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totoxic effect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etracaine o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 cells in vitro 被引量:3
1
作者 Xin Pang Ting-Jun F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6年第4期497-504,共8页
AIM: To demonstrate the cytotoxic effect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etracaine o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HCEP) cells in vitro.·METHODS: In vitro cultured HCEP cell were treated with 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AIM: To demonstrate the cytotoxic effect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etracaine on human corneal epithelial(HCEP) cells in vitro.·METHODS: In vitro cultured HCEP cell were treated with 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at different doses for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morphology, viability, and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were detected by light microscopy, 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 assay,and acridine orange(AO)/ethidium bromide(EB) staining,respectively. Their cell cycle progression, phosphati-dylserine orientation in plasma membrane,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TP) were assessed by flow cytometry. DNA fragmentation, ultrastructure,caspase activation, and the cytoplasmic 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 and cytochrome c(Cyt. c) along with the expression of B-cell lymphoma-2(Bcl-2) family proteins were examined by gel electrophoresis,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and Western blot,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exposed to Tetracaine at doses from10.0 to 0.3125 g/L, the HCEP cells showed dose- and time-dependent morphological abnormality and typical cytopathic effect, viability decline, and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elevation. Tetracaine induced phosphati-dylserine externalization, DNA fragmentation, G1 phase arrest, and ultrastructural abnormality and apoptotic body formation. Furthermore, Tetracaine at a dose of0.3125 g/L also induced caspase-3,-9 and-8 activation,MTP disruption, up-regulation of the cytoplasmic amount of Cyt. c and AIF, the expressions of Bax and Bad, 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s of Bcl-2 and Bcl-x L.·CONCLUSION: Tetracaine above 0.3125 g/L(1/32 of its clinical applied dosage) has a dose- and time-dependent cytotoxicity to HCEP cells in vitro, with inducing cellapoptosis via a death receptor-mediated mitochondriondependent path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caine cytotoxicity human cornel epithelial cells apoptosis mitochondrion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F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WITH 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AFTER PULMONARY LOBECTOMY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向阳 任洪智 +3 位作者 李勇 黄宇光 叶铁虎 罗爱伦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4-58,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in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after pulmonary lobectomy.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pulmonary l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tracaine hydrochloride in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PCEA) after pulmonary lobectomy.Methods. Forty-three patien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pulmonary lobectom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either tetracaine group (22 patients) or ropivacaine group (21 patients) . In the tetracaine group, 0. 15% tetracaine was used for postoperative PCEA, while 0. 3% ropivacaine was used in the ropivacaine group.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was 48 h. The PCEA included a bolus of 6 ml with a lockout time of 1 h.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was measur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Forced expired volume at the 1st second (FEV1.0),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FEV1.0/ FVC and peak expired flow (PEF) were measured preoperatively and daily after surgery. Hemodynamics were monitored and recorded before and after each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Results. VAS scores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 bolus 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VAS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PCEA. On the 1st and 2nd days after the operation, pulmonary function was reduced in both group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the changes of FEV1.0, FEV1.0/FVC and PEF in the two groups.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the changes of heart rate,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SpO2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verall satisfaction with pain relief.Conclusions.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0. 15% tetracaine is similar to that of 0. 3% ropivacaine used in 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 after thoracotomy. No serious side effects were obser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racaine ROPIVACAINE EPIDURAL
下载PDF
盐酸丁卡因胃/肠镜润滑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和毒性研究
3
作者 李云峰 梁十 +4 位作者 曾业文 罗挺 凌雪荧 关业枝 欧阳惠君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通过对比格犬单次灌胃或直肠给予盐酸丁卡因胃/肠镜润滑剂,观察动物的临床反应,测定盐酸丁卡因在体内的浓度,对主要的组织脏器进行大体剖检,并测量脏器重量及系数,以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和毒性反应.将8只普通级比格犬,随机分为灌... 通过对比格犬单次灌胃或直肠给予盐酸丁卡因胃/肠镜润滑剂,观察动物的临床反应,测定盐酸丁卡因在体内的浓度,对主要的组织脏器进行大体剖检,并测量脏器重量及系数,以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和毒性反应.将8只普通级比格犬,随机分为灌胃组和直肠组,每只犬分别单次灌胃或直肠给予10 mL盐酸丁卡因胃/肠镜润滑剂(含盐酸丁卡因80 mg).结果显示,各动物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呼吸和粪便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摄食正常,体重正常增长;与给药前相比,各动物在给药后4 h体温下降、心率减慢、Q-T间期和T波时间延长,为盐酸丁卡因的麻醉药效作用所致;各动物的血液学、血液生化学、主要脏器重量和系数及大体剖检均未见明显异常;单次灌胃或直肠给予后的平均达峰时间分别为0.63和0.44 h,平均消除半衰期分别为1.20和3.36 h,平均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0.44和60.19μg/L*h,提示吸收进入血液的药量较少,大部分留在局部发挥润滑和麻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 胃/肠镜润滑剂 比格犬 药动学 毒性
下载PDF
丁卡因法医毒物分析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会会 王爱华 +2 位作者 刘振兴 张秀秀 常靖 《刑事技术》 2024年第4期410-416,共7页
丁卡因是一种芳香酯类局部麻醉药。自20世纪30年代起,丁卡因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临床实践中,多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代谢系统... 丁卡因是一种芳香酯类局部麻醉药。自20世纪30年代起,丁卡因已经被应用于各种临床实践中,多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一般不用于浸润麻醉。该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代谢系统不成熟的新生儿、老年人、患有心脏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的人、孕妇等是局麻药中毒的高危群体。近几年,随着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的兴起,丁卡因逐渐被应用到整容、纹眉、纹身等领域。然而,因操作不当致使丁卡因进入血液、剂量过高、过敏反应等引发的中毒、休克甚至死亡的医疗事故或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给公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而且也给社会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在司法实践中,通常根据中毒者或死者的血液(心血)或其他生物组织中药物的含量推断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由于丁卡因在血液中会被拟胆碱酯酶迅速水解为对丁氨基苯甲酸,因此,在实际案件中,在人体血液中很难检测到丁卡因。本文综述了丁卡因的药理和毒理作用、体内代谢、法医毒物动力学、代谢组学以及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后续丁卡因的深入研究方向做了探讨,以期为法医毒物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物分析 丁卡因 药理作用 毒理作用 体内代谢
下载PDF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经皮渗透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学清 齐宪荣 刘跃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5-367,375,共4页
目的 :比较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与盐酸丁卡因游离药物凝胶的离体皮肤渗透性 ,探讨脂质体作为盐酸丁卡因的载体对皮肤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双室渗透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试验装置 ,测定盐酸丁卡因在接受液内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和在... 目的 :比较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与盐酸丁卡因游离药物凝胶的离体皮肤渗透性 ,探讨脂质体作为盐酸丁卡因的载体对皮肤渗透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双室渗透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试验装置 ,测定盐酸丁卡因在接受液内的累计透过百分率和在皮肤内的滞留百分率。结果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和游离药物凝胶相比 ,药物透过皮肤的速度明显减慢 ,累计透过百分率与时间之间均符合Hihuchi方程 ;以卡波普为基质的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涂于皮肤 2 4h后 ,在皮肤内滞留量为 36 .7% ,而游离药物凝胶皮肤内滞留量为 9.7%。结论 :脂质体有促进药物进入皮肤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 经皮渗透性 药物载体 含量测定 动物实验
下载PDF
盐酸丁卡因凝胶剂经皮渗透作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碧玫 许建春 姜红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44-345,共2页
目的 :制备盐酸丁卡因凝胶剂 ,并考察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其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配制含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盐酸丁卡因凝胶剂 ,采用简单扩散小室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透皮吸收量。结果 :加 1 %月桂氮芏卓 酮 ,加 1 %,3%,5%薄荷脑或加... 目的 :制备盐酸丁卡因凝胶剂 ,并考察不同透皮促进剂对其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配制含不同透皮促进剂的盐酸丁卡因凝胶剂 ,采用简单扩散小室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透皮吸收量。结果 :加 1 %月桂氮芏卓 酮 ,加 1 %,3%,5%薄荷脑或加两者混合透皮促进剂 ,将药物碱化均可显著增加盐酸丁卡因凝胶剂的透皮吸收量 ,其累积释药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结论 :单独使用 1 %月桂氮芏卓 酮对盐酸丁卡因凝胶透皮吸收作用不明显 ,3%,5%薄荷脑或加 1 %月桂氮芏卓 酮两者混合透皮促进剂对盐酸丁卡因凝胶透皮吸收作用明显 ,1 %月桂氮芏卓 酮 +3%薄荷脑对盐酸丁卡因凝胶透皮吸收作用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 凝胶剂 透皮吸收 麻醉药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中丁卡因与普鲁卡因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8
7
作者 孙汉文 问海芳 +1 位作者 苏明 李丽清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2,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于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电化学行为与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标准曲线分别在6.6~265.6μmol/L和0.7~219.0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1.9μmol/L和0.2μmol/L。对23μmol/L丁卡因和15μmol/L普鲁卡因的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3%、0.16%,电化学法发光强度的RSD分别为3.7%和4.9%。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血浆中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同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为9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丁卡因 普鲁卡因 血浆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甲硝唑散中甲硝唑、盐酸丁卡因及醋酸地塞米松的含量 被引量:8
8
作者 姚水宝 黄小华 +2 位作者 宋静贤 杨水新 俞雪梅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537-538,共2页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甲硝唑散中甲硝唑、盐酸丁卡因及醋酸地塞米松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65∶35∶0.36),检测波长甲硝唑、盐酸丁卡因为310nm,醋酸地塞米松为240nm,流速为1ml/min,柱温...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甲硝唑散中甲硝唑、盐酸丁卡因及醋酸地塞米松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65∶35∶0.36),检测波长甲硝唑、盐酸丁卡因为310nm,醋酸地塞米松为240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25℃。结果:甲硝唑、盐酸丁卡因、醋酸地塞米松进样量分别在0.412μg^2.06μg(r=0.9999)、0.191μg^0.956μg(r=0.9999)、0.121μg^0.604μg(r=0.9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9%(RSD=1.28%)、101.37%(RSD=0.23%)、102.40%(RSD=0.89%)。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甲硝唑散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硝唑 盐酸丁卡因 醋酸地塞米松 含量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羟苯乙酯的含量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龙浩 王雪荣 +3 位作者 孙春玲 陈行愉 陈奕彬 韩丽萍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抑菌剂羟苯乙酯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05mol·L-1醋酸胺溶液(每1 000mL含三乙胺10mL;冰醋酸调pH5.0)-乙腈(55∶45);检...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抑菌剂羟苯乙酯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0.005mol·L-1醋酸胺溶液(每1 000mL含三乙胺10mL;冰醋酸调pH5.0)-乙腈(55∶45);检测波长为256nm;流速1.0mL·min^-1。结果羟苯乙酯质量浓度在14.31~143.12μg·m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平均回收率为99.0%(RSD=1.36%)。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测定结果准确、精密度高、线性好,适用于检测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羟苯乙酯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滴眼液 HPLC 羟苯乙酯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液-液-液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的局部麻醉剂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朝辉 赵倩 +3 位作者 康绍英 陈波 马铭 姚守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建立了液-液-液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同时测定人血浆中3种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的方法。考察了萃取时间、料液pH值和搅拌速度的影响,取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溶剂为200μL苯,接受相为1.0μL0.2mol/L HCl,搅拌... 建立了液-液-液微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同时测定人血浆中3种局部麻醉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的方法。考察了萃取时间、料液pH值和搅拌速度的影响,取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溶剂为200μL苯,接受相为1.0μL0.2mol/L HCl,搅拌速度为250r/min,萃取时问为45min。在该条件下,获得了高的富集因子(大于305倍)。方法的线性范围为: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0.025~5mg/L,丁卡因0.05~5mg/L,相关系数大于0.996;检出限依次为0.005、0.015和0.025mg/L;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能有效地去除血浆中复杂基体的干扰,萃取效率高,有机溶剂消耗少,是一种有效、灵敏的同时测定血浆中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丁卡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液-液三相微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 利多卡因 布比卡因 丁卡因
下载PDF
罗哌卡因用于经腹胆囊切除术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钱梅 方能新 +2 位作者 张健 曾一平 王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 观察经腹胆囊切除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中 ,7 5g/L罗哌卡因与 16g/L利多卡因和 2g/L丁卡因混合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4 0例ASA分级Ⅰ~Ⅱ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 ,随机、双盲分为A(7 5g/L罗哌卡因 )、B(16 0g/L利多卡因 +2 0g/L... 目的 观察经腹胆囊切除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中 ,7 5g/L罗哌卡因与 16g/L利多卡因和 2g/L丁卡因混合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4 0例ASA分级Ⅰ~Ⅱ择期经腹胆囊切除术患者 ,随机、双盲分为A(7 5g/L罗哌卡因 )、B(16 0g/L利多卡因 +2 0g/L丁卡因 )两组 ,每组 2 0例。取T8~ 9硬膜外间隙穿刺 ,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使用针刺痛感评定法测定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持续和消退时间 ;记录围麻醉期中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处理情况。结果 患者心率、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感觉神经阻滞节段数、腹肌松弛和手术条件满意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组诱导后 30、4 0min时血压均低于基础值(P <0 0 5 ) ,B组诱导后 15、2 0、30min时血压较基础值显著降低 (P <0 0 1)。B组收缩压在诱导后 15、2 0、30min时点显著低于A组值 ,B组舒张压在诱导后 15、2 0min时点值显著低于A组值 (P <0 0 5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胸段最高平面出现时间 ,B组快于A组 (P <0 0 5 ) ;总感觉阻滞持续时间 ,B组短于A组 (P <0 0 5 )。术中麻黄碱使用率 ,B组高L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可以为经腹胆囊切除术提供满意的手术条件 ,其对术中血压的影响小于 16g/L利多卡因和 2g/L丁卡因混合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丁卡因 麻醉 硬膜外 胆囊切除术 罗哌卡因
下载PDF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制备与释放度的测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学清 齐宪荣 刘明辉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7-40,共4页
目的 研究盐酸丁卡因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凝胶的制备方法 ,并考察脂质体及脂质体凝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丁卡因脂质体 ,研和法制备脂质体凝胶 ,透析法测定盐酸丁卡因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凝胶中药物的释放。结果 采... 目的 研究盐酸丁卡因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凝胶的制备方法 ,并考察脂质体及脂质体凝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丁卡因脂质体 ,研和法制备脂质体凝胶 ,透析法测定盐酸丁卡因脂质体以及脂质体凝胶中药物的释放。结果 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盐酸丁卡因脂质体 ,包封率大于 80 % ,脂质体及脂质体凝胶中药物释放均符合Higuchi方程 ,分别为Qt= 0 .7662 +7.5 88t1/2 和Qt = 4.40 81+5 .0 5 9t1/2 ,游离药物凝胶中药物释放符合一级方程 ,为Ln(Q∞ Qt) =18.5 3 4.899t。结论 盐酸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对药物有缓释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 脂质体 凝胶 制备 释放 测定
下载PDF
利多卡因和丁卡因胶浆尿道表麻对男性胸腔镜术后躁动的比较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斌 陈琪 +1 位作者 江继宏 刘红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19-2022,共4页
目的 :比较利多卡因和丁卡因胶浆尿道表麻对接受胸腔镜手术的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分或楔形切除术的男性患者9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利多卡因组32例、丁卡因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皆于全身麻... 目的 :比较利多卡因和丁卡因胶浆尿道表麻对接受胸腔镜手术的男性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部分或楔形切除术的男性患者9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利多卡因组32例、丁卡因组37例)和对照组(28例),皆于全身麻醉诱导后行导尿术,试验组分别以丁卡因凝胶或利多卡因凝胶行尿道表面麻醉,对照组以石蜡油进行润滑导尿。记录三组患者拔管后血压、心率及术后躁动、疼痛情况和舒适度评分。结果:利多卡因及丁卡因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的心率、血压及术后躁动、疼痛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2小时,丁卡因组患者导尿管舒适度优于利多卡因组。结论:利多卡因和丁卡因胶浆表面麻醉可显著减少全麻诱导后留置导尿管引起的术后躁动及不适,丁卡因胶浆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卡因 利多卡因 胶浆 导尿管不适
下载PDF
人血浆中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检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向阳 寇毅英 冯伟力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195-197,共3页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方法。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测定人血浆中药物浓度 ,色谱柱为 L ichrospher C18(4.6 mm× 2 5 0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冰醋酸 -三乙胺 (6 2∶ 38∶ 0 .3∶0 .6 )。结果 在 ... 目的 建立同时检测人血浆中利多卡因和丁卡因的方法。方法 采用 RP- HPL C法测定人血浆中药物浓度 ,色谱柱为 L ichrospher C18(4.6 mm× 2 5 0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冰醋酸 -三乙胺 (6 2∶ 38∶ 0 .3∶0 .6 )。结果 在 0 .1~ 8mg· L-1范围内利多卡因、丁卡因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 ,最低检测浓度为 0 .0 3mg· L-1,回收率利多卡因为 92 .39%~ 97.75 % ,丁卡因为 89.2 9%~ 95 .5 4% ,日内、日间RSD均小于 10 %。结论 本测定方法灵敏、准确、简便 ,适合于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丁卡因 血浆 RP-HPLC
下载PDF
盐酸丁卡因凝胶剂的研制和质量控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碧玫 许建春 姜红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1-203,共3页
目的 制备盐酸丁卡因凝胶剂 ,并建立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以正交试验法筛选基质最佳处方 ,并建立了酸碱度、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标准。结果 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为 99.86 % ,RSD为 0 .36 %。结论 制备该凝胶剂工艺简单 ,质量可控。
关键词 盐酸丁卡因 凝胶剂 质量控制 正交试验法 处方
下载PDF
电穿孔技术促进盐酸丁卡因经皮渗透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胡巧红 梁文权 +1 位作者 包家立 平其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673-676,共4页
目的 研究电穿孔技术对小分子离子型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盐酸丁卡因为小分子离子型模型药物 ,使用双室扩散池方法研究电穿孔对其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经皮渗透的影响 ,并与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进行比较。结果 外加电脉冲 (方波... 目的 研究电穿孔技术对小分子离子型药物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盐酸丁卡因为小分子离子型模型药物 ,使用双室扩散池方法研究电穿孔对其在离体大鼠腹部皮肤经皮渗透的影响 ,并与被动扩散和离子导入进行比较。结果 外加电脉冲 (方波脉冲 ,脉冲幅度为 130V ,脉冲宽度为 0 .4s,脉冲率为 40pulses·min-1)后 ,盐酸丁卡因的渗透速率较被动扩散增加 3.5倍以上 ,比离子导入 (0 .2mA·cm-2 ,4h)增加 1倍以上 ;并且渗透速率随着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电穿孔技术能明显地促进小分子离子型药物盐酸丁卡因的经皮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 经皮渗透 盐酸丁卡因 离子导入
下载PDF
丁卡因凝胶剂的研制与药效测定 被引量:8
17
作者 邱瑜 周冠怀 王莉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46-749,共4页
目的:研究各种透皮促进剂对丁卡因经皮渗透的影响,找出一种起效时间较短的丁卡因凝胶剂。方法:配制不同处方的丁卡因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小池,HPLC检测药物浓度进行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然后采用针刺法进行在体药效测定。... 目的:研究各种透皮促进剂对丁卡因经皮渗透的影响,找出一种起效时间较短的丁卡因凝胶剂。方法:配制不同处方的丁卡因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小池,HPLC检测药物浓度进行离体皮肤渗透实验,然后采用针刺法进行在体药效测定。结果:月桂氮酮使丁卡因透皮速率提高,但滞后时间延长,在体麻醉效果不佳;单用乙醇不延长滞后时间,在体麻醉起效时间缩短。结论:含乙醇的丁卡因凝胶剂局麻效果最好,可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卡因 透皮促进剂 局部麻醉 药理学
下载PDF
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鹰 王志朝 +2 位作者 汤韧 陈翠明 田洪涛 《中国药师》 CAS 2002年第10期590-592,共3页
目的:研制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为临床新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逆相蒸发—超声法等制备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技术,对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及其普通凝胶剂的经皮渗透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丁卡... 目的:研制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为临床新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逆相蒸发—超声法等制备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技术,对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及其普通凝胶剂的经皮渗透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丁卡因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05.5 nm,平均包封率为 63.8%;体外透皮实验中,12 h累积透皮吸收百分率(Q%)为34.6%,明显高于普通凝胶制剂(17.7%);皮内药物滞留百分率(Q_滞%)分别为24.6%,明显高于普通凝胶制剂(0.65%)。结论:丁卡因脂质体凝胶剂有望成为适于临床给药的一种新剂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丁卡因 脂质体 凝胶剂 麻醉剂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两组分含量 被引量:13
19
作者 罗亚虹 陈莹 乔艳 《中国药业》 CAS 2009年第14期31-32,共2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盐酸丁卡因和羟苯乙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冰醋酸(65:35:0.5:0.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两组分完...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盐酸丁卡因滴眼液中盐酸丁卡因和羟苯乙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三乙胺-冰醋酸(65:35:0.5:0.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两组分完全分离,盐酸丁卡因和羟苯乙酯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是4.16~104.00μg/mL(r=0.9999)和0.1196~2.9900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89%和101.61%,RSD分别为0.58%和0.90%(n=9)。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盐酸丁卡因滴眼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盐酸丁卡因 羟苯乙酯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在纤维喉镜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湘晖 肖健云 +1 位作者 赵素萍 冯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72-173,共2页
目的探讨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在纤维喉镜检查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接受纤维喉镜诊治的病人,随机分成达克罗宁组、丁卡因组、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组,每组30例,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组、达... 目的探讨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在纤维喉镜检查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0例接受纤维喉镜诊治的病人,随机分成达克罗宁组、丁卡因组、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组,每组30例,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组、达克罗宁组及丁卡因组均取得了满意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6.7%、93.3%、90%,其中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麻醉显效率为90%,明显优于达克罗宁组60%和丁卡因组63.3%,三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喉镜检查与治疗前选用达克罗宁与丁卡因复合黏膜麻醉,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能减少病人痛苦,病人更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镜术 达克罗宁 丁卡因 复合麻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