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s of Theory of Mind 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1
作者 Sisi Li Nailiang Zhong Qingke G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2024年第9期679-695,共17页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 Background:Theory of Mind(ToM)and empathy are crucial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apacities that influence social interactions.While their role in promoting prosocial behavior has been established,the potential moderating effect of mindfulness on this relationship remains unexplored.Understanding these complex interactions is vital for developing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to foster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oM on college students’prosocial behavior and explore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is relationship.Methods:A mixed-methods approach combining questionnaires and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employed.Study 1:A survey of 759 college students(mean age 22.03 years;477 females)was conducted using the ToM Scale,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Prosocial Behavior Tendency Scale,and Mindfulness Awareness Scale.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rrelation and moderated mediation analyses.Study 2:An 8-week mindfulness attention training program was implemented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mpared with a control group.Mindfulness training served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to validate Model 59 from Study 1.Results:1.Study 1 found:(a)ToM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rosocial behavior(r=0.31,p<0.01).(b)Empathy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M and prosocial behavior(β=0.10,p<0.001,95%CI[0.06,0.14]).(c)Mindfulness negatively moderated the direct path between ToM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prosocial behavior,as well as the indirect path between empathy and kin altruism and reciprocal altruism.Specifically,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weakened the direct impact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High levels of mindfulness also weakened the indirect influence of ToM on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empathy.2.Study 2 results showed:(a)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trait mindfulnes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t=2.56,p<0.05).(b)The validity of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59 from Study 1 was verified.Conclusion:While ToM and empathy play crucial roles in fostering prosocial behavior,mindfulness exhibits a more complex influence than anticipated,potentially inhibiting prosocial behavior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These findings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prosocial behavior and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multiple interacting factors in its promo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of Mind trait mindfulness EMPATHY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下载PDF
Effects of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based intervention on breastfeeding behaviors after cesarean se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被引量:5
2
作者 Juan Wen Guiling Yu +3 位作者 Yan Kong Holly Wei Shuran Zhao Furong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 CSCD 2021年第2期152-160,I0001,I0002,共11页
Objectives: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in improving breastfeeding behavior among women with cesarean sections(C-sections).Methods:This research was a randomiz... Objectives: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in improving breastfeeding behavior among women with cesarean sections(C-sections).Methods:This research wa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Women with planned elective C-sections were recruited to participate 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etween June and September 2020.One hundred thirty-two women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he intervention(n=66)and control group(n=66)by systematic random sampling.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an interventio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after Keywords:Breastfeeding Cesarean section Intervention studie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e C-section to establish positive breastfeeding attitudes,cultivate supportive subjective norms,enhance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and strengthen breastfeeding intention to change behaviors.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pre-and post-delivery care.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and breast problem were collected at 5 days,2 weeks,and 1 month after C-section.The modified Breastfeeding Attrition Prediction Tool(BAPT)on the first day in the hospital,two weeks,and one month after C-section and 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24 h postoperatively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 five days(86.4%vs.60.6%),two weeks(77.3%vs.57.6%),and one month(74.2%vs.50.0%)after the C-section.Besides,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ess likely to have sore nipples at five days(6.1%vs.18.2%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nd two weeks(9.1%vs.12.1%in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wo weeks of intervention,attitude scores(90.64±8.31 vs.87.20±8.15,P<0.05),subjective norm scores(88.07±24.65 vs.79.42±19.47,P<0.05)and behavior control score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After one month of intervention,attitude scores(90.34±10.35 vs.84.22±10.51,P<0.05)and behavior control scores(43.13±5.02 vs.39.15±4.69,P<0.05)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resulted in the higher breastfeeding inten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Conclusion: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TPB-based interventions effectively improved women's breastfeeding behaviors after C-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EASTFEEDING Cesarean section intervention studies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下载PDF
Neuman理论指导下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
3
作者 杨艳 刘永花 +1 位作者 徐瑶 徐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2821-2824,共4页
目的探究Neuman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Neuman理... 目的探究Neuman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效能、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Neuman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观察2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能力(ADL)、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功能、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ADL、GSES评分高于常规组,遵医不佳行为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功能、APACHEⅡ、PSQI、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uman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提高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负面情绪、睡眠质量、遵医不佳行为,改善其心功能,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man理论指导下护理干预 慢性心力衰竭 自我效能 遵医行为
下载PDF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移动健康干预在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4
作者 林海英 陈海红 +1 位作者 蹇祥玉 张震洪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22期3847-385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的移动健康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行PCI治疗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的移动健康干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8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行PCI治疗的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0例;年龄(65.84±9.71)岁;支架植入数量:1个28例,2个25例,3个3例。观察组男38例,女18例;年龄(64.45±9.55)岁;支架植入数量:1个26例,2个25例,3个5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ITHBC的移动健康干预。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效能[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管理能力[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CSMS)]、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和CS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31.27±3.52)分比(27.45±3.69)分、(100.68±8.43)分比(91.71±7.55)分](均P<0.05);观察组SA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81.64±5.89)分比(76.25±6.76)分、(78.43±5.23)分比(73.82±6.69)分、(82.05±4.63)分比(77.21±5.69)分、(82.29±4.87)分比(76.80±7.71)分、(91.05±6.22)分比(86.27±6.95)分](均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6%(2/56)比16.1%(9/56)](P<0.05)。结论基于ITHBC的移动健康干预可改善PCI术后患者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冠心病 移动健康干预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 自我管理
下载PDF
行为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术后希望水平感受负担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慧敏 孙伟锋 +1 位作者 郭军芳 余健瑛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90-94,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行为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术后心理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晚期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联合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行为干预,观察3个月。通... 目的 探讨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行为干预对晚期肺癌患者术后心理行为症状的影响。方法 将78例晚期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联合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行为干预,观察3个月。通过Herth希望指数(HHI)、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感受负担及睡眠质量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HI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SPBS的经济、情感及身体负担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PSQI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除催眠药物维度评分外,其他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基于Synder希望理论的行为干预应用于晚期肺癌术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睡眠质量,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nder希望理论 行为干预 晚期肺癌 心理行为症状 自我感受负担
下载PDF
作为公共政策干预工具的“助推”:缘起、应用与批判
6
作者 张成福 孙妍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53,共11页
治理问题的复杂化对政策干预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诱因,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行为研究的洞见,推动了行为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丰富了政策干预工具箱。作为行为政策干预工具,“助推”... 治理问题的复杂化对政策干预工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行为经济学揭示了人类非理性决策的诱因,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行为研究的洞见,推动了行为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丰富了政策干预工具箱。作为行为政策干预工具,“助推”通过选择架构的调整来引导个体做出理性决策,已被广泛运用至福利政策、环境政策、财政政策等领域的实务改革中。但“助推”理论也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理论缺陷,在定位、人性假设、方法论、主体性、伦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基于此,“助推”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提高透明性和公开性,注重与其他政策干预工具的结合,以避免“助推”的偏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问题 “助推”理论 行为公共政策 政策干预工具 批判性研究
下载PDF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希望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7
作者 于倩 王媛媛 谢修慧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0期3814-3817,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Snyder希望理论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PCI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 目的 探讨基于Snyder希望理论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PCI术后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干预模式,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评分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并评估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Herth希望量表评分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均有提升,并且观察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Snyder希望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PCI术后,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希望水平,改善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患者接受程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yder希望理论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希望水平 自我管理行为
下载PDF
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改善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疗效观察
8
作者 林慧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探究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改善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取编号分... 目的:探究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改善下肢创伤性骨折术后患者疼痛及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福建省福州市第二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取编号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比较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术后第3天运动恐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术后第3天,观察组疼痛VAS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运动恐惧、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计划行为干预理论联合疼痛分级护理能有效减轻下肢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降低术后运动恐惧、DVT发生率,有效改善睡眠质量,能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创伤性骨折 计划行为干预理论 疼痛分级护理 睡眠 运动恐惧
下载PDF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的教育干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高风险人群疾病认知与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艳妃 覃素娇 +3 位作者 黄冬清 覃瑜芳 杨雪萍 陈世梅 《全科护理》 2024年第10期1867-1870,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TST)的教育干预在骨质疏松性骨折(OF)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开展骨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1月—6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80例OF高风险人群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基于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TST)的教育干预在骨质疏松性骨折(OF)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为开展骨折风险人群健康管理工作提供新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1月—6月在广西某三级甲等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80例OF高风险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教育干预,观察组实施基于TST的教育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在干预6个月及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疾病认知水平、健康促进行为的执行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与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观察组骨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TST的教育干预可以加深OF高风险人群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促使其建立健康行为,对预防骨折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 教育干预 骨质疏松性骨折 疾病认知 健康促进行为
下载PDF
认知性访谈在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意向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10
作者 孙佳雨 王百鹤 +4 位作者 李蓓蓓 王晓伟 杨金伟 贾红红 刘杨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认知性访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意向量表编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以最大差异策略选取大庆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 目的探讨认知性访谈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意向量表编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3年12月至2024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法,以最大差异策略选取大庆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6例PCI术后患者进行3轮认知性访谈,依据问题评估系统(question appraisal system,QAS-99)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编码,结合编码结果修订量表。结果第1轮访谈,受访者对10个条目提出疑义,其中7个条目与“澄清”有关,3个条目与“假设”有关,1个条目与“知识/记忆”有关,经讨论后对条目修改;第2轮访谈,1个条目有“措辞”问题,经讨论后修改;第3轮访谈,受访者均能正确理解条目内容且未提出疑义,访谈结束。结论认知性访谈有效解决了量表编制过程中编制者与受试者、受试者与受试者之间的认知差异,提高了量表的准确性、适用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健康促进行为 认知性访谈 计划行为理论 意向 量表
下载PDF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同伴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糖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宁宁 田春叶 付妮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同伴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健康行为及血糖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 目的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同伴教育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健康行为及血糖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70例GDM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施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同伴教育。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健康意识、健康态度及健康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变异系数(CV)、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结合同伴教育可提高GDM患者健康行为,改善血糖变异性,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生活方式干预 同伴教育 妊娠期糖尿病 健康行为
下载PDF
基于BCW理论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12
作者 赵颖 孙红侠 +3 位作者 齐艳丽 陈丽娜 夏荩洁 杜为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6期9-17,共9页
目的探究基于行为改变模式(BCW)理论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存在运动恐惧的患者90例。按... 目的探究基于行为改变模式(BCW)理论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存在运动恐惧的患者9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且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案,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基于BCW理论制定的运动恐惧干预方案,首先组建干预团队和专家组,构建基于BCW理论的运动恐惧干预方案并实施。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恐惧水平、焦虑抑郁水平以及运动自我效能水平的差异性。结果经过干预后,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心脏病患者运动恐惧量表(TSK-SV Heart)得分、广泛性焦虑障碍(GAD)-7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SE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CW理论设计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运动恐惧干预方案,内容翔实,体系科学,实用性强,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此干预方案不仅能够降低患者运动恐惧水平,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还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自我效能,进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W理论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运动恐惧方案 运动自我效能 运动恐惧水平 负面情绪
下载PDF
行为改变理论构建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及应用
13
作者 董运辉 顾慧 +2 位作者 王红蕊 许菁 杨妍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4期2234-2237,共4页
目的 通过行为改变理论构建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并探讨其在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80例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 通过行为改变理论构建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并探讨其在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感染内科收治的80例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观察组采用行为改变理论构建的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分)]、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TP、ALB、Hb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遵医嘱、自我监测、定期复查、控制饮食的占比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PLP-Ⅱ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F-36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中年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行为改变理论构建的阶梯式饮食干预策略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高自我管理、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年人 急性胰腺炎 行为改变理论 阶梯式饮食干预 健康行为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的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对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的影响
14
作者 万凌敏 黄颖丽 阳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6期166-169,共4页
目的探讨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中应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理论的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行肝癌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康复中应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理论的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行肝癌介入治疗的8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均持续干预1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效能感、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1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正性态度、缓解压力、自我决策的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IMB理论的健康宣教联合心理干预在肝癌介入患者中,能够缓解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理论 肝癌 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吴秋林 杨秀 +1 位作者 余家密 吴光峰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8期126-12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癌痛情况、生活质量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联合营养干预对晚期胃癌患者癌痛情况、生活质量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0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进行干预,观察组接受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联合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水平、癌因性疲乏、生活质量、疼痛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行为、认知、躯体、情感方面的癌因性疲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的护理联合营养干预有助于提高晚期胃癌患者营养水平,降低癌因性疲乏感,减轻疼痛程度,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分阶段改变理论 营养干预 晚期胃癌患者 疼痛 生活质量 癌因性疲乏感
下载PDF
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联合赋权理论健康教育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16
作者 魏丽娟 杨帆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3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采用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联合赋权理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H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n=53)与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采用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联合赋权理论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5月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HD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干预组(n=53)与对照组(n=52)。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干预组采用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联合赋权理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状态[心境状态量表(POMS)]。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肾衰竭、血液透析、预后康复护理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CDSMS)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积极情绪领域评分均升高,消极情绪领域评分、POMS总分均下降,干预组积极情绪领域评分较对照组高,消极情绪领域评分、POMS总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联合赋权理论健康教育应用于HD患者中,能够提高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行为驱动力激发干预 赋权理论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
下载PDF
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结合个体化饮食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昕阳 袁继福 +1 位作者 李玲 雷烨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4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结合个体化饮食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接收的106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个体化饮... 目的探究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结合个体化饮食护理在老年2型糖尿病(T2DM)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接收的106例老年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个体化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规律饮食、适中能量摄取、合理饮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血糖变异系数(CV)、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适应性领导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结合个体化饮食护理用于老年T2DM中,可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饮食行为,增强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领导理论 自我管理干预 个体化饮食护理 2型糖尿病 饮食行为 血糖控制
下载PDF
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18
作者 李丹 孙彩霞 +1 位作者 魏娜 梅凤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3期101-105,共5页
目的:探讨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 目的:探讨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6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比较两组化疗后近期治疗效果,干预前后癌症复发担忧情况、癌因性疲乏、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结果:研究组疾病总缓解率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总体恐惧程度、角色担忧、健康担忧、死亡担忧、女性特征担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癌因性疲乏评分低于对照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化疗患者实施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疾病控制率,改善复发担忧情绪,提升自我效能,保证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化疗 感恩 - 拓展行为理论干预 疾病控制
下载PDF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干预对慢性腹泻患儿心理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影响
19
作者 林义 黄明桂 +1 位作者 黄显义 陈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712-1717,共6页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干预对慢性腹泻患儿心理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将某院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2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n=46,常规干预)和观察组(n=46,IKAP理论干预+常规干预);对比两... 目的:探讨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KAP)理论干预对慢性腹泻患儿心理情绪和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先后将某院2020年10月-2022年11月收治的92例慢性腹泻患儿分为对照组(n=46,常规干预)和观察组(n=46,IKAP理论干预+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情绪[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II)]、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依从性和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t=5.903,P<0.05),观察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t=-11.001,P<0.05)。干预后,观察组HPLP-Ⅱ量表人际关系、运动锻炼、自我实现、压力管理、健康责任、营养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t=3.887,2.434,2.831,3.535,3.704,3.754,8.158;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及腹泻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7.852,-18.600,-18.110,-11.523;P<0.05)。干预后,两组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偏食、口服补液率依从性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2=4.38,7.256,4.039,5.059;P<0.05)。干预后,观察组TP、Alb、HB水平高于对照组(t=3.555,5.764,2.442;P<0.05)。结论:慢性腹泻患儿给予IKAP理论干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心理情绪,提高健康行为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依从性和营养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知识-信念-行为理论干预 慢性腹泻 儿童 心理情绪 健康行为 依从性 营养状况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理论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急性鼻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20
作者 朱皖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6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鼻出血患者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鼻出血患者6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干预组... 目的:探讨急性鼻出血患者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6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鼻出血患者66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干预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干预组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并发症。结果:干预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出血停止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医院焦虑量表(HADS-A)评分、医院抑郁量表(HADS-D)评分较入院时下降,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积极应对评分较入院时升高,消极应对评分下降,干预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鼻出血患者给予积极心理学理论联合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负性情绪,促使患者选择积极应对方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鼻出血 积极心理学理论 认知行为干预 负性情绪 应对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