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价值
1
作者 谷慧阳 顾翔 朱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对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AT)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F并成功行导管消融术的患者253例,采用掷币法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56例)、美...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对心房颤动(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AT)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22年1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AF并成功行导管消融术的患者253例,采用掷币法随机分为稳心颗粒组(56例)、美托洛尔组(79例)、联合组(79例)、对照组(39例)。比较4组患者治疗AT次数、最长AT心搏次数、平均心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对照组术后1年平均心率、AT阵数、AT最长心搏次数及Ⅰ、Ⅱ、Ⅲ类房性过早搏动次数均高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心颗粒组、美托洛尔组、联合组术后1年平均心率、AT阵数、AT最长心搏次数及Ⅰ、Ⅱ、Ⅲ类房性过早搏动次数均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术后1年平均心率、AT阵数、AT最长心搏次数及Ⅰ、Ⅱ、Ⅲ类房性过早搏动次数均低于稳心颗粒组和美托洛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美托洛尔组、联合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7.1%vs 13.9%vs 8.9%,P=0.301)。结论 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可用于治疗AF患者导管消融术后AT,可有效降低平均心率,减少AT发生次数、房性过早搏动次数、减少AT最长心搏次数,可能减少术后AF复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导管消融术 美托洛尔 稳心颗粒 前瞻性研究
下载PDF
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3 位作者 迟路湘 史光鉴 舒茂琴 胡亚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 目的:为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对8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方法:采用两根大头消融导管,在房速发作时标测心房最早激动点放电消融。结果:8例房速(包括房速伴心房扑动及房速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各1例)RFCA治疗全部成功,无并发症;其中4例在冠状静脉窦口附近、2例在右心房侧壁、2例在右心耳处放电消融成功,成功靶点局部电位(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平均提前34.23±5.23(22~46)ms。结论:心房激动顺序标测是房速消融的基本方法,AP间期≥30ms的部位可作为试消融靶点;对房速伴其他类型心动过速者可一次消融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导管消融术
下载PDF
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菁 丁燕生 +3 位作者 杨俊娟 盛琴慧 李康 王禹川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机制、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46例房速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4例患儿采用三维电解剖学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和指导消融。... 目的探讨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学机制、靶点标测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46例房速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房速靶点标测采用激动标测方法,4例患儿采用三维电解剖学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和指导消融。消融采用预设温度50~60℃。结果46例患儿均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局灶性房速,分别表现为短阵自限性、阵发持续性和持续无休止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41例,其中单一源性房速39例(右房27例,左房12例),多源房速2例,成功率为89%。结论无器质性心脏病儿童房速的射频消融成功率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导管消融术 儿童
下载PDF
犬左上肺静脉电刺激诱发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雄涛 郑强荪 +3 位作者 卢延生 洪昌明 何勇 张录兴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66-469,共4页
为探讨肺静脉异位电活动诱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机制 ,选用 2 5只犬 ,将自制的 18导联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上肺静脉外膜上 ,从肺静脉远端采取S1S1、S1S2 两种刺激方法诱发房颤 ,记录房颤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果 :2 2只犬完成试验... 为探讨肺静脉异位电活动诱发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机制 ,选用 2 5只犬 ,将自制的 18导联环状标测电极置于左上肺静脉外膜上 ,从肺静脉远端采取S1S1、S1S2 两种刺激方法诱发房颤 ,记录房颤从发生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果 :2 2只犬完成试验。S1S1连续刺激、S1S2 程序刺激均可诱发房颤 ,在 2min内 3,10只犬分别被诱发 ;S1S2 诱发房颤的肺静脉标测图的特点是S2 较短 (15 2 .5± 6 .3ms) ;在S1S1持续刺激 19只犬诱发的 2 1次房颤事件中 ,有三类特征性肺静脉标测图 ,所占比例分别为 14 .2 9%、9.5 2 %、2 3.81% ,其共同点是肺静脉 左房传导速度突然递增。第一类是传导速度的递增造成心房激动的联律间期不断缩短 ,肺静脉异位刺激本身诱发房颤 ,第二、三类是传导速度的递增造成心房激动的长间歇 ,长间歇之后肺静脉异位刺激之外的逸搏或异位刺激诱发房颤。结论 :肺静脉异位刺激可使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 ,来自于肺静脉异位刺激或之外的激动可诱发房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肺静脉 异位刺激 心房颤动 电重构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艺红 杨光 胡大一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 通过分析Holter记录中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特点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反复发作的机理及意义。方法  2 0 0 2年 17月 1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平均年龄 (6 8.31± 7.4 8)岁。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人工回放 ,记录下列指标 :心房... 目的 通过分析Holter记录中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特点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反复发作的机理及意义。方法  2 0 0 2年 17月 1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平均年龄 (6 8.31± 7.4 8)岁。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人工回放 ,记录下列指标 :心房颤动发作时间、发作总次数、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可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及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次数及联律间期。同时采集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30份Holter共记录 2 2 5次心房颤动 (1 2 7次 / 2 4h ,中位数 7次 / 2 4h)。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在中午和午夜分别有 2个高峰 ,以 12点峰值最明显 ,低谷时间在 16 19点。 15次心房颤动由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诱发 ,2 10次心房颤动均由房性早搏诱发。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相比 ,联律间期缩短 2 5ms(P =0 .0 0 79) ,早搏指数减少 0 .0 3(P =0 .0 12 )。其中 7例(36 .8% ) 97次心房颤动发作均由同一联律间期早搏诱发 ,有 2 3次心房颤动发作前有窦性心动过缓 [(5 2± 6 )次 /min]。结论  2 4h中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存在 2个高峰 ,提示交感 /迷走神经张力可影响心房颤动的反复发生。多数心房颤动发作由固定联律的房性早搏诱发 ,且其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房性早搏 发作特点
下载PDF
儿童非典型心房扑动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玉娟 杨艳章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753-755,共3页
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时体表心电图有别于典型房扑,由于诊断意识不强,易被误诊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报道1例儿童非典型房扑病例,除具有心房律规整、心室率波动较大、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等典型房... 非典型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时体表心电图有别于典型房扑,由于诊断意识不强,易被误诊为窦性心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报道1例儿童非典型房扑病例,除具有心房律规整、心室率波动较大、心房率快于心室率等典型房扑的特点外,还存在等电位线、发作时心房率慢、下壁导联和V1导联F波同时直立等有别于典型房扑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描记术 儿童 非典型心房扑动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的房性心动过速的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鹏 许静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速患者10例,术中予心房或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心房激动标测,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及窦...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速患者10例,术中予心房或心室刺激诱发房速,分别在右心房、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心房激动标测,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及窦性心律时P波特点,最后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和终止10例患者的房速,右心房的前间隔希氏束上部标测出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但多次射频消融未成功,后于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出心房激动较体表心电图提前,放电后终止10例房速的发作。房速时P波间期明显短于窦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5±5.3)个月,均无房速复发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可作为治疗消融前间隔希氏束部位失败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希氏束 导管消融术 无冠窦
下载PDF
心房异构心电图特征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邢海华 黄美蓉 +2 位作者 聂云章 周弋 屈顺梅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8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异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126例心房异构先心病(其中右房异构95例,左房异构31例)和心房位置正常的先心病(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复杂型紫绀型先心病各120例)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心房异构先心病异位心律的... 目的探讨心房异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比分析126例心房异构先心病(其中右房异构95例,左房异构31例)和心房位置正常的先心病(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复杂型紫绀型先心病各120例)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心房异构先心病异位心律的发生率为66.7%,心房正常组为1%~9%,右房异构中窦性心律占41%,异位心律以左房心律、游走心律多见,分别占24%及28%;左房异构窦性心律占9.7%,异位心律以低位房性心律、交界区心律多见,占61%。心房异构与心房结构正常的复杂型先心病之间及两种不同类型的心房异构之间心电图表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心房异构异位心律发生率明显高于心房位置正常者。右房异构以窦性心律、左房心律、游走心律多见,左房异构以低位房性心律、交界区心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异构 异位心律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影像融合系统指导下导管消融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1
9
作者 喻荣辉 马长生 +9 位作者 董建增 刘兴鹏 龙德勇 康俊萍 方东平 汤日波 胡福莉 郑斌 史力生 田颖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06-311,共6页
目的运用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机制并探讨在该技术指导下导管消融该类型AT的有效性。方法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影像融合系统(CartoMerge^(TM) system)指导下对连续40名患者的自发性或诱发... 目的运用影像融合技术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后迟发性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的机制并探讨在该技术指导下导管消融该类型AT的有效性。方法从2005年1月到2006年12月在影像融合系统(CartoMerge^(TM) system)指导下对连续40名患者的自发性或诱发的AT进行了完整的电生理标测。消融策略是在影像融合技术指导下在峡部最狭窄处消融,但避开可见的解剖异常处。术后3个月、6个月和每年进行一次临床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总共发现三种主要的心动过速机制:单折返环大折返AT(MAT,n=36)、双折返环MAT(n=16)以及额外的局灶性AT(n=4)。最常见的关键峡部是三尖瓣峡部(CTI,n=35)和手术切口性峡部(n=36)。部分患者影像融合技术重建后右房可见到明显的瘢痕线、囊样物或瘤样物(n=12),上述解剖异常处都有瘢痕区特有的电生理表现。平均19.5±10.1次消融可阻断峡部。平均随访18±10个月后,80%的患者在不服药的情况下保持窦性心律。8例(20%)患者复发,分别在3~16个月进行了第2次消融;其中2例分别在3个月和5个月后再次复发,前者再次消融成功,后者未再消融。结论影像融合技术不仅能够确定AT的机制,还在精确定位和消融AT的致心律失常基质上具有优势。三维MR/CT影像能够成功重建和配准以用于右房的导管消融,这些真实和详细的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对手术导致解剖异常的右房AT进行导管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脏外科手术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空间电学标测
下载PDF
双大头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10
作者 孙姗 许静 +4 位作者 信庭文 付乃宽 王惠中 季先友 李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4期207-208,共2页
目的 探讨双大头导管法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方法 对16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双大头导管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消融成功,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更便于标到较体表P′提前至少25m... 目的 探讨双大头导管法在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中的应用.方法 对16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采用双大头导管法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6例右房房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消融成功,双大头导管交替标测更便于标到较体表P′提前至少25ms的成功靶点.结论 双大头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双大头导管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治疗 电生理检查
下载PDF
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的电解剖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兵 陈明龙 +7 位作者 徐东杰 陈红武 居维竹 余健 陈凯 邹建刚 单其俊 曹克将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7年第4期198-202,共5页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3例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并导航消融。方法3例房速患者(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1±12岁,心动过速病史19±11年。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所在心腔,使用电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心房三... 目的应用电解剖标测系统分析3例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机制并导航消融。方法3例房速患者(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1±12岁,心动过速病史19±11年。常规电生理检查初步确定房速所在心腔,使用电解剖标测系统构建心房三维模型,完成电压和激动标测,分析心动过速的机制并确定缓慢传导区(即关键峡部),使用冷生理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3例患者临床常规检查初步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电压标测均显示被标测心房存在疤痕区。病例1为围绕三尖瓣环顺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三尖瓣环与后侧壁的疤痕之间。病例2为围绕上腔静脉逆钟向的大折返房速,关键峡部位于右房侧壁疤痕与上腔静脉之间。病例3为左房8字形折返,关键峡部位于左房顶部的两片疤痕之间。3例患者均在关键峡部消融成功,随访9~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电解剖标测可以揭示大折返房速的基质,阐明折返机制,并有效指导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导管消融术 空间电学标测
下载PDF
房颤病理生理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
作者 侯秀杰 高大胜 唐碧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年第1期24-27,共4页
心房颤动(AF)发生的机制主要包括心房组织细胞自发异位冲动及心房组织折返机制。近十多年来,在研究房颤分子病理学机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本文拟从心脏疾病状态和异常遗传调控等方面综述房颤的基本机制。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异位冲动 折返 基质 分子机制
下载PDF
食道心房调搏在诊断室上速中的运用价值
13
作者 王元章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9年第3期47-48,58,共3页
目的:通过运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对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70例患者进行复制。方法:经行S1、S2或S1、S2、S3程扫刺激后,复制出室上速62例人次,复制率8857%,再行食道心房标测。结果:根据折返部位分... 目的:通过运用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对疑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70例患者进行复制。方法:经行S1、S2或S1、S2、S3程扫刺激后,复制出室上速62例人次,复制率8857%,再行食道心房标测。结果:根据折返部位分类,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占549%,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正传型占419%,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占16%。结论: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标测检查能明确室上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道心房调搏 心律失常 程扫刺激 心房标测 折返
下载PDF
Unipolar electrogram in identification of successful targets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被引量:5
14
作者 唐恺 马坚 +4 位作者 张澍 楚建民 王方正 张奎俊 陈新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1455-1458,共4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 from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T), and to evaluate its valu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cessful targets.Methods Fifteen con...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 from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of focal atrial tachycardia (AT), and to evaluate its value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cessful targets.Methods Fif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focal AT were referred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Both unipolar (from the tip electrode of ablating catheter) and bipolar (from the distal pair of electrode of ablating catheter) electrogram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ablation targets of focal AT.Results Successful ablation was echieved in 14 patients.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at a total of 27 sites. The bipolar electrograms associated with 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showed earlier atrial deflection relative to P wave onset (36 ms±15 ms vs 30 ms±11 ms, P <0.05) than the electrograms associated with failed ablation sites. At the 14 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s displayed a completely negative atrial wave (“QS” morphology ) beginning with intrinsic deflection. However, at the 13 unsuccessful ablation sites,a “rS” morphology of atrial wave was shown on the unipolar electrogram.Conclusion The “QS” morphology of the atrial wave on unipolar electrograms appears to represent a reliable marker for identifying the successful ablation targets of focal AT, with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ial ectopic tachycardia · catheter ablation · unipolar electrogram · bipolar electrogram
原文传递
儿童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42例分析
15
作者 张仪 李小梅 +4 位作者 江河 靳永强 李梅婷 古亚莉 周挥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14-71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右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作形式、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因房速就诊,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右心耳起源房速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儿童右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发作形式、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小儿科因房速就诊,经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右心耳起源房速的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及效果,同时将患儿分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和心功能正常组,比较两组患儿射频消融年龄及房速时心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42例患儿中男20例、女22例,发病年龄2.7(0.6,5.1)岁,射频消融年龄(6.5±3.6)岁,体重(23.4±10.0)kg,持续无休止性32例(76%),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生率为43%(18/42)。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组射频消融年龄大于心功能正常组,房速时心率高于心功能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3.8)比(5.3±3.1)岁,t=-2.63,P=0.012;(173±41)比(150±30)次/min,t=-2.05,P=0.047]。38例(90%)患儿曾接受过2种及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但房速均未治愈。射频消融即时成功率为57%(24/42),复发率为17%(4/24)。右心耳切除22例,切除术后房速均转复窦性心律。右心耳切除术中所见右心耳瘤者10例,右心耳瘤在射频消融失败的病例中,占9/18。结论儿童右心耳起源房速多表现为持续无休止性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差,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偏低、复发率较高,外科心耳切除为安全有效的补充根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心耳 导管消融术 心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起源于左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云龙 郭继鸿 +3 位作者 李学斌 任学军 韩智红 陈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 报道一组起源于左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平均年龄(21±9)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进行分析.结果 左... 目的 报道一组起源于左心耳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平均年龄(21±9)岁,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证实为起源于左心耳的房速,对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进行分析.结果 左心耳房速表现为无休止性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程序刺激不能诱发或终止房速.左心耳房速有独特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所有患者P波Ⅰ、aVL导为负向,Ⅱ、Ⅲ、aVF导联P波高而直立.V1导P波为直立或正负双向(以直立为主),V2~V6导P波为等电位线(5例)或〈0.1 mV低幅直立(4例).常规心内标测,最早心房激动为CS远端.成功靶点处局部心房激动领先P波起始(36.7±7.9)ms.5例患者最终使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成功,随访(12 ±5)个月无房速复发.结论 左心耳房速有独特的心电图特征和房内激动顺序,对这类房速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左心耳内局灶消融长期随访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心耳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应用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书林 方咸宏 +5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詹贤章 欧阳非凡 马虹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 (即Carto)系统可三维显示心脏解剖结构。通过其与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比较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共 2 7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方法组 15例 ,行常规X线下标测和消融 ;Ca... 目的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 (即Carto)系统可三维显示心脏解剖结构。通过其与常规X线透视下标测和射频消融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比较 ,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共 2 7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方法组 15例 ,行常规X线下标测和消融 ;Carto组 12例 ,在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或心房扑动 (房扑 )持续发作时 ,应用Carto系统在相关心房标测 ,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 ,设计消融路标射频放电。比较两组的成功率、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常规方法组15例中 ,9例右房房速 ,6例典型房扑 ,13例即时消融成功。Carto组 12例中 ,房速和房扑各 6例 ,均即时消融成功 ;其中 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 ,1例左房房扑 ,1例左房房速。常规方法组中 2例消融不成功 ,1例为法乐三联症术后房速 ,另 1例希氏束旁自律性房速 ,后改用Carto系统标测再次手术消融成功。两组间比较 ,Carto组较常规方法组手术时间延长 [(2 36± 5 3)min与 (179± 6 7)min ,P <0 .0 5 ],曝光时间大为缩短 [(16± 7)min与 (37± 19)min ,P <0 .0 1]。两组均无并发症。随访 4~ 8个月 ,Carto组中 1例左房房速复发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本研究显示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房速和房扑等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异位房性 心房扑动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6
18
作者 方全 邓华 +1 位作者 程康安 吴宁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 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 ,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 ,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1998年 1月至今 ,因房性... 目的 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 ,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 ,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1998年 1月至今 ,因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和心房颤动 (房颤 )而接受射频治疗共 2 1例 ,其中 3例源于上腔静脉 ,分别为 1例房速 ,2例房颤伴房速。结果  3例患者房速时心电图的特点是PaVL呈负向 ,PⅠ 为正向。伴发房颤的患者 ,房速时频率快。临床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3例患者的常规标测心内激动顺序为 :高位右房→希氏束→冠状窦远端→冠状窦近端。 1例房速采用最早激动点标测消融成功。 2例房速伴房颤分别采用解剖隔离上腔静脉和电隔离上腔静脉消融成功。分别随访 31、10、2 5个月无复发。结论 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 ,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射频消融可望获得有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 电生理特征 射频消融 治疗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 被引量:6
19
作者 詹贤章 吴书林 +6 位作者 杨平珍 李海杰 陈泗林 方咸宏 林纯莹 刘震 欧阳非凡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0-213,共4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三维电磁导管 (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心房 ,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瘢痕区 ,观察电势图、传导图 ,于...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三维电磁导管 (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心房 ,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瘢痕区 ,观察电势图、传导图 ,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作线性消融。结果  4例房速呈持续性 ,1例 (三房心 )术中不能诱发。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 ,在右房中侧壁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 1(S1)和瘢痕区 2 (S2 )。 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 ,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 ,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区 1,3例折返经过S1~S2 ,1例经过S1~三尖瓣环之间的关键峡部 ;于上述关键峡部消融 ,均获成功。三房心患者 (未诱发心动过速 )于S1~S2及三尖瓣环~下腔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 ,无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 ,其中 1例 (三房心 )于术后 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结论 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速的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 ,消融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可望达到根治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手术 三维电磁导管标测 异位房性心动过速 手术后并发症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25例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坚 王方正 +10 位作者 余培桢 王锦志 许斐 张奎俊 李一石 华伟 楚建民 方丕华 陈柯平 孙瑞龙 陈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25例房速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药物试验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24例阵发性房速为折返机制,并且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的终止率达87%;而另1例慢性房速则是... 目的探讨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对25例房速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药物试验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24例阵发性房速为折返机制,并且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的终止率达87%;而另1例慢性房速则是异常自律性增加。(2)24例(96%)房速消融成功。成功靶点的A波较体表心电图P′波(A-P′间期)提前38±11ms,明显长于非成功靶点(26±7ms,P<0.05)。消融成功部位主要位于房内特殊的解剖区域。结论成年人阵发性房速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折返性,并对三磷酸腺苷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 电生理学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