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disappearance causes of the Tenghualuo Site in Lianyungang,Jiangsu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LI Lan ZHU Cheng +2 位作者 JIANG FengQing ZHAO QuanHong LIN liuG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161-176,共16页
With brilliant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a original clan society to a state society in prehistory,the Neolithic Tenghualuo Site in Lianyungang was discovered by archaeological survey in 1989,whi... With brilliant civilization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a original clan society to a state society in prehistory,the Neolithic Tenghualuo Site in Lianyungang was discovered by archaeological survey in 1989,which was titled as‘one of the nation’s ten great arch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2000’.However,the transgression and the anthropogenic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have ever been employed to explain the abandonment of the site.Based on a dynasty framework established by the 14 C dating,and us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s such as micro-paleontology identification in foraminifera and charophytes, the content test of Rb and Sr,susceptibility analysis as well as granularity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alysis,some researches on the sediments from the two exploration layers at Tenghualuo Site were conducted,and the following new findings have been gained:Firstly,foraminifera which are relevant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 were not found in the sediment layer,however,25 charales,which usually live in the freshwater environment,in 07LTT1 exploration samples were found.Among them,3 charales were found in the samples from the forth sediment layer below the late Longshan Cultural layer and 22 charates were from the second sediment layer above the late Longshan Cultural layer.Furthermore,5 plant seeds and 41 fungal spores,together with many carbonation holes,plant seed shells,as well as their roots and stem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second sediment layer above the late Longshan Cultural layer.Secondly,th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curves of the sediments’granularity in both the last and its overlying culture intermittent layers hav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phase river sediment curve,and the ratios between Rb and Sr are both quite high in samples from two layers sedimented during the disappearing time of the site.All above-mentioned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disappearance of the Tenghualuo Site was not related to the transgression.The late Longshan Culture of the site could be completely abandoned after a relatively long-term inland water fl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nghualuo SITE FORAMINIFERA CHAROPHYTES GRANULARITY sedimentary FACIES Rb and Sr ratio disappearing reasons
原文传递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土壤粒度及重金属累积特征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华 廖富强 +2 位作者 徐明星 周生路 吴绍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对江苏北部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藤花落遗址城市生活区(L1)剖面和农业生产区(L2)剖面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明显土壤重金属累积,但影响仅局限人类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无累积现象;Cu、Pb和Zn累... 对江苏北部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藤花落遗址城市生活区(L1)剖面和农业生产区(L2)剖面土壤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特征分析发现,龙山文化时期人类活动已经出现明显土壤重金属累积,但影响仅局限人类生活区,农业生产区无累积现象;Cu、Pb和Zn累积最为明显,富集指数分别达到1.91、1.35和1.29,该遗址文明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同时分析土壤粒度发现,遗址文明存在期间曾发生过大规模或长时间水患事件,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最终导致整个文明走向衰落。重金属累积及土壤粒度的综合分析,揭示史前文明演变的过程及其与自然环境变迁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龙山文化 重金属累积 粒度 江苏省
下载PDF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考古发掘纪要 被引量:16
3
作者 孙亮 陈刚 +2 位作者 刘厚学 项剑云 李虎仁 《东南文化》 2001年第1期35-38,共4页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的发掘揭露面积达 4000平方米,钻探面积逾 30万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的城址、台基、房址、灰坑、灰沟、水沟、水稻田及岳石文化的环濠、灰坑等遗迹 200多处,出土玉、石、陶器 2000多件及炭化水稻数百粒。
关键词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
下载PDF
连云港藤花落史前古城遗址出土木材的树种鉴定(英文) 被引量:4
4
作者 潘彪 翟胜丞 +1 位作者 黄建秋 林留根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78,共4页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类文化。对取自藤花落遗址的3块出土木材样品进行鉴定,编号为99T2和03LT-F48(3)-1为松属双维管束松亚属Pinus subgenus Diploxylon的树种...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为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类文化。对取自藤花落遗址的3块出土木材样品进行鉴定,编号为99T2和03LT-F48(3)-1为松属双维管束松亚属Pinus subgenus Diploxylon的树种,结合地理位置分析,该木材样品树种应为赤松(Pinus densiflora);编号03LT-F48(3)-2为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此鉴定结果对证明中国是赤松原产地之一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龙山文化 木材鉴定 赤松 黄连木
下载PDF
2003~2004年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发掘收获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润垦 李洪波 +1 位作者 张浩林 高海燕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19,共5页
连云港藤花落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首次发现了大型红烧土堆积、偶踢类动物足迹和稻作遗迹等,对研究北辛文化时期黄淮地区古代聚落居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
关键词 藤花落 聚落 红烧土 动物足迹 稻作
下载PDF
黄淮地区藤花落、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古稻的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林留根 张文绪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9,共5页
用粒型分析法,对黄淮地区藤花落和后大堂两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5群古稻作了研究。就粒型特征而言,尽管两群古稻种群内尚有不同类型存在,但相对比较单纯,其主要演化特征已属粳稻类型。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后大堂遗址 古稻
下载PDF
史前海洋文化与“文明探源工程”——以连云港市藤花落古城址发掘个案为例
7
作者 刘洪石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62-66,共5页
回顾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探源"研究的成果,厘清了连云港史前海洋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脉络,认为夏商周三代,连云港市的先民们积极参与了华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站在全国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分... 回顾了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探源"研究的成果,厘清了连云港史前海洋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脉络,认为夏商周三代,连云港市的先民们积极参与了华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文明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站在全国文明探源工程的高度分析了连云港古国建立及其成就与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连云港国际性海港城市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 海洋文化 “文明探源工程” 连云港市 藤花落遗址
下载PDF
藤花落遗址出土石镞岩性的反射光谱图型分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异禀 林留根 《南方文物》 2012年第1期164-169,共6页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镞,多以泥板岩为主要的加工材料,其器型非常地多样化,可以看出当时的石镞工艺技术是有非常专业的生产体系。按其岩性的目测鉴定,全都是变质岩中的板岩,合计80件。透过反射光谱学反映石镞岩石总体的...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镞,多以泥板岩为主要的加工材料,其器型非常地多样化,可以看出当时的石镞工艺技术是有非常专业的生产体系。按其岩性的目测鉴定,全都是变质岩中的板岩,合计80件。透过反射光谱学反映石镞岩石总体的反射率大小以及光谱曲线斜率变化,用以辅助区分石镞的主要岩类,以达到分类的目的及定量统计分析。此次测试是藉由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Lambda900 UV/Vis/NIR光谱仪于密闭黑暗环境中所测试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石镞 岩性 板岩 反射光谱学
下载PDF
龙山文化建筑技艺初探:以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典型房址复原为例
9
作者 李俨 周学鹰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96,97-101,共10页
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 藤花落和两城镇遗址包含大量地面房址遗存。对比两地房址的空间体量与营建技术,可以发现藤花落房址规模呈现出明显等级差异,而两城镇房址的营造理念与技艺均领先于藤花落。从两处遗址的建筑特征考量文化类型,两城镇与尧王城遗址的房址高度相似,而藤花落遗址的房址特征无法证明其属于尧王城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两城镇遗址 龙山文化 建筑考古 考古学 建筑史学
原文传递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孢粉记录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赵琳 马春梅 +3 位作者 林留根 朱诚 方伊曼 张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26,共11页
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 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树为主。2)龙山文化早期,木本花粉含量逐渐降低直至处于低谷期,草本花粉逐渐占主导。胡桃、枫杨、落叶栎、桑等阔叶树数量显著减少,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草本花粉中藜科、蒿属含量少,莎草科、香蒲属数量仍较高,此时植被特征为含少量针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繁盛。Rb/Sr较低,推测该阶段可能存在显著的降温;草本花粉中,禾本科花粉占主导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木本花粉百分含量、Rb/Sr变化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气候突变事件。3)在龙山文化之间的自然沉积层,乔木和灌木数量增加,草本数量减少,木本植物占优势。落叶栎、栗、榆、桑含量高,出现常绿栎,莎草科数量很低,水龙骨数量多,此时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特征。4)龙山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占优势。在乔木和灌木植物中,榆属、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数量较高,含少量的银杏科、松属;草本植物中,藜科、蒿属植物数量少,莎草科植物含量高,反映了含常绿成分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此时,Rb/Sr值较高,因此推测此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5)藤花落遗址地层记录了4500~4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孢粉分析 龙山文化 气候与环境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试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芬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0,共9页
位于江苏连云港市郊区的藤花落遗址,发现内外两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内圈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圈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发掘报告认为,内外两圈城址是同时并存的。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不确切,因此着重从内外城墙的层位关系、相关遗迹包含物的年... 位于江苏连云港市郊区的藤花落遗址,发现内外两圈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内圈面积约4万平方米,外圈面积约14万平方米。发掘报告认为,内外两圈城址是同时并存的。本文认为这一结论不确切,因此着重从内外城墙的层位关系、相关遗迹包含物的年代等方面,对藤花落内外圈城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内圈城址的营建时间可以早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偏晚阶段,使用期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外圈城址的营建时间约在龙山文化早期后段,一直使用到龙山文化中期偏晚阶段。藤花落与邻近的日照尧王城和两城镇、五莲丹土等遗址发现的城址,在城墙结构、年代、内外城址的关系等方面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 内城 外城 龙山文化城址
原文传递
藤花落史前城址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明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64,共10页
本文通过对《藤花落》报告的层位学、类型学分析,将藤花落城址相关的遗存分为四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藤花落城址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城址的城墙上和壕沟内的柱洞属于栅栏遗留,栅栏是与城墙、城壕等一体的防御设施;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存属尧王... 本文通过对《藤花落》报告的层位学、类型学分析,将藤花落城址相关的遗存分为四期,并在此基础上对藤花落城址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城址的城墙上和壕沟内的柱洞属于栅栏遗留,栅栏是与城墙、城壕等一体的防御设施;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存属尧王城类型,晚期文化面貌发生改变与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东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花落遗址 城址 龙山文化 相关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