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诗歌注释与农村生活经验——以陶渊明、黄庭坚诗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邓小军 《晋阳学刊》 CSSCI 2010年第4期96-102,共7页
农村生活经验,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他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的注释,可能由于注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讨论陶渊明诗、黄庭坚诗注释数例,意在说明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 农村生活经验,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他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的注释,可能由于注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讨论陶渊明诗、黄庭坚诗注释数例,意在说明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田园诗应该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有农村生活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已经记录在古今的农学文献里,成为容易获得的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写实的性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条件。农村生活经验及农业生产知识,只是鉴赏相关古典诗歌的必要知识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注释 农村生活经验 陶渊明诗 黄庭坚诗
下载PDF
再论“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兼答张明华、魏宏灿先生的质疑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建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共3页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首先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跟“运动”不“运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以文为诗”应“载道”问题就更是如此。陶渊明要表达的是现实人生中的真情、真境,而“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自... 陶渊明的“以文为诗”首先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是诗歌艺术表现手法,跟“运动”不“运动”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至于“以文为诗”应“载道”问题就更是如此。陶渊明要表达的是现实人生中的真情、真境,而“以文为诗”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自然朴实,无需雕饰,正好应和了陶渊明的这种需求。所以“以文为诗”由陶渊明发端,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以文为诗 玄言诗 散文化
下载PDF
简论明代的苏诗选评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友胜 《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4-50,共7页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 明代的苏诗选评本较苏文选评本要少得多 ,见于载籍者仅十种 ,主要出现于明中后期。旧题刘弘选录的《苏诗摘律》侧重于苏诗思想内涵的阐释而少作艺术分析 ;阎士选等评释的《苏文忠公胶西集》考评结合 ,尤推重苏诗关心民瘼与语言丰富生动两方面 ;张岱选评的《和陶集》措意于苏诗的缺乏情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诗 选评 《苏诗摘律》 《苏文忠公胶西集》 《和陶集》
下载PDF
论方东树从古文义法对学习陶诗途径的揭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剑锋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8-34,共7页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 方东树接受陶渊明的最大贡献是以古文义法论陶诗,凸显了陶诗的跌宕变化之妙,指示了学习陶诗的有效途径。方东树认为陶渊明的"识抱"不如杜甫"笃实正大","陶公所以不得与于传道之统者,堕庄、老也"。指出陶诗不容易学,但又不能不学。其基本学习途径有三条:第一,先从容易学的诗人学起,即先学会可以学、容易学的作家作品;再去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等最高层次的诗人诗作。第二,学陶诗要先做人,在修养上下功夫。第三,要懂得陶诗的"微言胜理",跌宕变化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树 陶渊明 古文义法 学陶
下载PDF
《文选》中的陶渊明
5
作者 顾农 《天中学刊》 2017年第2期87-92,共6页
萧统是最早为陶渊明编文集的人,他在《文选》中录入陶诗8首和《归去来并序》。陶渊明曾仕于稍后篡夺了东晋大权的桓玄,桓玄失败后又仕于领导反桓玄斗争的刘裕。这两次出仕都比较被动,在他思想深处总觉得还是待在故乡的园林里读书养生为... 萧统是最早为陶渊明编文集的人,他在《文选》中录入陶诗8首和《归去来并序》。陶渊明曾仕于稍后篡夺了东晋大权的桓玄,桓玄失败后又仕于领导反桓玄斗争的刘裕。这两次出仕都比较被动,在他思想深处总觉得还是待在故乡的园林里读书养生为好。《挽歌诗》表达的思想,一是死亡之不可避免,二是由死亡引起生者的哀伤终将淡化以至消失。《杂诗二首》后来被编入了组诗《饮酒》,"结庐在人境"一首写他自己悠然的生活情趣,是陶渊明的首席代表作;"秋菊有佳色"一首表明饮用菊花酒的快乐就在此事本身。其余几首也各有其深意。《归去来并序》是已被分析得很透彻的名篇,这里补充几点意见,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文选》 陶诗 桓玄 刘裕 《归去来兮辞》
下载PDF
“自为一源”:许学夷《诗源辩体》中的陶诗论
6
作者 王征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3-37,共5页
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陶诗几乎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虽然确立了陶诗批评的艺术标准,但其后的前、后七子派及其后学却没有继承之,他们提出"诗弱于陶"的观点,并视陶诗为"偏格",斥陶诗于古... 在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中,陶诗几乎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评价。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虽然确立了陶诗批评的艺术标准,但其后的前、后七子派及其后学却没有继承之,他们提出"诗弱于陶"的观点,并视陶诗为"偏格",斥陶诗于古诗宗法对象之外。在明代复古诗学进程中,真正走出陶诗批评困境的是晚明的许学夷。面对七子派及胡应麟等人在"古体宗汉魏"的诗学宗尚影响下所形成的"诗弱于陶"以及陶诗属"偏门"的传统观念,许学夷推崇陶诗之自然风格,提出陶诗"自为一源"的论调,并进而指出陶诗之"流",实属难能可贵,这也反映出明代复古诗学演进过程中对陶诗批评的自我调节与逐渐体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学夷 《诗源辨体》 陶诗批评 “自为一源”
下载PDF
现代诗学视域下陶渊明诗歌的“陌生化”表现 被引量:3
7
作者 蒋瑞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15,共5页
陶渊明素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其诗歌自然凝炼且质朴淳厚,更于平易中见警策。在现代诗学视域下,陶诗以“陌生化”的表现方式体现真情和至理:语言精工本色,以故为新,语义表达双重化,多用语助词与叠词;在繁复用典的基础上,叠加... 陶渊明素有“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其诗歌自然凝炼且质朴淳厚,更于平易中见警策。在现代诗学视域下,陶诗以“陌生化”的表现方式体现真情和至理:语言精工本色,以故为新,语义表达双重化,多用语助词与叠词;在繁复用典的基础上,叠加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和讽刺等修辞技巧;通过转换叙述视角,表达隐士与士大夫双重身份下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诗歌 现代诗学视域 “陌生化”
下载PDF
论释惠洪对陶渊明接受的承袭与创见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莜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34-46,共13页
北宋诗僧释惠洪推崇陶渊明诗文,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惠洪结合“文字禅”理论对“无弦琴”的双重玄学意蕴进行的解读,契合陶渊明的玄学思维以及魏晋“言意之辨”的思想内涵。在诗文风貌评价上,他首次提出“彭泽诗中图画”的创... 北宋诗僧释惠洪推崇陶渊明诗文,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惠洪结合“文字禅”理论对“无弦琴”的双重玄学意蕴进行的解读,契合陶渊明的玄学思维以及魏晋“言意之辨”的思想内涵。在诗文风貌评价上,他首次提出“彭泽诗中图画”的创见,为后代陶渊明诗意题材绘画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惠洪性格率真,赞赏陶渊明委心从性、为人真诚、洞见守节的“坦率”人格。他对陶渊明的接受,既与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主流意识趋同,也有另辟新见之处,体现出宋代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文学 文学接受史 惠洪 陶渊明 无弦琴 诗中图画 三教合流
下载PDF
陶渊明词赋新论
9
作者 陈平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13-117,共5页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 ,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格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 ,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 ,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 ,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 ;在表现手法上 ,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文采的传统 ,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绵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辞赋 美人意象 香草意象 寄托 骚体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统编教材中陶渊明诗文教学研究——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视角
10
作者 周思凡 《林区教学》 2023年第9期99-103,共5页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义务教育乃至高中阶段语文教育教学及评价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参照。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的人生哲思,异质性的审美追求,倡导的隐逸思想,以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变革等,均是作为...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义务教育乃至高中阶段语文教育教学及评价的主要抓手和重要参照。陶渊明诗文中蕴含的人生哲思,异质性的审美追求,倡导的隐逸思想,以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变革等,均是作为课程目标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材选编文本中的体现。因此,基于语文教学的时代大背景及作者作品特征,统编教材中陶渊明诗文的教学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选取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陶渊明诗文 统编教材 语文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