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丽丽 孙敬延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国策下,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明确指出了科技创新和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两者的结合点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辽... 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国策下,科技成果转化日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明确指出了科技创新和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因此,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两者的结合点被提上了日程,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辽宁在科技资源分配及产学研协调沟通机制上存在不足,导致辽宁科技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率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辽宁经济的增长。基于此,本文通过梳理科技创新价值链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剖析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辽宁的实际情况和区域特色,构建具有辽宁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期望能够引领地区产业发展,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体系 中试环节 产学研联盟 创新生态系统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平 孙晓敬 曹明平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9,共19页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时代特征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在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引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生产力形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客观评价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采用TOPSIS法测算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基于空间自相关理论探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性,运用地理探测器原理研究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发现:我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科技创新力整体还不强,创新力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指数较高省份呈现“高-高”集聚特征,甘肃、海南、新疆、西藏等指数较低省份呈现“低-低”集聚特征;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和西部地区域内差异较中部地区显著,东部地区内部差异逐渐缩小,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先增大后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有所增大;影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等,且区域间投入存在明显差异,中部和西部地区投入不足,同时还受区域对外开放和技术需求等因素影响;内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大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强度较大的是教学与科研人员数、科技经费当年拨入、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数、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经费当年拨入、信息化水平,且信息化水平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根据研究结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为指引,从创新投入、资源配置、资源共享、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力 高校科技创新力评价 影响因素 空间特征 TOPSIS法 空间自相关 泰尔指数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基于ISM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
3
作者 罗红艳 吉冰冰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5,共8页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 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德尔菲法确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18项重要影响因素,应用ISM模型建构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九层三阶解释结构模型,并解析了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学生认知、奖励制度等表层依赖因素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其效果发挥直接作用,高校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等作为中间联动因素的关键环节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介作用,国家战略急需等根源推动因素通过中间联动因素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本源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要凸显鲜明外部逻辑、突出关键因素作用、健全多元作用机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M模型 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自主培养
下载PDF
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思专创融合实践教学研究
4
作者 王宁 杨谦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3期99-101,共3页
对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思专创融合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思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教学,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思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对提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素... 对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中的思专创融合模式进行探讨,通过思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开展教学,同时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思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对提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素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职业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思专创融合 实践教学
下载PDF
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5
作者 卢洋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5-61,共7页
从我国地方高校近几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据入手,阐述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专利质量不高、管理模式单一、校企之间存在信息差、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五个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地方高校近几年科技成果转化的数据入手,阐述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从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专利质量不高、管理模式单一、校企之间存在信息差、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五个方面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培育高价值专利,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搭建校企之间的合作桥梁,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等对策,以期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知识产权 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推进浙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6
作者 王淑翠 潘悦 李思兰 《杭州科技》 2024年第1期52-55,共4页
本文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根据2018—202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通过分析、比较三省市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情况,归纳总结浙江省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加深对高校和科研院... 本文以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根据2018—2022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通过分析、比较三省市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投入产出情况,归纳总结浙江省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加深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理解,最终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为促进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建议
下载PDF
科教融汇理念下高职院校食品与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实践——以“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改革为例
7
作者 邓黎黎 王晓峰 +1 位作者 高玉红 肖广磊 《现代食品》 2024年第14期93-97,共5页
科教融汇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新要求与现实路径。本文以“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训教学、课程评价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以期为高... 科教融汇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改革的新要求与现实路径。本文以“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实训教学、课程评价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汇 高职院校 创新能力 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
下载PDF
新时代人才强国背景下高校科技人才培养与创新环境研究
8
作者 徐娟 张欣慧 李雪莹 《中国人事科学》 2024年第5期53-67,共15页
在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文章基于2020年陕西高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1127份问卷结果,通过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现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政策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 在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背景下,对高校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环境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文章基于2020年陕西高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1127份问卷结果,通过对高校科技人才流动现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政策环境发展状况的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高校科技人才政策和构建高校创新生态体系提供依据。由此提出从四个方面进行高校科技人才政策的创新:促进高校科技人才区域间合理配置,加快高校高端人才数据库建设;加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深度融合,提升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打造公平灵活的政策环境,推进高校科技人才政策集成创新;重视高校间差异化特征,因校制宜促进高校人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政产学研用 创新政策
下载PDF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毛笛 宣勇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5,共15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赋能共同富裕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切实发挥这一赋能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仍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使用2012—2021年我国31...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赋能共同富裕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然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否切实发挥这一赋能作用,为共同富裕提供强大支撑,仍是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为此,使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够通过提升富裕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赋能共同富裕,区域创业与创新在其中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就提升富裕水平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城镇的赋能作用要高于乡村;就缩小收入差距而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高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地区的赋能作用显著,但在低履行程度地区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共同富裕 区域创业 区域创新
下载PDF
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思维 黄涛 张胜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为推动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优转化,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有组织创新理论和三螺旋理论,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案例分析,从制度建设和要素投入两方面分别剖析研究型大学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 为推动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更多、更快、更优转化,更有力地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有组织创新理论和三螺旋理论,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比较案例分析,从制度建设和要素投入两方面分别剖析研究型大学构建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经验,提出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模型。结果表明,在制度层面,需要推进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专业化转型升级,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和学术创业支持力度;在要素层面,针对研究型大学的薄弱环节加大要素投入,包括加强工程师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增加应用场景供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有组织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案例研究
下载PDF
高校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童嘉 任其龙 胡淳 《创新科技》 2024年第4期22-30,共9页
高校要想推进重大应用研究科技成果的有组织转化,须破解“有组织的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有组织的队伍建设不够系统、有组织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难点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包括:聚焦战略性,合力推进实施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项... 高校要想推进重大应用研究科技成果的有组织转化,须破解“有组织的协同机制不够健全、有组织的队伍建设不够系统、有组织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难点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包括:聚焦战略性,合力推进实施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升系统性,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协同渠道;增强持续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机制;强化专业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量质提升;激发主动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面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主动式布局—导向型研发—场景式应用—成体系对接—产业化落地”五位一体的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方面贡献高校的战略科技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有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
下载PDF
高校思政课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探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孝旭 刘德军 鲍小会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入,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内容。本文从理念诉求、实践要求和现实旨归等方面论述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 VR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既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入,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内容。本文从理念诉求、实践要求和现实旨归等方面论述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探讨了VR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性与政治性、人文性与科技性、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三重原则。发现,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思政主体重视不够,VR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契合度不高,对其支撑度欠佳等问题。并以安徽工程大学为例,立足于思政主体信息化素养、源动力、深度融合、机制保障等维度,提出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技术 高校思政课教学 创新 “以生为本”
下载PDF
数字建设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协调发展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钥 高嘉诚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期67-76,共10页
采用熵值赋权法、全局DEA-EBM模型、α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评价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建设水平和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并检验数字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驱动耦合效应。研究发现,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科... 采用熵值赋权法、全局DEA-EBM模型、α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评价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字建设水平和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并检验数字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驱动耦合效应。研究发现,全国(未含港澳台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较低,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并且东部地区下降幅度远超中西部地区;数字建设能有效驱动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加速各省份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差距的收敛速度,并且对东部地区的驱动作用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数字建设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东部地区耦合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早已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并逐渐迈向中级协调状态,而中西部地区整体仍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近年来才逐渐转向勉强协调状态。由此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提升、推动数字建设发展和加强两者协同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建设 高校 科技创新效率 收敛检验 耦合分析
下载PDF
科技资源配置何以促进高校创新效能增长?——基于31个省域的fsQCA分析
14
作者 杨帮兴 杜宝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5,共10页
高校是进行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为探究科技资源配置对高校创新效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使用fsQCA方法,以31个省域高校为案例,就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高校创新效能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进行... 高校是进行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原始创新的战略高地。为探究科技资源配置对高校创新效能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使用fsQCA方法,以31个省域高校为案例,就科技资源配置结构、配置方式和配置环境对高校创新效能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科技资源配置条件均不构成影响高校高或低水平创新效能的必要条件;应用研究型路径、试验发展型路径和资源驱动型路径是导向高校高水平创新效能的三类组态范式;经济发展水平在促进高校高水平创新效能产出中普遍充当核心驱动条件,市场资源配置和计划资源配置相对普遍充当核心驱动条件;导向高校高或低水平创新效能产出的组态路径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时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资源配置 高校 创新效能
下载PDF
医学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困境与路径
15
作者 翟炜翔 王德银 张彦文 《浙江医学教育》 2024年第2期65-68,86,共5页
科技创新是我国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医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极大地制约了医学高职教育的发展。医学高... 科技创新是我国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医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极大地制约了医学高职教育的发展。医学高职院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应当重点关注科研类型定位如何明确、科技成果如何有效转化、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如何构建、科研管理如何提高效率、教师科研能力如何提升,并分析目前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困境,针对性地提出实践性路径,从而有效提升医学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困境 路径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的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分析
16
作者 成鹏飞 刘敏 《新余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9-49,共11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 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是大学科技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梳理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的内在关系基础上,从成果转化环境、成果转化过程、成果转化效益以及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1年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果转化环境向好、成果转化效益增加是成果转化绩效逐年提升的主要原因,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成果转化绩效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大学科技城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绩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技城 协同创新 成果转化 绩效评价 熵权-TOPSIS法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质效提升研究
17
作者 蓝文婷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52,共9页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科技,高等教育是培养新型劳动者、孕育新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赋予高校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也为高校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高校如何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新作为,文章...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和科技,高等教育是培养新型劳动者、孕育新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赋予高校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也为高校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高校如何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新作为,文章着重就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质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开展研究。基于文本分析法,运用NVivo12梳理和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主要特征,辅以实地调研访谈,进一步了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匹配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从强化新兴技术成果有效供给、激发新兴技术成果转化动力、优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强化新兴技术成果转化支撑、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 高校创新
下载PDF
秦创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治保障研究
18
作者 王宇红 藏颖璇 +1 位作者 田宇璐 张佳婧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科技成果转化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所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有赖于强大的转移转化平台和健全的法治保障体系。秦创原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是打破科技优... 科技成果转化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所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有赖于强大的转移转化平台和健全的法治保障体系。秦创原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源头和总平台,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是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创新实践。采用社会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平台建设为背景,全面阐释秦创原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机理和价值,实地调研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和法治保障需求,总结评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治保障体系现存不足,进而提出从立法、行政、司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与自治层面入手,构建“立法科学、政策完备、行政执法有力、司法全面高效、行业管制规范、社会自治有序”的科技成果转化法治保障体系,助推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区域科技创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 成果转化 法治保障 秦创原 区域科技创新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设计策略研究
19
作者 王征 刘览宇 王朝伟 《设计》 2024年第1期114-116,共3页
通过将高校科技成果的相关概念根植于生态系统的架构中,并进行融合整理,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以及要素置于生态系统的高维层面,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提高转化率。运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列举法,在归纳前人学者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生态... 通过将高校科技成果的相关概念根植于生态系统的架构中,并进行融合整理,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以及要素置于生态系统的高维层面,从系统整合的角度提高转化率。运用文献调查法、归纳法、列举法,在归纳前人学者的基础上,总结出在生态系统的建构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设计优化策略。在系统的视域下,通过5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进行优化,从科技成果的源头研发到成果市场落地之间的众多产业链诸多环节进行设计优化改造,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通过在生态系统视域下的设计策略研究,提高信息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的转化速率,将平台上的资源在系统上进行共享,提高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设计策略
下载PDF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实证研究
20
作者 杜菲 《黑龙江科学》 2024年第19期117-119,共3页
为探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描述性统计显示,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4个维度... 为探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信度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描述性统计显示,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创新环境和创新成果4个维度的得分较高且均衡,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维度相互影响。权重分析表明,4个维度的权重值几乎相当。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之间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此,高校应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平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小学教育专业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技能 创新环境 创新成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