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对速度变化平缓的复杂构造清晰成像 被引量:7
1
作者 吴小洲 陈立康 +2 位作者 邹才能 胡英 梁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0,共4页
大港滩海地区的白东构造是右旋扭动成因的复“Y”型背斜构造,成藏组合类型是下生上储,中、浅层形成油气藏的关键条件是存在沟通深部油源层的断裂,因此,该区的断裂是否能延伸至深部油源层至关重要。该构造的第三系层速度变化平缓,深层断... 大港滩海地区的白东构造是右旋扭动成因的复“Y”型背斜构造,成藏组合类型是下生上储,中、浅层形成油气藏的关键条件是存在沟通深部油源层的断裂,因此,该区的断裂是否能延伸至深部油源层至关重要。该构造的第三系层速度变化平缓,深层断裂地震成像较差,因而提出是否有必要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以改善供油断裂成像的问题。对叠前深度偏移改善白东构造深部成像的地质条件和方法特点进行分析,突出针对性的方法而设计了处理流程。在处理过程中的关键点是地质解释与地球物理处理一体化。时间域与深度域处理相互迭代、应用速度梯度分析速度变化缓慢区域等。最后取得了预期效果,明显改善了供油断裂的深部成像,并证实白东构造是晚第三纪之前形成的古构造,为该区的成藏分析和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依据。这一实例不但拓宽了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的应用范围,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的认识。图4参3(吴小洲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复杂结构清晰成像 地震勘探 第三系 层速度 深层地质体成像 三维地震资料
下载PDF
柴达木第三纪湖盆沉积演化史 被引量:53
2
作者 赵加凡 陈小宏 杜业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1-44,共4页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 采用统计分析法、地震相和沉积相识别技术,结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分析柴达木第三纪湖盆的沉积相展布。古近系路乐河组至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期的主沉积中心与局部沉积中心并存,且沉积中心明显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迁移的规律,狮子沟至茫崖地区以及一里坪至一里沟一带是重要的沉积中心。根据对沉积演化史的分析,第三纪的柴达木盆地具有以逆冲断层为边界的断陷湖盆性质,昆仑山北缘和阿尔金山前两组逆冲断裂系的活动以及古构造、古地形的差异控制了湖盆特殊的沉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纪 逆冲断层边界 沉积演化 沉积中心迁移
下载PDF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天佑 漆家福 +2 位作者 杨桥 席胜利 李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3年第6期21-23,共3页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民凹陷 临南地区 第三系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特征 成藏期 地质 成藏模式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泽清 钟建华 +2 位作者 刘卫红 饶孟余 刘云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8,共6页
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 ,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 ;另一方面 ,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 ,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 ,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 柴达木盆地在一定深度及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一方面 ,异常高压是油气运聚的一种重要动力来源 ;另一方面 ,异常高压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油气运移中 ,可以使上覆封隔层产生大量微裂缝 ,油气向上运移到在较低压储集层中 ,也可以使封闭性断层开启 ,通过断层进行侧向运移 ;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凹陷边缘流动 ,最终形成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分布的格局。该区与异常压力有关的油气成藏模式可以概括为 3种类型 ,即 :位于异常高压体系内部裂缝型高压油气藏 ,异常高压体系下部孔隙型高压油气藏 ,位于封隔层之上的孔隙型常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三系 异常高压 流体势 油气运移 油气成藏模式
下载PDF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赵乐强 张金亮 +4 位作者 宋国奇 隋风贵 王学军 向立宏 卓勤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5-444,共10页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明显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岩相、气候、时间、古地形、构造、后期保存程度等6大因素;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第三系 风化壳结构 发育模式 油气运聚 义和庄凸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高先志 陈发景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57-762,共6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 .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渐新世晚期(E3 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是一个以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 ,产油气层位主要是第三系 .逆断层及相关褶皱组合构成柴北缘油气藏的主要圈闭类型 .渐新世晚期(E3 2 )与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是柴北缘构造变形和圈闭形成的重要时期 ,第三系油气成藏也主要发生在这 2个关键时期 .油藏原油组成和石油包裹体成分分析结果证明第三系油气藏存在不同期次的油气充注历史 .下第三系的油气藏存在 2期油气充注 ,渐新世断层活动破坏侏罗系古油藏并连通侏罗系烃源岩 ,导致古油藏中的低成熟石油和侏罗系烃源岩新生的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构成第 1期油气充注 ;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期间 ,继续活动的断层导致侏罗系烃源岩高成熟油气沿断层运移到下第三系圈闭中 ,形成第2期油气充注 .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为一期充注 ,即在上新世末到第四纪 (N2 3 —Q)新生断层破坏下第三系油气藏 ,部分油气沿断层充注到上第三系合适的圈闭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在柴北缘第三系油气藏形成过程中 ,断层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 圈闭 油气运移 断层 石油包裹体 石油充注 第三系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树林 张玉明 郭飞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0-585,共6页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 油气次生成藏动力学主要研究从原生油气藏破坏到次生成藏的驱动力及其作用过程,并总结从原生油气藏到次生油气藏的系列成藏模式。油气次生成藏地质作用是基础,油气溢出方式、三次运移的驱动力和流动方式分析是核心,总结系列成藏模式是目的。次生成藏主要有构造、水力和二者的复合3种地质作用。底部溢出的油气以浮力作用为主进行渗流,顶部溢出的油气可以是渗流,也可以是以超压作用为主的涌流。成藏模式包括跨成藏动力系统垂向成藏、成藏动力系统内侧向成藏和垂向成藏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学 次生油气藏 三次运移 思路
下载PDF
东濮凹陷上第三系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刘秋生 赵新国 龚奇 《断块油气田》 CAS 1997年第3期1-4,62,共5页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在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中,上第三系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但东濮凹陷至今尚未发现油气田。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上第三系勘探现状、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机理。在讨论其利弊的基础上,指出明化镇...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在渤海湾盆地其它坳陷中,上第三系是一个重要的含油气层系,但东濮凹陷至今尚未发现油气田。本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上第三系勘探现状、石油地质条件和成藏机理。在讨论其利弊的基础上,指出明化镇组(Nm)应是它的主要勘探目的层,中央隆起带北部地质条件最佳,是最现实的地区,兰聊等主要断层附近及西部斜坡带具备形成地层、岩性、构造多种类型油气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第三系 油气运移 断层 盖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海华 陈拥锋 +1 位作者 刘建宁 卢书锷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5-39,共5页
该文利用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的钻测井和地震层速度资料,计算出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并在压力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烃源层的剩余孔隙流体压力场,以探讨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关键词 运移方向 剩余孔隙流体压力 第三系 西湖凹陷 东海
下载PDF
厦门市某医院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0
作者 秦维霞 杨彩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厦门市某医院ICU家属迁移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减轻家属迁移应激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度厦门市某三甲医院120名ICU转出患者家属进行迁移应激量表调查。结果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总分为(34.... 目的分析厦门市某医院ICU家属迁移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减轻家属迁移应激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度厦门市某三甲医院120名ICU转出患者家属进行迁移应激量表调查。结果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总分为(34.43±2.72)分,条目得分为(2.46±0.19)分。患者家属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患者ICU治疗时间、患者年龄等6项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均是影响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的因素(P<0.05)。结论该院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情况有待改善,受家属高年龄组、文化程度较高、男性、宗教信仰人群、患者ICU治疗时间较短、患者高年龄组等因素影响而使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甲医院 ICU 家属 迁移应激 现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东濮凹陷桥口构造 油气运移模式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利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4,共6页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项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对泥岩欠压实作用、流体势分布特征、原油物性变化... 根据油气分异聚集原理,一般来说,在同一构造内是气在构造高部位,油在构造低部位富集。而桥口构造则与之相反,呈"上油下气,项油边气"的分布状态。为搞清该区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对泥岩欠压实作用、流体势分布特征、原油物性变化、原油与生油岩地化特征及油气与构造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油气运移模式,得出了如下主要认识:该区下第三系沙三段、沙四上段为主要生油层,东邻的葛岗集洼陷为主要生油气区;早期洼陷中生成的油气在泥岩欠压实作用产生的压差作用下,向构造高部位运移、聚集形成沙三段油气藏,后期由于断裂活动强烈,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形成沙一、沙二段主力次生油气藏;位于构造东翼的李屯断层形成较早,封堵性强,洼陷中的生油层随埋深增大,地温升高,后期以生气为主,生成的气在李屯断层的封堵下,在其东侧的深部形成断层一地层圈闭的沙三段气藏,从而使桥口地区的油气呈"上油下气、顶油边气"的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 油田 第三纪 油气分布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病人家属迁移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林林 张春雨 +2 位作者 乔莹 陈良 张敏 《循证护理》 2021年第3期339-343,共5页
目的:对我院急诊转出病人家属迁移应激进行调查,并分析家属迁移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预防和减轻家属的迁移应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0月在我院急诊转出的148例病人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ICU转... 目的:对我院急诊转出病人家属迁移应激进行调查,并分析家属迁移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旨在为预防和减轻家属的迁移应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月—10月在我院急诊转出的148例病人家属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ICU转出病人家属迁移应激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急诊转出病人家属迁移应激总分为(56.21±6.57)分,条目得分为(3.12±0.52)分。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属的文化程度、性别、对病人病情的了解程度、有无照护经验、接诊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是影响急诊转出病人家属迁移应激的因素(P<0.05)。结论:急诊转出病人家属的迁移应激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文化程度低、女性、对病人病情不了解、无照护经验、接诊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低的家属迁移应激水平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家属 迁移应激 影响因素 三级甲等医院 护理
下载PDF
张—扭断裂与油气运移分析——以渤海油区为例 被引量:34
13
作者 邓运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4年第2期33-37,共5页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核心,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油气勘探中最难预测的一个因素。渤海油区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不能生油,其圈闭中聚集的油气来自2000?5000m之下的下第三系烃源岩,因此油气运移的研究显得更... 油气运移是油气成藏的核心,也是当今世界油气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是油气勘探中最难预测的一个因素。渤海油区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不能生油,其圈闭中聚集的油气来自2000?5000m之下的下第三系烃源岩,因此油气运移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断层是渤海油区主要的运移通道,经过十几年的理论与勘探实践的探索,认识到继承性发育的大断层可作为大—中型油田形成的运移通道,晚期活动的小断层运移能力有限,直立的走滑断层运移能力较差,地层—断层的产状配置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凹陷内上第三系油田绝大多数分布在大断层的下降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渤海 烃源岩 石油地质 油气勘探 断层
下载PDF
渤海上第三系油藏形成特征及规律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薛永安 王应斌 赵建臣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3,7,共4页
渤海地区上第三系勘探近年获得巨大突破 ,相继发现了蓬莱 19 3、曹妃甸 11 1、渤中 2 5 1等亿吨级大油田 ,找到了超过十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利用该区歧南构造带、沙南构造带、沙垒田凸起等实际资料 ,分析这些油田勘探的成功经验及一... 渤海地区上第三系勘探近年获得巨大突破 ,相继发现了蓬莱 19 3、曹妃甸 11 1、渤中 2 5 1等亿吨级大油田 ,找到了超过十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利用该区歧南构造带、沙南构造带、沙垒田凸起等实际资料 ,分析这些油田勘探的成功经验及一些钻探失利的教训 ,总结出两类主要构造的成藏特征及规律 :①凹陷内上第三系断鼻、断块、断背斜构造的圈闭形成条件、次级断层发育程度、地层与断层组合关系等 ,是此类构造能否成藏的关键 ,其油藏具有油层薄、丰度低、油质轻的特点 ;②凸起上继承性披覆背斜油气富集程度高 ,油气运移条件好 ,后期断层的破坏是影响其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其油藏特点是油层厚、丰度高、油质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地区 第三泵储集层 油藏 形成藏特征 规律
下载PDF
油水三次运移速度探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荣达 杨光辉 +4 位作者 宋志超 秦健飞 马康 李俊键 姜汉桥 《天然气与石油》 2020年第5期71-76,共6页
生产实践证明,许多被遗弃的井在关井若干年后,地层流体在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下会使得剩余油再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因此曾经被关停的井又可以恢复生产,这在中国胜利油田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了探索油水三次运移的富集规律以及富... 生产实践证明,许多被遗弃的井在关井若干年后,地层流体在重力和毛管力的作用下会使得剩余油再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因此曾经被关停的井又可以恢复生产,这在中国胜利油田的生产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了探索油水三次运移的富集规律以及富集速度,运用实验并结合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三组填砂实验,利用实验观测得到了油水三次运移速度约为3 m/a。利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实验模型进行模拟,探究了模型不同部位油水三次运移速度和含水饱和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地层角度越大,油的黏度越小,油水三次运移效果越好。通过数值模拟发现油藏内部的饱和度场会随时间重新分布,油水三次运移速度最终稳定在3 m/a,通过模型模拟得到的油水三次运移速度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而且通过模拟发现含油饱和度高和含水饱和度高的区域都不利于油水置换,在饱和度相对均衡的区域油水三次运移速度最快。因此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油水三次运移的速度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探究结果对不同条件下的油水三次运移速度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三次运移 重力分异 运移速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利用分级存储模式实现海量数据高效存储
16
作者 黄炜 《中国电子商务》 2012年第20期50-51,共2页
针对遥感海量卫星影像数据存储需求,通过以三级存储体系结合共享文件系统、迁移归档软件来达到数据存储过程中容量、性能、费用的平衡。
关键词 三级存储 海量数据 文件系统 迁移归档
下载PDF
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亲缘地理学: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邱英雄 鹿启祥 +1 位作者 张永华 曹亚男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种群遗传学与亲缘地理学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它们的谱系地理格局式样,分析了其形成的共同地史或气候成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东亚孑遗植物的谱系地理式样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中新世... 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种群遗传学与亲缘地理学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它们的谱系地理格局式样,分析了其形成的共同地史或气候成因,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东亚孑遗植物的谱系地理式样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1)中新世中期至晚期的气候变冷变干驱使孑遗植物发生了近期的物种形成,而上新世末以及更新世的气候变化则促进了它们的种内谱系分化、遗传多样性形成以及种群的收缩与扩张,种群的收缩与扩张导致部分类群形成地理谱系"缝合带"。(2)由于不同的植物类群具有不同的生态位需求以及生物学特点,更新世冰期暴露的东海陆桥对中国–日本间断分布的孑遗植物具有不同的"过滤"与"廊道"效应,从而导致其呈现不同的遗传隔离式样。(3)上新世末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上新世末/更新世初东亚季风气候的加强可能是多个亚热带地区分布的孑遗植物沿四川盆地附近发生东西谱系分化的根本原因,也是西北干旱带分布的孑遗植物发生东西谱系分化的驱动因素。(4)自晚中新世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冷变干驱使部分第三纪孑遗植物在更新世以前就已经从中国大陆或日本本岛迁入台湾,并发生隔离分化,形成了新的物种或地理谱系。总之,历史与当代的地理以及环境共同影响了东亚第三纪孑遗植物的地理分布、遗传多样性、谱系分化以及物种形成。最后,我们强调了目前由单位点的简单分子钟模型的运用造成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即基因组数据和生物地理模型的使用以及群落水平的整合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第三纪孑遗植物 亲缘地理学 冰期避难所 物种形成 迁移
原文传递
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及其含油气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邱燕 《南海地质研究》 2002年第13期41-54,共14页
本文收集我国和周边国家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综合分析南海沉积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分布、类型和岩性特征,探讨了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巴拉望盆地生物礁的含油气性,认识到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运... 本文收集我国和周边国家大量的油气勘探资料,综合分析南海沉积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分布、类型和岩性特征,探讨了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巴拉望盆地生物礁的含油气性,认识到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运、圈、保各项条件较好又能彼此配合,可使盆地具很好的含油气性,而礁体储油物性和生油岩的好坏又是含油气性评价的关键因素,有利的圈闭条件和运移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热认为。本区各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含油气性可分为三等:珠江口盆地和曾母盆地最好,万安盆地和巴拉望盆地次之。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较为逊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第三纪生物礁 含油气性 运移 圈闭 保存条件 油气藏
原文传递
ECONOMIC GEOLOGY
19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2005年第2期45-80,共36页
20050726 Cheng Jiabai (Survey Team of Huabei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Sanhe 065201, China); Zhao Yuanyi Prospecting Hypothesis and Verification (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ISSN 1001... 20050726 Cheng Jiabai (Survey Team of Huabei Geological Exploration Bureau, Sanhe 065201, China); Zhao Yuanyi Prospecting Hypothesis and Verification (Contributions to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Research, ISSN 1001-1412, CN12-1131/P, 19(2), 2004, p. 122-129, 2 refs. , with English abstract) Key words: prospe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SEDIMENTARY PROSPECTING buried migration HIMALAYAN STRATA quartz Petroleum tertiary
原文传递
PETROLEUM GEOLOGY
20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2002年第2期63-76,共14页
关键词 reservoir migration Petroleum HYDROCARBON favorable HIMALAYAN tertiary SEDIMENTARY delta STRA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