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治文化”说 被引量:1
1
作者 商原李刚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0-34,共5页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 “道治文化”是指与礼治、法治文化相并列的道家政治文化,是对道家“道法自然”的政治价值观及其清静自治的政治行为方式的新概括;“道治文化”的宗旨是自然主义,其内在的机制是无为和自治,有“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两种类型,二者是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冶 道治文化 无为 自治 依道治国 以道治国
下载PDF
先秦道家法律思想研究——兼审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的总体态度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晓明 《河北法学》 CSSCI 2004年第4期76-79,共4页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 对先秦道家法律思想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析,认为道家由其无为哲学出发,主张"无为而治",因之,对儒家礼治学说就总体而言持消极甚至否定态度,但这种消极和否定并非如传统学术认定的那样绝对,特别是早期道家对儒家礼治学说不仅没有采取传统学术认定的那种鲜明反对态度,而且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家 法律思想 儒家 礼治学说
下载PDF
诸子之道与“无为而治”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圣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2,共5页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 "无为而治"是先秦一种流行的政治理念。道家从自然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去欲"、"去智"等手法实现"无为而治"。儒家从道德理想主义出发,主张通过道德教化、以身作则、贤人当政等途径实现"无为而治"。法家从权威主义出发,主张通过"势治"、"术治"和"法治"途径实现"无为而治"。各家的"无为而治"理想都因其实现途径上的片面性而难以在现实中得以有效贯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治 道家 儒家 法家
下载PDF
拘谨与随意,内敛与渗透,质朴与灵性——周家大屋建筑文化评述 被引量:5
4
作者 彭云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23-227,共5页
中国民居式样繁多,大都因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古民居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其代表的文化便成定格.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境内的周家大屋则是一特大的单体建筑,院落重套,有天井108间,尔今居住了50多户人家,... 中国民居式样繁多,大都因其地理环境、文化习俗的差异而体现出各自的地方特色.古民居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其代表的文化便成定格.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境内的周家大屋则是一特大的单体建筑,院落重套,有天井108间,尔今居住了50多户人家,其独有的生活音韵与居住文化真实地折射着江西居住文化的特性及其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民居 灰调文化 儒学规矩 道家境界
下载PDF
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尊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97-99,共3页
依法治国的精神要素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无论是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思想,法家的人性论和功利主义,还是传统文化的"八德",都深深地融入到了治国理政的精神要素之中。只有从依法治国的文化依存上进行路径探索,不断争... 依法治国的精神要素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无论是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思想,法家的人性论和功利主义,还是传统文化的"八德",都深深地融入到了治国理政的精神要素之中。只有从依法治国的文化依存上进行路径探索,不断争取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才能最终实现依法治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中华传统文化 儒家 法家 道家 依法治国
下载PDF
《老子》的社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设要求——“道法”制度生命观
6
作者 袁永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1-17,共7页
从生命整体的绵延视角而不是文化判断的静态抽象解读老子"道法自然"命题,可推引出《老子》文本的"道法"制度生命观,它展现在人类社会管理上的基本原则是自然,具有三个不可分割对待的主要意向,即超然、实然和应然。... 从生命整体的绵延视角而不是文化判断的静态抽象解读老子"道法自然"命题,可推引出《老子》文本的"道法"制度生命观,它展现在人类社会管理上的基本原则是自然,具有三个不可分割对待的主要意向,即超然、实然和应然。这个基本原则反映在人类社会制度建设中的总体要求是整全,以此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生命无缝对接,由管理的实然状态进入其超然境界即"玄德"。但无论管理者最终坚持生命超然式的减法管理,还是文化应然式的加法管理,都必须在实际管理行动中把握一个相对确定的适度原则即"知足",这才可能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并产生必要的制度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法 自然 社会管理 制度建设
下载PDF
当代新道家的道统意识及其文化意义——兼论陈撄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7
作者 刘延刚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63-67,共5页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 当代新道家应该是站在时代前列,回应现代新儒家、新佛家和现代西方文明,以图复兴道家文化的一代大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陈撄宁才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道家的开拓型人物;继承自家文化的道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人物普遍的心理历程,陈撄宁为代表的当代新道家构建新道家学说的努力与历史上的中国知识分子一样,是一种"经学忧患意识"形态之道统论的体现。在道教人才缺乏的现当代史上,陈撄宁代表了道家文化现代重构的洪大声音,体现了强烈的弘扬传统、复兴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的强烈要求,其在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与新儒家的冯友兰和新佛学的太虚大师差可比拟,在现当代史上,陈撄宁先生是儒释道三家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道家文化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座三角鼎立的文化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新道家 陈撄宁 道统意识 现代意义
下载PDF
略论青山王信仰兴盛于宋代的原因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炳庆 《莆田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33-36,共4页
青山王信仰在宋代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泉州地区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为青山王信仰在惠安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又为其日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二)社会心理需要使青山王拥有众多的信仰者;(三)专制皇权扶持和士大夫... 青山王信仰在宋代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泉州地区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为青山王信仰在惠安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又为其日后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二)社会心理需要使青山王拥有众多的信仰者;(三)专制皇权扶持和士大夫推崇是青山王信仰在宋代达到全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山王信仰 泉州道教文化 社会心理需要 统治阶级扶持
下载PDF
《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玄门”思想考释 被引量:1
9
作者 何振中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10,共3页
《华佗玄门脉诀内照图》是医道融通的产物,任督二脉交汇、肾藏天一、命门属火、心肾相交以及藏象气机运行与呼吸相配等内丹养生核心概念被引入,用以阐释人体内景图中藏象、经脉、气血之间乃至天人之间如何相应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内照图 玄门思想 汲取与融通
下载PDF
清朝“文治”政策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念群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5-117,共13页
清朝是满人以异族身份所建,其文化政策的实施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同时拥有自己的特色,兼具'征服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双重特性。清朝帝王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一方面大量吸收汉人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极力掩饰其... 清朝是满人以异族身份所建,其文化政策的实施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同时拥有自己的特色,兼具'征服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双重特性。清朝帝王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一方面大量吸收汉人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又极力掩饰其入关前的落后与野蛮的状况,同时力图抹杀明朝遗民和民间私史的有关记载,其文化政策的执行受制于自身强烈的政治筛选机制。清朝帝王致力于把'政统'与'道统'集于一身,通过修纂大型类书和屡兴文字狱收编士人的思想意识和控制民间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士林和民间的意识形态控制大网,进而塑造了清朝的治学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文治 文字狱 政统 道统
下载PDF
“天—礼”与“道—法”——儒家与黄老道家政治理想的比较及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子珍 陈民镇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1年第4期32-45,197,共15页
"天—礼"模式与"道—法"模式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两大传统。儒家总体继承了"天—礼"模式的政治理想,设想了"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重视贤能政治以及圣贤身上所体现出的德性... "天—礼"模式与"道—法"模式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两大传统。儒家总体继承了"天—礼"模式的政治理想,设想了"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重视贤能政治以及圣贤身上所体现出的德性。黄老道家则创造了"道—法"模式,并提出了由天道而人道、以"法"制定人间秩序的设想。两种不同的治政理想,实际上是儒家和黄老道家面对社会转型所作出的不同回应,两者的冲突与融合对当下"德治"与"法治"的建设亦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黄老道家 礼治 德治 法治
下载PDF
清规还是国法:1946年北京白云观住持安世霖火烧案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付海晏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5-151,共7页
1946年11月白云观住持安世霖、督管白全一被观内36名道士以清规名义焚死,这一惨案,毫不意外地成为北平乃至近代道教史上的重大社会新闻。反对者以清规名义处理安、白二人,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白云观宫观内部矛盾冲突的结果,当反对者最早以... 1946年11月白云观住持安世霖、督管白全一被观内36名道士以清规名义焚死,这一惨案,毫不意外地成为北平乃至近代道教史上的重大社会新闻。反对者以清规名义处理安、白二人,实际上是长期以来白云观宫观内部矛盾冲突的结果,当反对者最早以清规、以司法诉讼、向社会局控诉等次第失败后,最后重新选择被安世霖废弃的传统清规条款处死安、白二人。尽管部分社会舆论怀疑此条清规的存在,尽管辩护律师强调焚烧老道案不仅仅是法律问题,也是宗教问题,强调道士行动的合理性,然而北平地方法院的判决尽管考虑到自首等情节,却否定了清规焚烧住持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观 清规 国法 安世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