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iew on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
1
作者 王鑫宏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0年第4期87-91,共5页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vere drough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the drought was resulted from many reasons,such as certain specif...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evere drought that took place in the five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1920.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severe damage caused by the drought was resulted from many reasons,such as certain specific natural conditions,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malformations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urbulence of domestic politics.However,some new phenomena took shapes during this time disaster relief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 Five provinces in northern china DROUGHT Characteristics Cause of formation Disaster relief china
下载PDF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 Analysi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被引量:1
2
作者 Qiang Li Zhicai Li +1 位作者 Xiaoli Li Tao Liu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3年第2期5-7,11,共4页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 Method] Based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at 15...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 Method] Based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data at 15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Loess Plateau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and NCEP/NCAR dataset from 1961 to 2008,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reg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Result] Summer rainfall had decrease trend in most parts of northem Shaanxi Province, but had increase trend in 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were obvious. It had a large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from the mid- 1970s to the mid-1990s, while summer rainfall had decrease trend after the mid-1990s and increase trend in recent years. In wet years, it was a large positive anomaly zone from western Ural Mountains to northem Lake Baikal at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a blocking high over the Ural Mountains, while it was negative anomaly zone from northern Okhotsk Sea to Lake Baikal. From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o Bo- hal Sea Bay and North China, it was a wide range of significant positive anomaly zone, which was favorable for Westem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ex- tending we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analysis in dry years showed opposite circulation configuration. It was " -, +, -" wave train distribution in middle and high latitudes and positive anomaly zone along the Sea of Okhotsk.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as also by south and east. Major water vapor was from southeast direction in wet years, and abundant water vapor caused more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ern Shaanxi. In dry years, water vapor was from westerly tuming southerly flow. It was weaker and by east.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z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ess Plateau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Summer precipitation ABNORMALITY china
下载PDF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Laws of Karst Landform in Suzhou Area, North Anhui Province of China
3
作者 马艳平 陈松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1年第9期92-95,共4页
Suzhou area in north Anhui Province is a low hilly area on the Huaibei Plain where carbonate rocks and karstification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karst landscapes form major physical contours of the bedrock outcrops. ... Suzhou area in north Anhui Province is a low hilly area on the Huaibei Plain where carbonate rocks and karstification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karst landscapes form major physical contours of the bedrock outcrops.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karst landscapes of Suzhou area wer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based on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cro-geomorphologic landscapes including normal hills, dry valleys, karst springs and caves, and micro-corrosion landscapes including corrosion pits, dissolved pores, dissolution traces, corrosion cracks, clints and karrens.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scale of karst landscapes in this region are controlled by climate, rock type, structure, topography and other factors. It was suggested that karst landscapes in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us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karst landforms in North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RST LANDFORM CLASSIFICATION Development laws KARST in NORTH china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下载PD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IN SIX CITIES AND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IS IT A NEW ENTITY?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晓君 张振馨 汤晓芙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0期734-738,共5页
Forty case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were reported, (GBS) which came from the regions where 'Chinese Paralytic Syndrome' and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 were presented before. A study on t... Forty case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were reported, (GBS) which came from the regions where 'Chinese Paralytic Syndrome' and '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 were presented before. A study on thei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conducted, records on 3 733 GBS cases reported in northern China from 1978 to 1992 were reviewed and compared with cases of 'acute moter axonal nouropath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GBS in north China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ypical GBS cases in western countries, though there seemed to be some speci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in age, seasonal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GBS in northern China is de-myelinating GBS dominantly, not a new e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S GUILLAin-BARRE SYNDROME in SIX CITIES AND provinces OF northern china in
原文传递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6
5
作者 李月臣 宫鹏 +2 位作者 刘春霞 陈晋 于德永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9-117,共9页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完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13 植被变化 气温 降水
下载PDF
中国北方13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19891999)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月臣 宫鹏 +2 位作者 陈晋 刘春霞 何春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43-146,共4页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对该区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决定该区景观格局的主体要素类型为草地、难利用地和林地,其次为耕地.1989~1999年期间,区内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逐渐提高, 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 以北方13省为研究区,对该区1989~1999年的宏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决定该区景观格局的主体要素类型为草地、难利用地和林地,其次为耕地.1989~1999年期间,区内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逐渐提高, 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是:耕地、林地和城镇用地破碎度最大;林地、草地和水域受到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斑块空间分布不断分散和破碎化,分离度和破碎度指标增加.草地的破碎度增加最为显著,严重影响该区农牧业的正常生产.景观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主要表现为林、草地和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草地退化为难利用地.表征了该区生态建设实践和生态破坏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草地的严重退化趋势,说明北方13省存在较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急需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变化 土地利用 北方13
下载PDF
中国北方13省市区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月臣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0-1160,共11页
为了寻求我国北方生态安全条件的土地利用/覆盖优化格局,加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和空间变异分析方法对北方13省(市、区)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具有较... 为了寻求我国北方生态安全条件的土地利用/覆盖优化格局,加强区域生态安全研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景观分析和空间变异分析方法对北方13省(市、区)生态安全动态变化及其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安全指数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人类活动等随机因素对生态安全的作用强度在增大,但是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相关仍然是该区生态安全空间分异的决定性因素。10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空间上,中西部地区生态安全程度低于东部地区;13个省(市、区)的生态安全指数的变化表现为三种类型:先升后降型、先降后升型和持续下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动态变化 北方13省(市 区)
下载PDF
Scenario simulation and forecast of land use/cover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6
8
作者 LI YueChen 1,2,3 & HE ChunYang 3 1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7,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8年第9期1401-1412,共12页
Modeling land use/cover scenario change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ecosystem in typical region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land use/cover system and ec... Modeling land use/cover scenario changes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s o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ecosystem in typical region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land use/cover system and eco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land use/cover simulation and forecast models, a land use/cover scenario dynamics model by the integration of System Dynamics (SD) model, 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 and Cellular Automata (CA) model is developed with land use/cover scenario changes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next 30 years and simulat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s to simulate the land use/cover scenario demands by using a SD model at first, and then allocating the land use scenario patterns at the local scale with the considerations of land use/cover suitability, inheritance ability and neighborhood effect by using BPNN-CA model to satisfy the balance between land use/cover scenario demands and supplies. It integrates the advantages of SD, BPNN and CA. Macro-driving factors and the micro-spatial pattern are also fully taken into account. The BPNN simplifi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actors’ weights used in CA model and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of the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was found to be about 74%. It suggests that the model has the 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mplexity of land use/cover system at different scales to some extent and it is a useful tool for assessing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land use system on ecosystem. The simulated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urban land, water area and forest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farmland and unable land will decrease gradually. Obvious land use/cover changes will take place in the farming-pastoral zone and the southeast area of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中国北方 细胞自动机 系统动力学
原文传递
2021-2022年华北四省夏玉米产区玉米商业品种鉴定数据集
9
作者 郭宪峰 庞成民 刘婷婷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59-267,共9页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成,精准鉴定并掌握我国玉米主产区商业品种生长特性,对充分挖掘和保护优异种质资源,有效筛选最优且最适宜种植的品种,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数据集提供了在我...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年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四成,精准鉴定并掌握我国玉米主产区商业品种生长特性,对充分挖掘和保护优异种质资源,有效筛选最优且最适宜种植的品种,实现玉米高产栽培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数据集提供了在我国华北地区四省夏玉米区开展的188个玉米商业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抗性、产量等27种重要特性数据,时间分辨率为日尺度,数据范围为2021、2022年。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严格遵循测量仪器数据质量控制和规范。数据以产区为尺度公开,以期为各玉米产区充分挖掘并使用优异玉米种质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四省 夏季玉米 商业品种 生长信息
下载PDF
河北省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王楠 郝晋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185,195,共11页
在宏观尺度上剖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为村庄规划等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的... 在宏观尺度上剖析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全面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并为村庄规划等工作提供研究基础。以河北省为主要研究区域,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最邻近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分析乡村聚落的总体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综合运用分布指数、因子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尤其是2010年之后,河北省乡村聚落主要以外延方式扩大规模,且逐渐呈规模化、集中化分布,其主要集聚分布于地形平坦的东南部地区,且其集聚程度不断提升;高耸地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以及大小规模河湖等自然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限制性正在减弱,不同等级城镇、道路等区位因素对乡村聚落产生集聚作用的程度和影响半径等有所差异;乡村产住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基础设施完善度是影响河北省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主要社会和经济因素,且不同因素的主要作用区域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相关地区开展差异化的乡村聚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分布指数 北方地区 河北省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Ⅳ.未来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72
11
作者 刘志娟 杨晓光 +3 位作者 王文峰 赵俊芳 张海林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80-2291,共12页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及作物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方法】本文结合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强调经济发展)和B1(强调可...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温明显升高已成为共识,这一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对种植制度及作物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重视。【方法】本文结合SRES的两种排放情景A2(强调经济发展)和B1(强调可持续发展)预估的未来气候数据,采用经验频率法计算不同保证率下的积温,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不同熟型品种种植北界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了未来气候情景下研究区域内春玉米缺水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未来气候情景下,在不考虑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前提下,东北三省春玉米不同熟型品种种植北界不同程度向北移动,在界限敏感区域内中晚熟品种替代早熟品种,使得玉米生育期延长,干物质积累增加,可以提高东北三省春玉米产量。然而在未来21世纪中期,春玉米缺水率亦呈现增加的趋势,为种植界限北移带来一定的风险。【结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春玉米不同熟型品种种植北界北移需综合考虑热量和水分的影响,适区种植以减少由于干旱造成的春玉米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三省 种植北界 气候变暖 玉米 缺水率
下载PDF
桂北地区丹洲群锆石U-Pb年代学及对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的启示 被引量:36
12
作者 崔晓庄 江新胜 +6 位作者 邓奇 王剑 卓皆文 任光明 蔡娟娟 伍皓 江卓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9-1063,共15页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 桂北地区丹洲群是南华裂谷盆地南段的一套连续裂谷充填沉积,厘定各组沉积时限及区域地层关系,对理解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期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丹洲群合桐组二段和拱洞组底部凝灰岩夹层形成年龄分别为801±4 Ma和781±5 Ma。研究表明,丹洲群白竹组和合桐组一段与下江群甲路组和乌叶组、板溪群沧水铺组和马底驿组、西乡群孙家河组及陆良组一段相当,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合桐组二段与下江群番召组相当,沉积时限为800~780 Ma;拱洞组可与下江群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板溪群五强溪组中上部和牛牯坪组,西乡群大石沟组中上部和三郎铺组,陆良组二段及澄江组、开建桥组、莲沱组、虹赤村组和上墅组的中上部直接对比,沉积时限为780~725 Ma。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系统的典型地层锆石年龄存在5组高峰,峰值年龄分别为818±2 Ma、802±1 Ma、780±4 Ma、756±4 Ma及728±5 Ma。综合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特征及盆地沉积演化过程,确定华南新元古代裂谷作用可分为两期:820~800 Ma和800~725 Ma。此外,华南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裂谷作用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但各期岩浆活动对各裂谷盆地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北地区 丹洲群 锆石U-PB年代学 新元古代 裂谷作用 华南
下载PDF
中国发现世界上最原始的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季强 姬书安 +4 位作者 吕君昌 尤海鲁 陈文 柳永清 刘燕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10,共14页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胥黎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鸟类 鸟类定义 桥头组 丰宁 冀北 中国
下载PDF
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维民 卞雄飞 +2 位作者 邢德和 陶楠 彭艳东 《地质与资源》 CAS 2010年第4期339-345,共7页
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高(71.4%~73.78%),富碱并相对富Na2O(Na2O/K2O平均为1.17),Mg#较低(平均为0.18).岩石的铝饱和指数(A/CNK)较高(1.09~1.24),为过铝质岩石.标准矿物中普遍出现刚... 辽宁北票地区江沟山岩体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岩系.SiO2含量高(71.4%~73.78%),富碱并相对富Na2O(Na2O/K2O平均为1.17),Mg#较低(平均为0.18).岩石的铝饱和指数(A/CNK)较高(1.09~1.24),为过铝质岩石.标准矿物中普遍出现刚玉分子(1.36~3.01),应属S型花岗岩特点.稀土总量较低(平均为96.99×10-6),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6.27~32.88),有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0.77~0.87).在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上,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高场强元素(如Ti)强烈亏损.在R1-R2图解中,江沟山岩体投影在同碰撞环境.该岩体锆石U-Pb年龄加权平均分别为239±2 Ma和233±4 Ma,表明该岩体为三叠纪侵位.前人研究发现,本区西部有中三叠世(229.2~237.5 Ma)侵入的S型花岗岩体,认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产物.本文结论与之完全一致,从而为两大板块边缘大陆岩石圈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沟山岩体 三叠纪 华北克拉通北缘 辽宁省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被引量:47
15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林振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 重矿物 组合分区 物质来源
下载PDF
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规划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蒋如愿 孙秀睿 石宇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2期-,共5页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内蓬勃兴起,相关研究及规划设计层出不穷,但关于北方农业省份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文章以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规划思路、规划策略和规划布局进行探索,提出空间全域化、交通... 近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国内蓬勃兴起,相关研究及规划设计层出不穷,但关于北方农业省份特色小镇的规划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此,文章以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对其整体规划思路、规划策略和规划布局进行探索,提出空间全域化、交通全域化、组团全域化的规划方法,以期从城市整体视角把控特色小镇发展布局,为北方农业省份特色小镇的整体发展布局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农业省份 特色小镇 全域化 平度市
下载PDF
粤东地区上白垩统盐湖沉积及其在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沈艳杰 程日辉 +2 位作者 王嘹亮 李飞 许中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6,共8页
粤东地区广泛出露上白垩统叶塘组,根据其露头剖面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地层学特征判断其为盐湖相沉积。沉积组合与在潮汕坳陷海域钻井LF35-1-1揭示的上白垩统沉积可以进行对比,它们都属于干旱炎热环境下形成的含膏盐沉积岩系,主体岩性均... 粤东地区广泛出露上白垩统叶塘组,根据其露头剖面岩性、岩相和古生物地层学特征判断其为盐湖相沉积。沉积组合与在潮汕坳陷海域钻井LF35-1-1揭示的上白垩统沉积可以进行对比,它们都属于干旱炎热环境下形成的含膏盐沉积岩系,主体岩性均为泥岩、粉砂岩及砂岩,泥岩与粉砂岩夹薄层膏盐岩或砂岩中发育石膏联晶。潮汕坳陷为中国海域中生代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坳陷具有良好的石油地质条件。粤东中生界盐湖沉积具有与潮汕坳陷相似的沉积背景,岩性、岩相的相似为海域与陆上露头区沉积对比奠定了基础,对比研究有利于初步解决海域油气勘探过程中钻井揭示的有限性,其研究成果对南海北部海域含膏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沉积 叶塘组 南海北部 粤东地区上白垩统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北方沿海省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关伟 汤姿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9,共4页
北方沿海省市(本文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算... 北方沿海省市(本文指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本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近10年的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算出因子总得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耕地变化与人文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农业收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该区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沿海省市 耕地 驱动机制
下载PDF
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成因 被引量:3
19
作者 董安祥 李耀辉 张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分析了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的旱情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1942年中国北方出现一次以河南为中心的极端干旱事件,以夏季和冬季最严重,它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背景下。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暖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海洋背景。1940~194... 分析了1942年中国北方八省市大旱的的旱情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1942年中国北方出现一次以河南为中心的极端干旱事件,以夏季和冬季最严重,它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背景下。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暖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海洋背景。1940~1942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位相是1942年大旱重要的热带环流年际变化的背景。强度为1级的厄尔尼诺事件,东亚夏季风偏弱和登陆台风偏少可能是1942年北方大旱的重要原因。由于河南省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前期旱涝灾害频发,加上当年多灾并发,致使1942年河南省的旱灾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年 中国北方八省市 大旱 成因
下载PDF
冀北大西沟金矿床主要侵入岩体年代学及构造、成矿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喆 江思宏 +4 位作者 刘翼飞 刘云杰 薄进兴 陈建志 张洪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17-1834,共18页
大西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东段,是冀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重要金矿床。矿区范围内主要侵入岩体的U-Pb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858±12)Ma,中细粒花岗岩为(1829±14)Ma,蚀变辉... 大西沟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东段,是冀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一处重要金矿床。矿区范围内主要侵入岩体的U-Pb同位素测年分析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为(1858±12)Ma,中细粒花岗岩为(1829±14)Ma,蚀变辉长岩脉为(1807±18)Ma,花岗斑岩为(135~136)Ma,流纹斑岩为(133.8±1.0)Ma,主要集中于古元古代(1807~1858Ma)与早白垩世(133-136Ma)2个时期,分别是古元古代与中生代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矿区南部花岗斑岩可能为大西沟金矿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热源和成矿流体,成矿时代推测为早白垩世。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处于岩石圈减薄作用阶段,伸展体制的张裂构造作用诱发的富碱性岩浆作用及相关流体活动为该区金、钼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物质来源,是该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的主要控矿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时代 侵入岩 大西沟 冀北地区 华北克拉通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