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4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及其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启示 被引量:1
1
作者 高琼 周远 惠彦渊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76-81,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以天人合一的天道观为基础,以道德修养的层次和境界为依据,将人格分为君子人格和小人人格,并以君子、贤人、圣人为理想的人格境界,主张培育人的道德主体性,树立居仁求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人格境界和担当精神。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人格境界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格意识的激发、健全人格的养成、道德自信和担当精神的确立、人格修养的提升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人格境界 理想人格 君子 大学生 人格修养
下载PDF
“尽其心”何以“知其性”?——兼析孟子的心性论
2
作者 代训锋 曹彦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7-82,共6页
孟子的心性学说主要讨论人应当如何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建构最崇高的人格德性。这一问题的论证是在成“圣”是从“天”之所为到“人”皆可成思想转变的前提下,通过“尽其心”乃“知其性”而展开的。由于“尽其心”之“心”在... 孟子的心性学说主要讨论人应当如何存在这一基本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建构最崇高的人格德性。这一问题的论证是在成“圣”是从“天”之所为到“人”皆可成思想转变的前提下,通过“尽其心”乃“知其性”而展开的。由于“尽其心”之“心”在意指上的不确定,不仅使“知其性”之“知”与“性”难以通达,而且也未能使“思”在“尽其心”与“知其性”之间实现有效勾连。这样的矛盾并非孟子理论思维的错误,而是理性的困境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下载PDF
张思德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研究
3
作者 张元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张思德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人民至上、不怕牺牲、任劳任怨、奋勇当先。张思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思德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亿万... 张思德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主要内容是人民至上、不怕牺牲、任劳任怨、奋勇当先。张思德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思德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亿万中国人民,彻底结束了中国饱受侵略的屈辱历史。张思德精神是新时代青年正心明志的坐标、立德修身的主调、敢于担当的根基。当下,教育主体需要弘扬张思德精神,通过深化理论教育、夯实思想基础,加强榜样引领、激发精神力量,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氛围等路径,培育青年理想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思德精神 新时代 青年 理想人格
下载PDF
传统文化中积极人格教育理念及其现代转化路径探析
4
作者 喻聪舟 王宏宇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5期46-51,共6页
促进传统人格教育创造性转化是推进新时代我国人格教育的有效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培养进取型的积极人格,道家思想提倡培养豁达型的积极人格,两种积极人格的相反相成构成了我国传统积极人格。从时代的要求看,传统积极人格的... 促进传统人格教育创造性转化是推进新时代我国人格教育的有效路径,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培养进取型的积极人格,道家思想提倡培养豁达型的积极人格,两种积极人格的相反相成构成了我国传统积极人格。从时代的要求看,传统积极人格的两个维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豁达心态,但忽视了对科学素养、理性精神的培养。新时代传统积极人格教育的创造性转化应当通过扬其利弃其弊的方式来实现。第一,借鉴新时代的时代精神促进传统积极人格内涵的时代更迭,以更好地发扬我国教育传统的优点。第二,吸收现代科学精神丰富传统积极人格的内涵,以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第三,实现积极人格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教育 积极人格 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
下载PDF
在“不干人”与“遍干诸侯”之间:李白干谒诗文中的理想自塑与个性坚守
5
作者 莫亚容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李白对干谒行为的认识十分矛盾,同时在干谒诗文中塑造了极具特色的个人形象。他借助诗文反复描述其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的现状,并加之以豪情侠义与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在书写中逐步完成自我体认与形象建构。对积极干谒的现实行动,他通... 李白对干谒行为的认识十分矛盾,同时在干谒诗文中塑造了极具特色的个人形象。他借助诗文反复描述其才华横溢却又壮志难酬的现状,并加之以豪情侠义与淡泊名利的个性特征,在书写中逐步完成自我体认与形象建构。对积极干谒的现实行动,他通过否认对名利的追求,美化干谒动机,借他人经历投射个人苦闷等心理防御方式,获得相应的心理平衡,实现个人理想形象的坚守,为后世留下永恒的“谪仙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干谒诗文 理想自塑 个性坚守
下载PDF
嘉道时期的诗学思潮转向
6
作者 钱佳楠 郭院林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71,共12页
清朝嘉道之际的社会处在所谓盛世滑向衰世的过渡阶段,学风、士风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诗学思潮与诗歌创作。细致入微的学术训练、程朱理学下的世界观、身份认同下社会参与意识的高涨,使理性主义的思想笼罩在嘉道诗坛上空,诗歌的价值取向也... 清朝嘉道之际的社会处在所谓盛世滑向衰世的过渡阶段,学风、士风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诗学思潮与诗歌创作。细致入微的学术训练、程朱理学下的世界观、身份认同下社会参与意识的高涨,使理性主义的思想笼罩在嘉道诗坛上空,诗歌的价值取向也回归正统。在继续强调诗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前提下,诗歌的政治与社会功能得到体认,个人化与纪实性成为该阶段的诗歌特征。诗学思潮则趋向敛华就实,情志并重。诗论家集中总结了清中叶以后的诗学经验,丰富了“学人之诗”的理论内涵。“以人论诗”将诗人的品行节操作为评判标准,崇“真”尚“志”,强调诗与人一。这些诗学观念既是嘉道诗坛对清前中叶诗歌的继承与反思,也是晚清志士之诗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道时期 诗学思潮 学人之诗 志士之诗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以《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为例
7
作者 邓超群 颜忻怡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数量相差不大,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中都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省略的现象有关;在第一人称代词翻译的过程中,对某个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现代日语译词的选择并不固定,且存在诸多增译和减译的情况;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都十分重视“礼”,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第一人称代词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日语 《论语》 日译本
下载PDF
“圣人”与“哲学王”:孔子与柏拉图理想人格思想比较
8
作者 金睿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1期140-143,共4页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他们分别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哲学王”。“圣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哲学王”是拥有真知识的人。两种理想人格的相同点在于,“圣人”和“哲学王”都是国家的统治者,其... 孔子和柏拉图是东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物,他们分别构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圣人”和“哲学王”。“圣人”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哲学王”是拥有真知识的人。两种理想人格的相同点在于,“圣人”和“哲学王”都是国家的统治者,其意在实现的政治目标都是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两种理想人格的不同之处在于,“圣人”的本体论基础是“道”,“哲学王”的本体论基础是“善”的理念;“圣人”的塑造方式是“志”和“学”,“哲学王”的塑造方式是“优生学”和“回忆”。不论何种理想人格,都为后世进行人格修养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柏拉图 理想人格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如何理解对自我的义务?——基于康德伦理学的分析
9
作者 刘作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69,197,共14页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对自我的义务,但是对自我的义务面对着无法解释义务概念中强制性的困难。康德通过区分自我的两种不同视角来解决这个困难,并赋予对自我的义务以基础性地位。对自我的义务是形式的,它是具体的对自我的义务以及...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对自我的义务,但是对自我的义务面对着无法解释义务概念中强制性的困难。康德通过区分自我的两种不同视角来解决这个困难,并赋予对自我的义务以基础性地位。对自我的义务是形式的,它是具体的对自我的义务以及对他人的义务的前提。没有对自我的义务,就没有其他义务。康德的解决方式,既回应了安斯康姆否认存在着对自我义务的批评,又不需要预设达沃尔的第二人称的理由。然而,这种解决方式以先验观念论为基础,当代建构主义者没有预设先验观念论,但也没有给予这一义务以基础性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自我的义务 自我的两种视角 安斯康姆 第二人称的理由 先验观念论
下载PDF
经典侠客人物对习武者理想人格的影响研究——以金庸小说中侠客人物为例
10
作者 李港萍 《武术研究》 2024年第4期51-57,共7页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环境日益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武者群体应立足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复杂的局势中构建起理想人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对金庸经典侠客形象进行分析,探寻... 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环境日益复杂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武者群体应立足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在复杂的局势中构建起理想人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文本细读法等研究方法对金庸经典侠客形象进行分析,探寻其对习武者理想人格建构的影响。研究认为:金庸笔下经典的正面人物主要包括了“家国优先、不吝己身”的理想之侠与“委身市井、秉持小义”的现实之侠。理想之侠的特质促使习武者构建家国一体、守护弱小、独立自主的精神内涵,侠义现实促使习武者树立乐于实践、有勇有谋、敢作敢当的行为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 武侠 习武者 理想人格
下载PDF
墓志视阈下唐代女性理想人格中的任侠精神
11
作者 吴明冉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唐代社会文化多元,任侠是儒释道以外的“社会潮流”。女性在推崇传统淑女贤妇的理想人格外,也呈现出对任侠精神的追求。文章以墓志记载的唐代女性为例,分析唐代女性理想人格中任侠精神产生的时代因素和多样的文化背景,探讨唐代女性刚柔... 唐代社会文化多元,任侠是儒释道以外的“社会潮流”。女性在推崇传统淑女贤妇的理想人格外,也呈现出对任侠精神的追求。文章以墓志记载的唐代女性为例,分析唐代女性理想人格中任侠精神产生的时代因素和多样的文化背景,探讨唐代女性刚柔兼备、扶危济困、尚义勇敢和注重主体意识的任侠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女性墓志 理想人格 任侠精神
下载PDF
残疾人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残疾人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相结合的视角
12
作者 范鹏 巩万成 《残疾人研究》 2024年第4期28-34,共7页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基于全社会普遍关怀与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自我教育,同样应该与劳动相结合。残疾人由于自身特点...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基于全社会普遍关怀与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自我教育,同样应该与劳动相结合。残疾人由于自身特点所涉及的生产劳动,本文界定为包括精神产品产出在内的广义劳动,这一劳动是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决、自强自立”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而广义劳动与自我教育的“自在、自发、自觉、自主”的“相结合”,则是这一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可能的甚至带有规律性的四个发展阶段,自主阶段的境界中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的相结合,由于全社会“平等、融合、共享”价值观念的支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护航,事实上完成了从“相结合”到“相适应”,从“相适应”到“相促进”,又从“相促进”到“相互成就”的过程。当残疾人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完成了相互成就的过程之后,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在残疾人的现实人生中便融为一体,进而促成残疾人理想人格塑造和理想人生实现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理想人格 自我教育 生产劳动 劳动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
13
作者 罗毓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5-69,共5页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 “成人”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取向,可分为五个环节:心性基础、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理想人格。心性基础、理想人格分别处于起讫位置,主体力量、修养工夫、处世方略是功能依次展开的中间环节。道、儒两家的“君子”人格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广泛。由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谱系较多,“成人”之道可从道、儒、释三家哲学的共同点上来考察。今天,我们应立足于已体现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的民族精神,去反思中国古代哲学的“成人”之道,从中汲取精神文明发展的中国古代哲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心性 主体力量 修养 处世
下载PDF
儒家修身思想在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价值探析
14
作者 高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1期63-67,共5页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儒家修身思想中蕴含的“内圣外王”的修身目标、“德才兼备”的修身内容... 儒家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人格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儒家修身思想中蕴含的“内圣外王”的修身目标、“德才兼备”的修身内容、行之有效修身方法,对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对儒家修身思想的价值目标、修身内容、修身方法的阐述梳理,在把握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时代蕴涵和对儒家修身思想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从目标参考、内容依托、方法借鉴三个层面,阐述儒家修身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价值意蕴,为儒家修身思想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修身思想 理想人格 当代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 价值探析
下载PDF
言志传统与孔门言志文献的生成
15
作者 夏德靠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54-64,共11页
“诗言志”开创了“言志”传统,“赋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颇为盛行,人们往往借助诗篇来委婉表达心中的情意。赋诗言志在春秋晚期开始衰歇,一种新的言志样式开始出现。孔子及其弟子一方面将“赋诗”变成“言诗”,一方面改造“赋... “诗言志”开创了“言志”传统,“赋诗言志”在春秋时期的外交场合颇为盛行,人们往往借助诗篇来委婉表达心中的情意。赋诗言志在春秋晚期开始衰歇,一种新的言志样式开始出现。孔子及其弟子一方面将“赋诗”变成“言诗”,一方面改造“赋诗言志”,将“言志”从“赋诗”中解构出来。孔门言志虽然沿承“赋诗言志”传统,但它改变了赋诗来言志的做法,而是直接陈述心中的志向。孔门言志文献在形态上主要呈现两种类型:一是实录型,文本较简短;二是编纂型,其文本较复杂。大抵而论,前者多为实录,后者则经过加工,是出于有意的编纂。通过这些文献,不仅可以了解“赋诗言志”传统的裂变与转向,而且这些文献本身也揭示了孔门的个体修养目标与社会理想,是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依据。此外,孔门言志文献还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论语》文本生成的若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赋诗言志 孔门言志 言志文献
下载PDF
道家成就理想人格的双重路径
16
作者 王海燕 宋玉荃 张银飞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35-37,共3页
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一直以“内圣外王”的圣人之治作为最高哲学范畴,道家老子遵循并推崇圣人理想人格的成就路径:向内“复归于婴儿”,向外“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通过内在赤子之心的重现与外在道与人、道与物、为政关系的视角构... 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一直以“内圣外王”的圣人之治作为最高哲学范畴,道家老子遵循并推崇圣人理想人格的成就路径:向内“复归于婴儿”,向外“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通过内在赤子之心的重现与外在道与人、道与物、为政关系的视角构建道家理想人格的双重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理想人格 传统哲学
下载PDF
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时代意蕴、价值追求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25,共7页
理想人格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完美人格典范,是人们最高的行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揭示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的具体要求。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具有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的... 理想人格是具有崇高道德的完美人格典范,是人们最高的行为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揭示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的具体要求。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具有认知、情感、意志三个维度的时代意蕴,体现着追求真理、崇德向善、臻于至美的价值追求。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培育不会一蹴而就,要从整治和优化教育环境、建立完备的制度规范、增强道德化育功能、发挥青年自觉性等路径入手,进行有效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青年 理想人格 时代意蕴 价值追求 培育路径
下载PDF
“女性主义文学/性别研究”专栏(2篇)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当代女性小说创作
18
作者 赵树勤 杨杰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建构理想人格、营造传奇色彩、重视对照手法三个方面。然而,“创造性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中国当代女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凸显出鲜明...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对中国当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有直接的启示作用,两者的共通之处主要表现在建构理想人格、营造传奇色彩、重视对照手法三个方面。然而,“创造性的转变”也在同步发生,中国当代女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凸显出鲜明的主体意识,她们的创作立足于民族性与本土性经验,深受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体现出一种外启内发、和凝为一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当代女性小说 理想人格 传奇叙事 对照手法
下载PDF
新时代理想人格的特质——基于马克思人格理论的阐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琼珍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9-48,110,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是“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强调要有人格、人格要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中蕴含了对新时代理想人格的期许。马克思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是自然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为建构的,并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格是“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强调要有人格、人格要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中蕴含了对新时代理想人格的期许。马克思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是自然人在社会实践中自为建构的,并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下现代社会人的身心人格、认知人格、道德人格和生态人格异化的基础上,提出自由个性的理想境界。当前,以马克思人格理论为鉴,应当培育兼具健康身心人格、全面认知人格、优良道德人格和和谐生态人格的时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新人 人格 理想人格
下载PDF
圣贤情结与英雄精神:论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小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7,共1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精神沃土。作为传统理想人格的象征,“圣贤”与“英雄”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蕴历史发展特色,不断书写着民族精神辉煌。原初“圣贤”为神权、王权混合产物,表达着上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精神沃土。作为传统理想人格的象征,“圣贤”与“英雄”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蕴历史发展特色,不断书写着民族精神辉煌。原初“圣贤”为神权、王权混合产物,表达着上古文化建构时期的国家政治理想,其垂教后世,演变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英雄”作为人格褒词,是汉代大一统文化建构形成之后的思想创新,表达了冲破门阀观念的时代愿望。圣贤借助法统力量,意重道德层面的感召;英雄具有民间特性,意在危难之时的匡救。圣贤文化与英雄文化通过不同视野,阐发各自对社会与人生的理想认知,形成了不同的话语体系,二者融通交互,促进文明理性升华。特别是圣贤文化本初意蕴的回归、英雄文化人民性的凸显,使得理想人格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性,进而成为民族精神中引领人心、涵养气概、提升境界、激励奋进的力量。深入发掘圣贤情结与英雄精神的文化底蕴,分析传统理想人格内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脉络,也能为当下“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提供文化借鉴的依据和助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贤情结 英雄精神 人民英雄 理想人格 见贤思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