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结核的特征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5
1
作者 郭俊锋 李勇 +2 位作者 舒德干 韩健 张志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6-681,共6页
报道了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硅磷质结核。X-衍射分析表明结核内部磷质含量较高,而外部硅质含量较高。镜下研究发现其内部常呈疏松状,且富含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表明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报道了湖北宜昌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硅磷质结核。X-衍射分析表明结核内部磷质含量较高,而外部硅质含量较高。镜下研究发现其内部常呈疏松状,且富含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表明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小壳化石和蓝菌类化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硅磷质结核的生长是在微生物调节下随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而逐步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磷质结核 微生物作用 纽芬兰统 岩家河组 湖北宜昌
下载PDF
华南渣拉沟剖面纽芬兰世沉积水体氧化还原状态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向雷 蔡春芳 +3 位作者 贺训云 姜磊 袁余洋 于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20-1133,共14页
为研究纽芬兰世斜坡一盆地环境背景下的水下隆起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性质的垂向演化,本文选取黔东南渣拉沟剖面,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铁组分、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干酪根的碳和硫同位素(δ^(13)C_(kero)、δ^(34)S_(kero)... 为研究纽芬兰世斜坡一盆地环境背景下的水下隆起的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性质的垂向演化,本文选取黔东南渣拉沟剖面,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铁组分、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_(py))、干酪根的碳和硫同位素(δ^(13)C_(kero)、δ^(34)S_(kero))等方面的分析。本文依据硅质岩、磷块岩、多金属硫化物层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等对比标志,对渣拉沟剖面进行地层对比,认为:渣拉沟剖面本文分析层段大体与滇东纽芬兰世石岩头组的中下部相对应。铁组分和TOC/S_(py)显示渣拉沟剖面老堡组硅质岩段处于缺氧非硫化环境,其上覆的渣拉沟组分析层段以硫化环境为主,其间间断性的发育缺氧非硫化环境,并最终回复到缺氧非硫化环境。δ^(34)S_(py)与δ^(34)S_(kero)在老堡组的缺氧非硫化环境都较渣拉沟组中的硫化环境重,可能与前者的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主要发育在相对封闭的孔隙系统,后者的细菌硫酸盐还原反应主要发育在相对开放的沉积水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纽芬兰世 渣拉沟剖面 硫化环境 铁组分 硫同位素
下载PDF
Early Cambrian Mollusc Watsonella crosbyi:A Potential GSSP Index Fossil for the Base of the Cambrian Stage 2 被引量:15
3
作者 LI Guoxiang ZHAO Xin +2 位作者 Alexander GUBANOV ZHU Maoyan NA 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09-319,共11页
The mollusc Watsonella crosbyi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Dahai Member of the Zhujiaqing Formation in eastern Yunnan, China and the Pestrotsvet Formation of the Aldan River region in ... The mollusc Watsonella crosbyi was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Dahai Member of the Zhujiaqing Formation in eastern Yunnan, China and the Pestrotsvet Formation of the Aldan River region in the Siberian Platform. This fossil had been excessively described under different names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Heraultia varensalensis Cobboid, 1935, H. sibirica Missarzhevsky, 1974, Heraultipegma yunnanensis He and Yang, 1982, H. yannanese He and Yang,1982, Watsonella yunnanensis, W. crosbyi Grabau, 1900, etc. Taxonomic revision shows that other species are junior synonyms of W. crosbyi. Analysis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implies that W. crosbyi may be rather a heicionelloid than a rostroconch since its univalved conch is untorted endogastric and lacks a rostrum and a true internal pegma. Replicas of the original microstrnctures preserved on the surfaces of phosphatic internal moulds confirm that the shell consists of two layers. The inner layer is lamello-fibrillar, and the outer layer is spherulitic prismatic. The widespread geographical occurrences in both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rocks of the late Terreneuvian indicate that W. crosbyi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ssil for global correlations and subdivision of the Cambrian Series I (Terreneuvian).The first appearance datum (FAD) of W. crosbyi is suggested to be a potential GSSP (Global Boundary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candidate marker for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Cambrian Stage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LUSC Watsonella crosbyi microstructure terreneuvian Cambrian Stage 2 South China Siberian Platform
下载PDF
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郭俊锋 强亚琴 +3 位作者 韩健 宋祖晨 王文哲 张志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115,共12页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和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和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和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家河组 小壳化石 第二阶 纽芬兰统 三峡地区
下载PDF
New Macroscopic Problematic Fossil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Yanjiahe Biota,Yichang,Hubei,China 被引量:5
5
作者 GUO Junfeng LI Yong +3 位作者 HAN Huiping OU Qiang ZHOU Jianren ZHENG Yaju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91-798,共8页
Yanjiahella gen. nov., a distinctive fossil taxon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Yanjiahe Biota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1) an overall body plan composed of a stalk and a calyx (also arms in some s... Yanjiahella gen. nov., a distinctive fossil taxon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Yanjiahe Biota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is characterized by: 1) an overall body plan composed of a stalk and a calyx (also arms in some species); 2) a stalk with closely spaced, transverse wrinkles and a medial, longitudinal ridge; and 3) a calyx preserv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radiating striations, as well as a probable madreporite in some specimens. Three species that can be assigned to this genus, which are Y. ancarpa sp. nov., Y. monocarpa sp. nov., and Y. biscarpa sp. nov. Yanjiahella is comparable to certain echinoderm taxa in terms of morphology and some biological structures, which might indicate the early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ncestral echinoderm lineages from the early Early Cambrian Yangtze Platform. The discovery of putative echinoderms in the Yanjiahe Biota provides significant clues about the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euterostome phylum Echinoderm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jiahella echinoderm-like organisms terreneuvian Yanjiahe Biota Yichang HUBEI
下载PDF
滇东北会泽蜂子箐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 被引量:2
6
作者 易雨昊 李先昀 冯庆来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滇东及滇东北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连续、出露良好,是全球重要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研究区域之一。区内发育众多典型剖面,包括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滇东北肖滩剖面以及会泽地区老林剖面和朱家箐剖面等。尽管这些剖面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已... 滇东及滇东北地区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连续、出露良好,是全球重要的前寒武系-寒武系研究区域之一。区内发育众多典型剖面,包括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滇东北肖滩剖面以及会泽地区老林剖面和朱家箐剖面等。尽管这些剖面的生物地层学研究已较为详细,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相对缺乏,仅在梅树村剖面和肖滩剖面有报道。本次研究在会泽蜂子箐剖面纽芬兰统朱家箐组中谊村段下部发现了一凝灰岩层,实验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532.0±3.5)Ma。根据从该剖面朱家箐组中处理出的小壳化石以及岩石地层序列的详细调查,蜂子箐剖面可与滇东及滇东北典型剖面进行较好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对比。此外,该剖面中谊村段凝灰岩锆石年龄值与梅树村剖面第5层凝灰岩锆石年龄值相近,可能源于同一火山喷发事件,若此,该事件的沉积在滇东及滇东北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可作为本区域纽芬兰统对比的一个新标志,值得今后研究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壳化石 锆石U-Pb年龄 纽芬兰统 朱家箐组 云南
下载PDF
鄂西宜昌黄陵背斜地区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新材料
7
作者 阳磊 杨犇 杨宇宁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与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多发沉积间断,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岚河剖面 小壳化石 纽芬兰世 岩家河组 天柱山段
原文传递
三峡地区松林坡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天柱山段开腔骨类化石及其微细结构
8
作者 赵晓芳 郭俊锋 +5 位作者 贠浩 宋祖晨 强亚琴 彭佳欣 张博耀 孙洁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4,共12页
本文报道了湖北宜昌松林坡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天柱山段开腔骨类骨片化石Chancelloria cf.eros,Ch.irregularis,Chancelloria sp.和Cambrothyra ampulliformis等2属3种及一个未定种。一些骨片的基面上保存了呈同心圆状规则分布于基孔周... 本文报道了湖北宜昌松林坡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天柱山段开腔骨类骨片化石Chancelloria cf.eros,Ch.irregularis,Chancelloria sp.和Cambrothyra ampulliformis等2属3种及一个未定种。一些骨片的基面上保存了呈同心圆状规则分布于基孔周围的凹坑状微细结构,该结构与软舌螺口盖肌肉附着结构的大小、形态极为相似,很可能代表了开腔骨类骨片的原生附着结构,起到辅助骨片和软体体壁连接的作用。因此,开腔骨动物很可能具有从表皮组织分化的表皮肌细胞,这证明开腔骨类应属于具表皮的基础真后生动物,而非海绵或海绵级别的动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腔骨类 附着结构 天柱山段 纽芬兰统 三峡地区
原文传递
巴基斯坦北部小喜马拉雅区Abbottabad组Sirban段寒武纪小壳化石的首次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Shehryar Ahmed 潘兵 +5 位作者 Malik Muhammad Saud Sajid Khan 李国祥 Muhammad Qasim 罗翠 孙晓娟 朱茂炎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9-352,共14页
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 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分不清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支持下,作者对巴基斯坦北部隶属于小喜马拉雅区的Hazara盆地东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Hazara组、Kakul组、Abbottabad组和Hazira组开展详细研究,首次在Kalu-di-Bandi剖面Abbottabad组Sirban段顶部硅磷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小壳化石组合。该小壳化石组合属种相对丰富,含有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Conotheca subcurvata、Hexangulaconularia formosa、Olivooides multisulcatus、Maikhanella pristinis、Lopochites latazonalis、Siphogonuchites sp.及Spirellus columnaris等分子。上述属种组合面貌常见于华南、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伊朗、蒙古国及西伯利亚的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地层中,其中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是这一化石组合带中的标准分子。因此,本文以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的共同出现为标志,将Sirban段顶部的小壳化石组合命名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时代上归属为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该化石组合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存在寒武纪幸运期地层记录,寒武系底界应位于Abbottabad组Sirban段内某个层位(不过确切的界线位置仍需将来进一步的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工作进行校对),同时也修正了前人将该地区寒武系底界置于Hazira组与Abbottabad组界线处或Abbottabad组与Kakul组界线处的观点。对比研究发现,Sirban段中的化石组合分子与华南A.trisulcatus-P.anabarica组合带面貌非常相似,且共有一些特征属种,支持寒武纪纽芬兰世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区与华南之间的生物群存在较强联系、古地理位置很可能较为靠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壳化石 生物地层 Abbottabad组 纽芬兰统 巴基斯坦 小喜马拉雅区
原文传递
华南李家沱剖面寒武纪纽芬兰世海水氧化还原性质演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向雷 蔡春芳 +4 位作者 贺训云 姜磊 袁余洋 汪天凯 贾连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97-1214,共18页
大气-海洋含氧量的演化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的后生动物大爆发事件具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寒武纪纽芬兰世中国南方海洋氧化还原性质的演化及其初级生产力、海水硫酸盐浓度等演化驱动因素,分析了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留茶坡组和小烟溪组... 大气-海洋含氧量的演化对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的后生动物大爆发事件具有重要影响.为探讨寒武纪纽芬兰世中国南方海洋氧化还原性质的演化及其初级生产力、海水硫酸盐浓度等演化驱动因素,分析了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留茶坡组和小烟溪组微量元素、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总硫含量、黄铁矿硫同位素等.该剖面沉积于斜坡-盆地环境且出露齐全.该剖面上V/Sc、Th/U及Mo、U、V、Ni、Cu等元素的富集系数呈现出5个变化旋回,其中留茶坡组中上部和小烟溪组中部各存在一氧化环境段,其余层段处于缺氧环境,而Re/Mo则显示仅在小烟溪组中部水体出现过短暂的氧化环境和含有游离H2S的硫化环境,其余层段处于没有游离H2S的缺氧非硫化环境.Ba、Ni、Cu、Zn、Cd等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及TOC表明:留茶坡组的有机质沉降量和埋藏量都明显小于上覆小烟溪组;而在小烟溪组中,其中部有机质的沉降量和埋藏量最低,下部最高,上部次之.TOC/TS、TS以及黄铁矿硫同位素的垂向演化趋势等都显示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大都处于低海水硫酸盐浓度环境.低海水硫酸盐浓度是造成李家沱剖面纽芬兰世缺氧水体未富集游离H2S的主要原因.大气含氧量的升高是导致李家沱剖面小烟溪组中部出现短暂氧化环境以及近硫化环境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黄铁矿硫同位素 氧化还原性质 海水硫酸盐浓度 纽芬兰世 李家沱剖面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研究进展和展望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俊锋 强亚琴 +4 位作者 宋祖晨 郑亚娟 姚肖永 肖良 李相传 《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1-475,共15页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家河生物群 研究进展 纽芬兰世 峡东地区
原文传递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蓝菌类化石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俊锋 李勇 舒德干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本文报道了产于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中的蓝菌类化石Girvanella sp.,从而丰富了我国寒武系底部蓝菌类化石的新产地。文中还讨论了蓝菌类化石的保存方式和蓝菌类在硅磷质结核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蓝菌Girvanella 岩家河组 纽芬兰统 寒武系 宜昌 湖北
原文传递
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小壳化石 被引量:9
13
作者 潘时妹 冯庆来 常珊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40,共11页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 小壳化石在寒武纪早期地层时代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区域和洲际对比以及第二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确定方面,它们是重要的生物地层对比化石。湖北省宜昌滚子坳剖面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含大量的小壳化石,根据小壳化石带可知岩家河组第1-3层为幸运阶,第5层硅磷质结核灰岩中出现Aldanella yanjiaheensis,表明第5层应属于第二阶。由于第4层炭质灰岩中缺乏化石记录,而不能确定幸运阶和第二阶的地层界线位置。笔者首次在湖北宜昌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第4层上部炭质灰岩处理出一批微体古生物化石,弥补了这一层位化石记录的空缺。通过28个样品的系统分析,笔者获得上千枚小壳个体,系统鉴定和描述了6属10种,其中包括1个未定种和1个新种,新种为肿瘤形盘织金壳Zhijinites tumourifomis sp.nov.。据材料中出现的纽芬兰统第二阶的标准分子Zhijinites longistriatus、其它共生化石组合以及碳同位素地层学等证据,可以推测第4层上部应该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因此幸运阶和第二阶间的界线位置应该在第4层的中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壳化石 分类学 生物地层学 纽芬兰统 岩家河组 宜昌 湖北
原文传递
川南马边县老河坝剖面麦地坪组小壳生物地层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强 庞艳春 +3 位作者 冀文虎 梁思雨 何阳剑 张梦韶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5-254,共10页
川南马边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寒武系麦地坪组出露连续,为一套含磷、硅的碳酸盐岩。麦地坪组可明显分为两段:一段主要为浅灰—灰黑色砂砾屑磷块岩、磷质白云岩和条带状含磷白云岩;二段主要为灰—灰黑色砂砾屑灰岩、泥晶灰岩和瘤状灰... 川南马边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寒武系麦地坪组出露连续,为一套含磷、硅的碳酸盐岩。麦地坪组可明显分为两段:一段主要为浅灰—灰黑色砂砾屑磷块岩、磷质白云岩和条带状含磷白云岩;二段主要为灰—灰黑色砂砾屑灰岩、泥晶灰岩和瘤状灰岩。该组小壳化石丰富,自下而上可识别出3个小壳化石带: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第二个小壳化石组合带(Paragloborilus subglobosus-Bemella simplex组合带)和第三个小壳化石带(Watsonella crosbyi带)。其中,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位于麦地坪组一段,第二个和第三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位于麦地坪组二段。马边地区小壳化石组合带的特征及与国际寒武系纽芬兰统的对比结果表明,麦地坪组一段和二段下部属于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麦地坪组二段中上部属于纽芬兰统第二阶。本区发现的Watsonella crosbyi化石仅出现在麦地坪组二段的中上部,具有保存完整、特征明显、时限短、分布广泛等优势。本区小壳化石带的更替及演化序列中,Watsonella crosbyi的首现层位及其所在化石带的生物面貌明显不同于第二个小壳化石组合带,进一步证明了用Watsonella crosbyi的首现作为定义寒武系纽芬兰统第二阶底界的参考标准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对比性。另外,老河坝剖面的幸运阶与第二阶出露连续且完好,可作为研究幸运阶与第二阶界线的重要剖面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 寒武系 纽芬兰统 麦地坪组 生物地层 Watsonella crosbyi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