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历代《论语》类古籍考述
1
作者 丁桃源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4期8-12,共5页
甘肃历代《论语》类古籍有39种,目前版本可考者有五种: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清安维峻《四书讲义》,清刘尔炘《果斋一隙记》,清慕寿祺《四书讲义》,清朱秉衡《论语类纂》。文章考述五种古籍版本、成书、内容及价值,以了解甘肃论语... 甘肃历代《论语》类古籍有39种,目前版本可考者有五种:唐韩愈、李翱《论语笔解》,清安维峻《四书讲义》,清刘尔炘《果斋一隙记》,清慕寿祺《四书讲义》,清朱秉衡《论语类纂》。文章考述五种古籍版本、成书、内容及价值,以了解甘肃论语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论语》 古籍
下载PDF
基于XML的《论语》与其注疏文献对齐语料库的知识表示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创新 陈小荷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文章首先介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然后重点阐述了使用XML描述《论语》与其注疏文献对齐语料库中知识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一种结合当代网络技术和计算语言学方法研究传统典籍的新方法,这对于同类经典文献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XML 《论语》 语料库
下载PDF
古代经典作品数字化导读系统构建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成林 袁曦临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85,共8页
古代经典作品是记录一个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代国人而言,阅读古代经典存在语言障碍和缺少古代常识双重障碍,因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的导读尤显必要。本研究基于阅读古代经典的读者需求及其阅读行为调查,选择儒学经典《... 古代经典作品是记录一个民族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当代国人而言,阅读古代经典存在语言障碍和缺少古代常识双重障碍,因而对于古代经典作品的导读尤显必要。本研究基于阅读古代经典的读者需求及其阅读行为调查,选择儒学经典《论语》作为导读示例文本,从人物、名物制度、成语典故三个维度,对《论语》进行解构,再以原文为中心进行超文本组织、设计并最终构建"子曰数字古籍导读系统"。此项研究联接了图书馆导读和古籍数字化两个领域,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古代经典作品导读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古籍数字化 数字化导读 导读系统 《论语》
下载PDF
《论语》成书及其文本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朝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4,共6页
《论语》材料集撰应在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裔孙子思主持编撰而成。《论语》明显具有"正实而切事"的特征。研究《论语》应注意将研究放到古文化的大背景中,将孔子回归到他所处的时空中,既要克服疑古思潮的巨大束缚,也不盲目信古。
关键词 论语 孔子 成书 子思 正实而切事
下载PDF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春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6期127-130,共4页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孟子 排比问 话语标记 语用价值
下载PDF
《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也未收录他... 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的大量宗教语录,也未收录他政治研究、历史研究的所有长篇语录,只选取了部分短小零星的政治语录。其目的应是:其一,凸显孔子世俗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的形象,使孔学完全成为世俗政治学;其二,让通俗易懂、短小易记的《论语》成为孔学的“普及本”,理论性很强的长篇语录成为孔学的“学术本”,二者共同确立孔学作为六代之学、六艺之学的理论总结和后世政教文史哲等学科理论渊薮的历史地位。《论语》选编工作对提升孔子形象和孔学地位的重大贡献,即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编辑 战国诸子 《礼记》 《大戴礼记》 世俗政治
下载PDF
楚竹书《孔子诗论》与孔门后学的诗学倾向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毓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48,共5页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 楚竹书《孔子诗论》非出自孔子 ,乃孔门后学之作。其与《论语》中所体现出的孔子《诗》学 ,应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风。竹书《诗论》与孔子《诗》学之间 ,在学诗以培养人格、传承礼乐文明等文化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但更多的是发展。竹书已不再强调《诗》的社会功能 ,不再考虑《诗》的比附性意义 ,而是在对诗意的理解中 ,把握诗旨 ,并把诗与社会、政治及历史联系起来 ,从《诗》中探寻周代社会政治盛衰之迹。呈现出由《诗》之文本入手的学术性倾向。其对孔子诗学的最大发展则在于对诗歌本质与性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竹书 《孔子诗论》 诗学倾向 《论语》
下载PDF
辨“井有仁焉”——兼论《论语》与《周易》的关系 被引量:2
8
作者 何江新 周开玮 杨栋 《哲学分析》 2012年第3期64-77,198,共14页
通过《周易》"井"卦来解"井有仁焉",不但能够疏通历来注家对《论语.雍也》所载"井有仁焉"一段文字注解的不明之处,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论语》与《周易》的关系。从《周易》到《论语》,是孔子思想形而上... 通过《周易》"井"卦来解"井有仁焉",不但能够疏通历来注家对《论语.雍也》所载"井有仁焉"一段文字注解的不明之处,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论语》与《周易》的关系。从《周易》到《论语》,是孔子思想形而上下的通达;在此通达中,孔子也体现为一个生命的自觉者。《易》理的最终依归在《论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形而下"维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这种对"形而下"的倚重则是西方传统哲学所不具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有仁焉 孔子 论语 周易 生命自觉
下载PDF
从《论语》、《孟子》饮食规范说到中华饮食文化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尔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共6页
《论语》、《孟子》讲到饮食状况和规范 ,以之为资料 ,讨论古人饮食生活 ,从而考察中华饮食文化 ,涉及到下列六个问题 :一食品与食物的不充足 ;二食法与规范 ;三家庭饮食与家内人际关系 ;四饮食、礼制与人际关系 ;五为政核心事务———... 《论语》、《孟子》讲到饮食状况和规范 ,以之为资料 ,讨论古人饮食生活 ,从而考察中华饮食文化 ,涉及到下列六个问题 :一食品与食物的不充足 ;二食法与规范 ;三家庭饮食与家内人际关系 ;四饮食、礼制与人际关系 ;五为政核心事务———重农耕与民食足 ;六古代饮食与中华饮食文化。古人食品虽多 ,但食物不充足 ,所以行旅要自带粮食 ,才会制定出“通行饮食”治罪条例 ;古人饮食讲求“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注重饮食卫生 ;家庭饮食规范 ,遵循孝道原则 ,先尽老人 ;社会上饮食活动中贯彻礼制原则 ,尊卑有序 ,敬重长者 ,克己待人 ,体现等级制度和宗法精神 ;为保障民食的生产 ,政府重农耕和不违农时 ;讲述古代饮食 ,是研讨中华饮食文化的源头 ,从而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特点 ,即精妙的烹饪技术与美食的讲求 ,注重饮食礼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孟子》 通行饮食罪 饮食文化
下载PDF
复质与广大:《论语》和《诗经》的诗教思想 被引量:2
10
作者 柯小刚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 《八佾》篇"子夏问诗"和《阳货》篇"教伯鱼读《二南》",分别阐述了《论语》诗教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复质"与"广大"。从《春秋》"复质"思想出发,结合《诗经·周南》中的《汉广》《汝坟》两篇的具体文本解读,可以把《论语》诗教思想中的"复质"和"广大"两层意思联系起来,获得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诗经》 《春秋》 诗教 文质
下载PDF
语录整理对提升孔学价值的特殊贡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天明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4期5-18,共14页
孔子师徒均有传承发展六代之学和六艺之学、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故弟子后学记录、汇总、整理、编辑、传播孔子语录,都十分用心。孔学无比伟大,固然主要是因为孔子的创造,而徒子徒孙通过整理传播孔子师徒语录的一系列工作,... 孔子师徒均有传承发展六代之学和六艺之学、治国平天下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故弟子后学记录、汇总、整理、编辑、传播孔子语录,都十分用心。孔学无比伟大,固然主要是因为孔子的创造,而徒子徒孙通过整理传播孔子师徒语录的一系列工作,大大提升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孔学的理论价值,亦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孔子语录 《礼记》 传世文献
下载PDF
尊孔而抑孟——杨文会居士的《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焕忠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0-25,共6页
晚清杨文会居士著有《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二书,使儒家经典中深隐之义在佛理的映照下得以充分开显和发露。从《论语发隐》来看,杨文会对于孔子,服膺其究竟,感佩其慈悲,赞叹其契机,称扬其善巧,作为佛教的一名大居士,他对孔子的这种... 晚清杨文会居士著有《论语发隐》与《孟子发隐》二书,使儒家经典中深隐之义在佛理的映照下得以充分开显和发露。从《论语发隐》来看,杨文会对于孔子,服膺其究竟,感佩其慈悲,赞叹其契机,称扬其善巧,作为佛教的一名大居士,他对孔子的这种尊崇可以说是历史上的高僧大德所无法比拟的。与《论语发隐》对孔子极度推崇不同,《孟子发隐》对孟子则颇多贬抑之处。杨文会不满于孟子处,在其以赤子之心言性,以仁义与利为对立,错会古人意旨,有失慈悲等。杨文会尊孔而抑孟的原因,是由孔子与孟子的思想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出于反击理学家辟佛的需要,同时也使他可以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基督教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文会 《论语发隐》 《孟子发隐》
下载PDF
务本还是逐末——义利之辨新解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钱寅 《唐都学刊》 2018年第6期51-56,共6页
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古老的命题,但一直以来多认为义利是对立的。通过对义、利二字进行文字学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字都有用刀切割东西的含义在其中,只是行为的对象略有不同。故而在原始意义上,义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更... 义利之辨是中国思想史上古老的命题,但一直以来多认为义利是对立的。通过对义、利二字进行文字学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字都有用刀切割东西的含义在其中,只是行为的对象略有不同。故而在原始意义上,义利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对立的关系,而更近于本与末的关系。掌握了这一个原则,再来解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就会发现古代贤哲也没有完全摒弃利的存在价值,他们只是更强调务本和逐末之间的区别。通过解读经典,可以看出义作为根本,根基于人的内心,心安则合义。义利之间的统一关系,又使得利可以由义产生。这对我们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也为我们的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 本末 《论语》 《孟子》
下载PDF
从《论语》《孟子》看先秦孝文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君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7-49,共3页
"孝"的构形寓含着敬老的文化理念,语义经历了从对虚无祖先神灵的敬畏到善事父母。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应该"孝",孟子回答了"如何孝"。先秦时期孝从无功利到有功利,内容越来越具体可操作,孝成为各种德... "孝"的构形寓含着敬老的文化理念,语义经历了从对虚无祖先神灵的敬畏到善事父母。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应该"孝",孟子回答了"如何孝"。先秦时期孝从无功利到有功利,内容越来越具体可操作,孝成为各种德行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论语》 《孟子》
下载PDF
《孟子》中孔子言论辑疏 被引量:1
15
作者 衷尔钜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1-7,55,共8页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 研究孔子、儒家思想,不能仅限于《论语》,还应注意参考先秦其他典籍中记载的资料,尤其是《孟子》。《孟子》一书保存了《论语》未载的28条孔子言论,这些言论有比较高的可信性,它们不但可补《论语》之不足,而且其本身义蕴丰富深刻,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孟子》 孔子言论 辑疏
下载PDF
伦理文化浅议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绍侯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伦理文化或称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文化以人为本,以孝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伦理... 伦理文化或称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文化以人为本,以孝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伦理文化,以期稳定、巩固其统治。对老百姓来说,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也可以享受到某种天伦之乐。但伦理文化也有糟粕,只有剔除“重人治轻法治”、“愚忠愚孝”、“歧视妇女”、“重义轻利”等糟粕,才能使伦理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仁义 五常 六纪 《论语》《孟子》《孝经》
下载PDF
汉晋时期书籍的普及与东亚社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庆浩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4期1-12,共12页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 古代中国的书写材料从竹简、木简转变为纸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汉代以前,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书籍的普及,以简帛等为材料的书籍普及数量已不在少数。汉代随着学问的兴盛、读书层的扩大、学官制度和文书传递行政体系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剧增。东汉时期蔡侯纸的问世,标志着新形态书写材料的出现,也使纸张得以普及,使大量复制书籍成为可能。这种书写材料的变化,从社会大众的角度考虑,纸张在书写效率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从南北朝时期以后,纸质书籍普及全国。东晋元兴元年(402)桓玄实施的法令意味着简帛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纸张的使用已经普遍化。这一结果更加促进了书肆的成立,市场上流通的不仅是经学类书籍,也包括通俗作品等多元化书籍,持续不断的需求和供给,以及囊括南北朝市场的规模扩大,都反映出文献的流通过程已经形成。另外,书籍的增加与流通的活跃,使得书籍的“外部”扩展成为可能,对东亚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流通 竹简 木简 蔡侯纸 抄书 《论语》 东亚社会
下载PDF
苏轼《论语说》三题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胜宽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6期49-53,共5页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论语说》 孔孟思想 苏轼经学思想 宋代道学思想
下载PDF
“思无邪”考论——兼论孔门断章取义解《诗》传统 被引量:1
19
作者 刁生虎 弓少潇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9-75,共7页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无邪 《诗经·鲁颂·駉》 《论语·为政》 孔门解诗 断章取义
下载PDF
《论语》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文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96-199,共4页
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祖国繁荣复兴之重任的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深,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与众不同的理解及实践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正确解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诚信为本... 大学生作为一个肩负祖国繁荣复兴之重任的特殊群体,他们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影响较深,另一方面又对目前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与众不同的理解及实践方式。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正确解读《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诚信为本,德育为先;学思结合,全面发展;知行合一,重视实践。学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进而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成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诚信 学思结合 知行合一 实践 思想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