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心即道”:杨简对“本心”的自觉与诠释
1
作者 朱汉民 杨志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 基于象山的启发,杨简在对扇讼之事的反观中自觉“本心”,并以“人心即道”的提出开启了他的心学之路。对“本心”的诠释,杨简承袭了先儒的形上思维,却展开了对本体建构的反思:一方面肯定“心”之“无所不通”,强调“心”对天地万物的照见与感通;另一方面则明确“心”之“虚明”“无体”,取消了对“心”的实体建构。不同于程朱对宇宙本体的确立,也有别于象山对价值实体的内化,杨简没有将“心”视为独立于事物的实体,而是强调“心”之发用照映天地万物。基于切己反观,杨简意识到对道德的践行不在于对价值实体的探究,而在于觉知自身“本心”的自然发用,在“虚明洞照”下照见物我“一体”的真实存在,从而展现对道德的切实践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本心 “人心即道”
下载PDF
悬置本体或本体论:古典诗学话语的叙述法则
2
作者 姜玉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主要是围绕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这条轴线构建起来的,而对诗歌的那些本源性问题,譬如何谓诗歌,诗歌源于哪里等问题基本上不予以直接处理。这一构成特征并非表明古代诗论家缺乏相关的本体意识,而是说中国诗歌的本体问题一直是与哲学上的“道”或“气”紧密相关。所以对此方面的叙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遵循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原则。这一特殊的思维方式意味着对古典诗学话语的理解与阐释,不能只着眼于字、词的表面,而应该深入到其深层的哲学结构中。基于这一理解,从理论叙说的层面把古典诗学话语奠基时期的构成形态分解、还原出来,从而说明古典诗学话语从其开始就是一种悬置本体(论)或者说有意识地虚化了逻辑源头的特殊构成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话语 悬置 心本体 气(道)本体 叙述法则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 Ideology of TAO Yuan-ming on Classical Garden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俊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12期94-96,共3页
Based on the contents and temperament of pastoral poetries written by TAO Yuan-ming,by centering on respecting the nature,indifference and optimism,and plainness and authenticity,the paper had analyzed aesthetic ideol... Based on the contents and temperament of pastoral poetries written by TAO Yuan-ming,by centering on respecting the nature,indifference and optimism,and plainness and authenticity,the paper had analyzed aesthetic ideologies contained in his poetries.On this basis,it ha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aesthetic ideology of TAO Yuan-ming on the style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South China,which were quiet and natural,elegant and fresh,simple and plain,and far-reaching in artistic conception.By combining with cases,it pointed out that the poetic prose had been directly quoted as the names of gardens or scenic spots of classical gardens in South China,and showed that the aesthetic ideology of TAO Yuan-ming had set up a successful ideal model for cultural landscapes,producing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aesthetic state of mind of gardeners or owners of gardens,further instilling humanistic spirit into classical gardens in Sou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o Yuan-ming Nature INDIFFERENCE and OPTIMISM AESTHETIC state of mind HUMANISTIC SPIRIT Classic gardens in South China
下载PDF
马祖洪州禅与中国禅茶文化析论
4
作者 陈金凤 谢晓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5-172,共8页
以唐朝禅宗高僧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宗人,积极践行“平常心是道”的佛禅理念,创新发展六朝以来尤其是北宗禅的禅茶文化,引导禅茶从注重物理功能转化为注重物理、精神合一且以精神为上。由此大大提升了禅茶文化的内涵与境界,“吃茶”日... 以唐朝禅宗高僧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宗人,积极践行“平常心是道”的佛禅理念,创新发展六朝以来尤其是北宗禅的禅茶文化,引导禅茶从注重物理功能转化为注重物理、精神合一且以精神为上。由此大大提升了禅茶文化的内涵与境界,“吃茶”日渐成为丛林流行的一大禅语和禅法作略。马祖洪州宗有力地促成了丛林禅茶的正式确立与普遍推广,成为践行佛教中国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可谓至深至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茶 马祖道一 洪州禅 平常心是道 “吃茶去”
下载PDF
心道之间:禅定与文思的“对话”--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语境的考察
5
作者 韩知霖 范明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31-37,共7页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中,禅定与文思有着不解之缘。禅定对心灵的规定在于无念,文思对心灵的规定在于虚静。它们都要求人们中断日常经验,滤除纷扰的欲念,进入清净安宁的心境,为心物一元或天人合一的实现奠定基础。然而,由于禅定所根植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时空中,禅定与文思有着不解之缘。禅定对心灵的规定在于无念,文思对心灵的规定在于虚静。它们都要求人们中断日常经验,滤除纷扰的欲念,进入清净安宁的心境,为心物一元或天人合一的实现奠定基础。然而,由于禅定所根植的禅宗与文思所根植的道家具有迥异的宇宙论与本体论,它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禅宗相信万物由空主宰、为心涵摄,由此,禅定走上了“物统于心”“天合于人”的明心之路。道家相信万物由道主宰、将心涵摄,由此,文思走上了“心统于物”“人合于天”的明道之路。通过对两者的主要规定、关联与差异进行厘定,明确各自作为心灵活动的道路与边界,将可能为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再追溯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定 文思 无念 虚静
下载PDF
蒋涛通督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并焦虑状态经验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艳标 郭光宇 +1 位作者 樊书一 蒋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3期458-462,共5页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与颈椎病相关的疼痛及其他不适不仅会导致并发症,还会诱发负面情绪,如焦虑等,严重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众多临床结果显示,传统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对颈椎病并焦虑... 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工作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与颈椎病相关的疼痛及其他不适不仅会导致并发症,还会诱发负面情绪,如焦虑等,严重影响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众多临床结果显示,传统中医疗法如针灸、推拿对颈椎病并焦虑状态的疗效显著,但目前相关研究多停留于神经递质、分子细胞等现代生物学机制层面,缺乏中医理论的指导。针对这样的情况,文章试图围绕蒋涛主任运用通督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并焦虑状态经验总结这一课题,在对该病中医学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筋骨正,气血畅,督脉通,神即安”的治疗思想从经络、筋骨、气血等层面探讨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该病的可行性问题,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对该病的中医临床诊治,达到“理论有据,临床有验”的目的。通过该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通督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基础上兼顾了焦虑状态的防治,临床疗效较好,且理论体系完整,此诊疗经验值得进一步传承学习。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涛 颈椎病 焦虑状态 通督整脊推拿 通督调神
下载PDF
人之“生”乃心之“生”——对刘咸炘“性善论”的补充
7
作者 黄上芳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 刘咸炘以“生”为善之准作为根本前提,从而提出“自当一体”之论。此论固然能够回应“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等学说对孟子“性善论”的挑战。但是其以“生”为善之准,容易使人误解此“生”指“肉体”之“生”。如此,则一方面无法解释“弱肉强食”为何在动物为自然、为善,在人则为自然之变、为恶,以及无法回应康德、李泽厚所谓的“人性善”只是一种“有情”设定而并非真的“人性善”的观点;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孔子“杀身成仁”、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选择问题。故应在刘咸炘的思想脉络上进一步补充明确其所谓“生”为善之准之“生”当指万物之性之自然、本然、当然之“生”,而非“肉体”之“生”。而人之“生”乃心之“生”,异于草木之“生”、异于犬马之“生”。心之“生”即“仁”,“仁”乃朱熹、王阳明、亚里士多德所谓“心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异于禽兽草木之德性,异于耳目之德性,异于鞋匠、木匠、琴手之德性。此心之德性应接于物而生“情”,乃“人性善”的具体表现。此心之德性“人皆有之”,乃“天之所与我者”、“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故人之性善毋庸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心之生 性善论 道法自然 自然—当然 心之德性
下载PDF
王羲之书法对《道德经》辩证法思想的契合
8
作者 李永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7-23,共7页
作为天师道徒的王羲之,在其作品中直接明用或者间接暗用《道德经》的言论很多,《道德经》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融化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但没有引起学人的重视。学界对他的书法艺术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是系统研究他的书法哲学思想的论著则很少... 作为天师道徒的王羲之,在其作品中直接明用或者间接暗用《道德经》的言论很多,《道德经》的一些哲学思想已经融化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但没有引起学人的重视。学界对他的书法艺术研究已经很充分,但是系统研究他的书法哲学思想的论著则很少,尤其是对他的书法与《道德经》辩证法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论著则更少。通过分析大量的王羲之书法文献,并结合其书法创作,从用笔、布白、心法三个独特视角,可以层层深入地阐释《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在王羲之书法中的运用,揭示包括《道德经》在内的道家哲学对中国艺术哲学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羲之 书法 《道德经》 用笔 布白 心法
下载PDF
论“酒”意象在陶渊明与戴良诗歌中的差异
9
作者 钱志萌 辛昕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9-42,共4页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 “和陶诗”现象是文学史创作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晋代以后的诗人都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戴良在千年之后的元代创作了51首和陶诗,通过戴良的“和陶诗”我们能了解到拥有相似人生经历的二人,在面对同一物象——“酒”而表现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使后世能够深刻的感受到不同时代诗人们相同的忠义气节和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陶诗 酒意象 忠义 心境 人生态度
下载PDF
本虚而实——儒家教化理念的立身之所李景林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2-18,共7页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教化理念或教化之道,有"虚"与"实"两个特点。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乃伴随着"政"与"教"的解构,使教化之道由政治的事务逐渐转变为一种社会的、与人的个体内在生活相关的精神的事务,真正发挥出其"本虚而实"的作用。"心性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精神之"教养的本原",现代以来亦经历了一系列与现实政治事务解构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的文化状况,其病在于有"解构"而乏"建构"。儒学"以身体道"群体的失落,心性儒学之"道问学"层面的退居学院化、知识化一端,"后革命"时代主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性之"实"的教化方式的被边缘化,导致了切合民众生活之文化自觉和整合功能的缺失。返归历史文化本原以建立核心的教化理念和文化整合认同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已是势所必然。对中国经济崛起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要求,中国学人应有足够的理论和文化上的积累与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理念 本虚而实 以身体道 心性儒学
下载PDF
《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互动诠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相占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 文章比较了《巴黎手稿》与《文心雕龙》的相通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道心”论有助于对《巴黎手稿》中“美的规律”的准确理解,使我们得以从价值本源的角度解释《巴黎手稿》的美学难题,从而为会通马克思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进而建设当代文艺学提供了一个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诠释 价值本源 《巴黎手稿》 《文心雕龙》
下载PDF
《道德经》的心理调治方法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覃青必 吕锡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共5页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思想,从心理调治的角度看,可归纳为返朴归真法、层层超越法、忘我静修法。返朴归真法是通过解除外界对自我本性的异化、恢复自我的真朴本性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层层超越法是运用《道德经》中的...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思想,从心理调治的角度看,可归纳为返朴归真法、层层超越法、忘我静修法。返朴归真法是通过解除外界对自我本性的异化、恢复自我的真朴本性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层层超越法是运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去超越万事万物,以一种"无执"的心境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忘我静修法是通过淡化、自我意识来调治行为主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心性道德修养 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 心理调节 心理治疗
下载PDF
试论庄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线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卫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7-119,共3页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 ,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产生是非差别的认识。第四部分 ,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合于大道的途径即破是非、泯差别。本文以佛道两家互参 ,阐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成心" 庄子 《齐物论》 本体论 宇宙生成论 认识论 实践论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价值选择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程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5-78,共4页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 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和人生价值的选取是紧密相联的,《形影神》组诗就是陶渊明在玄学、佛教盛行的时代对生死的探寻,他提出了迥别于他人的"委运乘化"的生死观,并以自己的生命实践,在儒道兼容的思想体系内找到自我的价值归宿——既躬耕田园又自砺道德,既安时处顺又任情自适,同时也使自己的生命达到了审美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影神》 陶渊明 价值选择 生命境界
下载PDF
损益与易道及《易》书——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释蕴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克宾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19,共8页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观念,以"顺于天地之心"为易道之要义,并以"君道"的视野来论易道,实现了易学由筮到德再到道的理论提升。随着易道观的提出,《要》篇对《易》之为书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解读,特别从易象角度阐发三才之道和四时之变。与《说卦传》相关章节相比,《要》篇"损益之道"章的问题意识和致思理路更为原始,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 损益 易道 君道 天地之心
下载PDF
论宋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之关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灿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7,160,共7页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 宋代大儒杨慈湖与道家思想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他对先秦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批评与肯定;由其晚年所撰青词,可以见出他对道教科仪的娴习,及在道教斋醮活动中汲引儒家义理,援心学人道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慈湖曾长期讲求内丹修炼,《慈湖遗书》所收《内丹歌》为其自述之作,表现了他在内丹修炼方面真实深湛的体验。慈湖的案例表明,儒、道两家在身心体验、证悟境界等方面,具有沟通、交流与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慈湖 心学 道教 内丹学
下载PDF
李道纯的道教心性哲学思想
17
作者 孔令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1,共7页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 ,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 ,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 ,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 ,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 ,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 ,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 ,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 ,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 ,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 ,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 ,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李道纯
下载PDF
诗与思谐——陈白沙心学思想新诠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怀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63-68,共6页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究人生对宇宙万物的觉解 ,但不重视对规范的遵从。它是一种自我受用的精神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诗尚性情 心道一体 情感体验 精神受用
下载PDF
苏轼和陶诗浅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文迪义 《凯里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0-64,共5页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 大量和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陶,一是为了"陶写伊郁",二是喜欢陶诗,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陶而不囿于陶,他的和陶诗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陶诗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下载PDF
朱熹“十六字心诀”释义
20
作者 孙利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2期79-81,共3页
朱熹人心道心问题是宋明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朱熹从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
关键词 人心 道心 天理人欲 心统性情 朱熹 宋明理学 宋代哲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