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Everlasting Charm and Classic of F. Scott Fitzgerald’s The Great Gatsby
1
作者 刘倩 《网友世界》 2014年第11期238-242,共5页
The Great Gatsby, this novel is a masterpie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evokes a haunting mood of a glamorous, wild time that seemingly will never come again. It was classifi ed as "a book about the roaring 20 s.&q... The Great Gatsby, this novel is a masterpiece in American literature, evokes a haunting mood of a glamorous, wild time that seemingly will never come again. It was classifi ed as "a book about the roaring 20 s." The novel is a work of genius, presents a picture of the prohibition era and a masterpiece related with irony and pathos to the legendary of the "American Dream," was considered to be Fitzgerald’s best novel, and was a great success. Gatsby was the spokesman of his time. And in our hustle and bustle society, nobody can easily succeed; we should boldly go through trials and hardships to train our will so as to get rid of the weakness of our moral characters, especially in this high-developed and full of changeabl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摘要 编辑部 编辑工作 读者
下载PDF
Temple of Heaven
2
《ChinAfrica》 2018年第10期60-61,共2页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worshipped heaven and prayed for good harvests. It is an axial arrangement of the Circular Mound Altar to the south wit... The Temple of Heaven is the place where the empero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1368-1911) worshipped heaven and prayed for good harvests. It is an axial arrangement of the Circular Mound Altar to the south with the conic.ally roofed Imperial Vault of Heaven immediately to its north. This is linked by a raised sacred way to the circular, three tiered, conically roofed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further to the no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classics Series great Chinese classics and translations published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下载PDF
中华历史典籍中的大禹文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3
作者 王敏 刘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3,共9页
大禹文化代表了“内圣外王”的中华“治道”精神,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大禹文化所涵盖的核心文化要素,通过三类历史典籍的译介而传播海外:上古书经《尚书》中大禹的“化民之德”,... 大禹文化代表了“内圣外王”的中华“治道”精神,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内容。大禹文化所涵盖的核心文化要素,通过三类历史典籍的译介而传播海外:上古书经《尚书》中大禹的“化民之德”,官史之首《史记》中大禹的“治世之功”,地方史志《越绝书》《吴越春秋》中大禹的“华夷一体”身份传说。文化专有项误译是中华文化译介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文化对比、历史还原、体系构建,有助于提高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准确性,实现中华文化传播的中外融通,古今传承,让中华“治道”走向全球。探究中华历史典籍中的大禹文化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实践,可以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供经验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文化 中华历史典籍 误译 文化专有项 治道
下载PDF
古典小说阐释中的“奇书”视野和“名著”视野
4
作者 陈文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87-93,共7页
“奇书”视野,是晚明清初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把“四大奇书”的主旨纳入儒学的框架;“名著”视野,是五四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以“革命”话语阐释“四大名著”。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缘和文本依据,... “奇书”视野,是晚明清初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把“四大奇书”的主旨纳入儒学的框架;“名著”视野,是五四以来逐渐流行的一种阐释路径,其特点是以“革命”话语阐释“四大名著”。这两种阐释路径,都有各自的历史因缘和文本依据,所以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它们都不能定于一尊,则是因为有以偏概全之嫌。补救的方法,是将两种视野互相参照,尽可能避免盲人摸象的失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四大名著 古典小说 文本阐释
下载PDF
“四大奇书”连称的关键词批评及阅读史意义
5
作者 温庆新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178-185,共8页
作为古代通俗章回小说一类重要的接受现象,历代读者尝试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连称为“四大奇书”。基于特定的社会情境,“四大奇书”的连称往往会限定通俗章回小说各种意义符号被诠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既限定... 作为古代通俗章回小说一类重要的接受现象,历代读者尝试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连称为“四大奇书”。基于特定的社会情境,“四大奇书”的连称往往会限定通俗章回小说各种意义符号被诠释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既限定世人批评行为的介入方式,亦影响世人诠释实践的逻辑。“四大奇书”的关键词批评不仅是一个批评论断,而且作为一类认知视角而存在,更是一种批评行为。它促成了一定的群体习惯,改变了读者阅读的理解途径与意见生成,最终形成一种阐释范式,反过来制约读者的自由阅读。探讨“四大奇书”连称的阅读史意义,既要注意历代文教生态之于文本阐释的群体性表达,亦应重视读者个体建构的艰难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奇书” 关键词批评 阅读史意义
下载PDF
季本的《大学私存》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
6
作者 李敬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不同于阳明其他弟子主要以讲学形式介入“朱、王之争”,有“王门的经学者”之称的季本则从“朱、王之争”的肯綮《大学》入手,倾力撰写《大学私存》,从文本和义理两个层面展开深入辨析。在《大学》文本上,季本在双谴双取朱子、阳明的基... 不同于阳明其他弟子主要以讲学形式介入“朱、王之争”,有“王门的经学者”之称的季本则从“朱、王之争”的肯綮《大学》入手,倾力撰写《大学私存》,从文本和义理两个层面展开深入辨析。在《大学》文本上,季本在双谴双取朱子、阳明的基础上,构建颇有特色的“季氏改本《大学》”;在《大学》义理上,他大体沿袭阳明的思想主张,而与朱子相差甚远,开显出“立足经学、宗本阳明、兼摄朱子”的解决“朱、王之争”的学术方案。他的方案一方面折射出阳明心学内部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皆是陵夷经典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早期的“朱、王之争”中,朱子学始终是“在场的”,以参照物的形式影响着阳明学的演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早期“朱、王之争”的学术样态,也有益于理解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双向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本 《大学私存》 “朱、王之争” 经学
下载PDF
读者接受、学者研读与红色经典的生成——以《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为例
7
作者 李宗刚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72-82,共11页
《大刀记》自1975年初版发行后,备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关注,并入选“红色经典”。《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内在奥秘,在于其作者郭澄清的人格魅力赋予作品的红色基因,在于党员身份为郭澄清的创作提供的生活基础和政治基础,在于郭澄清将自... 《大刀记》自1975年初版发行后,备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关注,并入选“红色经典”。《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内在奥秘,在于其作者郭澄清的人格魅力赋予作品的红色基因,在于党员身份为郭澄清的创作提供的生活基础和政治基础,在于郭澄清将自己和时代与人民融为一体的人生支点,更在于《大刀记》能够深刻地反映中国革命发生的内在渊源。《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的发展之路具有启示意义:作家要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需要有为文学而献身的精神;需要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和统领自我创作的思想体系;需要深潜于民间,深入到人民火热的生活中去,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中获得创作的支撑点;还要在接纳中西古今文学营养的基础上,构建起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刀记》 郭澄清 红色经典 中国革命
下载PDF
基于《内经》运气七篇大论对“亢害承制”本义及应用初探
8
作者 李嘉豪 老膺荣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5期666-669,674,共5页
“亢害承制”理论为中医运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素问》中原文出发,本文整理、分析其中七篇大论中“亢害承制”相关原文,本文初步阐释亢害承制理论含义,通过对上下文“天道”“地理”含义的辨析明确运气学中亢害承制理论的本义... “亢害承制”理论为中医运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从《素问》中原文出发,本文整理、分析其中七篇大论中“亢害承制”相关原文,本文初步阐释亢害承制理论含义,通过对上下文“天道”“地理”含义的辨析明确运气学中亢害承制理论的本义及范畴,从而对季节性疾病(包括慢性病及疫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则治法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内经 五运六气 运气七篇 亢害承制 主气 周期节律
下载PDF
以“大人之学”分判朱王之学
9
作者 魏子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朱子、阳明注解《大学》虽由“大人之学”而起,但二者却存在分歧。从“大人”的内涵看,朱子认为是“正己而物正者”;阳明认为是“天地万物一体者”。从“大学之教”看,朱子强调“格物穷理”,教以学者“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阳... 朱子、阳明注解《大学》虽由“大人之学”而起,但二者却存在分歧。从“大人”的内涵看,朱子认为是“正己而物正者”;阳明认为是“天地万物一体者”。从“大学之教”看,朱子强调“格物穷理”,教以学者“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阳明强调“致良知”,期以人人自识“一体之仁”达到“万物一体”。从“大学之道”看,朱子以“次第”工夫追求“国家化民成俗,学者修己治人”;阳明以“立根”工夫追求“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事实上,朱子、阳明的“大人之学”存在共通:两者是以儒家心性之学为基本立场,顺着“大人”—“大学之教”—“大学之道”这一治学路线而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朱子 阳明 大人之学
下载PDF
引领时代风潮把握发展脉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与传承启示
10
作者 孟凡玉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久唱不衰、影响深远的经典歌曲,它的创作与传承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卓越的艺术家都非常善于捕捉创作灵感,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引领时代发展的风潮,是一位艺术家是否能够创作出属...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久唱不衰、影响深远的经典歌曲,它的创作与传承可以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迪。卓越的艺术家都非常善于捕捉创作灵感,是否能够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引领时代发展的风潮,是一位艺术家是否能够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伟大作品的重要前提。《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沃土,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又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唱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引领时代风潮、把握发展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时代精神与永恒价值共同塑造的艺术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希望的田野上》 经典歌曲 歌词 旋律写作 施光南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道统阐扬:论《元和圣德诗》的典范价值
11
作者 刘怀荣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6,212,213,共10页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 《元和圣德诗》作于韩愈创作《原道》、确立儒家道统观之后,因诗中有行刑场面的血腥描写及“颂圣”的内容,历来的唐诗选本多不选录,当代研究者也很少关注。诗歌称颂唐宪宗平定藩镇叛乱、重振帝国雄风之“盛德”,具有“诗史”性质。在艺术上突破了“颂圣”诗的传统写法,创新特征鲜明。其中“以丑为美”的血腥描写意在“震慑藩镇”、表现“尊王攘夷”、维护皇权的道统观;“以文为诗”的破体探索是为更好地阐扬道统所采取的表现策略;尊经用典则从语言表达形式上体现了回归儒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皆服务于道统观的表达,而道统观则为前者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二者相得益彰,在思想与诗艺、复古与创新、尊体与破体、美与丑之间,匠心独运,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该诗不仅是韩愈将道统观与诗歌怪奇审美探索自觉结合、开拓新诗境的典范之作,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均应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元和圣德诗》 道统观 以丑为美 以文为诗 尊经用典
下载PDF
作为经学式宪制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宪制思想发微
12
作者 孙磊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1-38,共8页
宪制是承载一个文明体的根本大法。作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其“大一统”的宪制思想是对周秦巨大变革的回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同,经学意义上的“大一统”包含“尊王”与“贬天子”两个内在维度,规范限制君权的“贬天子”实内... 宪制是承载一个文明体的根本大法。作为汉代儒宗的董仲舒,其“大一统”的宪制思想是对周秦巨大变革的回应。与政治意义上的“大一统”不同,经学意义上的“大一统”包含“尊王”与“贬天子”两个内在维度,规范限制君权的“贬天子”实内置于“大一统”的“尊王”维度所蕴含的深意中,此春秋公羊学的宪制精义在后世逐渐被遮蔽。一方面,“贬天子”体现为国家“大一统”宪制的精神根基,董仲舒提出孔子作《春秋》,王者受命于天和阴阳灾异说,接续传承古典“天道宪制”,以道统制约治统;另一方面,“通三统”作用于“大一统”宪制的制度变革,董仲舒以尊天道的王道为本,汲取历史经验和智慧,通过一整套政教制度的设计,将王道的精神渗入政治与社会,从而为汉立法。董仲舒的宪制思想不仅是为汉立法,其接续先秦六经道统,对我们认识现代中国宪制文明的精神底蕴,具有跨时代的思想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宪制 经学 贬天子 通三统
下载PDF
胡瑗“明体达用”的政治思想及实践
13
作者 管才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8-72,共5页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 胡瑗“明体达用”既是宋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治国施政的纲领,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胡瑗“明体达用”以“仁义礼乐”为政治原则,以“大中之道”为政治策略,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成为范仲淹、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学术资源和理论基础,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实践,影响并推动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改革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体达用 政治 仁义礼乐 大中之道 变法革新
下载PDF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元认知探究
14
作者 朱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4期172-175,198,共5页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是一种元认知跨文化模因传播活动。翻译元认知为译者自身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和操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其对翻译认知活动进行认知和调控。译者元认知运用还原法、对照法翻译《水浒传》饮食文化;采用意象...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文化英语译介是一种元认知跨文化模因传播活动。翻译元认知为译者自身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控制和操控认知过程的能力,其对翻译认知活动进行认知和调控。译者元认知运用还原法、对照法翻译《水浒传》饮食文化;采用意象替换法、文化阐释法翻译《三国演义》军事文化;使用受众呼唤法、画面营造法翻译《西游记》社会文化;借助概念整合法、内涵明示法翻译《红楼梦》生态文化。译者元认知最大限度地保留四大名著文化内涵,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创造。四大名著文化的成功传译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战略,有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民族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殊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名著 文化 英语译介 元认知 技巧 概念整合法
下载PDF
构建四大名著中医药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珊珊 孔祥国 都立澜 《西部中医药》 2019年第3期145-149,共5页
阐述四大名著中医药文化汉英平行语料库建立的背景、方法与意义,并就语料库的使用给出了翻译示例,旨在为探究古典文学中医药文化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四大名著 中医药文化 英译 语料库
下载PDF
弘扬北大荒精神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被引量:8
16
作者 杨丽艳 陈文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30-32,共3页
从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入手,分析北大荒精神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的重要作用,寻求新时期贯彻落实北大荒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北大荒精神 大学生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下载PDF
论北大荒精神与文化传承机制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子犀 姜深香 《知与行》 2016年第3期59-62,共4页
北大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地居民经历了由原始部落、女真族群向外来移民的转变,生活在这片大荒原的古人,数千年来多以游牧、渔猎为生,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形式相对单一,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差异。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垦... 北大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地居民经历了由原始部落、女真族群向外来移民的转变,生活在这片大荒原的古人,数千年来多以游牧、渔猎为生,生产力水平较低,文化形式相对单一,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差异。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垦荒官兵到此开荒种地,将延安精神带到北大荒,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地域在黑土文化、移民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日益融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以机械化大农业为主旋律的北大荒文化形态。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飞速发展,现如今,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的内涵也悄然发生变化,其沿袭与传承也面临挑战。北大荒精神与文化一方面具有开放性功能,它对自身精神特质、文化传统的理解永远处于无止境的视域融合过程中;另一方面,无论这种精神和文化如何发展,它始终无法完全超脱自身所处的传统,无法遗忘在战天斗地的时代环境中孕育的精神及文化形态。那些被传统吸收的完整而成熟的形态,将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在与新视界的不断融合中发展自身,构成新传统,并一直延续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文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长时段视角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文新 方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五经 四书 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西方经典教育的历史、模式与经验--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晨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7,共9页
现代美国组织化经典教育起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名著课程,并通过名著阅读运动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经典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与西方现代社会、文化和教育变迁反思的复杂关系,在其背后隐含着古今之争... 现代美国组织化经典教育起源于哥伦比亚大学名著课程,并通过名著阅读运动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组成部分。经典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与西方现代社会、文化和教育变迁反思的复杂关系,在其背后隐含着古今之争以及理性进步主义,历史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三种立场。这三种立场影响了经典教育的存毁、经典著作的选择及理解方式和经典教育的模式,并演化出大众式和精英式的冲突。经典教育重点在于理解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冲突,从而选择自己的立场,并理解这一立场与现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古今之争 名著阅读运动 相对主义
下载PDF
经典教育研究与经典阅读推广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丽丽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4年第6期24-27,共4页
经典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热点之一,而经典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经典阅读。文章通过对中美经典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介绍,提出经典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要求国内图书馆进一步开展阅读推广。
关键词 经典教育 名著运动 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 美国经典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