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诗歌觱篥书写研究
1
作者 赵慧芳 《安康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3-69,共7页
觱篥是由西域传来的双簧管吹乐器,在唐代开放的社会格局中得以盛行,并有文士创作了多首觱篥诗歌。觱篥诗歌富有文质气韵的书写为历史文献中觱篥的客观写实增添了一重想象的维度,形成境由诗记、形获史证、韵得音传的历史现象。本文基于... 觱篥是由西域传来的双簧管吹乐器,在唐代开放的社会格局中得以盛行,并有文士创作了多首觱篥诗歌。觱篥诗歌富有文质气韵的书写为历史文献中觱篥的客观写实增添了一重想象的维度,形成境由诗记、形获史证、韵得音传的历史现象。本文基于音乐、诗歌与历史的交叉研究,旨在厘清唐代觱篥诗人与乐人的交流形式,唐诗中觱篥的情感导向与音乐表现,唐诗中觱篥乐人的身份属性及社会地位,以及唐诗中觱篥曲《雨霖铃》的遗韵传承。通过对唐代觱篥诗中乐器、乐人、乐曲等的分析,填充唐代觱篥的历史色彩,绘制唐代觱篥的生动历史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觱篥 雨霖铃 胡俗交融
下载PDF
唐诗中“觱篥”“芦管”异同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屈玉丽 胡可先 +1 位作者 刘芳 孟媛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07-116,共10页
觱篥、芦管在唐代文学作品中时而表现为两种不同乐器,时而又界限模糊。结合史料及文学作品,分析唐代觱篥和芦管的异同,探索其同质化倾向的表现及原因,以期解决唐诗相关问题,并探讨乐器发展演变的特点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 觱篥 芦管 同质化 差异 唐诗
下载PDF
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 被引量:1
3
作者 庄永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9-135,共7页
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最终以九宫形式呈现出来的。其中工尺调名系统的乙字调、尺字调、小工调是与原燕乐调名系统的正宫、越调、中吕宫、双调调名关系是相合的,只有正宫调与原仙吕宫不合,这也是传统笛上采取"隔指翻调法"... 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最终以九宫形式呈现出来的。其中工尺调名系统的乙字调、尺字调、小工调是与原燕乐调名系统的正宫、越调、中吕宫、双调调名关系是相合的,只有正宫调与原仙吕宫不合,这也是传统笛上采取"隔指翻调法"的大三度转调的来由。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受唐代燕乐影响而形成的,日本雅乐十二律名中的神仙律,以及正宫产生后黄钟宫的虚位化等情况;更在于隋唐的琵琶、唐宋的筚篥、元明的笛乐器上具体音位调名的对应。滤清曲牌体唱腔中的燕乐调名及其由来,对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艺术 戏曲艺术 曲牌体唱腔 燕乐调名 乙字调 尺字调 小工调 正宫调 正宫 黄钟宫 仙吕宫
下载PDF
觱篥与宋词演唱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希平 《古代文明》 CSSCI 2014年第1期98-107,114,共10页
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双重功能的"笳管",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称为"觱篥",并成为雅乐和教坊的领奏乐器——"头管",同时也是定音乐器;筚篥谱成为乐工记录曲调的重要方式。在宋代... 兼具音乐演奏和作战辅助双重功能的"笳管",秦汉之际传入中国,并流行于南北朝。其在唐代被称为"觱篥",并成为雅乐和教坊的领奏乐器——"头管",同时也是定音乐器;筚篥谱成为乐工记录曲调的重要方式。在宋代,觱篥因其独特的音色、构造与宋词风格相契合,其功能在宋词演唱的领奏、伴奏、独奏中发挥至极致,觱篥演奏成为宋词演唱的标志。宋以后慢词演唱消歇而戏曲勃兴,觱篥在乐舞表演中的主导功能让位于笛,逐渐成为民间曲艺的普通乐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觱篥 头管 宋词 演唱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