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parative study on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in different shellfish tissues 被引量:1
1
作者 TIAN Hua GAO Chunlei +3 位作者 WANG Zongling SUN Ping FAN Shiliang ZHU Mingyu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20-126,共7页
Dissected tissues of three shellfish species, the Chinese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rn, and Razor shell, Solen strictu were evaluated for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 Dissected tissues of three shellfish species, the Chinese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rn, and Razor shell, Solen strictu were evaluated for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Tissue homogenates were incubated with extraction from toxic algae Alexandriurn rninutura to determine toxin conversion. The effects of heating and addition of a natural reductant (glutathione) on toxin conversion were also assessed. The toxin profile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ion (HPLC-FLD). The evident variations in the toxin content were observed only in Chinese scallop viscera homogenates. The concentration of GTX4 was reduced by 45% (approximately 0.8 μmol/dm^3) and 25% (approximately 1 μmol/dm^3) for GTX1, while GTX2 and GTX3 increased by six times (approximately 1 μmol/dm^3) and 3 times (approximately 0.3μmol/dm^3) resp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total toxicity decreased by 38% during the 48 h incubation period, the final toxicity was 20.4 nmol STXeq/g. Furthermore, heated Chinese scallop viscera homogenates samples were compared with non-heated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GTX4 and GTX1 was clearly 28% (approximately 0.53 μmol/dm^3) and 17% (approximately 0.69μmol/dm^3) higher in heated samples, GTX2 and GTX3 were four times (0.66 μmol/dm^3) and two times (0.187 μmol/dm^3) lower respectively. GSH (+) Chinese scallop viscera homogenates samples were compared with GSH (-)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 in the GTX4 and GTX1 was 9% (approximately 0.12 μmol/dm^3) and 11% (approximately 0.36 μmol/dm^3) lower respectively, GTX2 and GTX3 was 17% (approximately 0.14 μmol/dm^3) and 19% (approximately 0.006 μmol/dm^3) higher respectively. In contrast,there was a little chang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PSP toxins of Manila clam and Razor shell tissue ho- mogenates. These observations on three shellfish tissues confirmed that there were species-specific differences in PSP toxins transformation. PSP toxins transformation was more pronounced in viscera tissue than in muscle tissue. PSP toxins was possibly interfered by some carbamoylase enzyme, and the activity in Chinese scallop viscera tissue is more remarkable than in the other two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ns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viscera and muscle tissues
下载PDF
A new simple screening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被引量:2
2
作者 程金平 皮帅帅 +5 位作者 叶属峰 高昊旻 姚磊 蒋真毅 宋玉玲 席磊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86-790,共5页
The current testing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in shellfish is based on the mouse bioassay(MBA).To alleviate animal welfare concerns,we evaluated the utility of using sublethal indicators of toxicity as an... The current testing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 in shellfish is based on the mouse bioassay(MBA).To alleviate animal welfare concerns,we evaluated the utility of using sublethal indicators of toxicity as an alternative to measuring time to death.Live mice were injected with a PSP congener and the changes in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were measured 60,90,and 120 min after injection.Acetylcholine(ACh) was the most sensitive marker for PSP toxicity.The changes in neurotransmitter levels were most pronounced in the blood.Thus,measurement of Ach levels in the blood may serve as a sensitive predictor for PSP that would not require sacrifice of the mice.This method was relatively simple,sensitive(less than 1 μg/kg weight,equivalent to 20 ng/mL),low maintenance,and rapid(less than 6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检查 检测 毒性指标 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麻痹性贝毒 psp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mouse bioassay results in a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oxins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际娟 郑江 +3 位作者 于兵 王秋艳 徐君怡 李爱峰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912-916,共5页
A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the AOAC mouse bioassay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city in shellfish was carried out among 25 Chinese laboratories to examin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for PSP testing ... An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of the AOAC mouse bioassay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toxicity in shellfish was carried out among 25 Chinese laboratories to examin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for PSP testing in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method. The toxic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collected from coast of Bohai Sea, China, was used as a test sample in the comparison study. The results were reported and evaluated using robust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z scores showed that 80%, 8%, and 12% of laboratories reported satisfactory results, unsatisfactory results, and questionable results, respectively. This evalu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PSP mouse bioassay is an appropriate method for screening and testing PSP toxicity in shellfish. Howev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erience and skill of technicians, as well as the body weight and health status of mice being use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accuracy of th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素 生物活性 实验室 测定结果 评价 小鼠 性能影响 虾夷扇贝
下载PDF
两种织纹螺对TTX和PSP摄食转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雷 郁昂 于杰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24-126,共3页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 织纹螺(Nassariusspp.)是沿海地区较常见的螺种之一,对其带毒途径现还存有分歧.本文选择厦门海域常见两种织纹螺,粗肋织纹螺(Nassarius nodiferus)和红带织纹螺(Nassarius succinctus)作为研究对象,以实验室生态环境下培养的塔玛亚历山大藻和月腹刺鲀内脏投喂织纹螺.采用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推荐的小白鼠的生物检测法,对织纹螺进行毒素检测.小白鼠生物检测结果表明,红带织纹螺本身不带毒性,而粗肋织纹螺本身带有毒性,麻痹性贝毒和河豚毒素两种毒素都可以通过摄食转移累积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下载PDF
微小亚历山大藻对近江牡蛎清滤率以及麻痹性贝类毒素(PSP)蓄积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解万翠 卞中园 +2 位作者 杨锡洪 毛丹卉 章超桦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848-1853,共6页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 为获知近江牡蛎对有毒微小亚历山大藻的滤食以及蓄积PSP毒素的规律性,本实验采用细胞毒性为(93.42±2.55)×10^3MU/个的微小亚历山大藻投喂近江牡蛎,以无毒扁藻投喂作对照,首先研究了0.5×10^3~3.0×10^3个/mL6个不同浓度的毒藻对近江牡蛎滤食的影响,然后投喂浓度为1.5×10^3个/mL的毒藻,分别研究15h短期蓄积和5d长期蓄积对近江牡蛎体内毒素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在0.5×10^3~1.5×10^3个/mL毒藻浓度范围内牡蛎清滤率较高,超过1.5×10^3个/mL时牡蛎清滤率显著下降(P〈0.01),由此确定后期投喂毒藻的浓度“阀值”为1.5×10^3个/mL;短期蓄积实验牡蛎在0~6h内将有毒藻滤食尽,其体内PSP毒素在6—12h间达到最大值[(149.6±10.5)MU/100g],随后开始下降。长期蓄积实验过程中,牡蛎的清滤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1),在蓄积实验的第2天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超过国家限量标准(400MU/100g),在5d实验结束时,牡蛎体内PSP毒素水平高达(3069.2±178.2)MU/100g,高于国家限量标准的7.7倍。实验结果作为PSP在近江牡蛎中蓄积及代谢的重要基础数据,为研究PSP的脱除及净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近江牡蛎 清滤率 蓄积
下载PDF
贝类中PSP毒素的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毛丹卉 解万翠 +2 位作者 杨锡洪 卞中园 章超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1-396,共6页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 为探讨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脱除方法,有效提高贝类食品安全性。本文从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法三个方面综述了PSP毒素在水产品中的脱除方法及净化效率;对温度处理,安全吸附,微生物降解,酶解转化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期为贝类脱除PSP毒素及贝类净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麻痹性贝类毒素 脱除方法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中国沿海两例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中织纹螺体内毒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于仁成 周名江 +6 位作者 李爱峰 张清春 王云峰 李钧 颜天 Michael Quilliam Bernd Luckas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1-806,共6页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 近年来,因食用织纹螺(Nassariusspp.)导致的中毒事件在中国沿海屡有发生。由于中毒患者的症状与麻痹性贝毒中毒症状相似,因此,许多中毒事件被归咎于麻痹性贝毒,认为织纹螺中的毒素与邻近海域的有毒赤潮有关,但也有研究发现螺体内存在河豚毒素。对此,本研究应用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柱建立了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对造成2002年和2003年两次中毒事件的织纹螺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批织纹螺样品中均含有高浓度的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包括三脱氧河豚毒素、脱水河豚毒素和单加氧河豚毒素等,而且两个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组成非常相似。因此,导致这两起中毒事件的致毒因子是河豚毒素及其衍生物。江苏和福建两地织纹螺中毒素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两地织纹螺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毒素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毒素 亲水性相互作用色谱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下载PDF
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固相萃取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 被引量:21
8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2 位作者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4-371,共8页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3%~91.1%(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3.9%~9.5%(批内)。STX、dc STX和neo STX定量限(S/N〉10)为100μg·kg-1,GTX1~GTX5、dc GTX2和dc GTX3定量限为50.0μg·kg-1。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贝类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贝类 检测 虾夷扇贝 菲律宾蛤仔 太平洋牡蛎
下载PDF
滇池束丝藻水华毒性生物检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永梅 刘永定 +2 位作者 李敦海 沈银武 王海珍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6-218,共3页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水华束丝藻 生物检测 麻痹性贝毒毒素
下载PDF
镧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邢少璟 杨维东 +1 位作者 刘洁生 林媚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5,共3页
随着稀土的大规模使用 ,天然水体中的稀土积累越来越多 ,稀土对水生态体系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模拟稀土镧积累的水体环境 ,研究此种情况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低浓度镧的积累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促进... 随着稀土的大规模使用 ,天然水体中的稀土积累越来越多 ,稀土对水生态体系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模拟稀土镧积累的水体环境 ,研究此种情况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低浓度镧的积累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并呈一定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 赤潮 麻痹性贝毒 塔玛亚历山大藻 稀土 海洋污染 生物效应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缪宇平 袁骐 +2 位作者 周宏农 陈海峰 邵盛男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 微小亚历山大藻是产生麻痹性贝毒的主要生物之一。产毒藻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所产生的毒素总量有差异,因此研究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找到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毒的适宜条件,对麻痹性贝毒在赤潮中是否造成贝类蓄毒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个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与产毒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5℃,盐度30,培养基中氮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2倍,光照强度10000 lx。最佳产毒条件除了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外,其它条件与生长的最佳条件相同。盐度、营养盐、光照这三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指数生长期细胞比增长率、指数生长末期单位细胞含毒量均有极显著影响(F>F0.01)。温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mtk-9的生长和产毒则无显著影响(F<F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生长特性 环境因子 正交实验
下载PDF
黄渤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孔凡洲 徐子钧 +1 位作者 于仁成 李钦亮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5-309,共5页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有毒虾夷扇贝体内的毒素成分,共检出了6种麻痹性贝毒组分,主要以毒性较低的C1和C2毒素为主,GTX3和GTX2次之,STX和neoSTX含量很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得到的各毒素组分毒件羔和与小白鼠生物测试法毒性测试结果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小白鼠生物测试法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邵盛男 缪宇平 +1 位作者 周宏农 陈海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73,共8页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 链状亚历山大藻是一种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有害赤潮藻类,研究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综合影响,找到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适宜条件,对有效预报赤潮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盐度、营养盐、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最佳条件为温度20℃,盐度30,光照强度5 000 lx,培养基中氮磷含量为基础f/2培养液配方中氮磷含量的3倍。通过极差分析得出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因素强弱顺序是:温度>光照强度>起始氮磷含量>盐度。本实验中四个因素对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温度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状亚历山大藻 环境因子 麻痹性贝类毒素 正交实验
下载PDF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罗璇 于仁成 +2 位作者 王晓杰 李钧 周名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643,共8页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 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纹螺 毒性 河豚毒素 麻痹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 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贺华 王学魁 +4 位作者 孙之南 逄勃越 曹春晖 王广策 于仁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7-73,共7页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甲藻 链状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毒(psp) 高效液相色谱(HPLC)
下载PDF
四种/株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洋 颜天 +2 位作者 谭志军 王丽平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5-61,共7页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 通过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AT-6藻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藻株)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藻株)的PSP毒素含量和组成以及它们分别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存活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AT-6藻株不产生麻痹性贝毒毒素PSP,而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均产生PSP毒素,其总含量分别为19.74、5.395、5.57fmol/cell(2.60、0.36、1.61pgSTXeq/cell)。塔玛亚历山大藻AT-6对轮虫、黑褐新糠虾和鲈鱼这三种生物均没有不利影响;对于轮虫,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的96hLC50分别为:200和1200cells/ml,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无不利影响;对于糠虾,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1的96hLC50分别为7000、11000、16000cells/ml;对于鲈鱼,这三株藻的96hLC50分别为3700、4000、20000cells/ml。四株亚历山大藻对三种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PSP毒素含量和组成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其毒性作用可能来自其他未知毒性物质。塔玛亚历山大藻ATHK不同组分分别对三种生物的毒性比较研究表明:藻细胞重悬液和藻液对三种生物的不利影响最为显著,去藻过滤液和细胞碎片对轮虫和鲈鱼没有明显影响,但糠虾的存活率有所下降;细胞内容物对轮虫和糠虾也无影响,但对鲈鱼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以上研究表明:不同亚历山大藻的毒性大小存在差别,其对不同生物的危害机制也不相同,除PSP毒素外,亚历山大藻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毒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藻 psp毒素 轮虫 黑褐新糠虾 鲈鱼
下载PDF
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及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卞中园 杨锡洪 +3 位作者 解万翠 章超桦 李翥 杨亚东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5,共8页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 为研究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规律,采用不同初始密度对微小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综合采用显微镜计数、小鼠生物检测(MBA)、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HPLC-FLD)等方法分析微小亚历山大藻在不同接种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和产毒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密度增加微小亚历山大藻通过静止期的时间缩短,到达最大生长密度的时间提前,但是生长的最大细胞密度和平均比生长率却呈下降趋势,增值模型反应的情况与观测结果相一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依赖于初始种群密度的参数(a)减少,环境容量(K)减少,种群瞬时增殖速度(r)下降。4种不同初始密度(0.05×104、0.10×104、0.15×104、0.30×104cells/mL)条件下,微小亚历山大藻细胞的毒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初始密度为0.1×104cells/mL条件下,同一生长期内细胞毒性比其他3个密度条件下高。HPLC检测微小亚历山大藻含有的毒素为GTX1-4,含量分别为2.14、2.08、4.97、5.04 fmol/cell。综合考虑微小亚历山大藻在生长过程中的细胞最大密度、达到最大密度所用时间以及细胞毒性大小等因数,采用(0.10~0.15)×104cells/mL接种密度培养微小亚历山大藻,能够达到较好的产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亚历山大藻 初始密度 生长特性 麻痹性贝类毒素
下载PDF
扇贝中麻痹性毒素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林华娟 秦小明 +1 位作者 章超桦 长岛裕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8-434,共7页
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7... 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70离子交换柱层析等二次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膝沟藻毒素群(GTXs)为主的纯化PSP毒素。HPLC分析结果显示,扇贝中主要含有膝沟藻毒素GTX3,GTX1、GTX2、GTX3、和GTX4的组成比例约为2∶4∶14∶1(以HPLC上的峰面积比例计)。纯化后的毒素可以作为标准物质用于GTX1-4的HPLC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麻痹性毒素(psp毒素) 分离纯化 膝沟藻毒素(GTXs)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9
作者 于仁诚 周名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0-338,共9页
根据80-90年代国际上对麻痹性贝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就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包括: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的识别;毒素产生机制;毒素监测和分析方法;麻痹性贝毒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麻痹性贝毒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及对策等。概... 根据80-90年代国际上对麻痹性贝毒研究的最新进展,就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评述,包括:麻痹性贝毒产毒藻的识别;毒素产生机制;毒素监测和分析方法;麻痹性贝毒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麻痹性贝毒对水产养殖业的影响及对策等。概括了麻痹性贝毒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在麻痹性贝毒毒素研究领域只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本文结合中国的研究现状,提出以后在此领域内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有害赤潮 产毒机制 分析法 海洋污染
下载PDF
麻痹性贝毒在文蛤体内的累积及净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和定 付金花 冉福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5-50,共6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 试验研究分毒素累积和解毒两个阶段,文蛤(Meretrix meretrix)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累积能力试验中每天投喂一定量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定期测定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解毒试验通过投喂饵料和水体消毒的"内排外解"法进行。结果表明:文蛤对麻痹性贝毒的累积能力较弱,累积试验末期(15 d)的内脏毒素累积量仅为884μg/100g,内脏中毒素累积量高于肌肉,占全贝的77.4%~89.1%。15 d的解毒试验中,三组文蛤体内的毒素含量都有下降,对照组毒素排出量占总累积量的30.1%,臭氧处理组占32.8%,"内排外解"法处理组毒素排出比例最高,达总累积毒素的47.2%。试验表明,"内排外解"法能加快文蛤体内PSP的排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毒 丈蛤(Meretrix meretrix) 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累积 净化 内排外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