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要素禀赋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与特殊类型地区共同富裕 被引量:4
1
作者 郑瑞强 赖文欢 陈洋庚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47-61,共15页
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构“以要素禀赋改善为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擎,协同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计量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三者之间互动关联并探讨其理论蕴含,有益于加快构建支... 特殊类型地区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建构“以要素禀赋改善为支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引擎,协同驱动区域共同富裕”的逻辑框架,计量分析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实证检验三者之间互动关联并探讨其理论蕴含,有益于加快构建支持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要素禀赋影响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现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可以更好推进区域共同富裕,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在要素禀赋促进区域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要素禀赋及其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发挥正向作用时,其滞后一期变量对促进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阻滞作用。据此针对要素品质提升、产业结构高阶演进以及政府与市场作用协同发挥等领域给出相关建议,力争推动特殊类型地区在要素禀赋改善与产业结构优化良性互动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类型地区 要素禀赋 产业结构 区域共同富裕 原连片特困区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回采巷道分区支护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力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回采巷道距上覆采空区间距不等的特点,采用统一性的支护方案易造成支护稀疏或支护过度的问题。基于有效锚固层“叠加梁”理论,根据极近距离煤层层间距变化将实验地段风巷划分为“大于6.0m、4.0~6.0m和小于4.0m”三... 针对极近距离煤层下伏回采巷道距上覆采空区间距不等的特点,采用统一性的支护方案易造成支护稀疏或支护过度的问题。基于有效锚固层“叠加梁”理论,根据极近距离煤层层间距变化将实验地段风巷划分为“大于6.0m、4.0~6.0m和小于4.0m”三个区域,针对性提出极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顶板分区域支护方案,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论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在任楼煤矿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支护后围岩均较稳定,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巷道总体变形量较小,分区域式支护技术有效控制下伏巷道围岩变形,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降低了企业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分区支护 数值模拟 支护方案 耦合支护
下载PDF
非均匀格网下的耕地集中连片等级划分方法
3
作者 李博 赵荣 张玉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耕地细碎化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为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需实现耕地集中式管理。针对均匀网格在对耕地面积进行表达时数据量冗余和格网尺度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根据斑块平均面积和面积表达误差确定格网最适宜起始和终止尺度的方法... 耕地细碎化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为了提高耕地利用效率,需实现耕地集中式管理。针对均匀网格在对耕地面积进行表达时数据量冗余和格网尺度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根据斑块平均面积和面积表达误差确定格网最适宜起始和终止尺度的方法,构建基于四叉树的非均匀格网,建立了耕地集中连片分析规则、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流程,实现非均匀格网下的耕地集中连片等级划分。以江苏省徐州市为试验区开展耕地集中连片分析。结果表明:①与均匀网格相比,非均匀格网减少了43.8%数据冗余,实现了耕地面积最小误差表达,适用性更强。②徐州耕地连片区域占耕地总面积88.6%,其中50%耕地集中连片等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③连片区域中有21.4%耕地集中连片等级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应将其作为提高区域整体连片等级优先优化的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集中连片 等级划分 非均匀格网
下载PDF
广东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导控体系探索
4
作者 潘莹 赵亦航 施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30,共9页
随着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向区域性保护转变,亟待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广东省展开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资源分析与发展建议。利用GIS空间分析、指针评估、实证分析的方法,明确了申报前进行广东传统村落及其基础资源摸查与预申... 随着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向区域性保护转变,亟待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广东省展开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资源分析与发展建议。利用GIS空间分析、指针评估、实证分析的方法,明确了申报前进行广东传统村落及其基础资源摸查与预申报,规划时依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导则制定保护规划,实施后定期开展实施效果监测进行反馈调节的三阶段引导,探索构建广东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过程导控体系,并以梅县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优化现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的系统性与持续性指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导控体系 广东省 梅县区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底板应力分布规律及巷道布置研究
5
作者 张杰 孙建平 +5 位作者 何义峰 张一铭 庞海波 武浩昊 张建辰 彭冰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2,共12页
为探究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及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以唐山沟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与铰接岩块的协同承载结构模型和底板应力传递计算模型,对上煤层遗留... 为探究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及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以唐山沟煤矿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并综合多种影响因素构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与铰接岩块的协同承载结构模型和底板应力传递计算模型,对上煤层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煤层遗留煤柱对底板的应力影响以垂直应力为主,影响程度随底板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增高区呈椭球形,对底板应力增高区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得到了不同因素对应力增高区范围影响的量化关系,其中煤柱峰值应力对底板应力增高区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底板应力分布特征并结合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结果,确定唐山沟煤矿8煤遗留煤柱与11^(-1)煤回采巷道合理错距值应为20~25 m。该研究揭示了上煤层遗留煤柱下底板应力传递机理,明确了底板应力增高区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得到了巷道-煤柱合理错距值的确定方法,可为下煤层回采巷道的合理布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遗留煤柱 底板应力 巷道布置
下载PDF
基于CRA技术对杭嘉湖地区梅汛期强降水过程的预报检验
6
作者 陆琛莉 任思婧 +1 位作者 姜顺雨 秦亚兰 《科技通报》 2024年第11期19-26,共8页
本文根据24 h雨带移动,将杭嘉湖地区梅雨过程分为东移型、发展(北抬)型、少动型和南压型。基于CRA(contiguous rain area)技术对2020年梅汛期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模式预报强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显... 本文根据24 h雨带移动,将杭嘉湖地区梅雨过程分为东移型、发展(北抬)型、少动型和南压型。基于CRA(contiguous rain area)技术对2020年梅汛期EC(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模式预报强降水过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误差主要为位移误差和形态误差,其中东移型和南压型位移误差较大,发展型和少动型以形态误差为主;模式对强降雨预报偏北偏东,以发展型和南压型更明显;预报落区偏差在1.5º内,占比69.2%;落区偏差大于1º时,预报纬向偏差明显,除少动型外,其他三型预报质心均偏东;预报强降雨范围及总雨量与实况相比都偏大;但预报平均雨强60 mm以上和200 mm以上雨量极值时,偏小;预报最大雨量时,发展型偏大,东移型和少动型偏小。对EC、NCEP-GFS模式(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lobal forecast system)和OCF集成预报(optimal consensus forecast)的检验结果:强降雨范围预报总体都偏大;总雨量预报EC和OCF偏大;平均雨强EC和OCF预报与实况相近,NCEP-GFS预报偏小;最大雨量预报都偏小,但高于100 mm时,EC和OCF偏小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A检验 梅汛期强降水 梅雨分型 模式预报
下载PDF
社会关联下传统村落的簇团空间识别:基于连片保护的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林静芬 胡娟 +1 位作者 唐荣 崔家兴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9-370,共12页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重要积淀和乡村社会的关键组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启动标志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范畴从单体走向群体.该文以鄂东地区8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地脉、人脉、文脉三个维度构建社会记忆指标体系,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使用实地调研数据和空间坐标数据度量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提出传统村落簇团(若干簇团的聚集成为簇群)的概念及识别方法.研究表明:1)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地脉、人脉、文脉社会关联,集聚分布在孝感、武汉、黄冈的北部以及咸宁东部、黄石南部;2)综合考虑传统村落社会关联和空间格局,研究识别出7个簇团、2个簇群;3)根据网络密度,研究将传统村落簇团分为高协同性、中协同性、低协同性三类,并提出分类发展的建议.研究对于识别传统村落簇团与簇群、划定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社会关联 簇团 簇群 连片保护
下载PDF
近距离下煤层上覆岩层裂隙发育规律与上行开采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志勇 刘媛媛 李延锋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针对上行开采覆岩运动可能会使上覆煤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造成上覆煤层无法开采的技术难题,以某矿9煤工作面开采对上覆5煤的影响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等手段,研究了近距离煤层下煤开采后上覆岩层覆岩破坏情... 针对上行开采覆岩运动可能会使上覆煤层的整体性遭到破坏,造成上覆煤层无法开采的技术难题,以某矿9煤工作面开采对上覆5煤的影响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等手段,研究了近距离煤层下煤开采后上覆岩层覆岩破坏情况、岩层裂隙发育规律及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等问题,得到如下结论:近距离煤层下伏9煤开采后上覆岩层塑性区范围,其中三带判别法得垮落带高度平均9 m,导水裂隙带高度36 m;比值分析法K为19.99,大于中硬岩层7.5;围岩平衡法得上覆5煤安全开采的必要层间距为45 m,远小于5煤与9煤层间距60 m;数值模拟表明,近距离煤层下伏9煤工作面开采后上覆5煤位于下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塑性区域内,在留设保护煤柱区域内不会存在应力集中现象;相似模拟表明,近距离下伏9煤开采后,5煤最大下沉值为10 mm,模型垮落带高度基本在15 cm左右,符合矿山压力及覆岩运动发展规律;该矿近距离下伏9煤开采后上覆5煤开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上行开采 理论分析 模拟研究 上覆岩层移动
下载PDF
近距离特厚煤层回采巷道合理布置优化研究
9
作者 蔡渝梁 翟成 +3 位作者 余旭 孙勇 唐伟 武建国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下位特厚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的技术难题,以开滦集团唐山矿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上位煤层采动后的底板破坏深度、残留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及下位煤层巷道顶板非均布载...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后遗留煤柱下位特厚煤层回采巷道布置的技术难题,以开滦集团唐山矿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研究手段,对上位煤层采动后的底板破坏深度、残留煤柱底板应力分布及下位煤层巷道顶板非均布载荷下易被破坏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位煤层开采引起的支承应力导致的最大破坏深度为31.5 m,对下位煤层回采巷道布置产生影响;煤柱底板的垂直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布性,下位煤层回采巷道更易达到抗拉极限而产生变形破坏。同时对比了下位煤层四种巷道布置方式下的主应力分布特征,优选出内错式和平移式布置方式。进一步,通过巷道的应力改变量Δσ和位移改变量ΔD评估回采巷道顶板受应力及变形的不均衡程度,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和现场工业性试验数据印证,得出9~#煤层工作面回采巷道最佳内错距离为37.5 m,为特厚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提供了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开采 特厚煤层 内错式布置 巷道布置
下载PDF
集中连片保护背景下传统村落更新策略——以绩溪县上庄村为例
10
作者 田晓茹 刘仁义 张笑笑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丰富的营建智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见证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活态遗产。长期以来,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多关注于单个村落的肌理、风貌及环境等,忽视了从区域整体认知其价值和实施区域关联保... 传统村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丰富的营建智慧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见证和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活态遗产。长期以来,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多关注于单个村落的肌理、风貌及环境等,忽视了从区域整体认知其价值和实施区域关联保护。基于绩溪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县试点工作,立足于县域视野,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建筑风貌和村落类型等4个方面入手,提出优化自然生态环境、耦合集中连片主题、突显建筑价值个性、整合村落空间共性的“起—承—转—合”更新策略,探索村落单元与区域共建共享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保护 空间整合 活化利用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确定及覆岩破坏特征研究
11
作者 宋高峰 黄鹏 +2 位作者 昝明惠 张鹏飞 孔德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为确定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揭示覆岩破断演化规律,以02号、2号煤层群同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模型计算了上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和同采错距,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同采错距为35、40、45 m条件下的层间岩层支承应力分布,并... 为确定近距离煤层群同采工作面合理错距揭示覆岩破断演化规律,以02号、2号煤层群同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模型计算了上位煤层底板破坏深度和同采错距,建立了数值模型分析同采错距为35、40、45 m条件下的层间岩层支承应力分布,并采用相似模拟试验研究了近距离煤层同采工作面覆岩破断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上位煤层支承应力通过工作面传递到底板岩层,底板破坏深度为5.45 m,工作面后方底板岩层支承压力最大影响范围接近38 m;层间岩层支承压力存在2次峰值,当同采错距为40 m时,层间岩层支承压力的2次峰值均较小,确定同采合理错距为40 m;上位工作面的顶板初次垮落步距和周期垮落步距分别为40 m和15~20 m,下位工作面基本顶的初次和周期垮落步距显著增大至80 m和20~30 m;当同采错距布置为40 m时,下位煤层工作面受上部煤层采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合理错距 支承压力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病例系列研究
12
作者 刘欣婷 敦硕 +8 位作者 陈娜 陈健 万林 梁妍 朱刚 张璟 刘国寅 邹丽萍 杨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584-589,共6页
背景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TSC2/PKD1 contiguous deletion syndrome,PKDTS)是TSC2与PKD1基因缺失导致的疾病,国内鲜有报道。目的总结5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3年于解放军总... 背景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TSC2/PKD1 contiguous deletion syndrome,PKDTS)是TSC2与PKD1基因缺失导致的疾病,国内鲜有报道。目的总结5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3年于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就诊的4例PKDTS患儿以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的1例PKDTS患儿病例资料,采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分别利用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检测。结果5例PKDTS患者均以癫痫起病,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包括皮肤色素脱失斑、颅内结节、多囊肾、肾功能异常、高血压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兼具结节性硬化(TSC)和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表型。雷帕霉素可以辅助控制TSC相关癫痫发作;严重肾囊肿患者需要穿刺抽液+药物凝固治疗来缓解症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例患儿分别存在TSC2/PKD1基因不同大小和区域的缺失:病例1,chr16:2131595-2264778区域存在133.18 kb的缺失;病例2,TSC2基因31~42号外显子和PKD1基因30~46号外显子缺失,长度17.64 kb;病例3,chr16:g.2114201-2185990区域存在缺失,长度为71.789 kb;病例4,chr16:2125441-2176668区域缺失拷贝数51.22 kb;病例5,16p13.3(16:2099825-2151077)区域缺失,覆盖51.25 kb。结论本研究发现TSC2/PKD1缺失程度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之间没有明确关联。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早期精准诊断PKDTS并进行干预,雷帕霉素联合抗癫痫发作药物可较好控制TSC相关癫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 全基因组测序 癫痫 多囊肾 结节性硬化
下载PDF
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评估
13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1 位作者 颜建军 胡宗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19-4732,共14页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是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其退耕成效直接反映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整体实施效果,为新征程中巩固和拓展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经验镜鉴。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文件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生态系统年总初级生产力(AGPP)数据集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对比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退耕区和未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际变化差异,以此来评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为178554km2,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44.71%;(2)研究期内,退耕区与未退耕区AGPP和NDVI整体表现出增长趋势,其中退耕区AGPP和NDVI呈现极显著和显著上升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07%和86.51%,未退耕区的占比分别为65.88%和72.61%,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年均值和相对变化率均高于未退耕区;(3)2000—2020年整个区域、退耕区以及未退耕区AGPP和NDVI年际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均表现出线性递增态势,且退耕区AGPP和NDVI的增长始终高于整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和未退耕区。因此,研究通过探讨原集中连片特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AGPP和NDVI的影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连片特困区 退耕还林还草 生态效应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区段煤柱集中应力传递特征试验研究
14
作者 张剑 李建忠 刘慧妮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8-215,共8页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 探究煤柱应力向底板传递特征对确定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以山西杜儿坪矿近距离煤层为原型,开展上煤层开挖相似模型试验,利用DIC技术采集底板深度不同水平层位应变数据,分析垂直、水平、及剪切三种应变的分布特征和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探究上煤层开采后区段煤柱集中应力向底板的传递特征。结果表明:煤柱底板区,三种应变均以煤柱中心为轴呈非对称双峰分布特征,垂直、剪切两种应变峰值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小于后开挖面煤柱侧,而水平应变峰值则恰好相反,三种应变峰值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减小;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变远离煤柱边界逐渐趋于0,而水平应变则显现出反复增减多变特征。三种应变峰值距煤柱边界的水平距离表现为垂直应变为先开挖面煤柱侧大于后开挖面煤柱侧,但剪切应变则刚好相反,而水平应变则先后开挖面煤柱侧均相等,且三种应变距煤柱边界水平距离均随底板深度增加而增大。垂直、水平应力分别为压、拉应力,而先后采面煤柱侧剪切应力则不同分别为拉、压应力;垂直、剪切两种应力均显现为高应力水平,但水平应力甚小;垂直、水平两类应力峰值均位于煤柱底板区,而剪切应力峰值却位于采空区底板;垂直、剪切两种应力随远离煤柱边界均趋于0,水平应力则显现反复转化增减特征。选择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控制方法既应重视垂直应力的作用,也应关注剪切应力对其失稳破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区段煤柱 应力传递特征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DIC技术
下载PDF
从互动失衡到结构重塑:乡村连片发展的转型思路与规划探索
15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王佳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115,共9页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 发展动能转换下连片统筹成为地方主体推动地域乡村功能重塑和空间重构的重要手段,但其内在机理与实践模式尚不明晰。系统梳理乡村分散发展引致的互动失衡问题,从治理权属、治理范式和治理体系3个维度剖析问题背后的乡村治理结构矛盾,认为根源在于当前乡村治理模式与发展要素组织需求的失配。以此为基础,构建以尺度上移、范式转换和层级重构为核心的乡村连片发展转型模式框架,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具体规划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连片发展与振兴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连片发展 乡村问题 乡村治理模式 乡村规划
下载PDF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以甘肃省两当县为例
16
作者 薛乾明 黄跃昊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74,共9页
为改变传统村落单体散点式保护模式,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的在地性和适配性,以甘肃省两当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和社会调查,提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方法。在框架体... 为改变传统村落单体散点式保护模式,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构建方法的在地性和适配性,以甘肃省两当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为例,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和社会调查,提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构建的一般性方法。在框架体系上,从县域单元、集群单元、村落单元3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在县域单元层面实现整体划分、在集群单元层面实现分区构建、在村落单元层面实现节点构建。在思路方法上,利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等基础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划分,再通过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IDW可视化、GIS空间叠加等分析模型,结合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等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构建与当地适配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整体格局。在格局内容构建上,优先考虑从文化、生态、农耕3个方面进行构建,再结合村落距离、时间成本及周边其他资源优势进行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 保护利用格局 县域规划 甘肃省
下载PDF
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模式——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
17
作者 闫琳 郭志伟 +3 位作者 贾萌 夏冰妍 孙瑞 麦贤敏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1期110-119,共10页
多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保护利用理念不匹配时代需求、保护利用方式缺乏活力、村庄单打独斗统筹不足、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为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自2022年起由... 多年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保护利用理念不匹配时代需求、保护利用方式缺乏活力、村庄单打独斗统筹不足、项目落地困难等问题。为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自2022年起由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开展县域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本文以浙江省兰溪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为例,通过案例实证,提出挖掘传统村落时代价值、优化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构建连片保护利用格局、推动县域统筹实施路径四大规划方法,总结匹配时代精神、关注民生需求、促进联动发展、探索机制创新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经验,形成县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 保护利用 兰溪市
下载PDF
从“本体属性”到“群体网络”:乡村连片单元集成划定方法研究
18
作者 赖文韬 李和平 +1 位作者 彭航 程露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1期61-64,65-69,共9页
乡村连片单元划定是开展县域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乡村空间格局的工作基础,亟需构建系统、科学、精准并兼具乡村振兴实践导向的划定方法。通过既有单元划定方法研究的梳理,总结其兼顾“属性”与“网络”的演进趋势,即“属性方法”与... 乡村连片单元划定是开展县域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优化乡村空间格局的工作基础,亟需构建系统、科学、精准并兼具乡村振兴实践导向的划定方法。通过既有单元划定方法研究的梳理,总结其兼顾“属性”与“网络”的演进趋势,即“属性方法”与“网络方法”的高度集成性。进而基于对实证案例——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的县域空间基础研判,建构“属性—网络”协同的县域乡村连片单元集成划定方法,分为“村镇主导功能评价、单元中心—腹地判定、边界修正与聚类划定”3个步骤,以期为乡村振兴及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连片单元 单元划定 乡村网络 县域 乡村规划 溧阳市
下载PDF
乡村地域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海燕 李兰图 +1 位作者 刘其华 马静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第2期57-65,75,共10页
国土空间重构能够有效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基础上,明晰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存在的困境,理顺其空间重构基本... 国土空间重构能够有效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工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和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基础上,明晰苏南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存在的困境,理顺其空间重构基本框架与产权融合机制,诠释了产权融合视阈下乡村工业用地空间重构的实施路径。总体看,苏南地区乡村工业发展已进入转型优化期,但产业规模小而散、土地权属杂而混乱、土地产出低而有限。政府投入收益倒挂、土地权属协调困难和破碎土地整合路径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严重阻碍了乡村存量工业用地空间重构与价值提升。未来应当引入产权融合治理机制,理顺不同产权结构和主体之间利益博弈,通过归宗整合、用地置换和连片自改等路径实现空间重构,以提升乡村工业空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工业用地 连片再开发 产权融合 空间重构 苏南地区
下载PDF
顾及尺度效应的矿粮复合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松开 罗志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5-275,共11页
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该研究以矿粮复合区德兴市为例,从尺度效应和空间近邻效应出发,综合采用莫兰指数、最小二乘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耕... 深入研究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及其关联因素,有助于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该研究以矿粮复合区德兴市为例,从尺度效应和空间近邻效应出发,综合采用莫兰指数、最小二乘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讨了耕地非粮化在不同尺度下关联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矿粮复合区的耕地非粮化存在3种形式,整体非粮化分布呈现强空间自相关性和强空间异质性,多数尺度下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矿粮复合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异质性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依据情况可以划分为4个区块尺度等级;3)耕地非粮化关联因素在不同尺度上呈现的显著性不一致,小尺度等级下耕地非粮化回归结果的显著率为90.2%,拟合度平均值为0.236,优于其他尺度等级,集水区尺度优于行政村尺度;4)耕地非粮化的关联因素强弱程度也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在小尺度下最显著,主要因素的回归系数平均值均大于0.250,显著率达到92%。研究结果可为耕地非粮化管控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效应 空间近邻效应 空间异质性 耕地非粮化 关联因素 矿粮复合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