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flection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 (Chapter 22)
1
作者 张凝汐 《海外英语》 2020年第15期218-219,共2页
This paper will give a reflective report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Chapter 22).An overall reflection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words and phrases,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whole text.Through cas... This paper will give a reflective report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ao Te Ching(Chapter 22).An overall reflection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e aspects of words and phrases,sentence patterns and the whole text.Through case analysis,the author has deepen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gained experience to translate similar tex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 Translation tao te ching(Chapter 22) reflective report
下载PDF
The Explor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Styles——From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2
作者 张岩 《海外英语》 2012年第15期161-162,169,共3页
Tao Te Ching 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due to its everlasting charm and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5000 characters.The thesis chooses version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1889~1966),James Legge(1815~1897),L... Tao Te Ching is chosen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due to its everlasting charm and profound thoughts within 5000 characters.The thesis chooses version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1889~1966),James Legge(1815~1897),Lin Yutang(1895~1976) and Gu Zheng kun(1951~) as the study cases on the account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context,and also of their respective pur poses and interpretations.The translation products of these four translators a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subjectivity played by each of them and to explore to which extent the sty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lators could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ITY tao te ching tao te
下载PDF
A 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s of Tao Te Ching
3
作者 Junwen Cao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8年第4期47-64,共18页
This article pursues a 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Arthur Waley'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ichard Wilhelm's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is on the way to becoming an inde... This article pursues a cognitive-semiotic approach to Arthur Waley's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ichard Wilhelm's German translation of the Tao Te Ching.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is on the way to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Torop, 2008). The semiotic shif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provides us with a dynamic and holistic view beyond mere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terests. Based on Peirce's semiotic triangle, a translation model of Chinese classics is proposed, which features the growth and interaction of signs. Two rounds of semiosis between the semiotic system of source language, the pre-semiotic schema of translator and the semiotic system of target language are examined sequentially. In the first semiosis, Waley and Wilhelm adopted different ways of decoding both in the semantic and philosophical dimensions; in the second semiosis, their different ways of recoding give rise to different styles of renditions. Moreover, it is important for translators to bear both the verbal and nonverbal signs in mind, in that translation is an endless semiosis of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 tao te ching Peirce’s semiotic TRIANGLE growth of SIGNS
原文传递
语料库翻译学视域下《道德经》的俄译研究
4
作者 徐红 杨慧舒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5-51,共7页
本文以《道德经》俄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四种译本进行语言特征分析。词汇角度包括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频特征,句子层面包括平均句长和连接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从译法选择和译法统计... 本文以《道德经》俄译本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料库从词汇和句子层面对四种译本进行语言特征分析。词汇角度包括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频特征,句子层面包括平均句长和连接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数据进行分析。最后,从译法选择和译法统计角度探讨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翻译学 《道德经》 语言特征 译法选择 译者风格
下载PDF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身之道——以儒家修身思想为参照
5
作者 李祥林 侯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7,共7页
修身之道实乃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从老子《道德经》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老子对身的重视,特别是对“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阐述,突显了老子以修身为本,以内圣外王为修身路径的思想进路,与儒家的修身思... 修身之道实乃儒道两家的共同追求。从老子《道德经》许多篇章中可以看出老子对身的重视,特别是对“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国、修之于天下”的阐述,突显了老子以修身为本,以内圣外王为修身路径的思想进路,与儒家的修身思想本质相通。只是儒道二家在“轴心期”之后的思想流衍中日益分裂,道家逐渐走向重视身内时空的生命修炼,而倡言“修真”“修道”,弃言“修身”,使“修身”与“内圣外王之道”成为儒家的专属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修身 儒家
下载PDF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6
作者 刘骋霄 《西部学刊》 2024年第4期80-83,88,共5页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言之教”的观点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还应重视隐性教育;“贵柔... 《道德经》德育思想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中“道法自然”的思想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不言之教”的观点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重视显性教育,还应重视隐性教育;“贵柔崇弱”的理念启发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The Marriage of Marianne Moore to The Tao of Chinese Painting
7
作者 姜希颖 《海外英语》 2012年第4X期190-194,共5页
Marianne Moore was a modernist poet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art and the Taoist aesthetic.Her passion for Chinese culture never ceased to grow from her earliest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paintings and artwork intr... Marianne Moore was a modernist poet great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art and the Taoist aesthetic.Her passion for Chinese culture never ceased to grow from her earliest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paintings and artwork introduce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Her early poem entitled "The Fish" and a later one entitled "Tell me,Tell me" serve as two typical examples to show the marriage of Chinese elements to her American poetic id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anne MOORE CHINESE PAINTING tao te ching The T
下载PDF
《道德经》注解的疑难与新解 被引量:1
8
作者 鲍鹏山 衣抚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6,共10页
《道德经》的注解历来纷纭,很多问题至今未能取得共识,甚至有些词句的注解存在重大语言、逻辑、义理缺陷,而注家或得过且过,或视而不见、因循守旧、不求确解。基于以下三条原则,可为《道德经》古今注解中的疑难问题给出合理的解读:考核... 《道德经》的注解历来纷纭,很多问题至今未能取得共识,甚至有些词句的注解存在重大语言、逻辑、义理缺陷,而注家或得过且过,或视而不见、因循守旧、不求确解。基于以下三条原则,可为《道德经》古今注解中的疑难问题给出合理的解读:考核《道德经》中核心词汇及其词性的正反使用情况;兼顾逻辑、义理和事理等方面综合考量,给出合理解释;鉴于《道德经》的韵文性质,重视每句尾字的押韵情况,对《道德经》的文字及其表达给出相应疏证。由此,可对“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圣人用之,则为官长”等千古难题提出新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经典注解 老子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道德经》两英译本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9
作者 吕文澎 刘鸿儒 杨香玲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1-99,共9页
文章基于自建《道德经》平行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从语言与非语言特征两个层面考察了林语堂(1948)和斯蒂芬·米切尔(1988)两个英译本所呈现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两译本均存在简化倾向,可... 文章基于自建《道德经》平行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从语言与非语言特征两个层面考察了林语堂(1948)和斯蒂芬·米切尔(1988)两个英译本所呈现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两译本均存在简化倾向,可读性较好,有较明显的翻译语料特征,但其风格具有显著差异。林译表达准确充分,但阅读难度较大;以异化策略为主,较好地再现了原文风格。而米译词汇丰富,简洁易懂;以归化策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原文风格。两译本之风格差异与其译者的社会历史语境、身份和素养、对原作的认识、翻译目的等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译者风格 平行语料库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浅述《道德经》中的健康人文思想
10
作者 王聪 张洪雷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6,共3页
从道法自然,“身”贵命重;上善若水,宠辱不惊;节制有度,谨防纵欲等三方面归纳总结《道德经》中的健康人文思想。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健康养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培育个体健康人文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人文思想... 从道法自然,“身”贵命重;上善若水,宠辱不惊;节制有度,谨防纵欲等三方面归纳总结《道德经》中的健康人文思想。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健康养生文化,对于增强我国居民健康意识、培育个体健康人文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人文思想理论体系、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健康 人文思想
下载PDF
《道德经》中生命观的印地语译介及跨文化阐释
11
作者 田克萍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3年第3期96-110,156,157,共17页
《道德经》对生命主题的强烈关注,与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传统文化哲学存在共鸣。这很可能是《道德经》成为在印度被译介得最为广泛且最为深入的中华典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经》流传于印度的多语种译本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 《道德经》对生命主题的强烈关注,与信奉“万物有灵”的印度传统文化哲学存在共鸣。这很可能是《道德经》成为在印度被译介得最为广泛且最为深入的中华典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道德经》流传于印度的多语种译本中,作为官方语言的印地语译本尤为引人注目。五位印度译者翻译了五种《道德经》的印地语译本中,在翻译和阐释老子的生死观、行动观和身体观这三个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主题时,不同的印地语译者在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及读者期待视野的影响下,经历了不同的叛逆、融合、对话、变形与拓展。而在种种不同之中,存在某种以印度文化框架对老子思想进行格义的相同趋向。这种趋向让《道德经》从古代汉语到现代印地语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了老子生命观在印度文化空间中的重建。换言之,当老子的生命观思想披着印地语的外衣在印度重生之时,同时焕发出了中国智慧与印度智慧的光芒,可谓是中印双方文化基因交融的产物,是中印文化你情我愿的双向奔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印地语 译介 生命观 跨文化阐释
下载PDF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的生命观及道德治理
12
作者 文理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81-85,共5页
以生命观的视角研读《黄帝内经》与《道德经》,两部经书之间都涉及了道德养生。从《黄帝内经》的“知道尊德”,到《道德经》的“道主德从”,都揭示了道德能够赋予生命体能量。医道两家涉及的道德养生,不仅是个人的养生,也是万物的养生... 以生命观的视角研读《黄帝内经》与《道德经》,两部经书之间都涉及了道德养生。从《黄帝内经》的“知道尊德”,到《道德经》的“道主德从”,都揭示了道德能够赋予生命体能量。医道两家涉及的道德养生,不仅是个人的养生,也是万物的养生。两部经书还提醒人们,在个人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道德治理是相互迁移的生命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道德经》 生命观 道德治理
下载PDF
从老子“处下”的本源意义看家庭教育问题的道家式解决
13
作者 田锐 《中华家教》 2023年第4期78-85,共8页
老子主张主动地自然“处下”,其基本特征是选择的自然性、认知的整体性、态度的融合性。其本源意义在知高低而后就低、知雄雌而后守雌、知荣辱而后守辱、知大小而后居小、知动静而后守静、知利弊而后不争等具象选择中得以体现。家庭教... 老子主张主动地自然“处下”,其基本特征是选择的自然性、认知的整体性、态度的融合性。其本源意义在知高低而后就低、知雄雌而后守雌、知荣辱而后守辱、知大小而后居小、知动静而后守静、知利弊而后不争等具象选择中得以体现。家庭教育中家长“处下”很有必要,但一些家长自身也存在不宜、不愿、不该、虚假的“处下”认识误区。遵照老子的观点,家长应该追求道家式科学,以靠近真实而“处下”;参悟道家式接受,以接纳倾听而“处下”;确立道家式责任,以辅助引导而“处下”;引领道家式关切,以真诚自然而“处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处下” 道家式 家庭教育
下载PDF
史蒂芬·米歇尔《道德经》英译的“创”与“仿”
14
作者 梁萍 胡安江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1期77-85,共9页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 体认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体认活动。翻译中的“模仿”是必然的,可由“体”来保证;翻译中的“创造性”也是不可避免,是由“认”来体现。美国翻译家史蒂芬·米歇尔根据自身经验和现实语境对《道德经》所表达的有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各类意义进行了类比性的互动体验,并运用感觉知觉、意象图式、隐转喻、关联、识解等认知加工方式将这些意义映射进译入语,通过对应、增删、置换、转喻、改写等“创”“仿”手段对这些意义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和转换,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使现代的美国读者在熟悉的现实空间中促发了相似的认知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道德经》在时代语境下所生成的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认翻译学 史蒂芬·米歇尔 《道德经》 “创” “仿”
下载PDF
《易经》《道德经》视角下企业组织结构演进规律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利军 王宏 贺达豪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1期13-24,219,220,共14页
《易经》与《道德经》作为我国历史“文”阶段与“字”阶段的人类思想的杰出代表,是不同时期我国智者根据天地大道所总结而成的事物演化的共通逻辑,它所揭示的是事物从孕育,即“道生一”或“易有太极”;到产生,即“一生二”或“是生两仪... 《易经》与《道德经》作为我国历史“文”阶段与“字”阶段的人类思想的杰出代表,是不同时期我国智者根据天地大道所总结而成的事物演化的共通逻辑,它所揭示的是事物从孕育,即“道生一”或“易有太极”;到产生,即“一生二”或“是生两仪”;再到发展,即“二生三,三生万物”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必然经历的阶段与内在逻辑。企业组织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产物,自然也是符合易道思想所言的事物共通的演化逻辑。因此,运用中华传统易道思维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企业生产发展的走向,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社会与历史作用,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阶段 字阶段 《易经》 《道德经》 企业组织
下载PDF
《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
16
作者 张建强 王军涛 《中国文化与管理》 2023年第2期89-98,253,共11页
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 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会整治之法,经无为而治的实践探索,实现以服务政治为目标,即它们的方法论、实践观及价值观是相通的。尤为重要的是其政论思想所表现的相互影响和一致性:《道德经》政治思想是《论语》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德经》的“无名而治”是基于对《论语》“为政以名”批判得到的政论思想体系,所以“名”是儒道通融最为核心的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通 哲思框架 《论语》 《道德经》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道德经》文化助推三门峡文化强市的思想价值与实践路径
17
作者 马松 董国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17,共8页
老子《道德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和中华儿女精神气质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老子《道德经》文化研究成果的梳理,深入挖掘内蕴于其中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分别从加强《道德经》文化研究、加强《... 老子《道德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对中华民族文化特质和中华儿女精神气质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老子《道德经》文化研究成果的梳理,深入挖掘内蕴于其中的丰富思想文化资源,分别从加强《道德经》文化研究、加强《道德经》文化教育、加强《道德经》文化宣传、创新《道德经》文化活动载体、推进《道德经》文化与文旅产业紧密融合5个方面,提出推进三门峡文化强市战略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文化强市 思想价值 实践路径
下载PDF
杜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编年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诺丕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27-42,共16页
杜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旧有开元二十九年(741)说与天宝八载(749)说,前者误将洛阳积善坊、北邙山的两处玄元皇帝庙混为一处;后者所依据的“五圣”一词,本是唐代公文中的习语,并不具备严格的时间效力。根据诗中“世家遗旧史,道... 杜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旧有开元二十九年(741)说与天宝八载(749)说,前者误将洛阳积善坊、北邙山的两处玄元皇帝庙混为一处;后者所依据的“五圣”一词,本是唐代公文中的习语,并不具备严格的时间效力。根据诗中“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的历史本事,并结合杜甫参加洛阳府试的经历,此诗更可能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初冬。另外,《宋本杜工部集》将此诗编次在近体诗的首章,似乎也验证了这一推断。在这一新的时间定位下,我们也可以站在旧有“讽颂”视野之外,看到杜甫早年对政治事业的期盼向往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玄元皇帝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
下载PDF
《道德经》与心力衰竭治疗发微
19
作者 孙蓉蓉 刘贺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36期69-72,共4页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其中很多哲学观点与中医理论交织。《道德经》中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到的与医学相关的理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失衡疾病乃生和淡泊守静身心俱治。...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其中很多哲学观点与中医理论交织。《道德经》中主张“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到的与医学相关的理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失衡疾病乃生和淡泊守静身心俱治。老子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阴阳总纲为中医所吸收,后续许多医家逐渐贯彻深入,建立了阴阳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病就是调理阴阳。医家遣方用药,无不奉此为圭臬。本文结合慢性心力衰竭本虚标实的中医病机特点,以及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的变革,师古不泥,守正创新,在《道德经》的思想和文化的指引下提出如下思考:①《道德经》通篇强调“柔弱”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崇阴尚柔之精神,故益气养阴作为心力衰竭病的基础治疗,符合心力衰竭病的病机特点,对病情的预后具有长远的意义。临症之时,心力衰竭患者以阴虚证型居多,益气养阴方药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利尿剂抵抗,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养心安神。②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循环往复是道的动向,弱化演变是道的起作用方式,故对于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不能一味的益气养阴,“瘀、毒”是其独特的病机特点,应注重化瘀解毒之效。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瘀毒瘀滞,加重心肌纤维化,严重者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解瘀去毒的方药可起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老子思想 心力衰竭 益气养阴 学术思想
下载PDF
融媒体时代《道德经》翻译传播的多模态重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毋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2期61-64,共4页
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呈现出直观化、碎片化、网络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给《道德经》的翻译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单一的文字模态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兴趣和阅读需求,文字、图片、色彩、音频、... 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对中国典籍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呈现出直观化、碎片化、网络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给《道德经》的翻译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纸质媒介和单一的文字模态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兴趣和阅读需求,文字、图片、色彩、音频、视频等多模态和符号之间的互动与融通成为《道德经》传神达意、对外传播的最新进路。该文立足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概念内涵,探索《道德经》多模态翻译传播模式,以图文叙事、声影叙事等维度作为切入点,对《道德经》翻译传播进行多模态阐释与重构。该文为讲好中国哲学典故,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哲学典籍的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道德经》 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翻译传播 图文叙事 声影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