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唐古国与运城盐池
1
作者 吉成名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陶唐古国的兴起与运城盐池密切相关。唐人具有尚武精神,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君主和武士阶层,建立了官僚机构和军队,占领了河东地区,控制了运城盐池,长期从事池盐生产和运销,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国家。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运销不仅基本满... 陶唐古国的兴起与运城盐池密切相关。唐人具有尚武精神,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君主和武士阶层,建立了官僚机构和军队,占领了河东地区,控制了运城盐池,长期从事池盐生产和运销,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国家。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运销不仅基本满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居民的食盐需求,而且给陶唐古国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为陶唐古国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唐部落发展过程中,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运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部落 武士阶层 运城盐池 陶唐古国 经济基础
下载PDF
唐虞古国与运城盐池
2
作者 吉成名 《盐业史研究》 CSSCI 2023年第1期52-61,共10页
运城盐池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非常密切。运城池盐行销区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区,陶唐古国的兴起和唐虞古国的盛衰与运城盐池密切相关。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销售是唐虞古国的经济命脉,唐尧和虞舜对运城盐池非常重视,他们... 运城盐池与中国文明起源的关系非常密切。运城池盐行销区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区,陶唐古国的兴起和唐虞古国的盛衰与运城盐池密切相关。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销售是唐虞古国的经济命脉,唐尧和虞舜对运城盐池非常重视,他们采取了有效措施,牢牢地控制运城盐池,充分发挥运城盐池的社会作用,唐虞古国出现了繁荣局面。夏朝控制运城盐池以后,唐虞古国都城逐渐衰落。夏朝是在唐虞古国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运城盐池的池盐生产和销售促进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唐古国 唐虞古国 运城盐池 文明起源 王朝国家
下载PDF
论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与性质 被引量:6
3
作者 程平山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3,共6页
本文分析了陶寺古城的发展阶段。通过陶寺小城和陶寺大城的比较,判定陶寺小城为有唐氏之都,陶寺大城为尧舜禹的都城。陶寺晚期文化偏晚阶段遗址为有唐氏遗民所居的村落。
关键词 陶寺古城 发展阶段 中国 文物考古 地理位置 民族文化
下载PDF
陶唐氏后裔四系新考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秦汉 《古代文明(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2期65-76,M0005,共13页
陶唐氏是晋南的远古部族,亡于夏代,其后裔分化为异地独立并存的古唐国、刘累、唐尧和丹朱四系。直系后裔古唐国应是商周古文字姚姓“昜伯”之国,而非“子”之国。支裔“刘累—范氏”一系出居在外,夏孔甲时始封为御龙氏,商武丁时被封为... 陶唐氏是晋南的远古部族,亡于夏代,其后裔分化为异地独立并存的古唐国、刘累、唐尧和丹朱四系。直系后裔古唐国应是商周古文字姚姓“昜伯”之国,而非“子”之国。支裔“刘累—范氏”一系出居在外,夏孔甲时始封为御龙氏,商武丁时被封为豕韦氏,周宣王以前为唐杜氏,即祁姓杜氏,不应分为唐氏与杜氏。尧出于陶唐氏,早年活动于丹水。丹朱后裔在东周为狸姓傅氏。房国非丹朱之后。“尧为唐氏”说不晚于春秋晚期,“尧居晋地”说流传自战国三晋。“尧为祁姓伊氏”说是汉晋后起附会之说,不可信。汉室虽能追溯至刘累一系,出自陶唐氏,但并不能追溯至尧一系。汉人杂糅诸系,遂完成“汉承尧运”“汉为尧后”的政治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唐氏 古唐国 唐杜氏 唐尧 丹朱
下载PDF
唐伐西夏与稷放丹朱 被引量:24
5
作者 韩建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公元前 2 6 0 0年左右 ,临汾盆地陶寺类型中大量东方文化因素的出现和当地庙底沟二期类型文化传统的衰弱 ,缘于陶唐氏的西迁和对西夏的征服。公元前 2 2 0 0年左右 ,陶寺晚期类型中大量北方文化因素的出现和东方文化因素的随之消逝 ,又... 公元前 2 6 0 0年左右 ,临汾盆地陶寺类型中大量东方文化因素的出现和当地庙底沟二期类型文化传统的衰弱 ,缘于陶唐氏的西迁和对西夏的征服。公元前 2 2 0 0年左右 ,陶寺晚期类型中大量北方文化因素的出现和东方文化因素的随之消逝 ,又是后稷所代表的姬周先民向南挺进的结果。这两次大的冲突及其余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陶唐 后稷 唐代 北方文化 东方文化 先夏文化
原文传递
“唐地”考辨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锟 《中原文物》 2003年第1期18-22,共5页
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以及文献记载表明 ,陶唐氏所居之“唐”地不在晋南地区 ,而是位于豫北地区。晋南的唐国始于晚商时期 ,此前本地无“唐”的地名。豫北地区作为后岗二期文化的中心区 ,正是最初的“唐”地所在 ,后岗二期文化为陶唐氏... 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以及文献记载表明 ,陶唐氏所居之“唐”地不在晋南地区 ,而是位于豫北地区。晋南的唐国始于晚商时期 ,此前本地无“唐”的地名。豫北地区作为后岗二期文化的中心区 ,正是最初的“唐”地所在 ,后岗二期文化为陶唐氏创造的文化。晚商时期晋南之唐也是由豫北迁去。因此 ,“唐”地所在应有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历来关于“唐”地所在的认识存在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地区 豫北地区 陶唐氏 后岗二期文化 辉卫文化 历史地理
原文传递
诗乐疏离与《蟋蟀》文本阐释的开放性
7
作者 曹胜高 李申曦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60,共9页
《诗》、乐初为一体,清华简载《蟋蟀》为周公即兴演唱之歌。从季札观乐来看,《唐风》为陶唐氏之乐,风诗的编选乃以音声分类,《蟋蟀》收入《唐风》,在于其用陶唐氏之乐演唱,季札评价其乐歌中体现的乐义。孔子论诗时,诗、乐皆流传于世,其... 《诗》、乐初为一体,清华简载《蟋蟀》为周公即兴演唱之歌。从季札观乐来看,《唐风》为陶唐氏之乐,风诗的编选乃以音声分类,《蟋蟀》收入《唐风》,在于其用陶唐氏之乐演唱,季札评价其乐歌中体现的乐义。孔子论诗时,诗、乐皆流传于世,其以"陶唐之乐"来论《蟋蟀》题旨,兼顾其诗义与乐义。汉代之后,周乐失传,《蟋蟀》的乐义亡而诗义兴,汉儒只能就前人以乐言诗的结论而附会。此后阐释《蟋蟀》,便逐渐脱离乐义而关注其文本义,《蟋蟀》被解构为与陶唐之乐无关的刺诗文本,并在诗义的推衍中不断偏离其乐义,对其文本阐释越来越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蟋蟀》 文本 陶唐之乐 题旨阐释 多元开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