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乌托邦的符号翻译 被引量:3
1
作者 胡牧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6-161,共6页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 以乌托邦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可以有多重研究视角。本文尝试从语际与符际翻译层面探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绘画与英文翻译、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的中文翻译,以及两部著作的影像,以此剖析"桃花源"与"香格里拉"的多模态的叙事建构与跨文化传播渠道。需要指出的是,乌托邦的精神世界呈现为物质化的影像并生成新的文化空间时,其符号原型容易遭到解构乃至消失,因而当下对文学乌托邦的多媒质接受提出了更高的鉴赏智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符号翻译 《桃花源记》 《消失的地平线》
下载PDF
经典的解构——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张晓风的《武陵人》
2
作者 孙倩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65-68,共4页
张晓风的戏剧《武陵人》改编自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她将渔人黄道真的人格一分为三,在白衣人与黑衣人的不断冲突中,渔人(灰衣)黄道真完成了精神的成长与升华。张晓风笔下的"桃花源"多了一些世俗气,由此也更贴近缺乏... 张晓风的戏剧《武陵人》改编自陶渊明的经典作品《桃花源记》,她将渔人黄道真的人格一分为三,在白衣人与黑衣人的不断冲突中,渔人(灰衣)黄道真完成了精神的成长与升华。张晓风笔下的"桃花源"多了一些世俗气,由此也更贴近缺乏信仰的现代人对理想社会的想象。通过对《桃花源记》的主要人物"渔人"和主要意象"桃花源"的解构,笃信基督的张晓风表现了一个异域教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人性与人生的现代性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武陵人 黄道真 桃花源
下载PDF
从文本特征定量分析看《桃花源记》英译本的词语操作常规 被引量:3
3
作者 蒲璞 胡显耀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以《桃花源记》中林语堂和A.R.Davis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Toury的描写翻译学出发,采取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从及物性的三个方面,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对两个英译本的词语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林译本词语操作具有明确... 以《桃花源记》中林语堂和A.R.Davis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从Toury的描写翻译学出发,采取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文本分析方法,从及物性的三个方面,即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对两个英译本的词语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林译本词语操作具有明确和简化特征,戴译本暗含和显化特征更为明显。林译本总体趋向传统化期待常规,而戴译本趋向陌生化期待常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常规 及物性过程 《桃花源记》
下载PDF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题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荣煌 《柳州师专学报》 2011年第1期43-46,50,共5页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本文探讨与之有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问今是何世"中"世"的解释,二是关于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探讨。
关键词 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下载PDF
《桃花源记》四个英译文的翻译风格
5
作者 颜宏光 周小玲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61-267,共7页
文章基于语料库,对《桃花源记》四个英译文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四位译者均对译文进行简化处理,难度较小。相比之下,林语堂和罗经国译文词汇密度较小,词汇丰富度较低,遵循原文的形式;白之和翟理斯译本的词汇密度较大,用词丰富,打破原文... 文章基于语料库,对《桃花源记》四个英译文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四位译者均对译文进行简化处理,难度较小。相比之下,林语堂和罗经国译文词汇密度较小,词汇丰富度较低,遵循原文的形式;白之和翟理斯译本的词汇密度较大,用词丰富,打破原文的形式,添加逻辑连接词,给读者提供通顺的译文。造成翻译风格不同的原因是白之和翟理斯关注译文的可读性,偏向目的语规范;而林语堂和罗经国关注文化信息的传达,偏向源语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桃花源记》 翻译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