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he hanging wall and footwall on peak acceleration during the Jiji (Chi-Chi), Taiwan Province, earthquake 被引量:8
1
作者 俞言祥 高孟潭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1年第6期654-659,共6页
The M=7.6 Jiji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Province, on September 21, 1999 (local time) is a thrust fault style earthquake.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The M=7.6 Jiji (Chi-Chi) earthquake, Taiwan Province, on September 21, 1999 (local time) is a thrust fault style earthquake. The empirical attenuation relations of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s (PGA) for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 are developed by regression method. By examining the residuals from the Jiji (Chi-Chi) earthquake-specific peak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el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yste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PGA on the hanging-wall and footwall. The recorded peak accelerations are higher on the hanging-wall and lower on the footwall. The clear asymmetry of PGA distribution to the surface rupture trace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PGA contour map. These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PGA attenuates faster on the hanging-wall than on the footwall. In the study of near-source strong motion,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scenario earthquake and seismic disaster prediction, the style-of-faulting must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hat the attenuation model can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ground motion in various seismic environment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ji (Chi-Chi)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hanging-wall effect
下载PDF
Source time functions of the 1999, Jiji (Chi-Chi) earthquake from GDSN long period waveform data using aftershocks as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s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力生 G.Patau 陈运泰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EI CSCD 2002年第2期121-133,共13页
A large earthquake (Mw=7.6) occurred in Jiji (Chi-Chi), Taiwan, China on September 20, 1999, and was followed by many moderate-size shocks in the following days. Two of the largest aftershocks with the magnitudes of M... A large earthquake (Mw=7.6) occurred in Jiji (Chi-Chi), Taiwan, China on September 20, 1999, and was followed by many moderate-size shocks in the following days. Two of the largest aftershocks with the magnitudes of Mw=6.1 and Mw=6.2, respectively, were used as 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s (EGFs) to obtain the source time functions (STFs) of the main shock from long-period waveform data of the Global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GDSN) including IRIS, GEOSCOPE and CDSN. For the Mw=6.1 aftershock of September 22, there were 97 pairs of phases clear enough from 78 recordings of 26 stations; for the Mw=6.2 aftershock of September 25, there were 81 pairs of phases clear enough from 72 recordings of 24 stations. For each station, 2 types of STFs were retrieved, which are called P-STF and S-STF due to being from P and S phases, respectively. Totally, 178 STF individuals were obtained for source-process analysis of the main shock. It was noticed that, in general, STFs from most of the stations had similarities except that those in special azimuths looked different or odd due to the mechanism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in shock and the aftershocks; and in detail, the shapes of the STFs varied with azimuth. Both of them reflected the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retrieved STF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ose STFs suggested that this event consisted of two sub-events, the total duration time was about 26 s, and on the average, the second event was about 7 s later than the first one, and the moment-rate amplitude of the first event was about 15%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econd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ji (Chi-chi) earthquake long-period waveform source time function
下载PDF
Seismicity gap and seismic quiescence before 1999 Jiji(Chi-Chi) M_W7.6 earthquake
3
作者 Junguo Wang Wenbing Liu Jieqing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0年第4期325-331,共7页
The September 21, 1999, Jiji (Chi-Chi) Mw7.6 earthquake is the strongest event occurred since 1900 in Taiwan of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western seismic zone of Taiwan. Based on several vers... The September 21, 1999, Jiji (Chi-Chi) Mw7.6 earthquake is the strongest event occurred since 1900 in Taiwan of China. 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western seismic zone of Taiwan. Based on several versions of China earthquake catalogue this study found that a seismic gap of M≥5 earthquakes appeared, in and around the epicenter region, 24 years before and lasted up to the mainshock occurrence. This study also noticed that there existed a lager seismically quiet region of M≥4 earthquakes, which lasted for about 2.5 years before the mainshock occurrence, The spatial variation pattern of regional seismicity before the mainshock seems to match with its coseismic source rupture process. The mentioned seismicity gap and seismic quiescence might be an indication of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he Jiji strong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WAN jiji (Chi-Chi) earthquake seismicity gap seismic quiescence
下载PDF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Taiwan,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4
作者 李春锋 张旸 +1 位作者 赵金宝 唐晖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6年第4期448-460,共13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 Taiwan,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high quality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The study attaches 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1999 Jiji (Chi-Chi), Taiwan,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on the basis of lots of high quality digital strong motion records. The study attaches the importance to the variation of strength of the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with the magnitude, distance, and site condi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near-fault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is analyz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hape of the long-period response spectrum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site condition and magnitude (the spectrum of class D+E is wider than that of class B+C, and the spectrum of larger magnitude is wider than that of smaller magni- tude), and the effect of fault distance on the shape is not evident. And near-fault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characteristic depends on fault activity apparently, that is to say, the long-term ground motion in the hanger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footwall, and the long-term ground motion in the north i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ji (Chi-Chi) earthquake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response spectrum Chelongpu (Chelungpu) fault
下载PDF
台湾9.21震灾纲要计划的研讨——以台中县雾峰乡为例
5
作者 阮如舫 《新建筑》 2008年第6期82-84,共3页
汶川大地震造成巨大破坏与诸多遗憾。台湾中部也曾于1999年9月21日发生严重的震灾。笔者曾参与台中县的灾后重建计划工作.对震灾有所了解,提出几点看法。以为关心灾后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都市更新等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台湾9.21震灾 台中县 雾峰乡
下载PDF
台湾地区9.21及3.31地震的地下水位异常统计与介入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林淑真 李宗仰 +1 位作者 陈暐家 黄世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21-327,共7页
探讨了 9 2 1及 3 31两次强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异常形态 ,由许多地下水位震例资料获得的异常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但同一井水位异常形态也有其再现性。将地下水位在两次地震中的异常进行统计 ,选取有代表性者进行介入模式的量化计算 ,得... 探讨了 9 2 1及 3 31两次强震所引起的地下水位异常形态 ,由许多地下水位震例资料获得的异常形态是复杂多样的 ,但同一井水位异常形态也有其再现性。将地下水位在两次地震中的异常进行统计 ,选取有代表性者进行介入模式的量化计算 ,得知阶变与涌冲两种异常形态可取得特定的介入模式 ,该成果可作为对地下水位异常现象进行识别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省 地震 地下水位 异常形态 介入分析 地下水位监测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厦门市地震台网终止相应用探讨——以9.21集集地震震源破裂参数求解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于洪波 《华南地震》 2010年第1期99-104,共6页
介绍了终止相产生的机理,及其震源计算方法—解方程组法的原理,运用该方法对厦门市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9.21集集地震的波形进行终止相识别,首次利用短周期记录终止相方法得到了9.21集集地震的破裂长度、破裂走向、破裂速度等参数,研究结... 介绍了终止相产生的机理,及其震源计算方法—解方程组法的原理,运用该方法对厦门市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9.21集集地震的波形进行终止相识别,首次利用短周期记录终止相方法得到了9.21集集地震的破裂长度、破裂走向、破裂速度等参数,研究结果与现场考察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21集集大地震 终止相识别 震源机制求解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地震短临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强祖基 马蔼乃 +1 位作者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4-262,共9页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短临预测 卫星热红外 热应力场 台湾集集大地震 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 印尼苏门答腊巨震
下载PDF
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M_S7.4地震前ULF电磁信号及其与模拟实验结果的比较 被引量:34
9
作者 钱书清 郝锦绮 +3 位作者 周建国 高金田 王玫玲 梁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2-327,共6页
关键词 集集地震 岩石受压破裂实验 ULF电磁前兆 传播机理 电磁信号 1999年 地震前兆
下载PDF
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地表断层破裂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彦斌 王永 +1 位作者 李建成 詹瑜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7-103,共7页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 ,1999年 9月 2 1日台湾集集大地震是由车笼埔断层发生逆冲作用造成的。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长约 80km ,具有明显的挤压逆断层特征 ,其活动方式为具左旋性质的逆倾滑动。实测逆冲断层以 30°~ 50°的角向西北逆冲而上。断层的垂直位移量 ,南段约 2~ 3m ,北段约 3~ 8m ;断层的水平位移量 ,南段 0~ 3m ,北段 3~ 5m ;垂直断层的水平缩短量 ,南段 2~ 3m ,北段 3~ 6m。从台湾西部麓山带的地质构造剖面分析 ,地震震源恰好位于台湾西部麓山带中生代基底与其上的沉积盖层的界面的深度 ,而西部麓山带第三纪地层和其下的基底的分离面为一滑动面 (decolle ment)。在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作用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 集集大地震 地震破裂 活动断裂 地表断层
下载PDF
台湾集集大地震及其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春锋 张旸 +1 位作者 赵金宝 唐晖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用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强震记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的强度随震级、距离及场地条件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近断层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 用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强震记录对台湾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长周期地震动的强度随震级、距离及场地条件的变化情况;同时对近断层的长周期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集集大地震及余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的形状主要受场地条件和震级控制(D+E类场地的反应谱要比B+C类的宽,震级大的反应谱要比震级小的宽),而受距离影响并不显著;近断层长周期地震动明显受断层活动特性影响:上盘的长周期地震动比下盘的强,北部的比南部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长周期地震动 反应谱 车笼埔断层
下载PDF
中国强震发生带地震构造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玶 黄广思 杨美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45-256,共12页
强震发生带是指全新世 (约 1.2万年 )以来发生过和将来还会发生M≥ 6级地震的地带。中国强震发生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NNE的顶撞作用 ,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则次之。板块、断块及锒嵌其间的缝合线、深大断裂带 ,组成了窗棂结构 ... 强震发生带是指全新世 (约 1.2万年 )以来发生过和将来还会发生M≥ 6级地震的地带。中国强震发生带的动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NNE的顶撞作用 ,而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则次之。板块、断块及锒嵌其间的缝合线、深大断裂带 ,组成了窗棂结构 ,受力时“窗棂”(缝合线、深大断裂 )发生错动 ,而“窗”(板块、断块 )的内部则相对稳定。第四纪以来 ,以我国西南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为例 ,在Q1、Q2 时期因断裂带作左旋扭动 ,在拉张区形成许多断陷盆地 ;到Q3由于地应力方向改变 ,运动加剧 ,使不同方向断裂互相贯通 ,活动延续至今 ,称之为活动断裂带。强震多发生在活动断裂带的特殊部位 ,震中区地面强烈变形 ,表现为毗邻地段猛烈升降、地堑地垒系和断头河等。由古地震研究得知Q4 以来强震常在原地多次重复 ,且震级相近。由台湾 1999年集集地震和云南195 5年鱼地震的加速度等值线和等烈度线图形对比 ,建筑物破坏程度和昔格达层变形对照 ,得出强震构造变形机理乃系“夹心饼干”似的三层结构所致 ,三层即是断层的二盘和其所夹持的断层破碎带 ,后者是地应力聚集和释放的场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发生带 “窗棂”结构 活动断裂带 台湾集集地震 鱼Zha地震 中国 地震构造
下载PDF
两岸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地震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先才 王文谦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4-30,共7页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代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则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在特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地震作为典...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代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则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在特大公共危机事件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重要。以汶川地震和台湾"9·21"地震作为典型案例,尽管两岸公权力部门都展现出超强的动员能量,但非政府组织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通过比较分析两次地震中两岸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相关表现,寻求有助于大陆非政府组织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管理 非政府组织 汶川地震 台湾“9·21”地震
下载PDF
基于集集地震的建筑物易损性统计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于红梅 许建东 +1 位作者 张素灵 潘波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7-20,共4页
文章收集了台湾921集集地震的强地震动和震害调查资料,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建筑物破坏的数量、震中距、地表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对集集地震做了基于地震动参数的易损性初步分析。
关键词 集集地震 地震动参数 建筑物 易损性分析
下载PDF
台湾集集7.6级强震前粤东地区的重力中短期异常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马陵 廖桂金 叶东华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5-21,共7页
基于广东东部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发现1996年起出现的群体性重力测值偏离长趋势的变化,可视为7.6级地震前中期异常的开始,而1998年中出现的反向变化则是中期异常向短期异... 基于广东东部地区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发现1996年起出现的群体性重力测值偏离长趋势的变化,可视为7.6级地震前中期异常的开始,而1998年中出现的反向变化则是中期异常向短期异常的转折。作为强震前的远场重力异常,其时间、空间变化表现出的不一致和非均匀性变化形态,可能主要与测区内不同断层在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形变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重力观测 重力异常 粤东地区 中短期异常
下载PDF
由台湾921地震谈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的新思维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小璘 何友锋 《风景园林》 2009年第1期85-89,共5页
公园绿地兼具景观构成、环境保护和防灾避难三大功能,由古今中外的都市发展和造园史观之,其多偏重于前二者的建构。台湾921地震不仅引起国际间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亦唤起景观专业对公园绿地的重新定位,文章试由公园绿地发展的脉络和台湾92... 公园绿地兼具景观构成、环境保护和防灾避难三大功能,由古今中外的都市发展和造园史观之,其多偏重于前二者的建构。台湾921地震不仅引起国际间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亦唤起景观专业对公园绿地的重新定位,文章试由公园绿地发展的脉络和台湾921震灾的经验中,重新审视公园绿地在抗灾避难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提出防灾公园和绿地重建规划设计所应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绿地 规划设计 避灾绿地 921地震
下载PDF
地震灾区历史建筑紧急修复机制初探——以台湾9.21地震修复经验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兴国 林承阳 《新建筑》 2008年第4期87-90,共4页
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震区范围内许多具有价值的文化资产受到严重损毁。以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后的紧急修复经验为例,建议将此次震灾地区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转换为一般性常态机制,在法令制度、技术上提出一套地震灾害... 汶川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震区范围内许多具有价值的文化资产受到严重损毁。以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后的紧急修复经验为例,建议将此次震灾地区历史建筑修复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转换为一般性常态机制,在法令制度、技术上提出一套地震灾害时的紧急应变机制,通过此应变机制让历史建筑在遭遇地震灾害时能将损坏程度降至最低,并协助相关人员进行灾后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5.12大地震 历史建筑 修复机制 台湾9.12地震
下载PDF
用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从GDSN长周期波形资料中提取1999年集集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力生 G.Patau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1999年 9月 2 0日 17h 4 7minUTC(北京时间 9月 2 1日 0 1h 4 7min)中国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发生MW7.6地震 ,随后又发生许多中强余震 .我们从这些余震中选择了MW6 .1和MW6 .2两次余震分别作为经验格林函数 ,并从包括IRIS ,GEOSCOPE和CDS... 1999年 9月 2 0日 17h 4 7minUTC(北京时间 9月 2 1日 0 1h 4 7min)中国台湾省南投县集集镇发生MW7.6地震 ,随后又发生许多中强余震 .我们从这些余震中选择了MW6 .1和MW6 .2两次余震分别作为经验格林函数 ,并从包括IRIS ,GEOSCOPE和CDSN在内的全球数字地震台网的长周期波形资料中提取了主震的震源时间函数 .对于发生在 9月 2 2日的MW6 .1余震 ,有 2 6个台站的 78条记录的 97对震相清晰可用 ;对于发生在 9月 2 5日的MW6 .2余震 ,有 2 4个台站的 72条记录的 81对震相清晰可用 .对于每个台站 ,从P和S两种震相中提取震源时间函数 ,分别称之为P波震源时间函数和S波震源时间函数 .这样 ,利用两次余震从长周期波形资料中共提取了 178个震源时间函数 .从这些震源时间函数可以看到 ,除在特殊方位的几个震源时间函数由于主震和余震的震源机制的差别引起较大的畸变外 ,大多数台站的震源时间函数都具有相似性 ;同时 ,其形状随方位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这两种特征都是对所提取的震源时间函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客观反映 .通过分析确认 ,这次地震由两次子事件构成 ,总持续时间约 2 6s .第二次事件比第一次事件晚大约 7s ,第一次事件的矩释放率比第二次事件大 1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长周期波形 震源时间函数 经验格林函数 余震
下载PDF
台湾集集921地震地壳形变的简介与讨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云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1年第2期59-63,共5页
台湾集集 92 1地震是 2 0世纪末发生在我国的一次影响很大的地震。地震发生一年后 ,笔者有幸考察了地震现场。本文展示部分地震遗迹照片和收集到的 GPS观测资料 ,分析讨论了这次地震的震前震后地壳形变特征。
关键词 台湾集集921地震 GPS 地壳形变 地震遗迹 地震前兆
下载PDF
集集地震的综合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祥熊 《福建地震》 2000年第Z2期74-82,89,共10页
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 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集地震 震源参数 破裂过程 断层动力学 地震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