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ighborhood Effects and Political Trust: A Multi-level Analysis of Chinese Rural-to-Urban Migrants’ Trust in County Government
1
作者 Chen Zhang 《Management Studies》 2023年第3期105-124,共20页
Massiv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is consequential for political tru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have been found to hold lower levels of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than their rural peers who choose to stay in th... Massive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 is consequential for political tru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have been found to hold lower levels of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than their rural peers who choose to stay in the countryside (mean 4.92 and 6.34 out of 10, respectively, p < 0.001).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y migrants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political trust in their county-level government. Using data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from the China Family Panel Survey, this study performs a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 to unpack the multi-level explanatory factors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political trust. Findings show that the individual-level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ption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Level-1), the neighborhood-level characteristics-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tatus and environment of neighborhoods (Level-2), and the objectiv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of county-level government (Level-3), work together to explain migrants’ trust leve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neighborhood-level factors on rural-to-urban migrants’ political trust merits policy and public management attention in rapidly urbanizing count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to-urban migrants multi-level analysis neighborhood effects political trust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China
下载PDF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Utilization and Social Determinants among Married Female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Two Metropolises,China
2
作者 刘智勇 李疆 +1 位作者 洪阳 姚岚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6年第6期904-909,共6页
Reproductive health(RH) education and services of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health issue.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H knowledge and utilization among married female migrants,and ... Reproductive health(RH) education and services of female migrants in China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health issue.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H knowledge and utilization among married female migrants,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pulation and sociology.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 survey in Shenzhen and Wuhan,China,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A total of 1021 rural-to-urban married migrants were recruited,with 997 valid survey results obtained.A face-to-face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with primary focus on knowledge of fertility,contraception,family planning policy and 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STD/AIDs),and RH service utiliz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H service utilization(38.0%) was at a low level in married migrants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RH service was poor.Females who migrated to(OR=0.32) Wuhan obtained fewer RH consultations than those in Shenzhen.The workers with high school education received additional RH consultations and checkup services than those with other background education,apart from the white collar workers who received extra RH consultations and checkup services than the blue collar workers(P〈0.05).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RH services in married female migrants remains at a low level in China.RH service utilization can be improved via the relevant health departments by enhanc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ternal and health car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to-urban migrant married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n China and paths to the granting of urban residency
3
作者 Mingzhu Qi Ya Wang +1 位作者 Peng Miao Yixin Ethnie Xu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2022年第4期403-424,共22页
Today,China has roughly 260 million rural-to-urban migrants,and most are young working-age people.The improv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se migrant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in urban in... Today,China has roughly 260 million rural-to-urban migrants,and most are young working-age people.The improv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se migrant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in urban inflow area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in 2018,this paper conducts an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establishes a three-dimensional stratification framework and a standardized socioeconomic index for rural-to-urban migrants.Graphically,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migrants shows an"onion-shaped"structure with a low gravity center and two ends that taper off.Class differentiation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s is apparent.A blue-collar group,positioned in the lower middle part of the stratification scheme,account for 70%of the population.This paper presents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 socioeconomic situations of rural-to-urban with urban-to-urban migrants and finds the latter have a more advanced social structure.Education may be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for stratification differenc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ural-tourban migra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years 2012 to 2018.However,the primary gains accrued to elite and professional groups while the proportion to the total size of the migrant population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remained nearly the same.This change in social structure suggests that some blue-collar migrants,especially skilled workers,moved upward into the professional group;however,migrants at the bottom of the structure without adequate education and lacking vocational skills hardly moved upward.Thus,this paper proposes investing more in rural education to help effectively implement policies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to-urban migrants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ion-shaped To grant urban residency
原文传递
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98
4
作者 李小青 邹泓 +1 位作者 王瑞敏 窦东徽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09-913,共5页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 以北京市1018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北京市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学业行为、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2)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城市儿童,两者在高分组(>41)和低分组(<28)所占比例分别为39.8%、60.2%和92.7%、7.3%,差异显著;(3)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校际差异,混合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4)流动儿童的自尊与学业行为、师生关系的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学业行为中的学习效能感、学习自信心和师生关系中的低冲突性、支持性、关系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自尊 学业行为 师生关系
下载PDF
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皓 陈玲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9-73,47,共6页
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和合理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流动儿童学校的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原因 ,进而探讨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 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和合理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流动儿童学校的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原因 ,进而探讨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学校 合理性
下载PDF
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志理 王如松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6,共8页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空间分隔,家庭成员居住生活在不同地域,其家庭结构不同于通常家庭的结构。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划分、迁移人员及其序次的分析,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带眷系...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空间分隔,家庭成员居住生活在不同地域,其家庭结构不同于通常家庭的结构。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划分、迁移人员及其序次的分析,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带眷系数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因素、流动居住因素、在居住地的收入消费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带眷系数的影响,总结得出促进和阻碍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一些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带眷系数
下载PDF
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被引量:49
7
作者 李涛 任远 《南方人口》 CSSCI 2011年第3期17-24,共8页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制度性障碍。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所造成的歧视性排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并对推动城市户籍改革、促进流... 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是阻碍流动人口实现社会融合的主要制度性障碍。本文分析了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所造成的歧视性排斥,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并对推动城市户籍改革、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提出四个基本的思路,包括:第一,使户籍制度逐步与相关福利制度脱钩;第二,对外来人口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实行渐进性的增量改革;第三,扩大从外来移民到本地户籍人口的制度通道;第四,推动城市户籍改革和区域户籍改革的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籍制度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下载PDF
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与甘南藏区环境初探 被引量:5
8
作者 邹志伟 侯甬坚 《西北人口》 CSSCI 2012年第2期93-97,102,共6页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探讨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历史环境复原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对民国时期拉卜楞寺僧侣制度及甘南藏区部落人口的地理分布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甘南地区人口与环境关系有种清晰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当今西北民族地区开发提供一份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卜楞寺 僧侣制度 甘南藏区 人口 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生态及其政策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志理 王如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379-382,共4页
在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历史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类生态状况,不仅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结构及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在城市经济社会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家庭照... 在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历史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类生态状况,不仅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结构及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在城市经济社会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家庭照料、消费等不同形式的人类生态状况,对比户籍人口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提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态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监测调查数据 居住生态
下载PDF
农民工“临时夫妻”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与成因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相云 孙艳艳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16年第5期67-72,共6页
以默顿的越轨理论为研究视角,从对社会文化目标的期待和实现文化目标制度性手段的缺失两个维度分析,可揭示农民工组成"临时夫妻"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与成因。研究发现,制度化手段的缺失与社会规范的弱化与农民工越轨行为的发... 以默顿的越轨理论为研究视角,从对社会文化目标的期待和实现文化目标制度性手段的缺失两个维度分析,可揭示农民工组成"临时夫妻"越轨行为的发生机制与成因。研究发现,制度化手段的缺失与社会规范的弱化与农民工越轨行为的发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社会应该加强对于农民工的教育和引导,建立更加多元的社会文化目标,并鼓励农民工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实现社会目标,并达到两者平衡的状态,这对防止农民工发生"临时夫妻"的越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临时夫妻 越轨行为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中避孕套使用状况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云 郑立新 郑真真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6年第4期214-217,共4页
目的 研究流动人口中关于避孕套的知识、行为以及可接受的宣传途径。方法 对北京和广州市部分18~40岁流动人口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结果 91.1%的男性问卷被访者听说过避孕套;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刊杂志、... 目的 研究流动人口中关于避孕套的知识、行为以及可接受的宣传途径。方法 对北京和广州市部分18~40岁流动人口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结果 91.1%的男性问卷被访者听说过避孕套;信息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刊杂志、医务工作者、计划生育工作者和广告;已婚男性、未婚男性有女友和未婚无女友的仅69.3%、52.6%和46.7%的人知道避孕套的避孕和防病作用;已婚男性曾用避孕套的比例(49.7%)高于未婚男性(25.2%);避孕套每次都用者为10.3%。结论 男性流动人口中避孕套的相关知识不平衡,使用率低,其知识与使用的现状与农村地区计划生育活动的导向有一定的关联。应该进一步在男女流动人口中以不同内容和形式宣传避孕套的相关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避孕套 生育健康宣传
下载PDF
留守学生自尊水平与应对方式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利军 廖贤灼 《医学与社会》 2010年第1期80-81,97,共3页
使用量表法对107名留守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20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自尊得分要比非留守学生的自尊得分低,总体上来说学生是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 使用量表法对107名留守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与20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学生的自尊得分要比非留守学生的自尊得分低,总体上来说学生是趋向于选择问题解决、求助等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而不是自责、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留守学生低自尊组与中等自尊组、高自尊组的应对方式在问题解决、自责、求助、退避4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自尊水平与具体的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学生 自尊水平 应对方式
下载PDF
沪上外来流动穆斯林群体的精神生活——关于上海周边区县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的考察与反思 被引量:6
13
作者 葛壮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8-157,共10页
目前沪上临时礼拜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表明了流动穆斯林群体构成的民族性和职业的相对单一性;而相关设施的简陋和局促,暴露出相应的弊端和隐患。至于缺乏政府认可的特点,又随时令这些临时礼拜点面临遭到取缔的可能性。近年来上海市伊斯... 目前沪上临时礼拜点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表明了流动穆斯林群体构成的民族性和职业的相对单一性;而相关设施的简陋和局促,暴露出相应的弊端和隐患。至于缺乏政府认可的特点,又随时令这些临时礼拜点面临遭到取缔的可能性。近年来上海市伊斯兰教发展的轨迹和变化主要有重心转移、反客为主、外宾渐增、社群之别、遍地开花等情况。而由西北各省来沪的流动穆斯林融入都市主流社会后,在文化适应、城市管理、子女教育、宗教信仰、社会维稳等层面上的隐患有待消弭。了解都市伊斯兰教文化在嬗变过程中衍生的社会现象,以及探索在管理实践中妥善地处理好问题,能更好地促进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维护社会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穆斯林 精神生活 临时礼拜点
下载PDF
解决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探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肖玉梅 欧晓彦 《行政与法》 2006年第4期68-70,共3页
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隐患,进而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政府体制,并对解决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政府体... 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给社会带来的严重隐患,进而分析了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政府体制,并对解决制约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政府体制性障碍提出了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教育问题 政府体制
下载PDF
SARS疫情爆发中流动人口的预防知识与行为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云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4年第6期57-62,72,共7页
利用 2 0 0 3年非典爆发期间在北京收集的资料 ,分析了北京的流动人口对于非典的预防知识、知识来源途径、自身预防措施以及非典期间亲朋的交流及流动状况。
关键词 传染病控制 流动人口 SARS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性状况研究——基于绵阳市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飞 《西北人口》 CSSCI 2014年第2期59-65,共7页
通过对绵阳市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获取性知识主动性不强、主要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性知识、性病传播和避孕知识不足;对于婚前、婚外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对象和可以发生性行为的情形等方面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不少人认为夫妻性方面... 通过对绵阳市农民工的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工获取性知识主动性不强、主要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性知识、性病传播和避孕知识不足;对于婚前、婚外性行为、第一次性行为对象和可以发生性行为的情形等方面持较为开放的态度,不少人认为夫妻性方面出现问题是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少部分人在性需求较为强烈,由于长期性压抑导致其身心受到影响。通过性别对以上方面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媒体途径获取性知识,选择安全期避孕,双方自愿即可发生性关系,恋爱次数更多,性压抑时难以入眠、头疼、精力减退、幻想性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性状况 性教育 婚恋观 临时夫妻
下载PDF
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与农村本地人口的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同贵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40-50,共11页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 基于CFPS2010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以及2012年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并从与农村本地人口比较视角,从具体生育行为上实证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无论乡城流动人口还是农村本地人口仍具生育男孩偏好,但乡城流动人口偏好程度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无论各孩次生育均在流入地的,还是一孩或一孩二孩生育在流出地的,在没有男孩的情况下,二孩与三孩递进生育概率均小于农村本地人口。在社会融合五个维度中,经济融合维度尤其是其中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会明显弱化乡城流动人口生育男孩偏好。提高农民工参保率并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对平衡出生婴儿性别结构很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城流动人口 农村本地人口 男孩偏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东原”、“太原”、“东太原”、“南太原”详考——兼论罗贯中籍贯“东太原说”之误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增斌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77-83,共7页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原 东平 侨置东平 太原 侨置太原
下载PDF
中断与融合:人口流动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君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102,共11页
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对比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分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和生育水平来推断中断与融合效应是否存在,但这种研究思路因平均生育年龄的上升既有可能发生在流动中,也有可能发生在流动后而不能直接证明流动事件中断生育行为... 目前学术界主要通过对比乡城流动人口与农村本地人口的分孩次平均生育年龄和生育水平来推断中断与融合效应是否存在,但这种研究思路因平均生育年龄的上升既有可能发生在流动中,也有可能发生在流动后而不能直接证明流动事件中断生育行为,因此本文受断点回归思想的启发,基于国家卫计委公布不同年份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生育史重构法和年龄别分孩次生育率、分孩次递进生育率等指标,以流动事件为零点对比流动前后的生育率变化,分析乡城流动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动规律和流动事件对生育行为的中断和融合效应。研究结果发现2015年乡城流动人口的年龄别1孩、2孩生育率相对2013年都表现为一定的推迟趋势,且1孩高峰年龄段生育水平稍微下降,2孩生育水平则表现为明显下降;分孩次递进生育率变动趋势进一步印证以上发现,即2孩递进率、3+孩递进率和总和递进率都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下降;流动事件对流动人口1孩生育没有明显的干扰,对2孩生育产生了明显的中断效应;融合效应则比较显著,流入地1孩和2孩生育水平都显著低于流出地的生育水平,且有着一定的生育推迟,即使考虑不同年龄队列的生育进度效应,社会融合效应仍比较明显。乡城人口的生育融合效应分析很难在截面数据的基础上控制生育进度效应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这有赖于纵向跟踪数据和分析方法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城流动人口 生育水平 中断效应 融合效应
下载PDF
论外出农民工“临时夫妻”的性质及其解决对策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国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21-29,共9页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外出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但这种行为在性质上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容易引发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 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了外出农民工"临时夫妻"现象,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尽管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背景和原因,但这种行为在性质上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容易引发家庭纠纷和社会矛盾。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应当通过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破除城乡一体化障碍,促进农村人口流动模式的转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处理矛盾纠纷,惩治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等多种途径,从法律上切实维护外出农民工的婚姻家庭权益,为实现外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农民工 临时夫妻 法律规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