水平分布特征与时变特征,结果表明:唐山震区上地壳平均波速比约为1.71,且水平分布呈区域化特征,反映了研究区复杂的地壳结构。研究区内3次ML≥4.0地震前,波速比曲线均呈较显著的下降-低值-回升形态,表明该区平均波速比变化可能具有一定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速比 唐山震区 多台和达法
下载PDF
多源遥感图像的1976年Ms7.8唐山大地震等烈度区判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景发 李强 +4 位作者 张庆云 田甜 申文豪 薛腾飞 王建飞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162-173,共12页
传统的地震烈度评估方法依靠人为实地调查,易造成部分地区数据缺失,导致等烈度线丢失细节信息。本文以实地调查的等烈度线分布为基准,结合保存的唐山地震震后航片资料、卫星图像和其他资料,从宏观上更细致地开展了唐山地震的等烈度线图... 传统的地震烈度评估方法依靠人为实地调查,易造成部分地区数据缺失,导致等烈度线丢失细节信息。本文以实地调查的等烈度线分布为基准,结合保存的唐山地震震后航片资料、卫星图像和其他资料,从宏观上更细致地开展了唐山地震的等烈度线图判定研究。首先,利用地震后的航空照片和地震前美国锁眼(KH)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详细判读典型震害建构筑物目标、喷砂冒水等,总结影像判读标准,采用面向对象分类变化检测的方法确定极震区和重点破坏区分布;然后,利用地震前后的航片、KH卫星、美国陆地资源卫星Mss图像,选取2495个建筑区样本点,基于图像纹理信息熵的相关性分析对重点村镇目标进行变化检测处理,确定各村镇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其趋势;最后,综合分析历史航片、余震等资料,分析地震发震断层等多源遥感资料,基于反距离加权插值的方法对样本点进行插值获取地震烈度分布区域,综合多源遥感资料实现了唐山地震的地震烈度区的判读,与前人实地调查结果对比,综合多源遥感图像判定的地震烈度区与实地调查结果形态相近,证明该方法可用于地震烈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地震 航空相片 KH影像 等烈度区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