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被引量:24
1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5,共8页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文的是纯文法、技法,这又是严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古文 时文 科举 评点本
下载PDF
王又朴的古文批评及其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余祖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9,共9页
古文批评是桐城派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其古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苞的弟子王又朴就是一位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文批评家。他以方苞的义法说作为其古文批评的理论基础,紧紧抓... 古文批评是桐城派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其古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苞的弟子王又朴就是一位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文批评家。他以方苞的义法说作为其古文批评的理论基础,紧紧抓住义和法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透过人们习焉不察的文字和细节,发现一般读者容易忽略的深隐之意。王又朴在贯彻义法说的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眼光和经验。这不仅使他对文法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揣摩所评书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作者隐含在笔墨之中的幽微心理,而且使他的批评文字充满激情,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文学色彩。王又朴的古文批评,揭示了《孟子》和《史记》的很多义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此二书的理解;其批评方法和批评特色,对当代学者的古文研究乃至文学批评方式的改进,都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又朴 桐城派 古文批评 学术价值 方法论意义
下载PDF
《古赋辩体》之前的元朝赋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牛海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6-90,共5页
《古赋辩体》之前的元朝赋论分为北方赋论与南方赋论。北方赋论上承金朝,对金朝律赋基本持否定态度,比较激进的一派如郝经等大力倡导和创作古赋,主张上溯楚、汉古赋,影响到祝尧"祖骚宗汉"的提出;温和一派如王恽等则把律赋当... 《古赋辩体》之前的元朝赋论分为北方赋论与南方赋论。北方赋论上承金朝,对金朝律赋基本持否定态度,比较激进的一派如郝经等大力倡导和创作古赋,主张上溯楚、汉古赋,影响到祝尧"祖骚宗汉"的提出;温和一派如王恽等则把律赋当作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对唐宋律赋颇为赞赏,希望革除金朝律赋弊端。南方赋论上承宋朝,对宋朝律赋也有批评,赋家普遍提倡和创作古赋,应是元廷恢复科举之后,如刘壎,其赋论以宋朝议论说理的文赋为古赋,在南方赋家中颇有代表性,这与祝尧对宋朝古赋的批评不同,影响到祝尧对古赋的"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赋辩体》 北方赋论 南方赋论 元朝赋论
下载PDF
古代文学评点体例与方式的承传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建次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6-40,共5页
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在评点体例上,有传中夹评之体和选评批点之体的承传;在评点方式上,有言简意赅的精评方式和浅易周遍的细评方式的承传;古代文学评点的承传,从内在生成着文学评点的骨架,影响着文学评点的流程。
关键词 古代 文学评点 体例 方式 承传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小兰 《襄樊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8-14,共7页
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研究在近30年略成气候。从众说纷纭的概念界定、高屋建瓴的总论研究、百花齐放的分论研究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古代批评文体研究的主要成果,同时亦可见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批评文体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
6
作者 邱美琼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7-141,共5页
我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品体文学风格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司空图、马荣祖、许奉恩、郭、杨夔生、顾翰等人的阐说中。二是品体文学创作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马荣祖、袁枚、魏谦升、江顺诒等人的阐说中。这两... 我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品体文学风格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司空图、马荣祖、许奉恩、郭、杨夔生、顾翰等人的阐说中。二是品体文学创作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马荣祖、袁枚、魏谦升、江顺诒等人的阐说中。这两个维面共同构建起传统品体文学之论的主体骨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品体之论 风格论 创作论 承传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
7
作者 胡建次 《唐都学刊》 2005年第6期93-97,共5页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 中国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萌生期,明代为展开期,清代前中期为兴盛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其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寻源溯流性、分析比较性、正变导引性三个方面。古典词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从一个视角映现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词学 体派批评 发展 特征
下载PDF
论目录的辑录体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 被引量:6
8
作者 钟向群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年第6期88-89,共2页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是一部目录学著作,书中体现了辑录体的编撰方法。从目录的辑录体出发,结合《经籍考》,说明了辑录体的定义、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 辑录体 《文献通考·经籍考》 马端临 目录学 编撰方法
下载PDF
中国古代风格诗学论纲(上)
9
作者 刘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4-87,共4页
本文所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 ,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 ,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 本文所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 ,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 ,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认真加以发掘 ,不仅对现代风格理论建设大有助益 ,而且对古代作家的风格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风格批评 直觉感悟 思维理路
下载PDF
中国古代风格诗学论纲(下)
10
作者 刘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45-49,共5页
本文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 本文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认真加以发掘,不仅对现代风格理论建设大有助益,而且对古代作家的风格研究,甚至对文学风格史的研究也会有极大的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风格批评 直觉感悟 思维理路
下载PDF
历代赋集与赋学批评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7-36,共10页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一明显的现象,即评论家往往 通过对作品的整理以表达其批评思想,作为文学批评分支的赋学批评也不例外。历代赋论家 编纂了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别集(专集),尤其是到清代,赋集编纂风气炽盛,成果汗牛充 栋,...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一明显的现象,即评论家往往 通过对作品的整理以表达其批评思想,作为文学批评分支的赋学批评也不例外。历代赋论家 编纂了大量的赋总集、选集、别集(专集),尤其是到清代,赋集编纂风气炽盛,成果汗牛充 栋,成为中国文学史与批评史上均值得重视的现象。从史学观来看赋集的编纂,表现出与古 代赋学批评同步发展的情形,而从批评观来看,则赋集编纂也包括了赋的文体性质、赋创作 分类、古赋与律赋、赋作家群体研究以及对赋话产生之影响等丰富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集 赋学批评 古赋 律赋 赋格 赋话 文学批评
原文传递
继承与创新:中国古代文论何以言说——兼评《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
12
作者 刘金波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文学观念的革新与文学理论的发展,说到底是思维模式的变革和言说方式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何以言说的关键性问题怎么解决,中国文论界已经提出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其中"文备众体"之说在概念、规律与方法上形成独具理论特... 文学观念的革新与文学理论的发展,说到底是思维模式的变革和言说方式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何以言说的关键性问题怎么解决,中国文论界已经提出诸多富有远见卓识的见解。其中"文备众体"之说在概念、规律与方法上形成独具理论特色、入思方式和言说方式的话语体系。在重塑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本土传统,构建独具特色和风格的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话语体系,需要揭橥"文备众体"的深层内涵,厘清其入思规律,创造性总结其言说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之"体"这一元关键词具有一体三式的概念,即体势(叙事与抒情)、体貌(哲理与诗性)、体味(继承与创新);一体三味的规律,即"尊体""破体""原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体三说的言说方式,即解决"为何说""说什么""怎么说"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批评文体 言说方式 文化研究 文备众体
原文传递
任应秋先生启蒙教育经历与成才启示
13
作者 陈昱良 《中医教育》 2015年第6期62-65,80,共5页
任应秋先生开始学医之前,在私塾经历了14年的传统国学启蒙教育。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一生治学方法、思想皆大有裨益。简要梳理了任老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之内容与形式,结合任老自己的论述,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8轩语》作为治学门径的... 任应秋先生开始学医之前,在私塾经历了14年的传统国学启蒙教育。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其一生治学方法、思想皆大有裨益。简要梳理了任老所接受的私塾教育之内容与形式,结合任老自己的论述,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8轩语》作为治学门径的意义、旧式记诵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作用、音韵训诂等"小学"方法对任老医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讨论旧式启蒙教育对任老成为大医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应秋 私塾 目录学 训诂学 诵读
原文传递
“六义”入赋:“赋兼六义”说的形成和新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灿彬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1期86-105,共20页
"赋兼六义"说是元代祝尧借鉴宋代《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心得,在"诗兼六义"、"六义入骚"诸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意义是使"六义"进入赋学批评,从而成为后世尊体的取径、批评的范式。祝尧对&q... "赋兼六义"说是元代祝尧借鉴宋代《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心得,在"诗兼六义"、"六义入骚"诸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意义是使"六义"进入赋学批评,从而成为后世尊体的取径、批评的范式。祝尧对"六义"的界定既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结合赋体文学的实际创作情况,然而不免有含混之嫌,但也由此制造出赋体文学"六义错综"的效果。"赋兼六义"说不仅为后世所借鉴,而且也呈现出诸种变相。一方面,清代"赋兼比兴"说更加凸显了赋体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赋中"风雅颂"之义的判断也多从体类风格、篇章主题切入,而非朱熹、祝尧所提倡的讽咏涵濡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兼六义 祝尧 《古赋辨体》 赋兼比兴 赋学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