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传统德育视角下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的建设--基于对儒家道德的分析
1
作者 张舜清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 儒家的“道德”概念具有特殊内涵。道是德的客观依据和根源,德则是对道的认识、体悟并内化于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倾向。道本原于天,实质是指天地的创生本性和法则,此道统体万物,但有不同层级的体现。儒家的道德教育实质即是关于道的教育,是以传道为目的,其实践宗旨在于追求万物的生生。这种教育在现实性上主要体现为三个层次:宇宙生态层次上的生命教育;社会层次上的“亲民”教育;个体层次上的“爱人”教育。这种教育立足于“道心”的培育,在方法上侧重心性修养与礼法规则相结合。通过把传道教育事业内在化为切己的生命实践活动,儒家亦建立起师德师风的长效机制,这对当今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心 师德师风
下载PDF
道与到位——儒道核心观念的体用关联及其政治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罗建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91-98,共8页
道,乃道家的最基本范畴,本义为道路;而道路是因"到达"而成就,因此"道"的音义为"到"。作为哲学范畴的"道",通常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合乎大道就是符合"道"的认知和行为,谓之"... 道,乃道家的最基本范畴,本义为道路;而道路是因"到达"而成就,因此"道"的音义为"到"。作为哲学范畴的"道",通常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合乎大道就是符合"道"的认知和行为,谓之"到位"。"到位"就是合适、正好(不多不少),达到"道"内在而本源的"位",是道之用。在这意义上,不偏不倚之中庸便是"正好"的状态,亦即"到位"的境界。中庸之道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实质上追求的是处世做事如何"到位"。而《周易》的持中思想正是爻的"当位"问题。由此,道家之道与儒家之中庸在此体用会合。道与到位的体用关系在以"正"为原型的政治哲学中,呈现出新颖独到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到位 中庸
下载PDF
“学道修路”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戚步云 姚钟华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66-68,共3页
"学道修路"蕴含丰富的中国哲学智慧,文章从实践辩证法、科学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科学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了其内涵,强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教育理念回归教育的本源,进德修业,自强不息,恒久通达。
关键词 “学道修路” 哲学思考
下载PDF
改良的底线——“体用”、“道器”与郑观应思想 被引量:1
4
作者 伍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0-63,共4页
与洋务派官员相比,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将"中体西用说"推进到"道器说",率先将变革的内涵由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政治体制变革,是对当时洋务派官员思想局限的一个理论突破,但另一方面,郑观应仍然固守着对儒教和... 与洋务派官员相比,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将"中体西用说"推进到"道器说",率先将变革的内涵由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政治体制变革,是对当时洋务派官员思想局限的一个理论突破,但另一方面,郑观应仍然固守着对儒教和道教的理论核心"道"的执着追求和信仰。对道的迷信和对以基督教为核心之一的西方文明的本能排斥成为以郑观应为代表之一的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和最后精神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观应 魏源 儒家 基督教
下载PDF
《尚书·洪范》的道统观和王道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徽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 《洪范》总结了西周以前的治世理念和政治智慧,开启、影响了此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精神。它既开儒家的道统观念之源,也初步确立了道统与治统之别,并试图以道统来统摄治统。这一思想高扬了道的至上性,消解了君权的神圣性,激励着后世儒家“弘道”“践道”的价值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同时,《洪范》所论“九畴”内涵丰富,各有侧重,关系密切,互为呼应,且诸畴因“皇极”之“建用”而汇聚、贯通为一体。借助“九畴”之说,《洪范》构建了一个寓意丰富、体系宏大的政治哲学体系,展现了先民深厚的生存智慧和深刻的治世理念。而在关于王道理想的构建中,《洪范》对于君道的阐释与发挥尤为令人深思:君极之立与否,实际上构成了其能否召唤、凝聚天下人心以及王道能否得立的关键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范》 道统 九畴 王道 皇极
下载PDF
《老子》系列论文之五:《老子》初始本的逻辑结构和义理层次
6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5期117-131,共15页
该文论证《老子》不是出关往秦应关尹之请即兴书写的格言集锦,而是体大思精的毕生著作,具有宏观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微观而缜密的义理层次。老子自定的《老子》上下经结构是上经《德经》“贵德”,下经《道经》“尊道”,包括“人道/天道”... 该文论证《老子》不是出关往秦应关尹之请即兴书写的格言集锦,而是体大思精的毕生著作,具有宏观而严密的逻辑结构,微观而缜密的义理层次。老子自定的《老子》上下经结构是上经《德经》“贵德”,下经《道经》“尊道”,包括“人道/天道”内涵结构和“经/经说”形式结构,是《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代表作普遍仿效的思维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德/尊道”结构 “人道/天道”内涵结构 “经/经说”形式结构 下经证上经 天道证人道
下载PDF
先秦儒、道“通”、“异”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普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7,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两家都以"道"作为追求和向往的对象。所不同的是,前者之"道"为"天道"和"先王之道"的结合,是一种典型的尊天明神的"神道设教"信仰;后者之"道"则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理想。但二者所崇之"道",都具有"言说"的性质和特点。"道"体现于社会,则表现出了对理想社会的回归:老子的"小国寡民"与孔子的"大同社会"似无本质区别。而对于这种理想社会的治理,孔、老都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态度和策略。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对待"礼"的态度:儒要奉礼,道要毁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 儒家 道家 “无为而治”
下载PDF
《游张公洞之图》的母题及其视觉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永帅 《艺术探索》 2015年第6期21-25,共5页
洞穴母题是石涛《游张公洞之图》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一母题虽然有着图像志的谱系,但在石涛的绘画中也有着自身的谱系。该作品以沈周的同名作为底本,而石涛却视其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沈周侧重于再现张公洞自然视觉层面,石涛则借助这一母... 洞穴母题是石涛《游张公洞之图》的主要表现对象,这一母题虽然有着图像志的谱系,但在石涛的绘画中也有着自身的谱系。该作品以沈周的同名作为底本,而石涛却视其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沈周侧重于再现张公洞自然视觉层面,石涛则借助这一母题着重表现内心的宗教寄托与"我"法的绘画神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涛 《游张公洞之图》 洞穴母题 含义 视觉特征
下载PDF
微电影文化艺术论 被引量:1
9
作者 森茂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98-107,共10页
微电影的美学特征,是对"道心惟微""微言大义""微言精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重新复兴与张扬。微电影有着"母本多源"与"样式多向"的体裁世界,呈现青年精神和草根意识。将微电影的发... 微电影的美学特征,是对"道心惟微""微言大义""微言精义"的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重新复兴与张扬。微电影有着"母本多源"与"样式多向"的体裁世界,呈现青年精神和草根意识。将微电影的发展重点置于大众、平民、草根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鲜活的民间性、世俗性、日常性,是很有意义而必要的。微电影有着文化、历史、伦理、民族、商品、技术、媒介、美学、娱乐等多种属性,当前,除了毫不松懈地力推其文化正能量属性外,我认为其主导性属性之一,应是寓教于乐、寓道于趣的娱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微观结构 美学特征 道心惟微 寓道于趣
下载PDF
论《老子》之“道”的“常”与“真”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功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1-89,共9页
"常"与"真"是理解《老子》之"道"的两个重要维度。"常道"连称中的"道"之"常"有两个内涵,即"自然"与"恒常","自然"作为"常道"的... "常"与"真"是理解《老子》之"道"的两个重要维度。"常道"连称中的"道"之"常"有两个内涵,即"自然"与"恒常","自然"作为"常道"的应有之义往往被人所忽略。"道"之"真"则着重强调"道"之存在和发生作用具有真实性。道家、道教的"全真"、"真常"等概念及体道论与修道论均可从《老子》之"道"的"常"与"真"中找到思想源头。《老子》的"道"之"常"与"道"之"真",对道家、道教基于"道"论的思想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真常之道
下载PDF
论王弼《道德经注》道藏本
11
作者 边家珍 《衡水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81-83,113,共4页
《道藏》中的《道德真经注》四卷本(简称“道藏本”)与武英殿本所据张之象本相异之处颇多,同时,对校道藏本与武英殿所依《永乐大典》本,发现二者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较之张之象本,道藏本脱讹较少;道藏本不分《道经》《德经》,不分篇章... 《道藏》中的《道德真经注》四卷本(简称“道藏本”)与武英殿本所据张之象本相异之处颇多,同时,对校道藏本与武英殿所依《永乐大典》本,发现二者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较之张之象本,道藏本脱讹较少;道藏本不分《道经》《德经》,不分篇章,亦合乎宋晁说之等所言王注本旧貌。通过源流考述与版本对比可知,道藏本是重要的王弼《道德经注》善本,较之他本更具文献价值。遗憾的是,此本一直未能引起研究王弼《道德经注》者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道德经注》 道藏本
下载PDF
老子“道法自然”渊源求索
12
作者 薛燕星 陈劲 薛伯寿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6期10-12,共3页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为老子深入研究、继承发扬中国古文化:一元气论、河洛图、阴阳、五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先后天八卦学说,因《周易》为深入探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结晶,故老子《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论,为老子深入研究、继承发扬中国古文化:一元气论、河洛图、阴阳、五行,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先后天八卦学说,因《周易》为深入探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结晶,故老子《道德经》是对《周易》继承发扬最光辉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法自然”渊源 《道德经》 名中医 薛伯寿
下载PDF
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控制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伟 张建新 +1 位作者 彭盛华 叶闽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00-103,共4页
城市非点源污染是我国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汉阳地区桃花岛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 城市非点源污染是我国城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武汉市汉阳地区桃花岛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特征,探讨了城市新建区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主要对策措施。认为可通过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改造、城市综合管理等措施,对非点源污染进行全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新建区 非点源 污染特征 暴雨径流 桃花岛
下载PDF
熔铸“知识公器”和闪耀“文化灵光”--德育理论研究的两种功能视角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峻杉 侯前伟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33-40,共8页
新时代的德育研究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研究范式和功能,并加以方法论层面的优化。"知识生产"的视角发人深思,但其暗含的对差异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可能会把德育理论研究带往一条"知性"路线和碎片化的境地。寻找其他可... 新时代的德育研究需要深刻反思自身的研究范式和功能,并加以方法论层面的优化。"知识生产"的视角发人深思,但其暗含的对差异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可能会把德育理论研究带往一条"知性"路线和碎片化的境地。寻找其他可兹补充的视角或功能描述,从而形成整全的视域,就成为值得探索的问题。先秦时期的"文化"意涵以及当代中国鲁洁教授等学者的德育研究,都启迪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的可能性。本文将区别于"知识生产"视角而反映"文化"传递路径的视角,概括为"文化诠释",其强调的内容,既有根植于人类文明基础的宏大视野和境界本根之论,也有直指人心、精微灵动之"文光"。"知识生产"与"文化诠释"这两种视角相映成趣,对其来源、目标、相关隐喻、功能、评价标准等的对照比较可以将这两种视角的特点和价值阐释得更为清楚。这两种视角也反映了德育理论研究的两种功能或取向需要相互关联和彼此圆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生产 文化诠释 文以载道 德育理论 方法论反思
下载PDF
论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方法论——从“以道观物”到“道通为一”
15
作者 李萍 郝亚飞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37-43,共7页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是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哲学在西学东渐中返本开新,迄今经过了若干发展时期,涌现了诸多大家流派。以今日全球化的视角观察,我们认为,传统"以物观物"的视阈形成了诸多局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如能突破"以物观物"的哲学视阈,转化到"以道观物",方能站在哲学原初的立场,即重返哲学的本位,方能全面、深入地审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实现"道通为一"的哲学形态。这将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创新 以物观物 以道观物 道通为一
下载PDF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试论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思想价值
16
作者 高原 《甘肃高师学报》 2006年第4期38-43,共6页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 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所表现的诗意与襟怀现实而完美地昭示了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境界。或者说,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可以认为《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代表了陶渊明站在“天地境界”对自然、功利乃至道德境界的同时超越。这就是陶渊明选择返归田园过耕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勇气与智慧的思想资源,也是陶渊明为人为诗何以超绝凡俗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天地境界 极高明而道中庸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下载PDF
试论《道德经》中“天道”的译介——以亚瑟·韦利的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志兵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 "道"的译介是《道德经》翻译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英译成"Tao"已被英语世界的读者所接受,"Tao"完成了经典化的过程,亚瑟.韦利在翻译这个概念时使用了两种译法。在厘清"道"的译介历史之后,辨析韦译"天道/天之道"的特色,可以发掘韦利在《道德经》英译史上所做的贡献,从而得见其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道” “天道” 亚瑟·韦利 翻译策略 文化解读
下载PDF
西方庄学研究述评
18
作者 安蕴贞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8-241,共4页
目前,西方对中国典籍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句释译的阶段,而更多地是对典籍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本文截取几个历史时期的西方庄学研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讨论了西方庄学阐释问题,进而分析了庄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过程和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对中国典籍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文句释译的阶段,而更多地是对典籍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全方位的阐释。本文截取几个历史时期的西方庄学研究,通过对其特征的分析,讨论了西方庄学阐释问题,进而分析了庄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过程和研究现状,以期为国内的庄学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 阐释 庄子
下载PDF
“有欲”的困境及其理论内涵——对《老子》首章“欲”的哲学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0-45,共6页
《老子》首章中"常无欲""常有欲"断句的争辩由来已久,不同的断句方式对于理解《老子》及其中的"欲"这一哲学范畴有着重大不同。《老子》首章是在"道—物"的逻辑框架下展开的,从"道—物&qu... 《老子》首章中"常无欲""常有欲"断句的争辩由来已久,不同的断句方式对于理解《老子》及其中的"欲"这一哲学范畴有着重大不同。《老子》首章是在"道—物"的逻辑框架下展开的,从"道—物"关系来看《老子》首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有欲"这一说法的理论困境。"有欲"在首章的语境中强调与"理性"相关,并非原初的生理欲望以及私欲。故"有欲"更多的是指通过名言、理性认知"物的世界"的一种方式。基于道不离物、即物显道的"道—物"关系,一方面人之"有欲"可以在"无欲"的解蔽下观道之边际,与物和谐;另一方面,若要体道之最高全体,则应超越"有欲",实现二者统一,以内在体验证知"道"。《老子》首章"欲"的理论揭示了体道工夫的内在心灵转向,开启了精神逍遥的可能,为庄子"心斋""坐忘"等强调转向内在心灵的工夫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首章 “道—物” 有欲 无欲
下载PDF
孔门师弟子《论语》道论辨析
20
作者 郝云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4-130,共7页
先秦时期的"道",其主要意义都与实践有关。《论语》"道"的落脚点是"人道",是为了给生命主体之道德寻求终极根源。孔门师弟子"以道立世","以仁立人";以生命体的切实体验和实践为起点... 先秦时期的"道",其主要意义都与实践有关。《论语》"道"的落脚点是"人道",是为了给生命主体之道德寻求终极根源。孔门师弟子"以道立世","以仁立人";以生命体的切实体验和实践为起点,通过生命体的"游"和"走",使"道"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逐渐立体丰满,逐渐"道化"。"仁""道"并重;"仁""道"可以化"俗";"仁""道"无惧死亡。君子人格的确立,是"道"立足于人本身、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而呈示的理想化和道德化的主体形象。君子在"有道"与"无道"之间践行"仁"价值的生成和判断,"道"则在君子境界的修为中实现内在超越从而迈向社会生活,这体现的正是人类历史文化与自身生命的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道 仁与道 君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