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anding 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Integrating Triple Bottom Line Factors into Knowledge Economy Index Models and Methodologies 被引量:1
1
作者 Denise A. D. Bedford 《Journal of Moder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2013年第2期278-286,共9页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s a primary source of growth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Bank Group has developed a rigorou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 country's ability to access and use knowledge ...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s a primary source of growth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Bank Group has developed a rigorou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a country's ability to access and use knowledge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World Bank's annual knowledge economy index is grounded on a four-pillar model: (1)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institutional regime; (2) education and skills; (3)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4) innovation systems. An argument can be made that the model lacks coverage of some key factors that pertain to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knowledge. The model's heavy focus on economic incentives and open institutional regimes comes at a societal cost. This paper proposes an alternative knowledge economy index which is grounded in a more holistic and balanced view of a knowledge society. Adopting the perspective of triple bottom line shifts the purpose and design of a knowledge economy from one of aggregation and reporting to action and involvement. The World Bank's scorecard and indexing methodology are adaptable to this new perspective and a new set of indica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owledge economy index triple bottom line natural capital indicators human capital indicators societal regime intellectual capital economic indexes knowledge society
下载PDF
The course of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s
2
作者 Liu Tongfa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8年第3期16-30,共15页
The "end of history" is a subjective proposition about actual social history made in light of the intrinsic and cultural logic of capital. It urgently needs to draw 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emancipation for inspir... The "end of history" is a subjective proposition about actual social history made in light of the intrinsic and cultural logic of capital. It urgently needs to draw on Marx's theory of human emancipation for inspiration to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limitations of capitalism. Through study of civil society, Marx came to the logical conclusion that this society will necessarily be overcome. The process of overcoming civil society is at the same time one of transcending political emancipation and advancing towards human emancipation. Political emancipation and human emancipation as the "two leaps forward" in social development make overall history in the sense of types logically divide into three stages, namely pre-capitalism,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that are inherently connected with Marx's theory of "three major forms" in social development, i.e. societies respectively featuring personal dependence, objective dependenc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The fact that this theory is concerned with the circumstances of man's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his emancipation determines that the theory of human emancipation also sheds light on the field of social forms, and that human emancip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form are really two aspects of a single process. With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ism, the Chinese people are seeking, in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an approach to realizing human emancipation, one that will offer experience with flesh significance for world history in the huge transition in the form of huma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emancipation human emancipation social form
原文传递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生命辩证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宏政 文成栋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I0002,共10页
马克思的世界观实现了相对于旧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把价值论的维度引入世界观,从而不仅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价值论问题。按照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这一... 马克思的世界观实现了相对于旧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这就是把价值论的维度引入世界观,从而不仅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价值论问题。按照马克思的世界观,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本质上是人类这一物种寻求永生的过程。于是,世界历史进程便表现为人类文明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文明形态的演进遵循辩证法原理,而人类通过文明形态的演进,展现了人类独特的生命活动形式,即生命辩证法。共产主义社会文明形态实现了人类文明中“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辩证统一,使人类这一物种的永久生存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形态 生命辩证法 创造性永生 理性法则 共产主义社会文明形态
下载PDF
新型工业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被引量:1
4
作者 金碚 《China Economist》 2024年第2期31-53,共23页
人类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演变和繁荣,表现为艰难地开拓畅通之途。不同文明形态间的融合畅通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更大进步。人类文明进程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多样化的文明形态如何实现相互畅通、共存共荣?工业化的基本逻辑:机器替代人力,创新... 人类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演变和繁荣,表现为艰难地开拓畅通之途。不同文明形态间的融合畅通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更大进步。人类文明进程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多样化的文明形态如何实现相互畅通、共存共荣?工业化的基本逻辑:机器替代人力,创新改变世界;无论“陆权”“海权”,工业能力是实权。新型工业化的经济学叙事原则就是:脱胎于传统工业化,又升华自传统工业化;扬弃传统工业化之弊端,又发扬传统工业化之张力。经济全球化多彩新格局的形成,可以获得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性支撑。同时,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也可以获得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更大空间和多样化体系拓展。中国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创造性力量,不仅创造中华文明新形态,而且促进协调解决了世界不同文明形态的共存共荣问题。经济全球化需要建立和维护的是“安全畅通、规则平等、承认差异”的世界市场经济秩序。从经济学范式的底层逻辑说,必须从工具理性的一维执念变革为理性、文化、制度三维范式承诺,以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内涵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工业文明 经济增长 新型工业化 经济全球化 多样化文明形态
下载PDF
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计算规则与方法
5
作者 左其亭 全志淼 +3 位作者 吴青松 邱曦 秦西 张羽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从平衡的概念出发,针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提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的概念,并论述了其内涵及特性;构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计算规则框架,包括遵循四大规律、基于六大理论、考虑六大因素、符合三大准则;提出了经济社... 从平衡的概念出发,针对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提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的概念,并论述了其内涵及特性;构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计算规则框架,包括遵循四大规律、基于六大理论、考虑六大因素、符合三大准则;提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的计算思路,包括资料处理、量化计算、结果检验3个步骤,并给出了其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表征方式。以2019年沁河流域为例,量化了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在求解一次平衡点以及经济社会用水刚性约束、生态用水刚性约束、综合效益刚性约束条件下平衡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六大因素以及总需水量与水资源总量关系,确定了沁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点,即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比例为0.71∶0.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社会与生态用水平衡 区域水平衡 计算规则 人水关系 沁河流域
下载PDF
新经济形态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创新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一丹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1期60-63,共4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新经济形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创新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等,对新经济形态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新经济形态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创新研究,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等,对新经济形态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创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新经济形态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创新,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新经济形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挑战,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为企业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新经济形态下企业战略规划、人才培养和业绩提升等重要议题。最后,建议通过人才招聘创新、员工培训创新、绩效管理创新、薪酬福利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及信息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操作,帮助企业适应新经济形态,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形态 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招聘 员工培训 绩效管理
下载PDF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类经济体制文明新形态
7
作者 张乾元 严楚弘 严世雄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5-12,共8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体制的适当调整,是人类文明对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体制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的最新回应。作为人类经济体制文明的崭新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社会经济体制的适当调整,是人类文明对什么样的社会经济体制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一关键问题的最新回应。作为人类经济体制文明的崭新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保障社会生产的稳定性、引导资本的有序发展、化解社会两极分化的矛盾等方面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显著优势。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时代呼唤下,我们必须坚持持续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方向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相统一,坚持建设开放包容的市场经济体系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统一,才能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人类经济体制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经济体制文明 政府作用
下载PDF
二连浩特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宋一凡 郭中小 +1 位作者 徐晓民 李占河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6-70,共5页
以二连浩特市人水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取水总量和谐度、用水效率和谐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度三个方面构建了二连浩特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评价体系。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二连浩特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 以二连浩特市人水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取水总量和谐度、用水效率和谐度、水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度三个方面构建了二连浩特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评价体系。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二连浩特市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来,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发生了较显著的改善。评价体系较好地反映了二连浩特市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谐度,对北方干旱缺水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经济社会 人水和谐 和谐度 评价体系
下载PDF
生态安全与治理: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嵌入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萍 王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3,共8页
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整体与适应的研究视角出发,在方法论、核心假设、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指出了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存在的生态缺憾。在此基础上,借鉴和汲取现代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用成分,探讨了生态安... 本文从复杂系统理论整体与适应的研究视角出发,在方法论、核心假设、发展目标三个方面指出了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存在的生态缺憾。在此基础上,借鉴和汲取现代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的有用成分,探讨了生态安全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多重致因,搭建起一个生态安全与动态治理的理论框架。笔者指出,以往的生态治理制度之所以未能发挥效能,主要是单维和静态的治理制度是有适用界域和有限效率的,因此,多维度、动态的、相对完整的生态治理制度框架,为提升生态治理制度持续的治理效率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经济学 人类社会 生态安全 生态治理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卿 陈洪昭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22-24,共3页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由生态规律与生态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约束人类经济行为选择方式,使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同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这是由生态规律与生态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但可以通过制度创新,约束人类经济行为选择方式,使经济增长的规模与速度同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相适应。通过技术创新,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人类合理经济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 和谐社会 生态经济规律
下载PDF
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路径选择与价值追求 被引量:57
11
作者 唐亚林 周昊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38,共10页
现代化是一个多面向的变迁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必然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相继开启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以“资本占有”为主导逻辑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发展共... 现代化是一个多面向的变迁过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化的必然选择。在全世界范围内,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相继开启了各自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以“资本占有”为主导逻辑的现代化发展理念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发展共享”为主导的逻辑取向。历经了“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中国的现代化理论逐渐充实,并在新时期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和组织现代化等六个方面齐头并进,其落脚点在于实现人与社会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均衡而协调的发展的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西方异化的现代化道路与失衡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已经弊端频现的当下,为渴望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开拓出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的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形成过程及系统论证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家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2,共6页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著作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孕育、形成和逐步臻于完善的过程;通过考察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为什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通过考察马克思晚年《古代社会史笔记》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不仅适用于阶级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无阶级社会以及从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变时期;通过考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有关论述,说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适用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市民社会 交往形式 国家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人性解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小年 张敏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4-86,共3页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知识的和谐。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当代经济学知识进行扫描,找到其不和谐之处并尝试以人的辩证的利益假设作为和谐经济知识建构的基础,提出了经济生活的利益相容论、经济成长的知识自由论、经济主体的理性利益论和经济...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知识的和谐。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当代经济学知识进行扫描,找到其不和谐之处并尝试以人的辩证的利益假设作为和谐经济知识建构的基础,提出了经济生活的利益相容论、经济成长的知识自由论、经济主体的理性利益论和经济运行的文化决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理论 人性
下载PDF
论大陆新武侠的智性传承与超越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爱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6-149,共4页
“大陆新武侠”的许多作品体现出某些新的智性内质。在江湖的打造上,它们表现出与现实无涉和政治化两种取向。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它们中的一些坚持了对英雄的赞美,另一些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陋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 “大陆新武侠”的许多作品体现出某些新的智性内质。在江湖的打造上,它们表现出与现实无涉和政治化两种取向。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它们中的一些坚持了对英雄的赞美,另一些深刻剖析了人性的丑陋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们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也带来了新的内容,表现出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新武侠 智性 江湖 人性 形式
下载PDF
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玉兰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510,共5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济新闻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应该在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对人文关怀作出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济新闻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应该在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对人文关怀作出新的追求:站在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关注人的精神伦理道德,在传播经济信息过程中把经济活动向人性化的层面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经济新闻 人文关怀
下载PDF
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与居民体育价值观特征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晓华 许慧玲 古雅芬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6-21,共6页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对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的不同个人受经济环境和状况的影响,在体育价值观取向上的不同反映进行深入分析;又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视角,剖析了体育特有功能与提高国民体质和发展医疗保健事业的关...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出发,对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珠三角的不同个人受经济环境和状况的影响,在体育价值观取向上的不同反映进行深入分析;又从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视角,剖析了体育特有功能与提高国民体质和发展医疗保健事业的关系;探索了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体育价值观取向在数量上所表现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指标 体育价值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的精神活动需要 现代人生活必需
下载PDF
城市边缘属性成因及空间形态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雷 朱丽平 王卡 《华中建筑》 2003年第1期67-68,75,共3页
参照文化现象研究领域中“主流”和“边缘”的界定,提出城市的“主流属性”和“边缘属性”的概念,并分析城市边缘属性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及其空间形态的主要特征,以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起借鉴作用。
关键词 城市边缘 属性 成因 特征 界定 空间形态 借鉴作用 城市规划
下载PDF
“村改居”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何建宁 贾涵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15,共7页
社会融入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而经济活动是社会行动的首要活动。根据对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持续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考量"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身特征、经济资... 社会融入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而经济活动是社会行动的首要活动。根据对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持续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考量"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身特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4个方面分析"村改居"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年龄、性别等自身条件无关,经济资本中分红、房租等可替代收入变量和人力资本中高层次职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交往能力和政策制度变量在各自的类别模型中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未能进入最终模型;就业收入、文化程度和一技之长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因此,"村改居"群体提高就业收入和文化程度以及拥有一技之长,均有助于其城市社会融入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改居”群体 城市社会融入 经济资本 人力资本 就业收入 文化程度 劳动技能 社会支持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
下载PDF
人类权利行为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姜军松 梁志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25,共8页
利益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基本态势和政治经济系统的深层结构。产权即权利问题,社会权利结构与利益结构具有同构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即社会权利结构的转型。市场和企业同是权利交易的场所,权力和权利的争斗属于权利者之间的交易,权... 利益竞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初动力、基本态势和政治经济系统的深层结构。产权即权利问题,社会权利结构与利益结构具有同构性质,社会制度变迁即社会权利结构的转型。市场和企业同是权利交易的场所,权力和权利的争斗属于权利者之间的交易,权力交易是权利交易的变异形态。制度是权利运行模式,决定制度背后的因素是权利行为能力。企业和国家制度演进性质即为权利结构变动,非对等权利行为能力是其演进的内在逻辑动力。权利制度决定经济绩效,权利均衡决定于资源禀赋结构的平衡,任何组织的分散而均衡性权利结构变动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适应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 权利交易 经济效率 制度经济分析
下载PDF
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性基础 被引量:2
20
作者 卢映西 王大顺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22,共6页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 马克思主义为揭示人性的本质提供了真正科学的方法。劳动使人类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并使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自我意识和成就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需要的层次不断提升,行为动机呈现多向性,为利他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会转化为现实性,并且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制度中呈现出不可替代的必要性。2008年开始爆发的西方经济危机再次证明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利己会导致利他的"和谐社会"不可持续,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分析经济学的人性基础以实现对经济学理论的重构,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己 利他 人性 自我意识 社会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