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of a half-microgal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7
1
作者 Wei Jin Zhao Bin +3 位作者 Tan Hongbo Yu Dan Shen Chongyang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3年第3期7-11,共5页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 Because only a small near-field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signal remains after removal of noise from the accuracy of observations and the time and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gravity observation system, it is difficult to verify simulations of dislocation theory.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GS15 gravimeter, located 99.5 km from the epicenter of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on April 20, 2013 at 08 : 04 UTC + 8, showed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quake from 2013-04-16 to 2013-04-26 after a time calibration, tide correc- tions, drift correction, period correction and relaxation correction were applied to its data. The post-seismic relaxation process of the spring in the gravimeter took approximately 430 minutes and showed a 2. 5 ×10^-8 ms^-2 gravity change. After correcting for the relaxation process, it is shown that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59 +-0. 4 ~ 10-Sms-2 was observed by the GS15 gravimeter; this agrees with the simulated gravity change of approximately 0.31 ~ 10 -8 ms-2. The rate of the coseismie gravity change and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 as measured by one-second and one-day sampling interval GPS units,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rate of change. Therefore, the GS15 gravimeter at the Pixian Station observed a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after the Ms7.0 Lushan earthquake. This and similar measurements could be applied to test and confirm the theory used for these simu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15 gravimeter coseismic gravity change the ms7. 0 lushan earthquake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断层结构及震源区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文超 王勤彩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2-71,共10页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 使用芦山地震序列2013年4月20日至5月20日一个月的地震震相数据和MS4.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3 398个地震的精定位结果,利用时间域全波形反演方法得到17个地震的矩张量解。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芦山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由主震断层和次级反冲断层组成,主震断层为一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约为45°的高角度逆冲断层,次级反冲断层与主震断层走向相同,倾向相反,两条断层均未出露地表。主震和余震震源机制解均为逆冲型,几乎没有走滑分量。震源区主压应力方位为北西向,与发震断层走向近乎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 断层结构 应力场
下载PDF
芦山M_S7.0与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电磁扰动异常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刘君 安张辉 +2 位作者 范莹莹 杜学彬 崔腾发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52,共10页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 应用四川芦山MS7.0和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周围部分电磁扰动观测台站资料,主要利用电磁扰动原始波形比较以及电磁脉冲能量分析两种方法,对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4个电磁扰动台站原始曲线出现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形式为观测值脉冲信号频繁突跳、增大以及震前波形畸变、反复出现阶跃;2两次地震前,电磁扰动台站都记录到了明显的脉冲能量增大的异常现象,主要异常出现的时间在几天~2个多月;3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都在地震前记录到了异常变化,但反映出的异常时间及变化幅度不同步。对于研究所得结果,从地震电磁辐射的产生机制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扰动异常变化 芦山ms7.0地震 岷县漳县MS6.6地震
下载PDF
芦山7.0级地震长波辐射异常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戴勇 高立新 +1 位作者 王树波 赵铁锁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4年第1期27-29,共3页
分析2013年2—5月芦山地震震中区域长波辐射涡度场空间演化特征,结果显示,在芦山7.0级地震前存在涡度场明显增强的异常现象,2009—2013年同期并未出现。这一震例再次证明,在部分大震前OLR存在异常增强的变化。
关键词 芦山7.0 级地震 长波辐射 涡度 异常变化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8
5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
下载PDF
基于网络的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在芦山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戈培峰 范柱子 +3 位作者 谭林 韩世康 顾鹏 宁冬梅 《四川地震》 2014年第4期38-41,共4页
基于网络的雅安市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各子系统在芦山地震中运行正常,保证了地震应急对技术工作的要求,介绍了各子系统的构成和在芦山地震中的运用及地震后对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分析讨论了各子系统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防灾减灾技术系统 地震预警 芦山地震
下载PDF
芦山7.0级、汶川8.0级地震与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历史地震 被引量:3
7
作者 杜方 苏有锦 +2 位作者 龙锋 赵小艳 吴江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69-1579,共11页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 2013年4月20日在龙门山断裂南段发生的芦山M7.0级地震已过去近1年.本文根据四川省地震台网资料和收集的国内外相关历史资料,研讨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龙门山断裂、岷江断裂、虎牙断裂等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和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余震时空、震源机制及破裂扩展等特征;讨论了巴颜喀拉地块东缘区域的能量释放特征等.结果表明:(1)芦山7.0级地震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南段仍存在尚未破裂的背景性破裂空段;(2)芦山7.0级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两余震区之间的空段区存在能量待释放;(3)龙门山断裂中北段(在汶川余震区内)的北川附近存在能量释放不充分的局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汶川8.0级地震 巴颜喀拉地块 龙门山断裂带 震源力学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