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偶像“中之人”的转译行为研究——以“A-SOUL”虚拟女团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钦皓 叶佳敏 张政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40-45,共6页
“中之人”是虚拟偶像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行动者之一。在虚拟偶像传播关系中,“中之人”作为关键行动者共筑虚拟偶像意义空间。“A-SOUL”虚拟女团开盒事件中“中之人”身份界定引发争议,因此探讨“中之人”行动者在具象化、兴趣化、注册... “中之人”是虚拟偶像发展中不可忽视的行动者之一。在虚拟偶像传播关系中,“中之人”作为关键行动者共筑虚拟偶像意义空间。“A-SOUL”虚拟女团开盒事件中“中之人”身份界定引发争议,因此探讨“中之人”行动者在具象化、兴趣化、注册化和动员化四阶段的转译行为,由此发现虚拟偶像“中之人”的传播机制变化,以及与商业公司、技术、粉丝和平台等各行动者之间产生的转译实践关系,对虚拟偶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 中之人 虚拟偶像 a-soul 转译
下载PDF
The "Sacred Marriage" of Beauty and Eros and Its Anthropological Condition
2
作者 Alexandros Theodoridis Panagiotis Karakatsanis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7期372-381,共10页
Art composed of categories of the scale of beauty transmutes the aesthetic into eroticism, such that as an element of life it may be displayed as a l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eros, the knowledge of which is ... Art composed of categories of the scale of beauty transmutes the aesthetic into eroticism, such that as an element of life it may be displayed as a lov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eros, the knowledge of which is referenced as early as Plato's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s. Plato characterizes eros in the Symposium and the Phaedrus as an invincible psychic force, capab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allibility of man, of compelling him toward the acquisition of that which will entail his completion. Eros, considered thusly, contributes to human ontogeny. Plotinus, who experiences beauty as eros and terror accompanied by pleasure, to the same degree will characterize it as the outcome and consequence of an 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 superior human soul. By this definition, the greatness of art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ompels the souls of men to eros for its spiritual content, the true nature of a work of art being the idea. As such, as long as it is not easy to know if this beauty exists as an ontologically, gnoseologically, and aesthetically idealized entity, so much the more we consider that we cannot entirely prove Freud's erotic theory of primordial and desirable phantasms, which seems to differ only slightly from the Platonic theory, or from Jung's theory of archetypes, as it seems not to recognize to an appropriate degree individual human experience. On the contrary and in agreement with the Lacanian theory on eros, in the environment of which eros is directed towards the other, so like it, it emerges in the life of the other, rupturing and reformulating it, we consider that each of us, in reality, in the erotic phenomenon, meets the other, and, behind him, our own self, which, enchanted by all that we sense that the other represents, rates all his characteristics as charmingly beautiful, because they have the privilege of coinciding, or at least of converging towards the aesthetic, entirely unique foundation of our 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 soul EROS BEaUTY art aNTHROPOLOGY
下载PDF
Luke 16:19-31: Intermediate State of the Soul
3
作者 Daniel Berchie Samson Dakio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5年第2期107-119,共13页
This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Luke 16:19-31.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is passage teaches intermediate state of the disembodied soul after death has been a theological conundrum. In Lucan context, both... This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the meaning of Luke 16:19-31.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is passage teaches intermediate state of the disembodied soul after death has been a theological conundrum. In Lucan context, both thematic and linguistic considerations suggest that the passage can be a pre-resurrection tradition. Having studied the setting in which Jesus tells this parable and Lucan context, this study, employing a quasi-allegorical method, concludes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unseen world represents events and class of people in the eschatological judg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EDIaTE soul (spirit) quasi-allegorical eschatological judgment Lazarus rich man
下载PDF
Moral&Intellectual Life of the West II Summary Outline of Christianity in the Modern World for Devout Christians and Skeptics
4
作者 Hermann G.W.Burchard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21年第6期417-442,共26页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om divine mercy drawing man out of unfathomable reality’s chaotic depth into the divine realm’s peaceable light.The modern sense of justice,of fair government,depends on the teachings of ... All human beings are born from divine mercy drawing man out of unfathomable reality’s chaotic depth into the divine realm’s peaceable light.The modern sense of justice,of fair government,depends on the teachings of Jesus to which all citizens must subscribe.This is not a mere ecclesiastic doctrine but an empirically proven fact.The imperfections of a finite albeit adaptable,very large computing system,which our brain appears to be,require us to be open to the infinite beyond,its recondite wisdom,for divinity to grant us a moral life&to come to our help.Jesus puts the individual human being center stage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The story of abounding divine mercy:Every day we humans struggle with the difficult moral law but Jesus taught us what matters most is our soul,St.Paul’s inner man,a biological function of our left brain.Relying upon the faith of the apostles,the Council of Chalcedon(AD 451)in its Confession affirmed that Jesus was an actual person in his substance,possessing two natures,human&divine.This widely has been interpreted to apply to all mankind,the soul of each human being,the inner man,is potentially divine.Forming a practical metaphysics for devout christians&skeptics:Metaphysics is needed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girding faith.Origins of humanity in the deep structures of reality:Science appears to be opposite to our human spiritual existence&requires us to search for ourselves in the realm of the logos,that can serve as our guide,being one of the names of the Christ.Jesus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gifts of the Magi,brought to him from an Armenian revival during his age,source of charismatic theology,basic concepts&historical architecture.Survival by faith in the everyday human communal world:We must have a secure grasp of the Faith,its basics,memorized or divine help won’t come.Be a lifelong winner based upon your own inner man:The essential help from divinity,in our need,is granting us a moral life.Become a lifelong winner based upon your own inner man or woman.What it takes is a willing heart,a sudden inspiration.Version 1.Piety:To be aware of our marginal competence,nobody is born as a genetic loser.Version 2.Humility:To be ready for divine help,able to receive it,we need to take a step back.Version 3.Metanoia,the Ninety Degree Turn:Repentance,betterment is the beginning of faith for all of us.Miracles can&do happen,the down-&-out guide to happiness:Constant prayer is the effective remedy for a soul that has gone lost in the temptations of the human tribal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tentially divine human soul its permanence and human existence inner man Kant’s inner&outer senses orderly inner self&chaotic outer environment brain laterality double Ego noumenal&phenomenal bilateral interior cosmos metaphysical gap divine mercy
下载PDF
试论“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历史演进与教育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叶延武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63-78,共16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文明赓续、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和天人境界构成“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生活方式、传递共同价值观念、反映民族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文明赓续、强盛不衰,得益于强大的精神引领与灵魂支撑。家国情怀、忠孝观念、抗争精神、通变意识和天人境界构成“中国魂”的基本内涵。它是一种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生活方式、传递共同价值观念、反映民族集体人格的感情、思想与精神,是国家和民族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核心表达,是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兴旺的强大精神力量。身处复杂多变的时代,追溯“中国魂”的源头,研究“中国魂”的历史演进,分析“中国魂”的核心要义,强化“中国魂”的教育功能,推动以“中国魂”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每个学生筑牢中国根基、坚守中国信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价值、维护中国利益、永续中国血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魂” 家国情怀 忠孝观念 抗争精神 通变意识 天人境界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境遇、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6
作者 朱丽萍 《理论建设》 2024年第4期54-64,共11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一般规律、现代文明普遍规律以及中华文明特殊规律的有机融合。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图破解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是以人民为中心、“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引正确的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精神伟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影响力传播力;坚持守正创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不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争” “两个结合”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We are Soul Man
7
作者 管子涯 王晖 《音乐生活》 2012年第4期92-92,共1页
关键词 啦啦 We are soul man
原文传递
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 近代中国发生的价值观变革 ,在观念系统围绕着“天人”、“群己”、“义利” (“理欲”)等对范畴的争论而展开的过程 ,与社会生活中传统的知识阶层向现代型知识分子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晚清社会 ,从龚自珍开始 ,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端、“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留学生和新式学校出身的知识者 ,先后成为价值观变革的主力。随着传统文人集团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新陈代谢 ,士大夫没落和消失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价值观 晚清时期 知识分子 士大夫阶层 “义利之辩” 思想史 “天人之辩”“群己之辩” 义利之辩
下载PDF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决策过程中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成智 郑晓齐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19-27,共9页
探讨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制定之前,国内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何者优先发展的争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虽然将载人航天纳入其中,但主要目的是技术跟踪,而非工程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问题,相... 探讨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制定之前,国内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何者优先发展的争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虽然将载人航天纳入其中,但主要目的是技术跟踪,而非工程项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发展途径问题,相关部门展开了一场有关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的讨论。受美国航天飞机的影响,相当数量的专家和部门倾向于优先发展航天飞机。随着研究、争论的不断深入,从中国的国情、时间与成本因素、技术积累以及难易程度综合考虑,最终大多数赞同优先发展载人飞船观点。1992年国家在制定载人航天决策时,把载人飞船作为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从航天飞机后来的命运看,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得益于之前广泛的研究、分析与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 航天飞机 载人飞船 争论
下载PDF
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 被引量:7
10
作者 傅琳凯 王立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9-34,共6页
人格理论是历代思想家关怀人生、追求理想、完善成人之道的理想结晶。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从心内求、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等一系... 人格理论是历代思想家关怀人生、追求理想、完善成人之道的理想结晶。孟子以大丈夫为培养目标,以居仁由义为核心内容,以性善论为基石,创设了理想的人格理论。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孟子提出了从心内求、持志养气、意志磨砺、反求诸己等一系列的实现途径。认识和把握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对当代的人格教育和人格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丈夫 居仁由义 性善论 从心内求 持志养气 意志磨砺 反求诸己
下载PDF
儒道释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之生成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娟 王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160-164,共5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一种极为生动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君子比德"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开启了传统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质朴之美,对中国园林艺术的生命精神与审美趣味等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天人合一 君子比德 境生象外 游心太玄
下载PDF
丁文江与独裁民主论战 被引量:2
12
作者 谷小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3-97,共5页
1930年代中叶。国内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对认识中国政治的本质具有极大意义的独裁与民主论战。文章通过对独裁论主将丁文江思想脉络的梳理,认为丁氏主张实为其长期坚持“好人”政治的逻辑发展,其立场明显表现出迁就现实条件的一面;对丁同... 1930年代中叶。国内思想界发生了一场对认识中国政治的本质具有极大意义的独裁与民主论战。文章通过对独裁论主将丁文江思想脉络的梳理,认为丁氏主张实为其长期坚持“好人”政治的逻辑发展,其立场明显表现出迁就现实条件的一面;对丁同期发表的其他文章的重视,亦足加强对新式独裁如何落到实处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文江 独裁 民主 论战 “好人”
下载PDF
人的心性、知识、灵魂、教育 被引量:3
13
作者 毕世响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年第8期1-10,共10页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 教育是灵魂的转向:从意见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教育的核心在于灵魂体认知识的能力。灵魂精细繁复,悠远邃深,无始无终,广大幽深,通天彻地,知识亦复如是,乃人灵魂固有之能力。灵魂体认知识的形式和品质,或高或低,高者与人心性的精微、高尚、永恒精神相表里,低者与人心性的粗鄙相表里。接受精妙哲学(形而上学)之辩证法教育的人,才能胜任治理国家,因为国家诸机构,犹如人灵魂之精细繁复。这个时代的技术理性,使教育与人往下走,道德也沦丧为"粗俗而精妙的技术",唯有思想经典教育方能提升人的心性。对于自己灵魂不能把握的知识,应该保持崇敬,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心性与机缘,也是一种有涵养的心性,以免亵渎灵魂,露出下等人的寒酸相,失去读书人的尊严。因为,灵魂与精神是不可侮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灵魂 教育 人的心性 精微 粗鄙
下载PDF
《海滨故人》:梦幻的破灭与庐隐的悲歌 被引量:4
14
作者 宋剑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35,共6页
《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 《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这部作品文本的思想与艺术价值是"五四"新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理性批判:女性解放是男权话语的时代产物,是男性欲望强烈释放的激情言说;女性解放不是解放女性自身,而是解放男性压抑的生理本能。正是由于《海滨故人》表现出了女性觉醒意识,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滨故人》 新女性 男性恐惧 婚外恋 灵魂悲歌
下载PDF
自由之轭:从胡秋原参与的两次论战说起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宝凤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21-27,共7页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胡秋原是一个被研究者忽视的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艺自由论辩和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所提出的有关文艺思想及历史哲学、文化批判观点值得关注,而他所坚守的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立场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局中也面临着"理论的时空局限性"困境。考察胡秋原在两次论战中的论述,探讨其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者的知识分子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人 民族主义 文艺自由论辩 乡土文学论战
下载PDF
关于“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人鬼相恋型文学故事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绍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 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就已出现的女主人公“离魂”、“还魂”故事,大多与爱情、婚姻问题联系在一起。细加区分,大致可分三种类型:离魂型、还魂型和纯一的人鬼相恋型。这三种类型故事在发展过程中多有演变,也有交叉。以民间深层文化背景作观照,从各种视角来研究它们的演变和交叉,人们将会进入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魂型 还魂型 人鬼相恋型 多视角研究
下载PDF
古代埃及文献《人与灵魂之辩》的文本解读
17
作者 马方圆 李晓东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105,共8页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 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的草纸文献《人与灵魂之辩》中罕见地出现了“与灵魂辩论”的现象,文中讲述了“人”与其“灵魂”围绕死亡主题展开的一系列辩论,“人”内心消极甚至有轻生的想法,“灵魂”则处世积极,提倡珍惜生命。文献中描述的社会现象揭示了当时古埃及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面对动乱的社会和平民的悲惨生活内心矛盾而纠结,他借由“灵魂”这个角色开解自己,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进而消除自己轻生的念头。“与灵魂辩论”的观念违背了古埃及传统观念中“灵魂”与“人”相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古埃及人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古埃及人灵魂观的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 《人与灵魂之辩》 古埃及
下载PDF
“为人生”的文学——关于《呐喊》和《彷徨》的写作(一)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钱理群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8,共8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 ,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 ,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 ,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 ,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 ,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 ,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鲁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 ,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 ,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 ;是注关下层人民 ,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病态的文学 ,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而它他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 ,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进行写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 ,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 :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 ,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 :“从容”还是“逼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生"文学 本体性 隐喻性 "复调性" 《呐喊》《彷徨》写作
下载PDF
《红楼梦》:“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纪念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100周年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知常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8-35,共8页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 ,目光远大 ,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 ,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 ,而王国维正是由此入手 ,进入《红楼梦... 王国维在美学思考起步伊始就从《红楼梦》“接着讲” ,目光远大 ,思想敏捷。前人忽视了《红楼梦》与民族的精神底蕴的内在关系的角度 ,忽视了《红楼梦》作为民族的伟大灵魂苏醒与再生的史诗的一面 ,而王国维正是由此入手 ,进入《红楼梦》所开创的灵魂的维度 ,尤其是进入对于“第三种悲剧”即“悲剧之悲剧”的揭示 ,从而开创了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的可能性。但是 ,在经由人与灵魂的维度进入悲剧之后 ,他却转而寻求“解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精神 悲剧之悲剧
下载PDF
星云人间佛教的环保思想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江谋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0-59,120,共11页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 以星云法师为代表的星云人间佛教是当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关注社会现实,用佛教的思想理念解决现实问题而著称。环保问题作为当今社会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星云人间佛教也很重视,提出了以同体共生为核心,以慈悲护生为基本态度,以惜福勤俭为主要举措,以内外净化为落实途径,以人间净土为践行目标的环保思想。星云人间佛教通过积极的践行,使环保的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解决当代生态环保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云法师 同体共生 慈悲护生 惜福勤俭 内外净化 人间净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