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HENOLOGY OF 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1
作者 杜凤国 吴榜华 王旭东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1-16,共6页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a of the life cycle of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such as germination, leafing, flowing seed mature,new shoot growth etc.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As a result, the phenological regul... In this paper, the phenomena of the life cycle of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such as germination, leafing, flowing seed mature,new shoot growth etc.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As a result, the phenological regularity of Taxus cuspidata was found initially. 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 to its five-day mean increment and height growth curve, the growing process of new shoot of Taxus cupidat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slow period peak period and decline period. The paper supplied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are and imininent variety, domestication,cultivating, expoiting, utilizing and protecting of Taxus cusp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Phenological regularity Growing period
下载PD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axus cuspidata in Muling reg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9
2
作者 ZU Yuan-gang CHEN Hua-feng WANG Wen-jie NIE Shao-qu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0-82,共3页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distribution pattern, site condi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ew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in Muling Forest Bureau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in April, 2005. Results sho...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on distribution pattern, site condi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yew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in Muling Forest Bureau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in April, 2005. Results showed that yew is mainly distributed under the main storey of natural mixed forest of conifer and broadleaf,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yew site is high (40%-60%), the pH value of soil is relatively lower (4.7-5.5), and tha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wild yew is not rational, belonging to the degeneration popul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s leading to the population decline. Although the site conditions of Muling area are suitable for the growth of wild yew, the population of wild yew shows a decline tendency,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iddle-sized adult yew trees have been cut, young yews are often grazed by wildlife, and that the trunks of adult yew tend to be hol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xus cuspidata Sieb. et Zucc. YEW Population stru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Site conditions
下载PDF
Metabolites isolated from Penicillium HDS-Z-1E, an endophytic fungal strain isolated from Taxus cuspidata and their activation effect of catalase 被引量:1
3
作者 Chuan Tang Rui Gao +4 位作者 Xiaoyuan Tang Yu Zhang Weixing Feng Baomin Feng Xuan Lu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AS 2024年第2期227-230,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Penicillium HDS-Z-1E,an endophytic fungal strain isolated from Taxus cuspidata and their activation effect of catalase(CAT).M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 Objective:To study th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Penicillium HDS-Z-1E,an endophytic fungal strain isolated from Taxus cuspidata and their activation effect of catalase(CAT).Methods: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from Penicillium HDS-Z-1E,by using silica gel,Sephadex LH-20 and HPLC.The structural elucidations of five metabolit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oscopic including 1 H-NMR,13C-NMR,HMBC and HSQC.Their activation sites of catalas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molecular docking.Results:Five metabolites,compounds(1–5)were isolated from Penicillium HDS-Z-1E and identified as 4-hydroxy-4-methyltetrahydro-2H-pyran-2-one(1),4-hydroxymethyl-5,6-dihydro-pyran-2-one(2),5,6-dihydro-2-oxo-2H-pyran-4-carboxylic(3),N-acetyl-hydrazinobenzoic acid(4),and methyl 2-(2,5-dihydroxyphenyl)acetate(5).Conclusion:Compound 3 is a new compound.Compounds 3 and 4 may have potential activators of catalase,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T activ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talase activators 5 6-dihydro-2-oxo-2H-pyran-4-carboxylic molecular simulation PENICILLIUM 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原文传递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一新变种
4
作者 朱长山 朱世新 张云霞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61-361,共1页
命名发表了野大豆一新变种,即闭花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var.cleistogama C.S.Zhu et S.X.Zhu。
关键词 大豆属 闭花野大豆 新变种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枝叶中紫杉宁提取分离及其抗肿瘤活性
5
作者 姜萍 曲肼靓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7-144,共8页
以东北红豆杉枝叶为原料,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杉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法优化提取工艺,并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紫杉宁,另外对石油醚提取物的不同分离组分及分离纯化产物紫杉宁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实验。对10 g东北红豆... 以东北红豆杉枝叶为原料,石油醚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紫杉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法优化提取工艺,并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了紫杉宁,另外对石油醚提取物的不同分离组分及分离纯化产物紫杉宁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实验。对10 g东北红豆杉枝叶,超声波辅助提取紫杉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168 W,提取时间50 min,料液比1∶8(g∶mL),提取温度50℃。石油醚提取物经硅胶柱、C18反相柱分离纯化得到紫杉烷类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NMR)及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鉴定,确定该化合物为紫杉宁。石油醚提取物经硅胶柱分离得到Fr.1~Fr.7组分与Fr.4-1组分,分离纯化得到的紫杉宁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Fr.1、Fr.3、Fr.4、Fr.5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分别为32.3、31.9、22.3和38.4 mg/L。紫杉宁(Fr.4-1)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A549细胞抑制效果相对最好,(IC_(50))值为13.1 mg/L,对MCF-7细胞抑制效果其次,IC_(50)值为17.9 mg/L,对Hela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_(50)值为35.5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紫杉宁 提取工艺 抗肿瘤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种子休眠机理与解除技术探讨 被引量:97
6
作者 程广有 唐晓杰 +1 位作者 高红兵 沈熙环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9,100,共6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东北红豆杉种子内源激素 (赤霉素、脱落酸、玉米素、吲哚乙酸 )含量 ,并结合形态解剖、变温层积、种子吸水性和种皮透气性等试验 ,探讨了东北红豆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解除休眠的技术 .秋季采收的东北红豆杉种子 ,虽然种胚结构完整 ,但体积小 ,不具备萌发能力 ,需要后熟 .风干种子形成大量脱落酸(ABA) ,种皮角质化、坚硬 ,阻碍了水气交换 ,幼小种胚被迫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解除休眠的技术是 ,机械磨损种皮 ,可通气、透水和减少萌发障碍 .流水冲洗 1周 ,将种子内的ABA含量降低到可以萌发的程度 .用赤霉素或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混合处理种子 ,可提前萌发 ,提高发芽率 .变温 (15~ 2 0℃ 3~ 5℃ )层积 ,可缩短种子休眠时间 ,层积前期暖温可加速胚的发育 ,低温是萌发成苗的必要条件 .经过 4~ 6个月暖温和 3~ 4个月低温层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种子 休眠机理 解除休眠技术
下载PDF
紫杉醇产生菌分离的研究 被引量:85
7
作者 周东坡 平文祥 +5 位作者 孙剑秋 周晓辉 刘晓兰 杨德柱 张建平 郑喜群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8-19,32,共3页
报道了 1993年从东北红豆杉树 (TaxuscuspidataSieb .etZucc)的枝条与树皮中分离获得了 2 0余种内生真菌 ,并经代谢产物的薄层层析 (TLC)技术的筛选与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的验证 ,有 3株真菌 (HQ33 ,HQ48,HQ5 4)均是紫杉醇的产生菌。... 报道了 1993年从东北红豆杉树 (TaxuscuspidataSieb .etZucc)的枝条与树皮中分离获得了 2 0余种内生真菌 ,并经代谢产物的薄层层析 (TLC)技术的筛选与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的验证 ,有 3株真菌 (HQ33 ,HQ48,HQ5 4)均是紫杉醇的产生菌。其发酵液中紫杉醇的含量为 5 1.0 6~ 12 5 .70 μ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紫杉醇 东北红豆杉 产生菌
下载PDF
一种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内生真菌的分离 被引量:16
8
作者 邵爱娟 林淑芳 +6 位作者 张思巨 李晓明 黄璐琦 陈敏 吴志刚 戴如琴 刘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42-644,共3页
目的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无菌技术分离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的内生真菌,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分析。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一... 目的从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SiebetZucc树皮中分离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方法采用无菌技术分离东北红豆杉树皮中的内生真菌,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该真菌培养物进行分析。结果从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得到一种内生真菌,化学分析证明该真菌培养物内含有紫杉醇类化合物。结论东北红豆杉树皮中含有能产生紫杉醇类化合物的内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红豆杉 内生真菌 紫杉醇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 抗癌药
下载PDF
7味中药对体外非酶糖化终产物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8
9
作者 许惠琴 朱荃 +2 位作者 李祥 张爱华 郭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 体外建立蛋白质非酶糖化系统 ,观察五味子、山茱萸等 7味中药对蛋白质糖化终产物 ( AGEs)的抑制作用。方法  2 0 0 m mol/ L葡萄糖与 4 0 g/ L牛血清白蛋白在 3 7℃条件下反应 8周 ,利用 AGEs具有棕色和荧光的特点 ,分别测定紫... 目的 体外建立蛋白质非酶糖化系统 ,观察五味子、山茱萸等 7味中药对蛋白质糖化终产物 ( AGEs)的抑制作用。方法  2 0 0 m mol/ L葡萄糖与 4 0 g/ L牛血清白蛋白在 3 7℃条件下反应 8周 ,利用 AGEs具有棕色和荧光的特点 ,分别测定紫外吸光度和荧光度值 ,以考察五味子、山茱萸等 7味中药对 AGEs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 五味子、山茱萸、山楂等中药对 AGEs的生成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 五味子、山茱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慢性并发症 糖化终产物 五味子 山茱萸 山楂 中药 抑制作用 动物实验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东北红豆杉枝叶中10-脱乙酰巴卡亭的含量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杜智敏 陈瑞玲 +1 位作者 刘福清 杨宝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8-399,共2页
目的 测定东北红豆杉枝叶中 10 -脱乙酰巴卡亭 (10 - deacetylbaccatin ,10 - DAB )的含量。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 C1 8色谱柱 (2 5 0 mm× 4 .6 mm ,5μm) ,甲醇 -乙腈 -水 (2 0∶ 30∶ 5 0 )作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33.9n... 目的 测定东北红豆杉枝叶中 10 -脱乙酰巴卡亭 (10 - deacetylbaccatin ,10 - DAB )的含量。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 C1 8色谱柱 (2 5 0 mm× 4 .6 mm ,5μm) ,甲醇 -乙腈 -水 (2 0∶ 30∶ 5 0 )作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为 2 33.9nm。结果  10 - DAB 在 0 .0 0 4 75~ 0 .0 38μg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0 .9990 ) ,平均回收率为 10 0 .5 % ,RSD为 2 .0 %。结论 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 ,可用于红豆枝叶中 10 - DAB 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10—脱乙酰巴卡亭Ⅲ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牡荆叶茎和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黄琼 林翠梧 +2 位作者 黄克建 陈丽芬 潘智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7-809,共3页
目的分析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 目的分析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85个不同化合物,其中叶得50种化合物,茎得51种化合物,花得28种化合物。结论3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枝叶HPL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智敏 陈瑞玲 杨宝峰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研究东北红豆杉枝叶中HPLC指纹图谱,以便完整地反映东北红豆杉枝叶内在化学信息,全面评价东北红豆杉内在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东北红豆杉枝叶乙醇提取物。结果建立了东北红豆杉指纹图谱,对10批不同采收时间的东北红豆... 目的研究东北红豆杉枝叶中HPLC指纹图谱,以便完整地反映东北红豆杉枝叶内在化学信息,全面评价东北红豆杉内在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东北红豆杉枝叶乙醇提取物。结果建立了东北红豆杉指纹图谱,对10批不同采收时间的东北红豆杉枝叶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得出主要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相对峰面积作为东北红豆杉枝叶指纹谱相关技术参数。结论东北红豆杉枝叶指纹图谱可用于评价其药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叶 东北红豆杉 采收时间 整地 指纹图谱分析 乙醇提取物 药材质量 HPLC指纹图谱 指纹谱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针叶中两个双重排紫杉烷内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力更 涂光忠 +3 位作者 金怡珠 曹聪梅 张嫚丽 史清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454-1458,共5页
目的研究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针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东北红豆杉针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两个罕见的双重排紫杉烷内酯类化合物... 目的研究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针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薄层色谱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东北红豆杉针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两个罕见的双重排紫杉烷内酯类化合物wallifoliol()和tasumatrolH()。结论此两种化合物为首次从东北红豆杉中分离得到,在氘代氯仿溶液中化合物在室温下可以转化成5α-乙酰基-2α-苯甲酰氧基-4α,7β,9α,13α,20-五羟基-11(15→1),11(10→9)双重排紫杉烷-11-烯-10,15-内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紫杉科 双重排紫杉烷内酯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牡荆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琼 陈丽芬 +1 位作者 李鑫宇 黄治豪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0-52,共3页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牡荆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确定为十六酸(15.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酯(...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牡荆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共鉴定出21个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确定为十六酸(15.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酯(14.43%)、苯酚(13.61%)、雪松醇(4.08%).本研究为牡荆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超声波法 挥发油 GC-MS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种胚形态发育调控技术和育苗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地周 沈红梅 +5 位作者 闫中雪 袁浩 徐鹏佳 周繇 朱俊义 张力凡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1621-1624,共4页
以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果实成熟后的种子为供试材料,通过多因子交叉重复试验对影响东北红豆杉种胚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进行了探讨,旨在筛选并确定调控东北红豆杉种胚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适宜水平。结果表... 以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果实成熟后的种子为供试材料,通过多因子交叉重复试验对影响东北红豆杉种胚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水平进行了探讨,旨在筛选并确定调控东北红豆杉种胚形态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适宜水平。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种胚发育的调控方法和主要因素及其水平为以饱和碳酸钠溶液浸泡种子20-30 min除油脂后用粗沙去除部分种皮,再用1.80 mg/L 6-苄氨基腺嘌呤(6-BA)、2.20 mg/L赤霉素(GA3)和0.30 mg/L 2,4-二氯苯氧乙酸(2,4-D)混合溶液浸泡36 h,将种子与河沙(1∶3)混合,进行155 d的变温处理,变温幅度和时间:白天温度为(23±2)℃,处理10 h,夜间温度为(15±2)℃,处理14 h,子叶胚完全分化率98.0%,种子发芽率9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 种胚 形态发育 调控技术 育苗
下载PDF
沂蒙山产牡荆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刚 吴亚 +1 位作者 孟祖超 刘振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11006-11007,11016,共3页
[目的]分析沂蒙山产牡荆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方法]以产自山东沂蒙山区北部沂源县鲁山林场的牡荆叶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牡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图谱... [目的]分析沂蒙山产牡荆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以期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方法]以产自山东沂蒙山区北部沂源县鲁山林场的牡荆叶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牡荆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图谱共分离出77个峰,鉴定出5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0.313%。其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26.299%)、1,8-桉叶油素(11.853%)、桧烷(7.811%)、反式-β-金合欢烯(6.153%)、α-乙酸松油酯(4.660%)、氧化丁香烯(3.608%)和松油烯-4-醇(3.542%),与其他产地牡荆挥发油成分对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结论]牡荆叶挥发油与已报道的大多数天然清香类精油所不同的是,它有含量较高的1,8-桉叶油素,该成分可能是形成其特殊刺激性辛味的成分,也可能是人们将其用于驱虫、杀虫的主要作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挥发油 GC-MS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枝叶总黄酮超声波辅助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姜萍 陈华芳 +2 位作者 黄海斌 包新业 徐岚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32,共8页
以东北红豆杉枝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红豆杉中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4℃,提取时间60 min,液料比14∶1(m L∶g),超声波功率168 W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提... 以东北红豆杉枝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红豆杉中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4℃,提取时间60 min,液料比14∶1(m L∶g),超声波功率168 W的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1次,总黄酮得率可达4.48%(提取率为69.14%)。东北红豆杉总黄酮粗提物经不同溶剂萃取后,在质量浓度0.01~0.20g/L范围内,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与质量浓度均呈良好量效关系。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能力,其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值0.018 g/L,与Vc(0.012 g/L)相近。乙酸乙酯萃取物经大孔树脂AB-8纯化后得到16个组分,各组分的总黄酮含量与其DPPH·清除能力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958 1,显著性水平P<0.000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响应面优化 总黄酮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配子形成与胚胎发育解剖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晓杰 程广有 +1 位作者 张骁 王振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4-27,共4页
利用显微技术观察了东北红豆杉雌、雄配子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直生胚珠3月份恢复发育,5月中旬大孢子母细胞形成,下旬减数分裂,6月中、下旬雌配子体形成。3月中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经过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熟的单核花粉,4月底... 利用显微技术观察了东北红豆杉雌、雄配子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直生胚珠3月份恢复发育,5月中旬大孢子母细胞形成,下旬减数分裂,6月中、下旬雌配子体形成。3月中旬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经过1个月左右发育为成熟的单核花粉,4月底至5月初散粉。传粉后约2个月受精,受精后的原胚经历球形胚、卵形胚、柳叶形胚、棒槌形胚,进而发育成具有胚芽、胚根、胚轴和子叶的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配子形成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微波法提取牡荆总黄酮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琼 田玉红 +2 位作者 林翠梧 陈海燕 韦万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0857-10857,10921,共2页
[目的]优化牡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微波法提取,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用L9(34)正交试验对牡荆叶、茎、花、果实和根部中的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并比较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结... [目的]优化牡荆总黄酮提取工艺,并对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微波法提取,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用L9(34)正交试验对牡荆叶、茎、花、果实和根部中的黄酮类物质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并比较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差异。[结果]牡荆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以体积分数为0.30的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温度为90℃,固液比为1∶30,微波辐射时间为12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测得牡荆叶的黄酮含量为9.33%,茎为3.19%,花为8.52%,果实为5.67%,根部为4.31%。[结论]该研究可为牡荆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 总黄酮 不同部位 微波法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薛平 姚鑫 《海峡药学》 2016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和抑制α-葡萄糖苷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和α-葡萄糖苷酶作为体外受体模型,研究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的降血糖效果。结果对于胰岛素抵... 目的探讨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对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和抑制α-葡萄糖苷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和α-葡萄糖苷酶作为体外受体模型,研究东北红豆杉枝叶不同提取部位的降血糖效果。结果对于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醇提液、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能促进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其中醇提液和乙酸乙酯部位在浓度为0.01mg·m L-1效果最佳,正丁醇部位在浓度为0.05mg·m L-1效果最佳,而且都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东北红豆杉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乙酸乙酯部位效果最佳(IC50=17.08mg·L-1),其次正丁醇部位(IC50=28.48mg·L-1)和醇提物(IC50=31.03mg·L-1),水部位(IC50=80.99mg·L-1)石油醚部位(IC50=132.38mg·L-1)最弱。结论初步确定东北红豆杉具有降血糖潜力的部位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胰岛素抵抗模型 Α-葡萄糖苷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