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st inversion of rupture process of the 14 April 2010 Yushu,Qinghai,earthquake 被引量:2
1
作者 Yong Zhang Lisheng Xu Yun-tai Chen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3期201-204,共4页
Four results of the rupture process of 14 April 2010 Yushu, Qinghai, earthquake, obtained by inverting the broadband seismic data of 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GSN) based on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earthquake rup... Four results of the rupture process of 14 April 2010 Yushu, Qinghai, earthquake, obtained by inverting the broadband seismic data of 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GSN) based on the inversion method of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Yushu earthquake has several basic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1 There exist two principal sub-events which correspond to two slip-concentrated patches being located near the hypocenter and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The rupture of the slip-concentrated patch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broke though the ground surface; 2 The peak slip and peak slip-rate are about 2.1 m and 1.1 m/s,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an event with large slip-rate on the fault plane; 3 Overall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a unilateral rupture event with the rupture mainly propagating southeastward. The strong focusing of the seismic energy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epicenter due to the "seismic Doppler effect" reasonably accounts for the tremendous damage in the Yushu 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rupture process fast inversion 2010 yushu Qinghai earthquake 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
下载PDF
Timing and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Caused by Liquefaction during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Tibetan Plateau, China
2
作者 Bing Yan Aiming Lin 《Open Journal of Earthquake Research》 2015年第1期14-22,共9页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produced a ~33-km-long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long the pre-existing active Yushu Fault on China’s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and boils occurred along the tension cracks of th... The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produced a ~33-km-long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long the pre-existing active Yushu Fault on China’s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Sand boils occurred along the tension cracks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locally spouted up above the ground to coat the top of limestone blocks that had slid down from an adjacent ~300-m-high mountain slope.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rival times of P- and S-waves at the sand-boil location and the seismic rupture velocity, we conclude that 1) the sand boils occurred at least 18.24 s after the main shock;2) it took at least 4.09 - 9.79 s after the formation of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o generate liquefaction at the sand-boil location;3) the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was at least 65 cm. Our findings help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iming of lique-faction and the spouting height of sand boils during a large-magnitude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QUEFACTION SAND Boil 2010 MW 6.9 yushu earthquak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omalies and Their Dynamic Relationship before the April 14, 2010 M_S 7.1 Yushu Earthquake
3
作者 Ma Yuhu Chen Yuhu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3年第1期39-51,共13页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eismic activity,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before the April 14, 2010 Ms 7.1 Yushu earthquake. Analysis showed that anomalies were not rich before the Ms 7.1 Yushu earth... The authors studied the seismic activity, precursory anomalies and abnormal animal behavior before the April 14, 2010 Ms 7.1 Yushu earthquake. Analysis showed that anomalies were not rich before the Ms 7.1 Yushu earthquake, but prominent anomalies were observed, such as the long and mid-term trend anoma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eismic quiescence of Ms6. 0, MsS. 0 and Ms4.0 earthquakes, and the anomalies in precursor observation of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in Yushu and Delingha and electromagnetic measurement in Ping'an.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animal behavior anomalies appearing one week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 M4.7 earthquake occurred 130 minutes before the main shock.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dynamic process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preparation using the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n the Bayan Har block boundary since 199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alakunlun M7.1 earthquake in 1996, the Mani M7.5 earthquake and the Yushu Ms7.1 earthquake have the same dynamic process. Long and mid-term trend anomali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dynamics of evolution of different earthquake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recurrence interval of strong earthquakes, foreshock identification and precursor observation of the Yushu Ms7. 1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7.1 yushu earthquake Anomaly of seismic activity Precursory anomaly Dynamic process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 Foreshockidentification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s7.1级地震发生背景及预测研究回顾 被引量:2
4
作者 屠泓为 杨晓霞 丁宁霞 《高原地震》 2015年第A12期27-33,共7页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互作用、应力的积... 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之后,2010年4月14日我国大陆西部的青海玉树又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值此玉树地震5周年之际,对该区域地震的预测研究进行回顾,从地震前兆资料、地震大形势、构造相互作用、应力的积累与释放、周边大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和讨论。分析认为地震中长期预测仍将是地震预报和地震短临预报的突破口,从大的背景判定危险区域,投入监测力度,进而进行小区域研究分析,在震前找到一定的前兆信息或者资料积累等仍将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级地震 地震预测 地震前兆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鑫 万永革 何金 《高原地震》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I(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Ms7.1级地震。通过建立求解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目标函数以及Levenberg-Marquardt迭代等数学方法求出了多个震源机制解的中心解,并结合前人资料,推断节面I(走向119.90°,倾角84.07°,滑动角-9.95°)为本次地震的主断层面。其次,从前人文献和Global GMT中共收集了50个该震源区震源机制资料,通过全局网格搜索法反演出该区的应力场,并基于反演得到的应力张量分析了玉树地区的震源机制表现。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压轴(σ_(1))近北东向,张轴(σ^(3))近北西向,两轴近水平,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均表现为走滑型应力状态。(2)受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及印度块体向北挤压,导致该区域发育多条北西—南东走向且以左旋走滑为主的断裂带,有利于此次玉树地震的发生。(3)此次地震未在反演出的应力场的最优节面(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最大节面)上发生,推测该地震破裂不是将应力场作用于完整的岩石块体上导致的破裂,而是发生在已存在的薄弱面上的滑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中心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玉树ms7.1级地震
下载PDF
2008年汶川M_S8.0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电磁现象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范莹莹 解滔 +4 位作者 安张辉 杜学彬 谭大诚 刘君 陈军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5-291,340,共17页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 应用全局小波能谱法对2008年四川汶川MS8.0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前地电、地磁场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汶川地震震中周围的台站观测到震前地电、地磁场全局小波能谱值增大的现象;②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代乾等3个地电、地磁台站在玉树地震前均发生显著的小波能谱增大的现象,震后恢复;③对于上述两次大震周边地区的不同台站的不同测道,在震前多次出现谱值时间上同步增大或减少的现象;④距玉树地震震中距离相同的山丹和古丰地电场台站,北南、北西测向长极距在地震前后能谱值的变化几乎一致.基于上述分析,初步研究认为震源孕育激发的电磁辐射是造成震前电磁异常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 0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地电场 地磁场 变化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破裂过程快速反演 被引量:45
7
作者 张勇 许力生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1-365,共5页
基于远震资料的破裂过程反演方法,通过反演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全球宽频带地震垂直向P波波形记录,先后4次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并比较和讨论了这4次结果.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地震主要由两次子... 基于远震资料的破裂过程反演方法,通过反演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的全球宽频带地震垂直向P波波形记录,先后4次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并比较和讨论了这4次结果.结果表明,玉树地震的破裂过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地震主要由两次子事件组成,分别对应于震中附近以及震中东南方向上的两块滑动量集中的破裂区域,其中与第2次子事件对应的震中东南方向上滑动集中的区域破裂贯穿至地表;②最大滑动量和最大滑动速率分别为2.1m和1.1m/s,断层滑动速率较大;③玉树地震总体上是一次单侧破裂事件,破裂从初始破裂点(即仪器测定的震源位置)开始,主要向震中东南方向扩展,由"地震多普勒效应"导致在震中东南方向上产生强烈能量聚焦,是玉树城区遭受严重破坏在震源方面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过程 快速反演 青海玉树地震 地震应急响应
下载PDF
2008年于田M_S7.3和2010年玉树M_S7.1两次地震前中波红外遥感异常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郭晓 张元生 +1 位作者 魏从信 钟美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5-183,共9页
以静止卫星中波红外亮温为数据源,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08年新疆于田MS7.3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特征周期分别为64和13天;两次地震前特征功率谱幅值... 以静止卫星中波红外亮温为数据源,应用功率谱相对变化法对2008年新疆于田MS7.3和2010年青海玉树MS7.1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功率谱信息增强现象,特征周期分别为64和13天;两次地震前特征功率谱幅值达到近几年来的相对最大值或极值,且功率谱幅值均在6倍以上;两次地震前、后功率谱幅值大于2倍的持续时间均为近80天,异常极值时功率谱幅值大于6倍的范围面积分别达12万和4万平方千米.上述结果与长波辐射通量和热红外亮温资料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为将来实现多波段同时监测热辐射变化进行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地震 热辐射 功率谱 于田Ms7 3地震 玉树Ms7 1地震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分析 被引量:15
9
作者 董彦芳 袁小祥 +1 位作者 王晓青 窦爱霞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2-92,共11页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 2010年4月14日MS7.1青海玉树地震与北西向的甘孜—玉树活动断裂的活动有关,造成了沿断裂带分布的地表破裂以及房屋建筑设施的严重破坏。本文通过Landsat ETM+影像和SPOT影像分析了甘孜—玉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特征,即断层崖和拉分盆地,冲沟左旋错断现象。地震后获取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显示,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分布,在玉树县城西北部的主破裂带具有左行右阶走滑特征;玉树县城西南至桑卡一段的破裂表现为广泛分布的山体裂缝;桑卡西部的一段地表破裂表现为逆冲运动特征。玉树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水渠破坏、山体滑坡主要沿断裂带分布,玉树县城西部和南部房屋倒塌严重,玉树至桑卡一带断裂沿线村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多处水渠破坏造成道路阻塞。结果表明玉树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和震害分布受断裂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表破裂 高分辨率遥感 甘孜玉树断裂
下载PDF
1738年青海玉树地震考证及其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关系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1 位作者 何文贵 刘兴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950-1958,共9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玉树发生的Ms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根据现场考察结果,本次地震形成了长约51 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性质为左旋走滑,最大水平位错约1.8 m,其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在此之前,于1738年12月23日前在玉树附近还发生过另外一次大地震,造成全户伤亡无存或不堪成户的达56户,被伤157户.现行地震目录将其震级确定为6(1/2)级.本文通过对地震史料的考证研究,结合历史地震形变带特征分析,认为本次地震的震级可达7(1/2)级左右,发震断裂为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和当江段的组合破裂,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仅是其中的玉树段再次破裂的结果,因此,其西侧的当江段具有再次破裂活动的较大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 1738年玉树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分段破裂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灾害的综合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齐文华 苏桂武 +3 位作者 魏本勇 达杰 尕松拉达 才旦卓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3-548,共16页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 根据3次赴青海玉树MS7.1地震灾害现场进行的考察和调查,结合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从地震致灾成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多种角度,总结分析了玉树7.1级地震灾害在正反两个方面的一些整体特点。致使灾情严重和加大救援与重建难度的特点是:地震震中与居民点间的叠加效应和灾害分布的构造控制效应明显,灾害严重,灾区广大,重灾区集中;环境恶劣,高寒缺氧,救灾难度大;建筑物抗震能力低,破坏严重;生命线系统单薄而脆弱,生命线震害的连带影响大;城镇人口建筑密集,缺乏避难场地;民众受教育水平低,语言不通,交流困难,防震减灾知识匮乏,影响救灾效率。利于减轻灾害影响和利于应急救援与恢复重建的特点主要是:民众自有帐篷多且游牧民族习惯于帐篷生活,便于安置,并能很快适应;宗教氛围浓郁,当地僧侣和寺院在抗震救灾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宗教信仰在精神层面的影响将更加持久、深远。初步归纳总结了减轻青藏高原地区地震灾害的部分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震害现象 震害特点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序列时空演化特征及早期趋势判断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玉虎 陈玉华 +1 位作者 王培玲 刘文邦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9-116,共8页
本文利用青海地震台网获得的观测资料对玉树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Mc选取ML1.1能较好的刻画玉树地震序列的时空特征,其地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三个密集和衰减阶段,在空间上具有分段集中分布的特征,并主要分布在... 本文利用青海地震台网获得的观测资料对玉树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认为Mc选取ML1.1能较好的刻画玉树地震序列的时空特征,其地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三个密集和衰减阶段,在空间上具有分段集中分布的特征,并主要分布在主震震中的西北端、主震震中附近和主震震中东南端。采用类比、b值和h值等探讨了早期趋势判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时空演化 早期趋势判断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的前震识别及短临预报可能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蒲雄 吕晓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1,共5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在震前2小时发生了一次4.7级前震。分析表明,玉树7.1级地震前一些主要的地震活动异常多有显示,例如空区、条带、增强和平静等,且与7级大震震例比较,这些前兆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变具有类似的过程。跟踪这些图像及其演变有可能识别前震。最后评估了该识别方法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识别 地震活动 短临预报 玉树7.1级地震
下载PDF
2010年玉树7.3级地震前阿尔法导航信号场强异常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庶凡 张学民 +1 位作者 廖力 钱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62,共10页
利用俄罗斯三个阿尔法发射站与中国两个接收站雅安和通海之间形成的6条链路,获取阿尔法导航信号监测仪的场强数据,针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3级地震开展了震例分析研究。发现玉树地震前3天4月10日10:30左右,主台—雅安链路和主台—... 利用俄罗斯三个阿尔法发射站与中国两个接收站雅安和通海之间形成的6条链路,获取阿尔法导航信号监测仪的场强数据,针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3级地震开展了震例分析研究。发现玉树地震前3天4月10日10:30左右,主台—雅安链路和主台—通海链路f1频率的场强都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持续时间约为15分钟左右,同时两组异常序列呈现较高相关性,分析认为异常可能来源于同一个低电离层扰动。通过对当日所有链路的数据与背景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东、西副台与雅安、通海链路的f1频率场强均无异常变化,进一步表明这次低电离层扰动在主台-雅安和主台-通海2条链路的有效探测范围中。此外,f2频率和f3频率在全部6条观测链路上均无明显异常,说明低电离层扰动区在f2和f3频率的有效探测范围之外。这些结果的综合分析为扰动源方位判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的方法可以作为未来分析阿尔法监测数据提取地震异常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LF电波 地震前兆 阿尔法导航信号 2010年玉树地震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 7.1级震区上地壳三维P波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1
15
作者 莘海亮 杨卓欣 +4 位作者 张元生 刘巧霞 贾宇鹏 李源 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845-1853,共9页
综合利用震后应急流动台阵和青海台网部分固定台站观测数据,采用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玉树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和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 综合利用震后应急流动台阵和青海台网部分固定台站观测数据,采用多震相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对玉树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和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进行了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和余震序列重新定位结果.结果显示:玉树MS7.1级地震余震整体沿北西向玉树-甘孜断裂呈条带状分布,长约120km;以隆宝镇为界,呈现两段不同的分布特征;震区上地壳速度分布存在横向非均匀性;沉积层厚约6~7km,壳内存在厚约为7~8km的低速层;地震多发生于低速层上方即高、低速过渡区域,区内多条断裂走向与高低速过渡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 1地震 三维速度成像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下载PDF
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兆异常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维刚 马震 孙玺皓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137-138,共2页
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强烈,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迅速抬升,地形变化、地质构造和地下结构均异常复杂,区内分布不少大型深断裂带,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想实验室(周民都等,2000;袁道阳,2003;沈旭章,2013)。2010年4月14日青... 青藏高原构造活动强烈,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迅速抬升,地形变化、地质构造和地下结构均异常复杂,区内分布不少大型深断裂带,是研究高原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理想实验室(周民都等,2000;袁道阳,2003;沈旭章,2013)。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震区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与羌塘2个次级块体边界附近,通过对震中周边地球物理场观测震前异常资料的回顾性梳理与分析,总结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后续前兆异常的综合分析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7.1地震 前兆异常 时空演化
下载PDF
The April 14th, 2010 Yushu earthquake,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with foreshocks 被引量:17
17
作者 NI SiDao1, WANG WeiTao2 & LI Li3 1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 3 National Earthquake Infrastructure Service,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36,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6期791-793,共3页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April 14th, 2010, a strong earth- quake (Ms7.1, http://www.csndmc.ac.cn; Mw6.9, http://neic. usgs.gov) occurred in Yushu district, Qinghai Province, China. More than 2000 lives were lost and ov...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April 14th, 2010, a strong earth- quake (Ms7.1, http://www.csndmc.ac.cn; Mw6.9, http://neic. usgs.gov) occurred in Yushu district, Qinghai Province, China. More than 2000 lives were lost and over 100000 inj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GURE yushu earthquake a devastating earthquake with foreshocks the April 14th 2010 very THAN
原文传递
Source process of the 2010 Yushu,Qinghai,earthquake 被引量:8
18
作者 Yong Zhang LiSheng Xu Yun-Tai Ch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9期1249-1251,共3页
The comprehensive waveform analysis of the Love waves and P waves shows that the Yushu M S7.1 (M W6.9) earthquake consists of two distinct sub-events. The first one occurred in the first 5 s releasing less seismic mom... The comprehensive waveform analysis of the Love waves and P waves shows that the Yushu M S7.1 (M W6.9) earthquake consists of two distinct sub-events. The first one occurred in the first 5 s releasing less seismic moment, and the second occurred in the later 11 s releasing more seismic moment. Spatially, the first sub-event surrounded the hypocenter, and the second, about 30 km away from the first, was much closer to the Yushu city and broke through the ground surface. In terms of the rupture velocity to which the peak values of the two sub-events correspond, the first sub-event propagated with an average rupture velocity of 1.6 km/s, however, the second propagated with an average rupture velocity of 4.0 km/s which is actually superior to the shear-wave velocity in the hypocentral region. The magnitude of the Yushu earthquake is in the lower margin of large earthquake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super-shear rupture possibly appears in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of around 7.0, instead of only in the great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 around 8.0 [14, 15]. In addition, the energy focusing caused by the super-shear rupture should take ke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remendous damage to the Yushu city as well as the ground-surface breakage related to the larger second sub-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LOCITY Wave propagation
原文传递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与2010年玉树M_(S)7.1地震前频谱特征分析
19
作者 余娜 孙玺皓 张晓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0-158,共9页
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使用频带变窄且向低频段偏移特征识别前震的判定依据,本文基于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前148 d发生的2020年12月24日玛多4.2级地震与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 为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使用频带变窄且向低频段偏移特征识别前震的判定依据,本文基于青海、甘肃等区域数字化测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玛多7.4级地震前148 d发生的2020年12月24日玛多4.2级地震与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前的4.7级地震快速傅里叶变换的频谱特征。结果显示,玛多4.2级地震频谱的频段较宽,优势频段为0~5.0 Hz,玉树4.7级地震频谱的频带变窄且向低频端偏移的特征较为显著,优势频段为0~1.5 Hz。对比分析认为,“频带变窄且向低频偏移”现象对识别直接前震有较好的效果,需重点关注中小地震出现频谱偏移后短期内(1~3个月)震源区附近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震 FFT均方谱 2010年玉树4.7级地震 2020年玛多4.2级地震
下载PDF
青海玉树M_S7.1地震两个典型地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孙鑫喆 徐锡伟 +5 位作者 陈立春 谭锡斌 苏桂武 王继 李智敏 张晓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38-344,共7页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 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形成了长达65km的地表破裂带,甘达村西D1、果庆益荣松多D2是地表破裂带上破裂特征具代表性的2个地点。这2个地点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调查结果显示:1)破裂沿先存的断裂晚第四纪活动遗迹展布,在甘达村西主要表现为张剪切破裂呈雁列状展布,在不连续的岩桥区分布了挤压鼓包,地表破裂带主要集中在古地震坳槽中,通过测量一个错断的围墙得到该点的位错量为1.4m;2)在果庆益荣松多,山前坡积物中展布的破裂带由斜列距约30m的次级破裂右阶斜列组成,而次级破裂则由一系列斜列距3~5m的单条破裂右阶斜列组成,单条破裂主要表现为挤压鼓包-张裂缝相间排列与裂缝带等2种破裂样式,在河谷中则表现为挤压垄脊和陷落塘,实测栅栏位错量为1.3m;3)破裂整体为左旋走滑性质,未见明显垂直错动分量,破裂样式为典型的走滑破裂特征,地表破裂带沿先存断错地貌分布,反映晚第四纪活动的甘孜-玉树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该断裂大震活动具有原地重复发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7.1地震 地表破裂 甘孜-玉树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