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t Aggregation Mechanisms of Hot Dry Rocks Resources in the Gongh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11
1
作者 LIN Wenjing WANG Guiling +4 位作者 ZHANG Shengsheng ZHAO Zhen XING Linxiao GAN Haonan TAN Xianf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793-1804,共12页
Hot dry rock(HDR) is an important geothermal resource and clean energy source that may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energy management. High-temperature HDR resources were recently detected in deep reg... Hot dry rock(HDR) is an important geothermal resource and clean energy source that may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future energy management. High-temperature HDR resources were recently detected in deep regions of the Gonghe Basin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hich led to a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in HDR resource exploration in China.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eep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heat flow, and crustal thermal structure in the Qiaboqia Valley, Guide Plain, and Zhacanggou area of the Gonghe Basin based on geothermal exploration borehole logging data, rock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regional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ata. The results are applied to discuss the heat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HDR resources in the Gonghe Basi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low-velocity layer in the thickened cru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constant intracrustal heat for the formation of HDR resources in the Gonghe Basin, whereas crustal thickening redistributes the concentrated layer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which compensates for the relatively low heat production of the basal granite and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heat of the HDR resources. The negative effect is that the downward curvature of the lithospheric upper mantle caused by crustal thickening leads to a small mantle heat flow component. As a result, the heat flows in the Qiaboqia Valley and Guide Plain of the Gonghe Basin are 106.2 and 77.6 m W/m2, respectively, in which the crust-mantle heat flow ratio of the former is 3.12:1, indicating a notably anomalous intracrustal thermal structure. In contrast, the crust-mantle heat flow ratio in the Guide Plain is 1.84:1, which reflects a typical hot crust-cold mantle thermal structure. The Guide Plain and Zhacanggou area show the sam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rend with depth, which reflects that their geothermal backgrounds and deep high-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are similar. Thes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on the heat source mechanism of HDR resource form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useful guidance for future HDR resource exploration projects and target sites selection in simila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genic heat production heat flow crustal thermal structure hot dry rock heat source mechanism
下载PDF
Geothermal anomalies in the Xianshuihe area: Implications for tunnel construction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Feng Liu Wei Zhang +4 位作者 Gui-ling Wang Shuai-chao Wei Chen Yue Guang-zheng Jiang Yu-zhong Liao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3年第3期237-248,共12页
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of geotherm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Xianshuihe geothermal area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using temperature logging,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 This study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ly analysis of geotherm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Xianshuihe geothermal area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using temperature logging,temperature monitoring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measurement,and regional geothermal geological survey data.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geothermal background,geothermal field,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the surrounding tunnels.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the average heat flow value in the study area is approximately 73.0 mW/m^(2),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terrestrial heat flow in China's Mainland(62.5 mW/m^(2)).This high terrestrial heat flow signifies a distinct thermal background in the area.In addition,geothermal anomalies in the area are found to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hot springs along NW faults,indicating a strong control by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region'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ation of high terrestrial heatflow background and water-conducting faults.However,these conditions also pose a potential threat of heat damage to the tunnels along the Sichuan-Tibet Railway.To evaluate the risk,the resear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terrestrial heat flow,thermal conductivity of the tunnel surrounding rocks,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constant temperature layer,as well as the distribution of hot springs and faults.The analysis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thermal damage risk of Kangding 1# tunnel and 2# tunnel passing through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findings,it is determined that Kangding 1# tunnel and 2# tunnel have relatively low risk of heat damage,as they have avoided most of the high temperature anomaly areas.However,several sections of the tunnels do traverse zones with low to medium temperatures,where surface rock temperatures can reach up to 45℃.Therefore,these region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tunnel project,and mitigation measures may be necessary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heat-related challenges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nshuihe geothermal zone terrestrial heat flow hot spring TUNNEL heat damage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和新生代热体制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绍文 王良书 +2 位作者 李成 张鹏 李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大型沉积盆地,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战略基地。利用盆地区大量的地温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并结合地热学知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地温场、热演化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热场和岩石圈性质对成...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特大型沉积盆地,也是“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战略基地。利用盆地区大量的地温及岩石热物性参数并结合地热学知识分析了塔里木盆地的现代地温场、热演化和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热场和岩石圈性质对成盆、成烃和成藏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现今平均大地热流为45mW/m^2,平均地温梯度为18~20℃/km;整体上具有低温冷盆的特征。地温场的展布具有明显的横向差异,不同构造单元的地温场特征相差较大:坳陷部位具有较低的地温,隆起区具有较高的地热特征。热演化模拟表明盆地自成盆以来经历了从震旦纪—奥陶纪高热流(“热”盆)、志留纪—晚古生代热衰减(“热”盆向“冷”盆过渡)、中生代稳定的热演化(低热流“冷”盆阶段)、新生代岩石圈挠曲热演化等阶段。“热”岩石圈厚度为205~230km,有效弹性厚度(Te)达66±7km,脆-韧性转换深度为25~28km,岩石圈总强度为1.6×10^13~7.8×10^13N/m。盆地区的岩石圈表现为地温低、强度高的刚性块体,具有整体变形特征。受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塔里木盆地作为刚性块体进行应力传递,盆地周边产生强烈变形,表现山脉的急剧隆升和盆地边缘的快速挠曲沉降。这一动力学过程造成地层内部流体趋于流向山前隆起带,并对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 热体制 地球动力学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我国干热岩资源潜力区深部热结构 被引量:24
4
作者 马峰 蔺文静 +2 位作者 郎旭娟 朱喜 王贵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6-181,共6页
干热岩是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建立EGS试验场地开展干热岩资源开发示范工程是我国开发深部地热的前沿性、基础性工作。地壳深部温度是干热岩开发选址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在重新编制中国大地热流图、居里面深度图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南... 干热岩是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通过建立EGS试验场地开展干热岩资源开发示范工程是我国开发深部地热的前沿性、基础性工作。地壳深部温度是干热岩开发选址中首先考虑的因素,在重新编制中国大地热流图、居里面深度图的基础上,建立了东南沿海地区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2个典型干热岩资源潜力区三维温度场模型,在不考虑热对流的情况下,模拟结果显示东南沿海4km深处的最高温度能达到165℃,青藏铁路沿线地区4km深处最高温度可达到380℃。同时,对比模拟结果和前人实测数据,分析了2个研究区不同的热成因机制,东南沿海地区以壳源产热为主,漳州地热田放射性集中层厚度10km,幔源热流所占比例为39.6%,青藏铁路沿线地区以幔源传导热为主,羊八井地热田放射性集中层厚度为6km,幔源热流所占比例为53.7%。通过与文献结果对比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模拟结果能够为我国干热岩靶区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热结构 居里面 大地热流
下载PDF
我国陆区地壳生热率分布与壳幔热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贵玲 刘峰 +6 位作者 蔺文静 张薇 原若溪 习宇飞 魏帅超 廖煜钟 王亚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41-5056,共16页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 壳幔热流配分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深部热量来源与最基础的地热背景,为区域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本文依托CRUST1.0模型与地质资料,将中国陆区在平面上划分为19个构造区,在垂向上将这些区域从第四系沉积物至上地幔的地层划分为8个圈层,确定了这些圈层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测放射性生热率数据664组,收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及U、Th、K元素含量数据约1000组,系统地完成了上述区域各圈层的放射性生热率填图,统计得出我国陆区上、中、下地壳生热率的平均值分别为1.31μW·m^(-3)、0.57μW·m^(-3)与0.22μW·m^(-3).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全国大地热流测量数据(1503组)完成了我国陆区地壳-地幔热流分布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陆区qc/qm>1的面积占80.1%、qc/qm>1.2的面积占65.8%.除我国东部、中部的一些盆地之外,在我国陆区大部分地区,地壳均为大地热流的最主要热源.地壳各圈层中,基底层至中地壳为地壳的主要的产热区域,贡献了平均约50%的大地热流值.本文以面积加权计算得我国陆区地壳热流平均值为39.1 mW·m^(-2),其中青藏高原最高、东南沿海次之,两者分别得益于较大的地壳厚度与较高的基岩地层生热率.我国陆区地幔热流平均值为29.7 mW·m^(-2),与全球地幔热流平均值接近,其中东部沿海地区、环鄂尔多斯地区、藏滇地热带分布区较高.地壳热流、地幔热流的高值区与我国的主要地热资源分布区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生热率 岩石圈热结构 地幔热流 中国大陆地壳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热资源及热结构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韩湘君 金旭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6,共3页
在我国东北地区 ,盆地的热流高而在山区和地台区 (额尔古纳和佳木斯地台 )热流较低。通过对该区的研究发现 ,在地壳和上地幔中莫霍面埋深、高导层埋深和热流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该区热流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该... 在我国东北地区 ,盆地的热流高而在山区和地台区 (额尔古纳和佳木斯地台 )热流较低。通过对该区的研究发现 ,在地壳和上地幔中莫霍面埋深、高导层埋深和热流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该区热流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该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热结构引起了热流分布的变化。计算结果还表明 ,该区地台的地幔热流 ,地壳中 10km以下和 10km以上的热流对地表热流的贡献不同。该区松辽盆地中广泛分布着传导型中低温地热资源 ,对松辽盆地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最后结合已有的地质和物探资料 ,还给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长白温泉地热系统的概念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热结构 温泉 中国 东北地区 地幔 地热资源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区温泉分布的深部热背景 被引量:20
7
作者 邱楠生 唐博宁 朱传庆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温泉是地热资源的直接显示。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大陆温泉数据,对温泉分布进行了分区,并从热岩石圈厚度、莫霍面深度、岩石圈热结构和居里面深度等角度出发,揭示了温泉分布与深部热背景之间的联系。以泉水温度为依据将温泉定义为低温泉(25... 温泉是地热资源的直接显示。本文通过收集中国大陆温泉数据,对温泉分布进行了分区,并从热岩石圈厚度、莫霍面深度、岩石圈热结构和居里面深度等角度出发,揭示了温泉分布与深部热背景之间的联系。以泉水温度为依据将温泉定义为低温泉(25℃≤T<50℃)、中温泉(50℃≤T<75℃)和高温泉(T≥75℃)。根据大地构造、区域地理和地热域分区结合温泉分布特征将中国大陆划分为西北、北方、青藏-三江、扬子和东南5个温泉区。温泉主要分布在深部热背景较"热"的地区,具有较薄或极厚的热岩石圈厚度、较浅或极深的莫霍面深度、拥有"热壳"或/和"热幔"的岩石圈热结构以及较浅的居里面深度等特征。相比于中、低温泉,高温泉需要更"热"的深部热背景。而在中等偏厚的热岩石圈厚度、中等偏深的莫霍面深度、非"热"的壳幔结构和较深的居里面地区也存在较少以中低温为主的温泉。温泉的产生和温度受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控制,形成青藏-三江温泉区和东南温泉区内高温泉大量发育的特征。高温泉的形成分布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大陆存在大量的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可作为未来地热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 大地热流 热岩石圈厚度 莫霍面深度 岩石圈热结构 居里面深度
下载PDF
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以承德市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4 位作者 张薇 岳晨 陆川 黄起伟 欧小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50-1959,共10页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 燕山中部地区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地质条件较好,但该地区大地热流测量工作较少,岩石圈热结构研究尚未开展,制约了该地区的地热地质研究与资源勘探开发。本文以该地区的七家-茅荆坝地热田为典型区,结合地温测井、取样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初步查明燕山中部大地热流特征及浅部-深部岩层热物性特征,填补了大地热流值测量空白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热结构概念模型,估算其深部地温分布。研究得出燕山中部大地热流值变化较大,平均约57 mW/m^2,与周边温泉水温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其中七家-茅荆坝地热田大地热流值较高,为74.9 mW/m^2。通过深部地温分布计算得出七家—茅荆坝地区居里面埋深为21.5~22.8 km,莫霍面温度约815℃,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为一致,验证了本文所建立岩石圈热结构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地区 七家-茅荆坝地热田 大地热流 岩石圈热结构 居里面
下载PDF
阿坝—简阳地学剖面深部温度及热结构 被引量:12
9
作者 徐明 朱传庆 +1 位作者 饶松 胡圣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3-212,共10页
在青藏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这两个构造单元进行了稳态钻孔温度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确定了相应钻孔的大地热流数据。应用这些可靠的热流数据,对横穿这两个构造单元的阿坝—简阳地学断面进行了2-D温度场研究,获得其深部热结构的认识。模... 在青藏高原东部到四川盆地这两个构造单元进行了稳态钻孔温度测量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确定了相应钻孔的大地热流数据。应用这些可靠的热流数据,对横穿这两个构造单元的阿坝—简阳地学断面进行了2-D温度场研究,获得其深部热结构的认识。模拟结果显示,松潘—甘孜地块地表为高热流区域,达到80~110mW/m^2,四川盆地地表为中低热流区域,为50~60mW/m^2。莫霍面的温度有较大变化,松潘—甘孜地块为1100~1210℃,四川盆地西部减小为750~820℃。热岩石圈表现为西部向东部变厚,松潘—甘孜厚度为120~130km,四川盆地西部增加到130~14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四川盆地 大地热流 地学断面 温度场 热结构 热岩石圈
下载PDF
南海中央海盆热结构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健 石耀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07-412,共6页
依据南海中央海盆大地热流观测值及地壳结构资料 ,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海盆及周缘壳内温度和热流分布 ,并得出壳幔热结构配分比例 .计算结果表明 ,中央海盆洋壳层内垂向热流变化不大 ,但垂向温度变化较大 ,这是地幔上涌所致 .海盆内成... 依据南海中央海盆大地热流观测值及地壳结构资料 ,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海盆及周缘壳内温度和热流分布 ,并得出壳幔热结构配分比例 .计算结果表明 ,中央海盆洋壳层内垂向热流变化不大 ,但垂向温度变化较大 ,这是地幔上涌所致 .海盆内成片分布的地热区 ,则是局部地区地幔上涌 ,导致多期次、多方向海底扩张的反映 .海盆区地幔热流在地表实测大地热流中所占比例高于 80 %,地壳下部热流在地壳总热流中所占比例小于 2 0 %.由此推测 ,中央海盆洋壳层 3厚度过薄 ,可能是后期热事件减缓了上地幔的冷却过程 ,而初始地壳熔融程度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中央海盆 大地热流 洋壳地热结构 海底扩张
下载PDF
中上扬子区奉节—观音垱剖面深部温度场及热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方 刘琼颖 何丽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9-811,共13页
在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二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根据研究区热导率、生热率等热物理性质参数,对横穿川东北地区、秭归盆地、黄陵穹窿和江汉盆地等几个构造单元的奉节(FJ)—观音挡(GYD)地学剖面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获得... 在大地热流密度分布的基础上,本文基于二维稳态热传导方程,根据研究区热导率、生热率等热物理性质参数,对横穿川东北地区、秭归盆地、黄陵穹窿和江汉盆地等几个构造单元的奉节(FJ)—观音挡(GYD)地学剖面进行了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其深部热结构认识。模拟结果显示,地幔热流自西向东逐渐升高,变化范围约为25.3~34.7 mW/m^2。莫霍面温度大约在380℃~450℃之间变化。热岩石圈厚度自西向东先稍微增厚,后逐渐变薄,变化范围约为115~171 km。江汉盆地中新生代的伸展作用使其地幔热流稍有升高,"热"岩石圈厚度相对较薄(约116 km);而川东北地区则受到早期的挤压和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地幔热流相对较低,其深部"热"岩石圈厚度也相对较厚(约168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温度场 热结构 热岩石圈 中上扬子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地热场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乾蕃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1-40,共10页
本文实测了65口井的地热数据,从中取得17个大地热流值,松辽盆地地热场具有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该区地热具有高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分区计算盆地的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也都具有中部高边部低... 本文实测了65口井的地热数据,从中取得17个大地热流值,松辽盆地地热场具有中部高边部低,并呈环状分布,该区地热具有高特征的地质发展历史。分区计算盆地的沉积岩层、花岗岩质层和玄武岩质层各底部的温度和热流值,也都具有中部高边部低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盆地地热场受影响的状况和地热高的主要原因。还分析了盆地地热场与构造活动性、地震活动性、重磁力场、岩石圈厚度的关系,以及与石油生成、运移和富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场 地热流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西藏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沈显杰 杨淑贞 +1 位作者 沈继英 张文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83-92,共10页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数据相比,两者均具...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数据相比,两者均具有中等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两者的平均钍铀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4±2.7和4.5±1.4,岩浆分异程度属中等。这些说明了:(1)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中选用的A值量级是适宜的;(2)花岗岩类作为壳内主要的放射性生热岩层,其生热率A值并未呈现异常量级。换言之,应着重从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诱发的深部热作用机制,探讨藏南藏北高热流异常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岩 放射性生热率 实验
下载PDF
广东惠州黄沙洞地区岩石圈热-流变结构及其热源启示 被引量:6
14
作者 甘浩男 蔺文静 +4 位作者 王贵玲 闫晓雪 岳高凡 翁炜 张德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38,共13页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是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热状态的有效手段,开展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可以对热源贡献进行有效约束。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地热资源重要分布区,地表出露大量天然温泉,地热钻探揭露深部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然...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是揭示岩石圈范围内热状态的有效手段,开展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研究可以对热源贡献进行有效约束。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地热资源重要分布区,地表出露大量天然温泉,地热钻探揭露深部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然而关于其热源机制尚未有定论,且深部是否赋存干热岩资源亦不清楚。以广东惠州黄沙洞地热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岩石圈尺度温度分布和流变强度,探讨黄沙洞地热田的热源构成,分析浅部水热系统的热影响,并对干热岩资源前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沙洞地热田水热活动影响下地表热通量为130.3 mW/m^(2),地壳热流与地幔热流值相近,表现为温壳温幔型岩石圈热结构,此外,构造活动相关热流达到了30.5~60.3 mW/m^(2);(2)岩石圈流变结构显示中地壳存在韧性流变层,上地壳与下地壳以脆性破裂为主,下地壳与地幔表现出流变结构耦合,为相对稳固的地壳底界;(3)黄沙洞地热田的热源以地壳构造活动产生的热源为主,地幔热源和放射性生热是主要的热源组成部分,构造热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区域深断裂的热聚敛和水热系统循环换热,两者可能通过“接力式”热传递携带热量至浅表;(4)区域深断裂的热聚敛在构造热作用中的占比是影响干热岩资源前景的关键因素。本项研究可为后续东南沿海同类型地区的干热岩资源勘查与靶区选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变结构 热源 黄沙洞 干热岩 大地热流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大地热流特征及热储系统类型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少川 国殿斌 +4 位作者 李令喜 李江龙 高山林 宿赛 张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34,共14页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 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类型多、储量大,可利用总量位居全国第3位,具备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进一步明确盆地的热体制对区域地热能资源评估的作用,根据四川盆地内钻井的基本地热参数与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系统研究了盆地热流分布及主控因素、热储系统类型以及有利地热资源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沉积地层的热结构分为3种,分别为受控于基底热流背景与裂陷槽岩石热导率差异的加里东阶段热结构;受控于峨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喷发及盆地拉张作用的海西阶段热结构;受盆缘强烈造山运动形成的中新生代热结构。②提出了震旦纪—早寒武世与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封闭型层控热储系统与开放型断褶热储系统2类、3种热储系统类型。③明确了断裂带深循环地热资源、强构造背景下的异常高温地热资源与早期深埋地热资源3类有利地热资源类型及其优势分布区。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潜力巨大,取得的认识对四川盆地地热资源的勘查与评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热结构 大地热流 主控因素 封闭型层控热储 开放型断褶热储系 地热资源分布
下载PDF
装配式保温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竖向接缝热桥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贾冠华 刘元珍 +1 位作者 韩金光 李珠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29,139,共6页
装配式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竖向接缝会产生热桥效应。采用辅助热箱-热流计法对5片墙体的竖向接缝及其附近区域的热流密度、温度分布及传热系数进行测试和计算,研究了接缝宽度、孔洞填充保温材料、接缝设置保温层等条件对... 装配式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竖向接缝会产生热桥效应。采用辅助热箱-热流计法对5片墙体的竖向接缝及其附近区域的热流密度、温度分布及传热系数进行测试和计算,研究了接缝宽度、孔洞填充保温材料、接缝设置保温层等条件对墙体热桥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空心孔洞填充聚氨酯保温材料可以使墙体的加权平均传热系数降低32.8%;接缝宽度由200 mm增大到250 mm时,热桥影响范围由3~7 cm增大到6~9.2 cm,但是接缝部位设置50 mm厚保温板可以消除热桥效应,使墙体的加权平均传热系数降低16%~18%;采用合理设计的装配式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空心剪力墙结构能够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并满足相应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空心剪力墙 竖向接缝 热桥效应 辅助温控箱-热流计法 传热系数
下载PDF
青海地区地震与地热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袁伏全 张超美 +1 位作者 孙世瑞 罗宾生 《高原地震》 2017年第2期1-6,共6页
以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分布为研究对象,使用1970年~2016年11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青海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利用青海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地热流值和水文地质查明的温泉分布的相关资料,分析了青海地区M≥6.0级地震... 以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与地震活动分布为研究对象,使用1970年~2016年11月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青海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利用青海地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大地热流值和水文地质查明的温泉分布的相关资料,分析了青海地区M≥6.0级地震与大地热流值、温泉分布之间的关系,对比结果表明:(1)青海地区强震活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震强震空间分布与大地热流值的横向梯度变化有密切联系。(2)青海地区绝大多数(占总数量的92%)M≥6.0级地震震中位置与大地热流中—高值区相关,地震震中分布与地热的横向梯度带位置基本一致,但大地热流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3)玉树结古地区的地震与温泉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距离断裂带24 km范围内,温泉发育的区域,地震活跃度相对较弱;而地震多发区域,尚未发现存在温泉或者热水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地震活动 大地热流 温泉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天然气运聚富集关系探讨 被引量:61
18
作者 何家雄 李明兴 陈伟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29-43,共15页
指出:莺歌海盆地是新生代发育的一个高温盆地,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值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坳陷区的泥底辟构造带;由于热流体活动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导致了CO_2等非烃气及烃类气运聚富集亦县分区分块与分层性。认为泥底辟发... 指出:莺歌海盆地是新生代发育的一个高温盆地,其高地温场及高大地热流值主要集中于盆地中部坳陷区的泥底辟构造带;由于热流体活动的分区分块与分层的局部性侵入,导致了CO_2等非烃气及烃类气运聚富集亦县分区分块与分层性。认为泥底辟发育演化及热流体上侵活动是控制天然气尤其是CO_2等非烃气运聚乃至富集成藏的主导因素,而CO_2等非烃气与烃类气的运聚时间及运聚通道的差异,则是控制和制约烃类气与非烃气差异运聚及富集成藏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 热流体活动 天然气运聚 泥底辟构造
下载PDF
新疆金沟河温泉的物理化学特性、地质条件和加热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凡德 胡光举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337-341,共5页
新疆金沟河温泉是一个具有较好医疗经济价值的硫化氢矿泉。该文对其物理化学特性、所处地段的地质构造条件、加热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就新近一次地震中发生的不同于已知的其他地震前出现的温度异常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温泉 构造地质条件 物理化学特性 加热机制
下载PDF
梧桐庄深部地热资源成热机理研究
20
作者 齐俊启 牛飞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年第11期78-82,共5页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梧桐庄矿区深部地热异常的成因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及成果的基础上,选用大地热流值及地温增温率两个判定指标。通过矿区范围内34眼钻孔测温数据、ZK-1地热探测孔测温数据及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 一直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梧桐庄矿区深部地热异常的成因存在争议。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及成果的基础上,选用大地热流值及地温增温率两个判定指标。通过矿区范围内34眼钻孔测温数据、ZK-1地热探测孔测温数据及岩心样品热导率测试结果,结合钻井测温曲线形态,确定了矿区地下水活动状态、矿区内热异常与构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段法求取梧桐庄矿区的大地热流值,计算时以对应井段岩心样品的加权平均厚度和稳态测温数据为基础,利用回归方程分段分层求取分段热流值,并以各段加权平均值作为钻孔大地热流值。矿区热流值计算结果为54.08 mW·m,而各段热流值数据符合回归规律,证明梧桐庄深部地热资源属传导-对流型成热机理,并在局部层位受构造、地下水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庄 大地热流 导热率 成热机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