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il and gas source and accumulation of Zhongqiu 1 trap in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Tarim Basin, NW China
1
作者 LI Jian LI Jin +7 位作者 XIE Zengye WANG Chao ZHANG Haizu LIU Mancang LI Dejiang MA Wei MAO Danfeng ZENG X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3期548-559,共12页
Well Zhongqiu 1 obtained highly productive oil-gas stream in the footwall of Zhongqiu structure, marking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However, the oil and gas sources in Z... Well Zhongqiu 1 obtained highly productive oil-gas stream in the footwall of Zhongqiu structure, marking the strategic breakthrough of Qiulitag structural belt in the Tarim Basin. However, the oil and gas sources in Zhongqiu structural belt and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 in Zhongqiu 1 trap remain unclear, so study on these issues may provide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next step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ployment in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In this study, a systematic correlation of oil and gas source in Well Zhongqiu 1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oil in Well Zhongqiu 1 is derived from Triassic lacustrine mudstone, while the gas is a typical coal-derived gas and mainly from Jurassic coal measures. The oil charging in Well Zhongqiu 1 main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sedimentary period from Jidike Formation to Kangcun Formation in Neogene, and the oil was mainly contributed by Triassic source rock;large-scale natural gas charging occurred in the sedimentary period of Kuqa Formation in Neogene, and the coal-derived gas generated in the late Jurassic caused large-scale gas invasion to the early Triassic crude oil reservoirs. The Zhongqiu 1 trap was formed earlier than or at the same period as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period of Triassic-Jurassic source rocks. Active faults provided paths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The source rocks-faults-traps matched well in time and space. Traps in the footwall of the Zhongqiu structural fault have similar reservoir-forming conditions with the Zhongqiu 1 trap, so they are favorable targets in the next step of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Kuqa foreland thrust belt Qiulitage structural belt oil and gas sourc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hongqiu1 trap
下载PDF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of Tarim Basin,NW China
2
作者 ZHANG Junfeng ZHANG Yuanyin GAO Yongj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long been fruitless, till Well XSD1 drilled in 2018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northwest Tarim Basin tapped industrial gas flow from the Sil... The Siluria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long been fruitless, till Well XSD1 drilled in 2018 in the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northwest Tarim Basin tapped industrial gas flow from the Silurian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ervoir-forming model and resource extent need to be made clear urgently.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drilling,formation testing, geochemical data, and sedimentary and accumulation history,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surveys, experiments, structure interpre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 evolution, it is found that:(1)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d widespread tidal deltaic deposits in the Silurian period, which contain good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2) the Shajingzi fault and associated faults connected the Cambrian-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he Awati sag, and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Silurian structural traps, hence, the traps turned up along the structural belt in an orderly pattern and came together into contiguous tracts;(3) the Silurian petroleum in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was dominated by gas, and the major accumulation period was the Himalayan period when the traps fixed in shape;(4) the Silurian gas resources in the Shajingzi belt were estimated at around 2.018×10^(11)m^(3), and Silurian gas resources of the northwest Tarim Basin were estimated at 2.03×10^(12)m^(3), implying huge exploration potential, so this area will become a major area for reserve and production increase from clastic strata in the basin;(5) with the Shajingzi fault of large scale and long active time connecting deep source rock layers, multiple formations in Lower Paleozoic of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may have breakthroughs in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trap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ilurian Kepingtage Formation Shajingzi structural belt Wensu salient Keping uplift tarim basin
下载PDF
Oil exploration breakthrough in the Wensu salient, northwest Tarim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3
作者 ZHANG Junfeng GAO Yongjin +3 位作者 YANG Youxing ZHOU Xingui ZHANG Jinhu ZHANG Yuany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1期16-26,共11页
Both the XWD1 and XWD2 wells drilled in 2017 in the Wensu salient,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ve achieved high-yield industrial oil flow.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drilling, oil testing, geochemistry and log... Both the XWD1 and XWD2 wells drilled in 2017 in the Wensu salient, northwest Tarim Basin have achieved high-yield industrial oil flow.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drilling, oil testing, geochemistry and logging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eld surveys, 2 D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sedimentation and accumulation history comparison, we carefully compared the source conditions, migration channels, reservoir-cap distribution and trapping types in the Wensu salient, and subsequently constructed a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 Though the Wensu salient is lack of source rocks, some drainage systems were widely developed and efficiently connected to adjacent fertile depressions. Due to the moderate Miocene paleogeomorphic conditions in the Wensu salient, the delta and shore-shallow lacustrine beach bar sandy bodies were developed within the Jidike formation, and consequently form widely distributed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ainly happened in the Neogene-Quaternary period,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eservoir-forming pattern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late-period and compound accumulation. It suggests that, although the border belts in the Tarim Basin might be short of source rocks and structural traps, they are potential to accumulate hydrocarbon in a large scale; the description of efficient hydrocarbon migration channels and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is crucial for any successful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lithologic traps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NEOGENE Jidike Formation weathering METAMORPHIC CRUST Wensu salient tarim basin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西昆仑-塔西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的沉积构造演化 被引量:42
5
作者 方爱民 马建英 +2 位作者 王世刚 赵越 胡健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96-3406,共11页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 自柯克亚深层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以来,塔西南坳陷一直受到各类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该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及其油气资源评价近年来更是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塔西南和西昆仑地区自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构造及沉积格架的演变过程,对塔西南坳陷性质及其演化阶段划分所存在的争议进行了归纳,分析了塔西南-西昆仑这一盆山体系形成和演化中的构造变形和沉积记录。总体来说,根据现有沉积和构造变形资料,中生代之前西昆仑和塔西南坳陷分别处于同一构造背景下的不同沉积单元;二者之间盆山体系的形成主要自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上新世是造盆造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或者说早更新世末的构造运动基本上奠定了西昆仑-塔里木盆地南缘现今的盆-山构造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地区 塔西南坳陷 晚古生代以来 沉积构造演化 LATE Paleozoic west KUNLUN orogen tarim basin basin system KUNLUN orogenic belt tectonic movements structural geology sedimentary strata Early Pleistocene 盆山体系 构造变形 Early Cretaceous 塔里木盆地南缘 LATE jurassic 油气资源评价 深层油气勘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沙井子构造带西段志留系油气勘探突破与启示
6
作者 高永进 张远银 +3 位作者 吴超 杨有星 白忠凯 田亚 《中国地质调查》 CAS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志留系油气勘探程度较低,2019—2021年,新苏地1井、新苏参1井首次在沙井子构造带东段获得油气发现,2023年向西拓展的新苏地2井也试获工业气流。基于沙井子地区钻探、试油、地球化学及地质特征等资料和野外剖面测量结果...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志留系油气勘探程度较低,2019—2021年,新苏地1井、新苏参1井首次在沙井子构造带东段获得油气发现,2023年向西拓展的新苏地2井也试获工业气流。基于沙井子地区钻探、试油、地球化学及地质特征等资料和野外剖面测量结果,结合二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与精细解释,开展了成藏模式分析和资源潜力评价,研究认为:①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发育大型砂体,储盖组合好,西段新苏地2井、东段新苏参1和新苏地1井均获得工业气流,揭示了志留系油气潜力;②沙井子断裂系统规模大,活动时间长,既沟通阿瓦提凹陷深部优质烃源岩,又控制沙井子构造带一系列构造、构造-岩性类圈闭的形成,成藏期以圈闭定型后的喜马拉雅期为主,表现为“断裂主控、晚期成藏”的特征;③识别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柯坪塔格组圈闭42个,预测圈闭资源量1.9821亿t油当量,油气勘探潜力较大。研究成果可为下一步开展勘探区评价提供借鉴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晚期成藏 志留系柯坪塔格组 沙井子构造带 新苏地2井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东河砂岩沉积相 被引量:55
7
作者 王招明 田军 +2 位作者 申银民 周黎霞 王振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9-296,共8页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和产油层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勘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现已认识到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底砂 (砾 )岩 ,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和产油层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勘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 ,现已认识到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底砂 (砾 )岩 ,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以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 ,局部发育海陆过渡相陆源碎屑沉积。根据盆地内 10 0多口井资料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以及其它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 ,在东河砂岩中识别出滨岸、河口湾、辫状河三角洲以及冲积扇等不同的沉积相类型 ,其中高能碎屑滨岸相最重要 ,分布最广。东河砂岩沉积早期和中期 ,盆地主要为高能碎屑滨岸相和碎屑陆棚相沉积 ,末期海侵达到最大 ,盆地内为碳酸盐台地沉积 ,而轮南及盆地北部一带受物源区的影响 ,出现混积滨岸和碎屑滨岸沉积。东河砂岩明显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 ,其砂体厚度在缓坡处减薄、陡坡处增厚、遇孤岛减薄或尖灭 ,这些沉积特征为形成东河砂岩非构造圈闭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满加尔、轮南、塔中、玛扎塔格以及草湖地区都有可能找到该类油气藏 (田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河砂岩 晚泥盆世 早石炭世 穿时沉积体 沉积相 非构造圈闭
下载PDF
孔雀河地区油气勘探有利目标 被引量:9
8
作者 林学庆 李永林 +3 位作者 李亚玉 严永新 何涛 董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27-429,共3页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沉积盆地。目前探明率尚很低,勘探前景很大。孔雀河区块发育了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基础。通过对烃源层发育状况、构造带所处位置、构造带内局部构造发育情况、构造形成期与...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既富油也富气的沉积盆地。目前探明率尚很低,勘探前景很大。孔雀河区块发育了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系等多套烃源岩,是油气勘探的基础。通过对烃源层发育状况、构造带所处位置、构造带内局部构造发育情况、构造形成期与油气运聚期匹配情况及已钻探井油气显示情况等研究分析,认为该区有2个有利的勘探目标:第一个是维马克-开屏鼻隆上的维马克2号背斜构造;第二个是龙口-英南断裂背斜带上的龙口5号背斜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 沉积盆地 烃源层 构造带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宪彰 雷刚林 +1 位作者 张国伟 赵丹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特征研究后指出,古近系膏盐岩对该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区域分布的巨厚膏盐岩为盐下圈闭提供了优质盖层;二是膏盐岩密度小、热导率高、隔热性差、塑性流动性强,能够有效释放侧向挤压应力等特性,有... 对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膏盐岩特征研究后指出,古近系膏盐岩对该区油气成藏具有重要影响:一是区域分布的巨厚膏盐岩为盐下圈闭提供了优质盖层;二是膏盐岩密度小、热导率高、隔热性差、塑性流动性强,能够有效释放侧向挤压应力等特性,有利于深层储集层保持较好物性,使盐下超深层圈闭成为现实勘探目标;三是膏盐层塑性流动性避免了构造挤压对盐下构造圈闭的破坏作用,大型圈闭得以保存,膏盐层聚集区与大型构造圈闭互为依存。精细研究刻画该区膏盐层空间展布、岩石物理特征对于扩大该区油气勘探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膏盐岩层 盖层 储集层 构造圈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中-新生界伸展构造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31
10
作者 赵岩 李曰俊 +5 位作者 孙龙德 郑多明 刘亚雷 王道轩 魏红兴 管文胜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57-2568,共12页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一直是中亚地区地质研究的薄弱环节。作为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也不例外。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发现,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发育大量中-新生代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这些小型正断层往往构成左阶或右阶式雁列束,平面上,组成多条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组合形态则是小型堑-垒构造或阶梯状正断层束。根据伸展构造的空间展布、构造样式、组合关系、形成演化时间和成因分析,可以划分出侏罗纪-白垩纪早期和白垩纪晚期-新近纪两期伸展构造。前者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后应力松弛阶段的产物,后者的成因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远程效应引起的塔里木相对于南天山向东偏南方向的构造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中-新生代伸展构造 张扭性断层带 侏罗纪-白垩纪早期 白垩纪晚期-新近纪 造山后应力松弛 构造逃逸 地震剖面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大型膝褶带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毅 张仲培 +3 位作者 张波 云金表 刘士林 宋海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14-924,949,共12页
利用野外地表露头、重新处理的地震反射剖面及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并重新认识了巴楚隆起的构造变形特征,提出巴楚地区以往解释的主导构造样式"两断夹一隆"中的具高角度特征的"断层"大多数并不是断裂,而是大型膝褶带,&... 利用野外地表露头、重新处理的地震反射剖面及钻井资料,详细解析并重新认识了巴楚隆起的构造变形特征,提出巴楚地区以往解释的主导构造样式"两断夹一隆"中的具高角度特征的"断层"大多数并不是断裂,而是大型膝褶带,"两断夹一隆"中的"两断"实际是一对共轭膝褶带。同时提出,这种具高角度特征的膝褶带及其褶皱构造是克拉通盆地内在挤压背景下的一种重要变形样式,膏盐层与不连续地层界面的广泛发育以及区域顺层挤压缩短变形是该区形成大型膝褶带的重要地质因素。结合膝褶带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它与大型断裂带的区别,并建立了识别地下大型膝褶带的几何形态、地震反射和应力指示等标志。在巴楚隆起形成演化历史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巴楚地区古生界膝褶变形在改善储层和形成圈闭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分析了其油气勘探前景,并指出了寻找大型膝褶型背斜油气藏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褶带 构造样式 圈闭 巴楚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段中生界圈闭新认识与勘探思路 被引量:7
12
作者 罗春树 杨金华 +2 位作者 李江海 蔡振忠 张耀堂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29,234,共5页
塔北隆起西段发育典型的三层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发育寒武—奥陶系潜山;中生界构造层发育披覆背斜,由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小型正断层使披覆背斜成为断背斜;位于库木格列姆群(E1-2km)膏盐层之上的新生界构造层以滑脱褶皱和冲断层为特征。... 塔北隆起西段发育典型的三层构造层:古生界构造层发育寒武—奥陶系潜山;中生界构造层发育披覆背斜,由差异压实作用引起的小型正断层使披覆背斜成为断背斜;位于库木格列姆群(E1-2km)膏盐层之上的新生界构造层以滑脱褶皱和冲断层为特征。本文认为,该区的中生界勘探应当放弃构造勘探的模式,立足于岩性勘探和小型的披覆构造及断背斜勘探。在该区应正确识别地震剖面上因上覆膏盐层影响而造成的大量构造假象,并结合中生界沉积相、沉积微相研究及区域构造应力场、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寻找可靠的地层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北隆起 却勒-玉东地区 构造特征 地层圈闭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中秋1圈闭油气来源与成藏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剑 李谨 +7 位作者 谢增业 王超 张海祖 刘满仓 李德江 马卫 毛丹凤 曾旭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2-52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 塔里木盆地秋里塔格构造带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在中秋构造下盘部署的中秋1井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秋里塔格构造带的战略突破。然而,中秋构造带油气来源和油气成藏尚不明确,开展中秋1井油气来源和中秋1圈闭成藏研究有望为秋里塔格构造带下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中秋1井开展了系统的油气源对比研究,认为中秋1井原油主要来源于三叠系湖相泥岩,天然气为煤型气,主要来源于侏罗系煤系。油气成藏研究显示,中秋1井原油充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时期,以三叠系生烃贡献为主;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发生在新近纪库车组沉积时期,晚期侏罗系生成的煤型气对早期形成的三叠系原油构成大规模气侵;中秋1圈闭形成时期早于或等于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期,活动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条件,烃源岩-断裂-圏闭时空有效匹配,中秋构造断层下盘一系列圈闭与中秋1圈闭成藏条件相似,有望成为下步有利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前陆冲断带 秋里塔格构造带 油气来源 油气成藏 中秋1
下载PDF
塔西南坳陷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白云岩油气的发现及其勘探启示 被引量:10
14
作者 崔海峰 田雷 +1 位作者 刘军 张年春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51,共10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简称塔西南坳陷)罗斯2井在奥陶系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成为麦盖提斜坡近20年来最重大的油气发现。为了明确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根据麦盖提斜坡及周缘的油气发现历程,分析了奥陶系已钻井的成...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简称塔西南坳陷)罗斯2井在奥陶系蓬莱坝组白云岩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气流,成为麦盖提斜坡近20年来最重大的油气发现。为了明确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根据麦盖提斜坡及周缘的油气发现历程,分析了奥陶系已钻井的成功、失利因素,研究了奥陶系石灰岩风化壳和内幕白云岩储层的分布特征,厘清了油气成藏与构造圈闭形成、演化的关系,明确了该区奥陶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讨论了油气分布与新元古代裂谷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麦盖提斜坡奥陶系白云岩比石灰岩储层更发育,中奥陶统鹰山组上段石灰岩风化壳储层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储层空间主要为高角度未充填裂缝,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和蓬莱坝组内幕白云岩储层横向分布稳定,储层空间主要为小型溶蚀孔洞,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特征;②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断裂带,构造围斜部位奥陶系白云岩岩溶储集体形成的岩性圈闭是下一步的主要勘探目标;③寒武系烃源岩的分布状况是决定该区奥陶系油气勘探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受塔西南坳陷新元古代裂谷控制,坳陷中段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发育奥陶系—上寒武统白云岩与石炭系泥岩、下寒武统白云岩与中寒武统膏盐层等多套油气生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 麦盖提斜坡 奥陶纪 内幕白云岩 石灰岩风化壳 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寒武纪烃源岩 新元古代裂谷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三叠系油气勘探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7
15
作者 丁勇 王允诚 黄继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52-556,共5页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三叠系圈闭类型多样,主要为复合型。构造圈闭总体上表现为构造幅度低、闭合面积小;岩性圈闭主要受控于相变和砂体尖灭,砂层厚度多在20 m以内。三叠系埋藏深度多在4 200 m以上,埋深大、圈闭面积小、幅度低、岩性圈闭...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三叠系圈闭类型多样,主要为复合型。构造圈闭总体上表现为构造幅度低、闭合面积小;岩性圈闭主要受控于相变和砂体尖灭,砂层厚度多在20 m以内。三叠系埋藏深度多在4 200 m以上,埋深大、圈闭面积小、幅度低、岩性圈闭砂体薄、识别难度大、次生油气分布不均匀是目前塔河地区三叠系勘探的难点。通过层序格架的建立、地震振幅属性的深入研究、低幅度圈闭识别、非构造圈闭识别、砂体追踪与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勘探开发一体化立体勘探等各种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在三叠系低幅度与岩性圈闭勘探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构造圈闭 岩性圈闭 三叠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以若参1井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俊成 孙雄伟 +1 位作者 琚岩 李明和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3-185,共3页
通过分析若参1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 通过分析若参1井岩心、录井、测井资料,结合新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各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相展布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沉积相变化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若羌凹陷早-中侏罗世是断陷盆地,早侏罗世发育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中侏罗世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为主;晚侏罗世演变为坳陷盆地,以河流沉积为主。若羌构造带和民南构造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东南坳陷 侏罗系 沉积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英买9构造圈闭精细描述与储集层预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祥忠 靳涛 +2 位作者 吴欣松 王志章 马晓芬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97-399,共3页
自英买9井获得工业油流后,在英买9构造上的勘探工作却连连失利,使得油气勘探开发十分被动。为正确认识圈闭特征,预测油气分布,开展了该构造的圈闭描述与储集层预测研究。在原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层位标定方案,通过构造... 自英买9井获得工业油流后,在英买9构造上的勘探工作却连连失利,使得油气勘探开发十分被动。为正确认识圈闭特征,预测油气分布,开展了该构造的圈闭描述与储集层预测研究。在原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层位标定方案,通过构造精细解释,得到了目的层段的精细构造图和各圈闭要素;在波阻抗反演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法对储集层的厚度、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进行了预测,并对该区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工作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与前人明显不同的地质认识,这些认识很好地解释了钻探失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构造圈闭 储集层 预测 地层对比 声阻抗 勘探 反演 波阻抗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义 被引量:20
18
作者 赵宗举 周新源 范国章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第2期1-8,共8页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井过井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地震反射截切—上超关系、沉积厚度变化分析,识别出最初形成于晚奥陶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及中、新生代的四期奥陶系内幕构造圈闭,以及最初形成于石... 通过对塔中地区钻遇奥陶系的60余口井过井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及地震反射截切—上超关系、沉积厚度变化分析,识别出最初形成于晚奥陶世—泥盆纪、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及中、新生代的四期奥陶系内幕构造圈闭,以及最初形成于石炭纪—早二叠世、早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及早第三纪末以来的五期石炭系内幕构造圈闭;发现了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的首次形成期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晚的总体趋势。构造圈闭形成与成藏配套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现今工业性油藏的主要成藏期为二叠纪—早三叠世,而中—晚三叠世及其以后所形成的构造圈闭不利于油藏的形成。认为塔中地区的主力烃源应该来自近邻的满加尔凹陷中—上奥陶统相当于黑土凹组—萨尔干组的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圈闭 油气藏形成 油气源 石炭纪 奥陶纪 塔中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攻关项目检查评估会在涿州召开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振中 李维峰 +1 位作者 彭德堂 周家尧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7,共7页
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下侏罗统阿合组主要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属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其中普遍发育一种大型交错层,其层系厚一般为0.5~2m,常见相邻层系呈反向倾斜,在纵向上倾向反复交替变换,对7条剖面详... 塔里木盆地库车拗陷下侏罗统阿合组主要由砂岩和含砾砂岩组成,夹少量粉砂岩及泥岩。属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其中普遍发育一种大型交错层,其层系厚一般为0.5~2m,常见相邻层系呈反向倾斜,在纵向上倾向反复交替变换,对7条剖面详细观察表明,这两组倾斜方向均与区域古流向近于垂直。经研究,这种交错层是水道侧向迁移而引起的砂体侧向加积所形成的。其特点是:①层系的整体形态呈板状,而细层呈“S”形弯曲,向上、向下明显收敛:②侧积交错层的某些细层内部可见次一级交错层或交错纹理以及滑塌构造:③层系厚度与沉积物粒度无关:④同一层系内各细层的粒度和成分有较大差异。侧积交错层出现的沉积相包括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及扇三角洲,但发育程度各有不同,以辫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最为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礁 古生态学 群落 早奥陶世
下载PDF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盐相关构造圈闭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5
20
作者 金文正 汤良杰 +1 位作者 万桂梅 余一欣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共3页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相关构造圈闭 膏盐层 油气成藏模式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