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研究
1
作者 肖金宇 徐岳仁 +3 位作者 刘雷 张伟恒 李文巧 杜朋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8,共18页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 不同地貌环境下的同震触发滑坡类型会有巨大差异,确认同震滑坡类型对认识致灾特征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为例,利用多时相高分辨率卫星、航空遥感数据,结合遥感解译及野外调查方法,分析这次中强地震触发滑坡的主体类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触发滑坡数量6209处,总解译面积9.72km^(2),其中10处面积大于70000m^(2)的滑坡造成震中区主要的堰塞湖堵江、生命线中断等严重灾情;②同震滑坡主体为基岩崩塌,物源区较小、流通区狭长,堆积区沿坡脚倒石堆,具有同震滑坡解译面积大而体积小的特征;③本次鲁甸M_(S)6.5地震触发滑坡具有中国西部高山峡谷地貌背景下的以基岩崩塌为主的特征。以上认识对该地区地震滑坡的定量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鲁甸m_(s)6.5地震 地震滑坡 牛栏江 遥感解译 解剖地震
下载PDF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前重力场异常特征研究
2
作者 刘芳 祝意青 +1 位作者 赵云峰 隗寿春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4,共11页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对云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计算分析,研究了2014年10... 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伴随着构造运动、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将引起地球重力场变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有可能捕捉到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信息,从而为中短期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对云南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整体计算分析,研究了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6.6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特征,并利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对布格重力异常和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分解,并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分离得到不同深度场源特征的地壳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结果表明,EGM2008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和实测重力数据的小波多尺度结果较为一致.对比分析发现,此次景谷地震发生在区域重力场负异常的边缘,由负向正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基于小波多尺度分解的重力场图像能较清晰地反映2014年景谷6.6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震中区域深部物质密度变化引起的异常,为地球构造运动及孕震机理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 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下载PDF
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宏观烈度及其余震分布的断层气体地球化学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成英 闫玮 +4 位作者 麻荣 李志海 汪成国 黄建明 周晓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5-1239,共15页
2017年8月9日7时27分52秒,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M_(S)6.6地震,震中位于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东段。为研究精河M_(S)6.6地震后其周边断裂的活动特征,对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及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开展跨断层土壤逸出气体Rn... 2017年8月9日7时27分52秒,新疆博尔塔拉州精河县发生M_(S)6.6地震,震中位于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的东段。为研究精河M_(S)6.6地震后其周边断裂的活动特征,对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及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开展跨断层土壤逸出气体Rn、H_(2)、CO_(2)的浓度测量。结果表明:1)土壤气体Rn、CO_(2)和H_(2)的浓度有较好的一致性,高值出现在断层附近,多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2)Rn、CO_(2)和H_(2)浓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分段特征,从西向东浓度值逐渐增大,主震和余震集中区附近达到最高值,博罗科努-阿其克库都克断裂精河段的土壤气浓度达到最低值。3)Rn、CO_(2)的浓度异常强度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的高、低值分布区域与H_(2)基本相反。余震集中的区域也是断层活动增强的区域,随着余震的发生,应力增加,岩石的渗透性减小,使得不能参与扩散和对流等迁移活动的Rn被CO_(2)从地下深部携带至地表,这能解释Rn和CO_(2)出现同步异常的原因;H_(2)主要被封存于深部的岩石孔隙和裂隙中,地震发生后,岩石中的孔隙受到破坏,H_(2)迅速逃逸到浅部或大气中。一方面,随着余震的发生来自浅部气藏的H_(2)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岩石中因化学反应产生的H_(2)生成量随断层活动性的降低而下降。4)土壤气Rn、CO_(2)和H_(2)的浓度大小与余震分布和地震宏观烈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及时在震区和外围区域开展土壤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是震后趋势判定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也可把跨断层土壤气体的浓度作为地震宏观烈度评定的重要补充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河6.6级地震 跨断层土壤气体 地球化学 气体浓度
下载PDF
定量与定性分析在2017年精河M_(S)6.6地震中的应用
4
作者 张占阳 孙启凯 +2 位作者 何亚东 张俊青 刘坤 《华北地震科学》 2021年第1期64-69,共6页
为准确提取震前异常信息,以2017年新疆精河M_(S)6.6地震为例,基于乌鲁木齐台站W-N(k)测段数据,利用离差统计分析方法与原始曲线分析方法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地震前后的数据异常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测段数据的变差系数成倍增... 为准确提取震前异常信息,以2017年新疆精河M_(S)6.6地震为例,基于乌鲁木齐台站W-N(k)测段数据,利用离差统计分析方法与原始曲线分析方法分别从定量与定性两个角度研究了地震前后的数据异常特征。结果显示,震前测段数据的变差系数成倍增大,离差分布曲线偏离正态分布,原始曲线出现大幅转折,断层活动形式出现明显变化,震后异常特征消失。通过效果图可知,结合两种方法分析数据异常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为震前异常识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差统计 变差系数 滑动时间窗 离差分布曲线 原始曲线 精河m_(s)6.6地震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异常的演化特点及预测意义
5
作者 张小涛 宋治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83,共11页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 M_(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 针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 M_(S)6.6地震前观测到的地震活动性与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总结了震前的显著地震活动异常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演化特点。在地震活动性方面,震前存在大范围5级地震平静被打破,5级地震空区、4级地震空区和3级地震平静被打破等显著异常;在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方面,新增异常数量自2010年开始逐渐增加,在2011年年中达到最大值;异常测项比在震中距50~150km范围内最高;异常的时空演化存在明显的3阶段特征,即α阶段异常具有向外扩展的特征;β阶段表现为短期内大范围出现异常;γ阶段表现为远源区的异常向震中收缩(γ 1)和近源区的异常向外扩展的特征(γ 2)。对这些异常的演化特点的认识可以直接指导地震跟踪预测工作,如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如不同震级的地震空区嵌套)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分布区域对发震地点具有一定预测指示作用;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图像(如3级平静、4级空区)和显著短期异常(如地球物理场观测趋势异常的群体准同步的转折异常、异常的时空迁移性、短期群体异常等)对发震紧迫性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_(s)6.6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 时空演化 3阶段特征
下载PDF
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总结 被引量:2
6
作者 姜祥华 解孟雨 +4 位作者 马未宇 宋治平 屠泓为 刘文邦 高锦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2期32-41,共10页
系统总结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此次M_(S)6.6地震发生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分支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近NS向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根据M—t图、... 系统总结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M_(S)6.6地震的构造背景、震源参数、序列特征和震前异常特征。此次M_(S)6.6地震发生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分支附近,震源机制解显示为近NS向拉张型破裂,与羌塘块体的主要变形特征一致。根据M—t图、频次图、能量释放、最大与次大地震震级差、b值、h值等结果进行分析,可知:①此次尼玛地震序列为一次主震—余震型序列,且余震衰减迅速;②地震发生在西藏西部地区,震中500 km范围内无地球物理观测测项,震前异常以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为主,并存在1项热红外异常;③异常均在震前半年内出现,其中热红外异常于震前一周出现。对这些异常进行详细总结,可为西藏西部地区的强震短临预报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m_(s)6.6地震 地震活动性参数异常 地震序列 热红外异常
下载PDF
2017年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参数和破裂过程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川 张勇 冯万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7-151,I0001,共16页
利用远震资料、近场强震资料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同震形变资料确定了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及震源破裂细节。为得到可靠的断层几何参数,发展了一套基于In SAR数据滑动分布反演的三维格点搜索流程,对本次地震断层面的... 利用远震资料、近场强震资料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同震形变资料确定了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的断层面参数及震源破裂细节。为得到可靠的断层几何参数,发展了一套基于In SAR数据滑动分布反演的三维格点搜索流程,对本次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倾角和震源深度进行了格点搜索。结果显示,地震断层面走向为95°,倾角为47°,震源深度为14 km。基于搜索得到的断层模型进行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的结果显示:精河M_(S)6.6地震为一次单侧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为0.8 m,滑动区域集中在断层面上震源以西5-15 km,沿倾向15-25 km,破裂主要发生在10 km深度以下区域。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角为106°。整个破裂过程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3.6×10^(18)N·m,对应矩震级为M_(W)6.3。破裂过程持续约9 s,期间的破裂速度约为2.1-2.6 km/s。由于地震破裂主要集中在10 km以下,未来可能需要关注该区域0-10 km发生潜在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精河m_(s)6.6地震 断层几何参数 震源破裂过程 联合反演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尼玛M_(S)6.6和M_(S)4.8地震震源机制测定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旭茂 梁姗姗 +1 位作者 邹立晔 姜鑫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第5期234-240,共7页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04时07分,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6.6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位置为(33.19°N,86.81°E)。主震发生当日18时50分,发生一次MS4.8强余震,震源深度为10 km。本文基于西藏、青海、新疆区域波形资料,采... 北京时间2020年7月23日04时07分,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6.6地震,震源深度10 km,震中位置为(33.19°N,86.81°E)。主震发生当日18时50分,发生一次MS4.8强余震,震源深度为10 km。本文基于西藏、青海、新疆区域波形资料,采用ISOLA近震全波形方法对这两次地震进行震源机制反演。结果显示,尼玛MS6.6主震的最佳断层面解为:节面Ⅰ走向8°/倾角46°/滑动角-93°,节面Ⅱ走向191°/倾角44°/滑动角-87°;矩震级MW6.4,最佳矩心深度7 km。震源区应力主轴的空间取向为:主压力轴P的方位角220°、倾伏角88°,主张力轴T方位角99°、倾伏角1°。MS4.8强余震的最佳断层面解为:节面Ⅰ走向12°/倾角47°/滑动角-106°,节面Ⅱ走向214°/倾角45°/滑动角-74°;矩震级MW5.0,最佳矩心深度6 km。震源区应力主轴的空间取向为:主压力轴P的方位角207°、倾伏角78°,主张力轴T方位角113°、倾伏角1°。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这两次地震均为以正断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与震源区附近先前地震的震源机制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周边地质构造和余震分布,我们认为尼玛MS6.6地震可能是由位于日干配错断裂和依布茶卡盆地西缘断裂之间的一条正断层活动所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m_(s)6.6地震 尼玛m_(s)4.8地震 震源机制测定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利用纵、横波震源谱参数研究波速比——以岷县—漳县M_(S)6.6地震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丽娟 龚丽文 +2 位作者 董娣 王同军 陈继锋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5,209,共9页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_(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 利用甘肃省区域地震台网提供的地震波形,计算得到甘肃东南地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183个M_(L)≥2.5地震纵、横波的拐角频率和零频极限等震源谱参数,分析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后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和零频极限比值的变化特征,间接反映震源处波速比的变化。结果如下:(1)拐角频率比值的平均值约为1.32,而由零频极限比值计算得到的波速比平均值约为1.55,后者高于前者;(2)二者得到波速比的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个波速比在岷县地震前后呈现出“明显升高-下降-震前急剧下降-震后缓慢恢复”的变化过程;(3)二者得到的波速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岷县地震震中附近及合作、舟曲等地区在震前出现低值异常,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在震后有所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m_(s)6.6级地震 纵、横波拐角频率比值 纵、横波零频极限比值 波速比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尼玛M_(s)6.6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4
10
作者 冀宗童 张永志 王思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312-2319,共8页
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县发生M_(s)6.6地震,研究本地区的发震断层对认识周边活动断裂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发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震监测台站分布稀疏,监测能力较弱.故本文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 2020年7月23日,西藏尼玛县发生M_(s)6.6地震,研究本地区的发震断层对认识周边活动断裂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发震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震监测台站分布稀疏,监测能力较弱.故本文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 SAR数据,通过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西藏尼玛M_(s)6.6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本次地震所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以沉降形变为主,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整体呈近NS向,升、降轨沉降区最大形变分别为约31 cm、24 cm.并基于弹性半空间均匀滑动模型反演尼玛M_(s)6.6地震的断层走向、倾角等几何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以升、降轨数据联合约束反演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断层走向为28°,倾角48°,平均滑动角为-92.8°,发震的运动性质以正断倾滑为主.主要滑动分布在地下6~12 km的深度范围内,地下最大滑动量达到1.1 m,反演得到的矩震级为M_(s)6.3.最终认定发震断层是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中部的一条正断倾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m_(s)6.6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多尺度重力场及构造含义
11
作者 陈兆辉 陈石 +1 位作者 张双喜 刘金钊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9,共15页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 本文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均衡重力异常和多尺度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以鲁甸和景谷地震为例,认识其深部构造环境和动力学过程,为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和地震孕育环境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与地质构造格局相关性较好,川滇地块剧烈的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和非均衡状态与其强烈的地壳变形、断裂及地震活动密切相关。强震多分布在断裂带两侧重力异常的过渡地带和高梯度带,断裂带两侧横向和垂向的显著介质密度差异是强震孕育的深部构造背景。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重力异常揭示的鲁甸、景谷震源区深浅差异性的重力异常特征,暗示鲁甸和景谷地震孕震环境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青藏高原东南缘 EGm200 鲁甸地震 景谷地震
下载PDF
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地震活动平静特征参数W_(q)值强震预测模式及其应用
12
作者 黎明晓 王钦军 +4 位作者 卢显 解孟雨 姚琪 薛艳 闫伟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6-690,共15页
以青海、新疆、西藏地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总结了该区域2010—2020年5.0级以上地震前W_(q)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以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和西藏尼玛6.6级地震为实例进行阐述。得出以下三点认识:(1)地震一般发生在W_(q)值异常扩展时段或... 以青海、新疆、西藏地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研究总结了该区域2010—2020年5.0级以上地震前W_(q)值的时空演化特征,并以2020年新疆于田6.4级和西藏尼玛6.6级地震为实例进行阐述。得出以下三点认识:(1)地震一般发生在W_(q)值异常扩展时段或扩展—减小时段,6.0级以上W_(q)值异常的震例中,约81%发生于异常出现后的9个月内;(2)地震一般位于W_(q)值异常面积扩展区或扩展—减小恢复区附近,近70%的震例发生在W_(q)值异常区内;(3)建立了震级与W_(q)值异常区面积间的正相关统计模型,二者的相关系数(R)为0.85,为预测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地震的强度提供了定量关系。青海、新疆和西藏地区W_(q)值方法对6.0~6.9级地震的预测效果(W_(q)值异常的地震报准率为61%)优于5.0~5.9级地震(W_(q)值异常的地震报准率为26%),为我国地球物理观测程度较低地区开展强震中短期(-年内)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_(q)值 于田6.4级地震 尼玛6.6级地震 震级定量判定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中谷村一带的最新地表破裂讨论 被引量:3
13
作者 韩明明 陈立春 +5 位作者 曾蒂 李彦宝 梁明剑 高帅坡 王冬兵 罗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9-980,共12页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是2014年康定M_(S) 6.3地震的发震断裂段,其最新一次地表破裂事件(1725年康定7级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是最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大震的危险地段之一。获得色拉哈段最新地震地表破裂的展布范围对确定断裂带的...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是2014年康定M_(S) 6.3地震的发震断裂段,其最新一次地表破裂事件(1725年康定7级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是最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大震的危险地段之一。获得色拉哈段最新地震地表破裂的展布范围对确定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历史、评估断裂带的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色拉哈段最新地表破裂的北西端位置仍存有较大争议。对此,在以往资料认为没有同震地表破裂的中谷村一带开挖了探槽组,获得了这一带的破裂历史,其最新一次事件(E6)的限定年代为A.D.746±51之后。综合探槽剖面证据和附近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历史地震资料,探槽揭露的最新事件E6可能对应1725年康定7级地震,色拉哈段的地表破裂北西端至少已延伸到中谷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色拉哈段 地震地表破裂 探槽 2014年康定6.3级地震
下载PDF
天山地震带空间集中度ΔC值演化特征
14
作者 马亚伟 孟令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3期15-24,共10页
采用新疆地区1990年以来的浅源地震目录,利用扩散链法去除余震,在小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C值变化量,即ΔC值的时空扫描计算方法,针对20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11次6级以上地震前ΔC值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 采用新疆地区1990年以来的浅源地震目录,利用扩散链法去除余震,在小震空间集中度C值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C值变化量,即ΔC值的时空扫描计算方法,针对2000年以来天山地震带11次6级以上地震前ΔC值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_(S)6.6地震、2017年精河M_(S)6.6地震和2020年伽师M_(S)6.4地震之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区域ΔC值异常,且3次地震前ΔC值异常演化时间均小于6个月,属于震中附近区域震前中短期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C值 新源—和静m_(s)6.6地震 精河m_(s)6.6地震 伽师m_(s)6.4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