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ur new constituents from Taraxacum mongolicum 被引量:11
1
作者 Shu Yun Shi Qi Zhou +6 位作者 Hua Peng Chang Xin Zhou Ming Hui Hu Qiao Feng Tao Xiao Jiang Hao Joachim Stoeckigt Yu Zhao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367-1370,共4页
Two new flavone glycosides, 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L-arabinopyranoside (1) and 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D-glucopyranoside (2), a new lignan, mongolicumin A (3), and a new guaian... Two new flavone glycosides, 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L-arabinopyranoside (1) and 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D-glucopyranoside (2), a new lignan, mongolicumin A (3), and a new guaianolide, mongolicumin B (4) were isolated from the aerial part of Taraxacum mongolic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mainly by spectral analy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vone glycoside Lignan SESQUITERPENE taraxacum mongolicum
下载PDF
Extensive sequence diverge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genomes of Taraxacum kok-saghyz and Taraxacum mongolicum 被引量:4
2
作者 Tao Lin Xia Xu +17 位作者 Huilong Du Xiuli Fan Qingwen Chen Chunyan Hai Zijian Zhou Xiao Su Liquan Kou Qiang Gao Lingwei Deng Jinsheng Jiang Hanli You Yihua Ma Zhukuan Cheng Guodong Wang Chengzhi Liang Guomin Zhang Hong Yu Jiayang L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15-528,共14页
Plant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Taraxacum are wide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which contain rubber-producing and non-rubberproducing species.However,the genomic basis underlying natural rubber(NR)biosynthesis still needs ... Plants belonging to the genus Taraxacum are wide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which contain rubber-producing and non-rubberproducing species.However,the genomic basis underlying natural rubber(NR)biosynthesis still needs more investigation.Here,we presented high-quality genome assemblies of rubber-producing T.kok-saghyz TK1151 and non-rubber-producing T.mongolicum TM5.Comparative analyses uncovered a large number of genetic variations,including inversions,translocations,presence/absence variations,as well as considerable protein divergences between the two species.Two gene duplication events were found in these two Taraxacum species,including one common ancestral whole-genome triplication and one subsequent round of gene amplification.In genomes of both TK1151 and TM5,we identified the genes encoding for each step in the NR biosynthesis pathway and found that the SRPP and CPT gene families have experienced a more obvious expansion in TK1151 compared to TM5.This study will have large-rang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mechanism of NR biosynthesi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NR-producing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erence genome taraxacum kok-saghyz taraxacum mongolicum comparative genomics natural rubber biosynthesis pathway
原文传递
混合盐胁迫对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
3
作者 王锦 胡笑玫 +2 位作者 张旭萍 拉本 龙主多杰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为了探讨不同混合盐胁迫对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蒲公英种子为试验材料,配制4种由不同浓度的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组成的混合盐,其配比分别为1∶1∶0∶0(YA,pH=7.20)、1∶2∶1∶0(YB,pH=8.03)、1∶9∶9∶1(YC,... 为了探讨不同混合盐胁迫对蒲公英种子萌发的影响,以蒲公英种子为试验材料,配制4种由不同浓度的NaCl、Na_(2)SO_(4)、NaHCO_(3)、Na_(2)CO_(3)组成的混合盐,其配比分别为1∶1∶0∶0(YA,pH=7.20)、1∶2∶1∶0(YB,pH=8.03)、1∶9∶9∶1(YC,pH=8.90)、1∶1∶1∶1(YD,pH=9.63),每种混合盐设置5个浓度梯度(25、50、100、150、200 mmol/L),以蒸馏水为对照(CK),利用不同类型混合盐溶液模拟混合盐碱土壤条件对蒲公英种子进行盐碱胁迫处理,分析蒲公英种子在碱性盐胁迫下的萌发情况和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混合盐胁迫条件下,多数种子萌发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同一种混合盐时,随着盐浓度不断升高,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4种混合盐均在浓度为25 mmol/L时,种子复水后恢复萌发率较高,最终发芽率与CK间差异不显著;同一pH值下,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恢复萌发率和最终发芽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高pH值的YC、YD处理,盐浓度高于50 mmol/L时,种子难以发芽;YD组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盐浓度高于100 mmol/L后超过1/2的种子失活。混合盐溶液浓度、pH值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种子的各项萌发参数表现出极显著影响。湿地环境中的混合盐碱胁迫较单一盐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更强且不可避免,从植物种子生长初期进行盐胁迫培养,增强其对盐碱的耐受潜力,可为人工修复盐碱地提供新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耐盐性 盐碱胁迫 种子萌发 混合盐
下载PDF
外源硒对蒲公英生长、生理特性及其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孟祥龙 赵治国 +3 位作者 林香君 宋晓倩 路祺 唐中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106-111,135,共7页
为研究叶面喷施外源硒对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生长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0、100、200、300、400μmol/L)对蒲公英生长、生理特性及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施硒浓... 为研究叶面喷施外源硒对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生长和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分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亚硒酸钠溶液(0、100、200、300、400μmol/L)对蒲公英生长、生理特性及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施硒浓度的增大,蒲公英根长和鲜重等生长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施加200μmol/L亚硒酸钠可显著提高蒲公英光合作用速率和光化学反应效率,提高光合色素含量;施加200μmol/L亚硒酸钠时蒲公英叶片SOD和CAT活性最高,施加300μmol/L亚硒酸钠时POD活性最高(P<0.05)。施硒可有效提高蒲公英绿原酸、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施加200μmol/L亚硒酸钠时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49.73%、31.34%。施硒后蒲公英各部位硒含量显著提高,叶片和根系的硒含量随硒浓度的变化符合一元二次方程。蒲公英叶片对外源硒浓度的变化较敏感,是富硒的主要部位。研究认为,叶面喷施200μmol/L亚硒酸钠是培养富硒蒲公英的最佳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生长 生理特性
下载PDF
蒲公英TmRAV1基因克隆及其响应脱落酸信号表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志清 亓希武 +5 位作者 房海灵 于盱 李莉 柏杨 刘群 梁呈元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根据脱落酸处理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转录组数据,在蒲公英中克隆获得1个编码RAV转录因子的基因序列,命名为TmRAV1。TmRAV1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26 bp,编码342个氨基酸。TmRAV1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8229,... 根据脱落酸处理的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转录组数据,在蒲公英中克隆获得1个编码RAV转录因子的基因序列,命名为TmRAV1。TmRAV1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026 bp,编码342个氨基酸。TmRAV1的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8229,理论等电点为pI 9.20。TmRAV1为不稳定蛋白,具有亲水性,没有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含有44个磷酸化位点。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TmRAV1与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LsRAV1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一致性为85.88%),具有高度保守的AP2和B3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TmRAV1与其他5种植物的RAV转录因子聚在一起。TmRAV1在蒲公英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显著(P<0.05)高于根和花。TmRAV1受100μmol·L^(-1)脱落酸和250 mmol·L^(-1)NaCl的显著诱导。TmRAV1能够显著上调脱落酸敏感型转录因子基因TmAREB1的表达。TmRAV1是核定位转录因子,与脱落酸信号核心蛋白家族成员TmSnRK2.6互作。综上所述,蒲公英TmRAV1响应脱落酸等多种信号,其编码蛋白与TmSnRK2.6互作,并调控TmAREB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TmRAV1 基因克隆 表达 脱落酸信号响应
下载PDF
蒲公英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许万鑫 时言超 +2 位作者 张爱忠 赵磊 李沐阳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2-36,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多糖(TMP)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21日龄仔猪48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 g/kg蒲公... 试验旨在研究蒲公英多糖(TMP)对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健康、体重相近的21日龄仔猪48头,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2.0 g/kg蒲公英多糖的试验日粮,试验期30 d。测定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2.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日粮中添加0.5、1.0、2.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提高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降低了皮质酮(COR)、丙二醛(MDA)、蛋白质羰基(PC)含量(P<0.05);日粮中添加1.0、2.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提高了胰岛素(INS)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日粮中添加1.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降低了谷丙转氨酶(GPT)活性(P<0.05);日粮中添加2.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提高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P<0.05)。日粮中添加1.0、2.0 g/kg蒲公英多糖显著提高了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及溶菌酶(LZM)活性(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1.0~2.0 g/kg蒲公英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多糖 仔猪 生长性能 抗氧化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蒲公英应用实践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安素妨 余永亮 +3 位作者 董薇 苏小雨 许兰杰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为探索蒲公英实践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蒲公英外敷制剂及其复方的相关应用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蒲公英制剂可外敷用于乳痈、静脉炎、冻伤和术后软组织皮肤感染等的辅助治疗;复方蒲公英可通过注射或... 为探索蒲公英实践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蒲公英外敷制剂及其复方的相关应用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蒲公英制剂可外敷用于乳痈、静脉炎、冻伤和术后软组织皮肤感染等的辅助治疗;复方蒲公英可通过注射或内服用于肠胃疾病、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乳腺炎等的辅助治疗。蒲公英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调血脂和保肝等药理活性。蒲公英种质资源丰富,药理成分多样,可临床上推广应用,既可外敷又可内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临床应用 扁桃体炎 乳腺炎 药理作用 抗炎
下载PDF
UPLC法测定蒲公英不同用药部位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
8
作者 张含 李文静 +5 位作者 林宇 包亚男 刘军 刘荣宏 侯玉娇 洪博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11期51-56,共6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蒲公英药材不同用药部位(全株、茎、叶)中羽扇豆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萜醇3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UPLC),并比较差异。方法:采用WATERST3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蒲公英药材不同用药部位(全株、茎、叶)中羽扇豆醇、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萜醇3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UPLC),并比较差异。方法:采用WATERST3C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流动相:0.4%磷酸水溶液(A)-乙腈(B),3%A-97%B等度洗脱,柱温为25℃,流速为0.3 mL·min^(-1),进样量为10µL,检测波长为200 nm。结果:3种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回收率大于97.11%,RSD<1.92%。10批样品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蒲公英不同部位中3种萜类成分含量有所差异,安徽亳州产地全草中的羽扇豆醇和蒲公英甾醇含量最高,蒲公英萜醇在齐齐哈尔产地叶中含量最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为蒲公英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羽扇豆醇 蒲公英甾醇 蒲公英萜醇
下载PDF
蒲公英水提液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机制研究
9
作者 晋海军 杨灵丽 +5 位作者 梁建东 龚荣英 邢益政 王国凯 陈美娟 田维毅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2-120,共9页
采用单菌、混菌发酵技术,筛选改善蒲公英水提液感官的最佳微生物及其组合,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解析发酵改善蒲公英水提液感官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戊糖乳杆菌∶保加利亚乳菌杆∶嗜酸乳杆菌=2... 采用单菌、混菌发酵技术,筛选改善蒲公英水提液感官的最佳微生物及其组合,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最佳发酵工艺,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解析发酵改善蒲公英水提液感官的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戊糖乳杆菌∶保加利亚乳菌杆∶嗜酸乳杆菌=2∶2∶3为最佳混菌发酵组合,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13.56 h,发酵温度25.57℃,接菌量4%。发酵液具备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羟自由基清除率63.22%,DPPH自由基清除率82.50%)。经代谢组分析,筛选出发酵后差异代谢物共616种,与感官相关的丙氨酸等甜味成分显著上调,香豆素等香味物质显著上调,儿茶素等苦涩味成分显著下调。这些与感官改善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嘌呤、酪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及谷氨酸、烟酸和烟酰胺等代谢通路。该研究获得了改善蒲公英水提液感官的最佳发酵工艺,在代谢组层面解析了发酵改善其感官的相关代谢通路,可为今后蒲公英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发酵 工艺优化 代谢组
下载PDF
A Molecular Approach to Ident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Drug“pu Gong Ying”(Herba Taraxaci)and Six Adulterants byDNA Fingerprinting Using Random Primed PolymeraseChain Resaction(PCR)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晖 毕培曦 邵鹏柱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6年第4期186-194,共9页
DNA fingerprinting among members of the Chinese drug Pu Gong Ying(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and six adulterants of Tu Gong Ying were demonstrated with random-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including arbit... DNA fingerprinting among members of the Chinese drug Pu Gong Ying(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and six adulterants of Tu Gong Ying were demonstrated with random-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including arbitrarily prim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P-PCR)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Distinctive,reproducible genomic fingerprints from DNA from 7 species belonged to Compositae were generated with two long(20 and 24 mer)and one short(10 mer)randomly chosen primers.The Pu Gong Ying can be differentiated from six species of Tu Gong Ying according to the banding pattems of their amplified DNA on agarose ge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P-PCR and RAPD methods can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Chinese drugs.Moreover,the Similarity Indexes of the genomic DNA fingerprints showed that Pu Gong Ying and its adulterants are unrelated.Therefore,AP-PCR and RAPD methods can be used for identifying Chinese dru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drug identification taraxacum mongolicum DNA fingerprint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下载PDF
光照度对蒲公英光合效率及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翌深 谢小翌 +1 位作者 郭仰东 张喜春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85-88,共4页
为探究光照度与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光合速率及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在蒲公英生长过程中进行5种不同光照度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0%(平均光照度15882 lx)、82.8%(平均光照度13116 lx)、60.3%(平均光照度... 为探究光照度与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光合速率及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关系,在蒲公英生长过程中进行5种不同光照度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0%(平均光照度15882 lx)、82.8%(平均光照度13116 lx)、60.3%(平均光照度9545 lx)、37.9%(平均光照度6003 lx)、14.5%(平均光照度2303 lx),采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样品的光合参数和5种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5种光照处理中,对照组(透光率100%)蒲公英光合效率最佳,透光率60.3%处理下5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芦丁346.85μg/g、槲皮素502.75μg/g、木犀草素299.53μg/g、山奈酚241.90μg/g、异鼠李素273.35μg/g。栽培蒲公英过程中,全光照条件下光合效率最高;透光率控制在60.3%左右最有利于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积累,低于60.3%不利于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光照度 光合参数 黄酮类组分
下载PDF
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35
12
作者 施树云 周长新 +13 位作者 徐艳 陶巧凤 白骅 卢付生 林文燕 陈海永 郑威 王丽薇 伍义行 曾苏 黄可新 赵昱 李校堃 瞿佳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147-1157,共11页
目的:研究蒙古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蒙古蒲公英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4个化合物,包括16个黄酮类衍生物(1~16),15个酚酸类化合物(17~31),1个香豆素... 目的:研究蒙古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法分离化学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蒙古蒲公英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44个化合物,包括16个黄酮类衍生物(1~16),15个酚酸类化合物(17~31),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32),2个木脂素类化合物(33~34),4个倍半萜(35~38),3个三萜类化合物(39~41),1个长链脂肪酸类化合物(42),2个甾体类化合物(43~44)。结论:其中化合物14,15,34,35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a-L-arabinopyranoside(14),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0-a-D-glucopyranoside(15),蒙古蒲公英素A(6,9,10-trihydroxy-benzoxanthene-1,2-dicarboxylicacid,mongolicumin A,34),蒙古蒲公英素B(11-hydroxy-2-oxo-guaia-1(10),3,5-trien-8,12-lactone,mongolicuminB,35);化合物1,3,6~13,20~22,30,31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23~29,32,37~4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蒲公英 化学成分 黄酮 酚酸 香豆素 木脂素 倍半萜 三萜
下载PDF
蒙古蒲公英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2
13
作者 姚巍 林文艳 +1 位作者 周长新 赵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26-929,共4页
目的:研究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RP-18反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青蒿亭(1),槲皮素(2),木犀草素(3),... 目的:研究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RP-18反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和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理化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青蒿亭(1),槲皮素(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4),咖啡酸(5),七叶内酯(6),豆甾醇(7),蒲公英甾醇乙酯(8)。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到,化合物6,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分到,同时运用2D-NMR技术对化合物6的文献碳谱数据进行了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蒲公英 青蒿亭 七叶内酯 蒲公英甾醇乙酯
下载PDF
蒲公英中两个黄酮甙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3
14
作者 凌云 鲍燕燕 +3 位作者 郭秀芳 徐杨 蔡少青 郑俊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5-226,共2页
目的:研究蒲公英的化学成分。方法: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黄酮甙,分别为槲皮素3O葡萄糖甙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甙。结论: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 目的:研究蒲公英的化学成分。方法:溶剂提取和柱层析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黄酮甙,分别为槲皮素3O葡萄糖甙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甙。结论:均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黄酮 中药 化学成分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蒲公英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47
15
作者 陈景耀 吴国荣 +3 位作者 王习达 刘华 王建安 沈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4-87,共4页
 为研究蒲公英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分别应用NBT法测定去除超氧阴离子活性,Vc-Cu2+ -Cyt·C反应体系研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采取H2O2 及UV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实验研究总黄酮、芦丁和槲皮素的抗H2O2、UV破坏膜结构的能力.结果...  为研究蒲公英中黄酮类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分别应用NBT法测定去除超氧阴离子活性,Vc-Cu2+ -Cyt·C反应体系研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采取H2O2 及UV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实验研究总黄酮、芦丁和槲皮素的抗H2O2、UV破坏膜结构的能力.结果表明在清除O·2 、·OH及抗H2O2 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实验中总黄酮的活性都比芦丁和槲皮素及阳性对照组VitE较强,在UV诱导的红细胞溶血实验中略弱于VitE.说明蒲公英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氧(ROS)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总黄酮 清除活性氧 抗溶血
下载PDF
蒲公英的化学成份及其药理作用 被引量:186
16
作者 谢沈阳 杨晓源 +2 位作者 丁章贵 李铭刚 赵江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141-151,共11页
蒲公英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化学成分复杂,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蒲公英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有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 蒲公英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化学成分复杂,其活性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酸类、蒲公英色素、植物甾醇类、倍半萜内酯类和香豆素类等。蒲公英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抗自由基、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作用,有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利胆保肝、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蒲公英与其它中药配合用于治疗烧伤合并感染、胃痛、急性胆道感染、腮腺炎等多种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蒲公英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62
17
作者 吕俊华 邱世翠 +2 位作者 张连同 王志强 高飞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15-216,共2页
目的 :探讨蒲公英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用 K- B纸片扩散法 10 0 %蒲公英浸出液滤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 :蒲公英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结论 :蒲公英在体外有明显的... 目的 :探讨蒲公英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用 K- B纸片扩散法 10 0 %蒲公英浸出液滤纸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 :蒲公英对以上细菌均有明显抑菌作用。结论 :蒲公英在体外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体外抑菌 中药 药理
下载PDF
旱生和湿生生境对蒲公英体内抗氧化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宰学明 吴国荣 +3 位作者 龚祝南 陆长梅 刘华 陈景耀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6-200,共5页
选择旱生和湿生生境中生长的蒲公英 (TaraxacummongolicumHand -Mazz)分根、叶、花序分别测定抗氧化成分及总抗氧化能力 ,并比较了SOD同工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选取的蒲公英叶片中抗氧化物质以SOD、POD、CAT等抗氧化酶和Vc... 选择旱生和湿生生境中生长的蒲公英 (TaraxacummongolicumHand -Mazz)分根、叶、花序分别测定抗氧化成分及总抗氧化能力 ,并比较了SOD同工酶谱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境选取的蒲公英叶片中抗氧化物质以SOD、POD、CAT等抗氧化酶和Vc等小分子为主 ,花序中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最高 ;湿生蒲公英各器官尤其是根中的SOD、CAT、POD活性高于旱生蒲公英对应器官中的酶活性 ,旱生蒲公英各器官尤其是花序中的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高于湿生蒲公英对应器官中的含量 ;旱生和湿生生境未诱导出新的SOD同工酶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生生境 湿生生境 蒲公英 总抗氧化物质 总抗氧化能力 中药材
下载PDF
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胃癌细胞株AGS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6
19
作者 谭宝 石海莲 +1 位作者 季光 谢建群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638-642,共5页
目的:观察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固氮唑盐(3-(4,5-di 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 目的:观察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胃癌AGS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固氮唑盐(3-(4,5-di 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法测定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Annexin V-异硫氰酸荧光/碘化丙啶双染法测定蒲公英萜醇和乙酰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该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蒲公英萜醇可以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与对照溶剂相比,110μmol/L的蒲公英萜醇能显著增加处于G2/M期的细胞数(P<0.05);蒲公英萜醇也可以促进细胞的凋亡,可使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其中110μmol/L的蒲公英萜醇能将早期细胞凋亡率从4.45%升高到10.29%,是空白对照的2.31倍。乙酰蒲公英萜醇对AGS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弱于蒲公英萜醇,具有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凋亡的作用亦不明显。结论:蒲公英萜醇显著抑制AGS细胞的生长,该作用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乙酰蒲公英萜醇的作用弱于蒲公英萜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中草药 胃癌 凋亡 细胞周期
下载PDF
香港市售蒲公英及其混淆品土公英的DNA指纹鉴别研究 被引量:41
20
作者 曹晖 毕培曦 邵鹏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97-200,共4页
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包括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APPCR)和随意引物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方法扩增蒲公英及其6种土公英混淆品的基因组DNA,获得清晰可靠的DNA指纹图谱。根据琼脂糖凝胶上显示的DNA带型差异可... 采用分子生物技术包括任意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APPCR)和随意引物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方法扩增蒲公英及其6种土公英混淆品的基因组DNA,获得清晰可靠的DNA指纹图谱。根据琼脂糖凝胶上显示的DNA带型差异可鉴别蒲公英和土公英混淆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材鉴定 蒲公英 聚合酶链式反应 DNA指纹图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