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J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7期39-42,共4页
On the basis of offering a defini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NRC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s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RCs is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 On the basis of offering a defini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NRC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values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 and argu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NRCs is able to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pabil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Meanwhile the incomes of the rural residents can be boosted, which denotes the realiza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where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re shared by each citizen. More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NRCs facilitates the economization of land use and thus improves the overall living standard of the residents, while helping to cut the administrative cost and promote democracy at the primary level.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various problems arising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RCS in China: blindly following sui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s of the urban communities; lack of funds, which leads to the absence of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s of NRCs; vague positioning and the ensuing shortage of impetus for continued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paper rais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irst, based on reality, make overall planning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seco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the dominant role while respecting the principal position of the rural residents and introducing the market mechanism; third, increa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and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fourth, broaden fund-raising channels while completing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are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China
下载PDF
Research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Strategy in Chinese New Rural Community 被引量:1
2
作者 WANG Jiang1,2,YANG Ning3,QIU Shouliang4(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101,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Renewable Resources Building Use Technology,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1,China +1 位作者 3.Flower Seedlings Development Center of Jinan City,Jinan,Shandong 250002,China 4.Heze Architect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Heze,Shandong 274000,China)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7期33-34,38,共3页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it has found that the typical spatial construction model shows the duality of matrix and landmark and they are in a relation of reciprocal causality.However,und...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it has found that the typical spatial construction model shows the duality of matrix and landmark and they are in a relation of reciprocal causality.However,under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this spatial construction model is disappearing,and those natural villages are integrated and reconstructed at a high speed and i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ies,leading to a lack of geograph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a damage of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In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 theory,the duality featur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spatial construction model to guide the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model of traditional rural settlements and seek for new spatial development approach for new rural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sustainable,alternative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ew rural community PROTOTYPE DUALITY SPATIAL construction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during 1996-2005 被引量:94
3
作者 LIU Yansui WANG Lijuan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274-282,共9页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land for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from 1996 to 2005,with a loss of 1,708,700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170,900 hm^2 per year;(2)land for construction increased 1,373,700 hm^2 ,with an average increment of 153,200 hm^2 per year;(3)total area of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for construction between 1996 and 2005 was 1,053,100 hm^2 ,accounting for 34.03%of the arable land loss in the same period,the percentages of which used for industrial land(INL),transportation land(TRL),rural construction land(RUL)and town construction land(TOL)are 45.03%,15.8%,15.47%and 11.5%,respectively;and(4)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s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rural urba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and therefore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ural urbaniz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rable land loss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下载PDF
Research on Financial Support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China
4
作者 ZHOU Dany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7年第4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农村建设 中国农村 金融支持 城市化进程 “三农”问题 小康社会 农村金融市场 城乡差距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理论逻辑与路径探索 被引量:8
5
作者 张震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并识别出当前面临的城乡发展不...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对城乡融合具有重要赋能作用。厘清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并识别出当前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均、信息安全风险、社会保障不足、产业被动变革、公共服务缺失、劳动结构失衡等现实问题,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路径。为此,需强化政策支持、保障数据共享、协同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协调地区规划、统筹人才培育,推动区域一体化共建共享机制,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城乡融合 产业升级 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城乡一体化建设
下载PDF
走向大共建:新时代乡风文明共建的再思考与实现路径
6
作者 鲁文 练舒淇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乡风文明是乡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却是个现实难题。一方面,“乡风文明”不是一个恒定概念,具有时代性意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特定内涵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整体性事项,走向共建是实现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如何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却是个现实难题。一方面,“乡风文明”不是一个恒定概念,具有时代性意涵,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特定内涵和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作为整体性事项,走向共建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由之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乡村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关键期和城乡融合进一步深化的时代环境下,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拓展和丰富建设主体的认知,从强调政府与乡村的共建走向国家-乡村-城市大融合、大共建的格局,落实到行动上要以乡村为主场域,对标国家政策要求,广泛吸纳包括城乡在内的各方力量协力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风文明 城乡融合 大共建格局
下载PDF
我国“三农”问题研究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兆鹏 孔繁金 《未来与发展》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我国“三农”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关注期(1993—2004年)、新农村建设期(2005—2009年)、城乡一体化期(2010—2017年)和乡村振兴期(2018—2022年)4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形成以“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等... 我国“三农”研究经过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关注期(1993—2004年)、新农村建设期(2005—2009年)、城乡一体化期(2010—2017年)和乡村振兴期(2018—2022年)4个阶段的历史演进,形成以“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等为中心的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未来研究中,一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理论的特点和创新点研究;二是通过深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一线,加强“三农”实证研究,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三是加强国内不同历史阶段及国际不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比较研究,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四是关注我国“三农”问题的区域差异化,注重“三农”问题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 城乡一体化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城乡交流政策的演进及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田毅鹏 于涵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7,共14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 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政策经历了“城乡统筹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演进,始终将城乡交流作为乡村社会摆脱衰退、实现振兴的关键。21世纪初期,城乡统筹被列入“五大统筹”之首,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原则被具体化,切实提升了乡村与城市交流的基准和条件。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在将乡村振兴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庞大的政策群,建构起城乡交流的政策体系。城乡交流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国家通过政策创新实现城乡交流的条件积累,建立起包括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内的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城乡交流”获得新的战略定位并被充分展开。同时,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建立起城乡间相互援助体系。但长期以来较为突出的发展落差导致城乡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我国城乡交流政策依然存在较大的政策调整和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交流政策 城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动态演进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芸 冶建明 《自然资源情报》 2023年第5期52-59,共8页
研究基于兵团2008—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及耦合模型,分析两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各师乡村振兴子系统大多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发展不平稳;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处于稳步... 研究基于兵团2008—2018年面板数据,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及耦合模型,分析两系统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各师乡村振兴子系统大多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发展不平稳;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处于稳步增长阶段,且增速较快。(2)各师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皆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截至2018年,大部分师耦合协调度达到中级协调及以上水平,各师之间分布不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濒临失调逐步由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型演变为乡村振兴滞后型。各师之间的演进差异依然显著,要达到各师均衡发展仍需要一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下载PDF
“记得住乡愁”语境下城乡建设策略探微
10
作者 王婕 刘纯青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第1期20-26,共7页
梳理总结“乡愁”的概念内涵,思考乡愁语境变迁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乡愁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发生主体与城乡空间之间的划分关系,文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两条实践路径:一是借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重新优化调... 梳理总结“乡愁”的概念内涵,思考乡愁语境变迁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乡愁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其发生主体与城乡空间之间的划分关系,文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两条实践路径:一是借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重新优化调整乡村规划建设策略;二是乘城市更新的东风,以城市社区人本主义生活空间营造为抓手,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探索保留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和记得住乡愁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愁 乡村建设 城市更新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农村教育的实践成效与改革进路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晓楠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20-25,共6页
农村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剖析《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十年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成效,发现:农村教育总体水平实现“外推式”提升和“内生式”发展,城乡差距以及区域... 农村教育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剖析《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十年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成效,发现:农村教育总体水平实现“外推式”提升和“内生式”发展,城乡差距以及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地农村师资水平及学校办学条件均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各地农村教育在经费投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整体质量水平等方面仍存在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新时代农村教育质量提升要融入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进程,在“两类学校”标准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并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农村教育 经费投入 教师队伍建设 整体质量水平 城乡教育一体化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城市地理课程思政设计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晓辉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23年第4期77-84,共8页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时代性和综合性并举的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正在发生重大转型,挖掘城市地理学与时俱进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城市落脚点,对培养当...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时代性和综合性并举的人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核心课程.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面临巨大挑战,城市社会经济空间正在发生重大转型,挖掘城市地理学与时俱进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战略及其城市落脚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基于新工科背景,首先明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要求和趋势,通过挖掘城市地理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明确当前学科特征和思政教学目标,提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案优化的建议.其次,以城镇化(城镇空间体系)和社区(社会空间和邻里)两个教学模块为案例,针对当前“两山理论”“未来社区”和“特色小镇”等政策实践需求,提出了实践课程设计思路及其思政建设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思政建设 城市地理学 课程设计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福建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宏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0-34,共5页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地区转变经济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而依托农村地区传统优秀文化、自然资源等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助力,比如福建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优势,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各...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广大农村地区转变经济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模式,而依托农村地区传统优秀文化、自然资源等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是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助力,比如福建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优势,孕育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各类资源,而依托这些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当地经济增长、文化建设等一直有着重要意义。以此为出发点,对福建农村地区开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当前其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建设 福建农村 文化产业发展
下载PDF
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德娟 《建筑与装饰》 2023年第6期193-195,共3页
建筑是城乡规划重要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可影响到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存在的材料及水资源消耗量大、建筑固体垃圾产量多等问题更为突出,需要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着重使用新型建筑施工技术手段,提升建筑工程实... 建筑是城乡规划重要基础,建筑工程施工水平可影响到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存在的材料及水资源消耗量大、建筑固体垃圾产量多等问题更为突出,需要在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着重使用新型建筑施工技术手段,提升建筑工程实施期间的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水平。本文就针对以上背景,首先提出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重要意义,分析新型建筑施工技术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向,以及具体应用管控措施,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建筑施工技术 城乡规划设计 应用
下载PDF
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15
作者 李东方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4-80,共7页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理论上通过要素配置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社会成本效应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缩小城乡资源配置差距和平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城乡投资竞争、实际需求错配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阻碍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应通过以下路径,强化新基建对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提升效果:一是科学谋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立融合发展机制;二是完善过程监管制度,强化顶层设计防控风险;三是重视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以新基建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基建 高质量发展 城乡融合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以广西D县为例
16
作者 丰智超 林妙婵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3-48,共6页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城镇化的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避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中小城市日益萎缩的不利局面,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城镇化建设。文章以广西D县为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和县域城镇化理论研究,在阐述该地...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城镇化的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避免出现大城市过度膨胀、中小城市日益萎缩的不利局面,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城镇化建设。文章以广西D县为例,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和县域城镇化理论研究,在阐述该地城镇化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并从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等三方面提出推进县域城镇化的思路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建设 县域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多维度乡村景观营造探究——以晋江市砌坑村为例
17
作者 蔡秋扬 唐乐尧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第2期38-45,共8页
【目的/意义】结合新时期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发展理念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新要求,以晋江市砌坑村为例,探究新时期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景观营造与管理运营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 【目的/意义】结合新时期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发展理念和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新要求,以晋江市砌坑村为例,探究新时期城镇化高水平地区乡村景观营造与管理运营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运用实地调查法、文献查阅法,对晋江乡村发展困境及振兴诉求进行解析,并就此提出乡村景观营造和运营管理模式。【结果/结论】结果显示,晋江乡村发展存在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乡村空间再生利用、乡土景观与传统文化意识衔接上的问题。据此提出生态修复型、产业服务型、新型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型、文化服务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并基于乡村网格化管理创新景观管理运营模式,赋予乡村景观康养、休闲、教育、文化、生态、生产等多元功能,形成以点带面撬动“宜居、宜养、宜游”的乡村“宜”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城镇化 乡村景观营造 晋江市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探究
18
作者 徐路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第6期35-37,共3页
做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据当前的研究现状显示,我国相对较为明显的社会矛盾就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乡村的发展不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切实缓解这一社会矛... 做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据当前的研究现状显示,我国相对较为明显的社会矛盾就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城市的飞速发展与乡村的发展不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切实缓解这一社会矛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进行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规划建设 实践研究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评价与分区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贵军 朱永明 +2 位作者 臧亮 杨皓 张蓬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7-246,共10页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 改变农村居民点低效利用的现状,可以对其布局实施空间重构优化,能够促进各项要素在农村地域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并使农村和农业自觉适应并融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该文以昌黎县为例,利用GIS手段提取评价单元并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和矢量化。充分考虑不同指标组合对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向的差异影响,并规避相关案例研究中综合分值法的使用对评价指标相互作用的复杂性考虑不足,融合了分层次评价和综合分值法2种方法,构建出两步评价法,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分区的评价。两步评价法:1)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指标体系及多逻辑条件评价标准,实施分层次评价,剔除禁建区并得到农业产业优势、居民点整治潜力及迁聚条件、居民点综合经济和区位条件分级结果。2)选择判别评价法,结合并继承第1步评价结果,建立重构判别准则,进行昌黎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并将昌黎县宜居评价结果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分区图叠合,调整并完善昌黎县居民点空间迁聚规划方案及策略。该研究结果将昌黎县分成优农区、优城区、分流区和低保区,分区提出迁聚重构策略,并结合昌黎县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构建了"昌黎县城—一级小城镇—二级小城镇—新农村社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针对昌黎县居民点迁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该方案有利于加快昌黎县"十二五"和"十三五"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推动该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区划 农村地区 新型城镇化 农村居民点 两步评价法 空间重构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区域空间建设策略 被引量:46
20
作者 姚士谋 管驰明 +1 位作者 王书国 陈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1-280,共10页
经济全球化成为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将促进全球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度发展时期,城市化出现“集群式”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扩大、“驱赶型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空间差异性等新特点、新问题。我国快速城市化过... 经济全球化成为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将促进全球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度发展时期,城市化出现“集群式”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扩大、“驱赶型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空间差异性等新特点、新问题。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水土资源流失与大量占用,对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区域环境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诸如酸雨、城市污染、汽车烟雾和交通阻塞等。面对全球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从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提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使我国城市化走向健康之路,实施区域空间建设新策略,注重大城市群区内的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适度发展、构建区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区域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新特点 城市群现象 区域空间建设 健康城市化 城乡统筹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