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 member inversion of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ynam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被引量:7
1
作者 ZHANG XiaoDong JI Yang +3 位作者 YANG ZuoSheng WANG ZhongBo LIU DongSheng JIA PeiMe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Four end members were invert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 data from the South Yellow Sea by using the end member(EM) model.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hydrodynamic meanings of each EM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 Four end members were invert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grain size data from the South Yellow Sea by using the end member(EM) model.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hydrodynamic meanings of each EM we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frequency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EMs. EM1 and EM2 reflect the dynamic transport and sorting processes of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 and EM3 and EM4 reflect the modification of relic sand. The ocean front mainly affected transport of relatively coarse terrigenous sediment in the South Yellow Sea, and the fine terrigenous sediments were generally unaffected by the ocean front. Fine sediment could pass through the ocean front and deposit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under weak tidal condition to form most part of the Central Yellow Sea Mud(CYSM). The CYSM extended toward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The sediment 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CYSM mainly consisted of sediment from the Yellow River(Huanghe) in the northwest, and the sediment in the southwest part of CYSM mainly consisted of Subei coastal sediments from both the Yangtze River(Changjiang) and the Yellow River.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ediment grain size analysis, the EM model can determine the EMs and provide better explanations of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and dynamic region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 Yellow sea SEDIMENT Grain size end member model Ocean front
原文传递
End-Member Selection in Two-Component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2
作者 Samuel Bansah Jonathan Quaye-Ballard +2 位作者 Samuel Andam-Akorful Edward Bam Geophrey K. Anorn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tracers and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end-members for the IHS process. In a two-component IHS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al isotopes tracers, δ18O and (or) δ2H, is regarded as the simplest method. We undertook an IHS study within a nested system of eight Prairie watersheds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Manitoba, Canada. The work evaluated about 17,000 results eman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potential tracers (δ18O and δ2H) and eight each of potential “old” and “new” water end-members in a two-component IHS process. The outcome showed occurrences of many mathematically possible but hydrologically unacceptable IH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was particularly predominant within relatively larger perennial sub-catchments of the watersh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ter-site sub-catchment isotopic end-member transferability is possible within watersheds of similar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 suggest that a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ments be considered in IHS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in the selection of tracers and end-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RAPH Separation Oxygen-18 DEUTERIUM Stable isOTOPES end-Member Definitions Canadian prairieS
下载PDF
Coevality of the sea-level fall and main mass extinction in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 in Xiushui, Jiangxi Province, southern China 被引量:4
3
作者 Ya-Sheng Wu Xiao-Hong Yuan +1 位作者 Hong-Xia Jiang Li-Jing Liu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2014年第3期309-322,共14页
A continuous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section has been found and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Xiushui,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large sealevel fall has been found in the horizon of 0.8 m... A continuous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 section has been found and studi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Xiushui,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large sealevel fall has been found in the horizon of 0.8 m below the PTB, from the beginning of Hindeodus changxingensis zone (correlatable to Hindeodus typicalis Zone of the Meishan section). Sedimentary record indicates that the sea level kept at Iowstand, or occasionally rose slowly during the whole Hindeodus parvus zone, except another substantial sea-level fall in early H. parvus zone. It began a quick ri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Isarcicella staeschei zone, kept rising for the whole/, staeschei zone, and probably caused the stagnation of sea water. The first severe change in the biota, marked by the sudden disappearance of all steno- tropic organisms such as fusulinids and dasycladacians, happene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irst sea-level fall, and is regarded as the first and main episode of the end-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this area. A microbe-dominated biota followed the first extinction, and spanned the late H. changxingensis zone and the whole H. parvus zone. All the microbes and some other eurytropic organisms including gastropods and ostracods disappeared at the end of the H. parvus zone, and the following biota in the/. staeschei zone is very simple. The coevality of the main sea-level fall and the main extinction episode might be causal: both of them might be caused by a drastic climatic coo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level fall mass extinction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end-PERMIAN climatic cooling South China
原文传递
杭嘉湖平原ZK3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气候-海平面响应
4
作者 江志霖 毛龙江 +6 位作者 王婷 邹春辉 赵成双苹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 莫多闻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306-316,341,共12页
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 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示各端元组分对区域全新世气候-海平面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EM1(16.4 μm)主要为洪泛沉积物,EM2(35.3 μm)主要为湖相沉积物,EM3(58.9 μm)则为海相沉积物;(2)杭嘉湖平原8000 a BP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约8000—6200 a BP,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上升并趋于稳定,区域内同时受到海洋和陆源输入影响,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约6200—4800 a BP,气候趋于干凉化,陆地面积扩大,沉积环境转变为河流为主的洪泛沉积;至4800—3100 a BP,气候回暖,海平面略有回升,发育为湖相沉积;3100—140 a BP,气候趋冷干化,海平面下降,广泛发育为泛滥平原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物源 气候-海平面 杭嘉湖平原
下载PDF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海表流场EOF分析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方芳 蔡颂 +1 位作者 孙鹤泉 张勇三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48,共6页
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 利用17 a的流场资料,分析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海域流场的年际变化特征。通过复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数据的分析,可发现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该海域流场存在对ENSO现象的响应;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对流场流速大小数据的分析,证实该海域流场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同时流速大小异常场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第二模态可反映黑潮流轴大弯曲现象,北太平洋涛动信号也在第一和第三模态中有所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末端与黑潮延伸体 海表流场 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下载PDF
游历视角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的三重书写
6
作者 张振 《民族艺林》 2024年第3期116-125,共10页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尔冬升执导,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导演通过主人公的游历视角进行叙事,以多元时空再现的形式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演绎,并通过新的视听样式与精细化电影工业创作自觉地赓续中国电影的本体探... 《海的尽头是草原》由尔冬升执导,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导演通过主人公的游历视角进行叙事,以多元时空再现的形式对这一故事进行了创造性演绎,并通过新的视听样式与精细化电影工业创作自觉地赓续中国电影的本体探索,从而在新的影像结构中书写祖国的壮美河山,构筑了集体性风景认同。在寻亲之旅中完成了主人公心灵创伤的弥合、内心遗憾的填补,颇为成功地在影像中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的尽头是草原》 游历视角 风景发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跨海桥梁圆端形基础波流力缩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文望青 毕昕宇 +1 位作者 韩嘉怡 祝兵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84,共7页
为研究跨海桥梁圆端形基础在波流力作用下的缩尺效应,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圆端形基础为背景,通过流体计算软件Flow-3D模拟数值水槽,建立6种缩尺比(1∶1,1∶15,1∶25,1∶50,1∶75,1∶100)圆端形基础数值模型,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雷... 为研究跨海桥梁圆端形基础在波流力作用下的缩尺效应,以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圆端形基础为背景,通过流体计算软件Flow-3D模拟数值水槽,建立6种缩尺比(1∶1,1∶15,1∶25,1∶50,1∶75,1∶100)圆端形基础数值模型,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雷诺平均方程以及VOF自由液面捕捉法,计算各数值模型所受波流力及其周边水力特性并对比分析,并将1∶1的圆端形基础数值模型所受波流力与规范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在波流作用下,圆端形基础周围会出现流速集中现象,缩尺比减小该现象不再明显,但周围流速分布特点大致相同;对于圆端形基础受到的水平波流力,1∶1模型结果小于缩尺模型结果,综合考虑峰值与谷值缩尺模型结果,建议在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试验研究中采用1∶25缩尺比;依据现有规范用等效的圆形或矩形估算圆端形结构所受水平波流力,为1∶1圆端形结构数值模拟结果的1.60~1.77倍和1.49~1.70倍,据此进行设计仍可保证结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桥梁 圆端形基础 缩尺比 数值模型 缩尺效应 波流力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3-Tiny的端到端海参自吸捕方法研究
8
作者 周丽芹 郭太远 +4 位作者 姜迁里 孙伟成 李栋 宋大雷 孙洪秀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5-120,共6页
针对海参智能化采捕中目标检测任务和吸捕任务难以结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以目标为中心的端到端海参机器人自主吸捕方法,该方法在YOLOv3-tiny的框架基础上将特征提取网络增强以进行目标检测,使用K-means方法对海参数... 针对海参智能化采捕中目标检测任务和吸捕任务难以结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和以目标为中心的端到端海参机器人自主吸捕方法,该方法在YOLOv3-tiny的框架基础上将特征提取网络增强以进行目标检测,使用K-means方法对海参数据集边界框尺寸进行重新聚类,在保证实时检测的基础上提高了吸捕视角下海参的检测精度。该方法将摄像机采集到的图像输入至海参采捕机器人,并输出机器人的吸捕控制指令,实现了海参的自主吸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到端 海参自主吸捕 YOLOv3-tiny K-MEANS聚类 实时检测
下载PDF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再析
9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变化也有同等的重要性,可形成海湾充填三角洲、远端泥、陆架边缘三角洲这样的端元形态。沉积物重力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融合以上各个因素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形态谱系,有助于过程-产物关系的建立。需进一步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①地层层序中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标志,以区分水下三角洲、远端泥,确定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归属;②三角洲体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沉积记录完整性之间的关系;③三角洲演化的终极形态、规模与沉积物收支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入海通量 端元分类图 水下三角洲 远端泥 陆架边缘三角洲 海面变化 沉积记录
下载PDF
末次冰盛期以来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的海冰变化
10
作者 姜雪蛟 王昆山 +6 位作者 董智 邹建军 刘季花 李贞 Sergey Gorbarenko Alexander Bosin 石学法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共13页
本文通过高分辨率粒度分析,研究了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LV87-54-1岩芯记录的海冰活动历史。利用AnalySize程序对粒度数据进行端元分析,提取了3个端元,并将EM3作为海冰指标。EM3含量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以活动性海... 本文通过高分辨率粒度分析,研究了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LV87-54-1岩芯记录的海冰活动历史。利用AnalySize程序对粒度数据进行端元分析,提取了3个端元,并将EM3作为海冰指标。EM3含量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以来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以活动性海冰覆盖为主。末次冰盛期和海因里希冰阶1期(HS 1)时EM3含量最高,指示海冰活动强烈。冰期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冷与北极涛动负相位是导致海冰大规模扩张的主要控制机制,东亚夏季风减弱与黑龙江入海径流量的减少促使鄂霍次克海生成更多的海冰。自波令-阿勒罗德间冰阶开始以来,鄂霍次克海北部陆架海冰生成急剧减少,在新仙女木时期海冰曾出现微弱峰值,随后又快速下降。自全新世以来,受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暖、秋季太阳辐射量升高、北极涛动正相位和东亚夏季风的增强共同影响,EM3含量一直稳定在较低水平,鄂霍次克海海冰的生成受到明显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筏碎屑 粒度分析 端元分析 海冰变化 鄂霍次克海
下载PDF
中全新世晚期以来南极宇航员海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和Sr-Nd同位素特征及物源意义
11
作者 张泳聪 胡良明 +7 位作者 孙曦 韩喜彬 龙飞江 武文栋 向波 王逸卓 葛倩 边叶萍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6,共13页
开展海洋沉积物物源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搬运机理与区域及全球物质循环的过程。通过对南极宇航员海ANT36-C4-05岩芯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开展了沉积物物源研究,结果显示ANT36-C4-05岩芯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 开展海洋沉积物物源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搬运机理与区域及全球物质循环的过程。通过对南极宇航员海ANT36-C4-05岩芯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的测试分析开展了沉积物物源研究,结果显示ANT36-C4-05岩芯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平均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87Sr/86Sr平均值相对偏高,εNd(0)平均值明显偏负。沉积物的稀土元素及Sr-Nd同位素特征指示中全新世晚期以来,宇航员海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东南极普里兹湾周边陆地及恩德比地一带的高级变质岩,这些碎屑物质一方面在冰-海作用下进入宇航员海,其中南极沿岸流与南极陆坡流在其运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其还可能依靠发源于南极内陆高原的下降风完成从源区到研究区的输送过程。物源端元混合模型的结果表明,岩芯沉积物绝大部分(大于70%)来自于普里兹湾地区的变质岩,来自恩德比地物质的贡献相对较少。两个源区对宇航员海沉积物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地区之间冰川、洋流及风力的差异有关:与恩德比地相比,中山站一带的冰川规模较大,运动速度较快,其对基岩的侵蚀与搬运能力更强;发源于普里兹湾底层的南极底层水可能在普里兹湾-宇航员海的物质输送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普里兹湾地区是南极下降风较为强盛的地区之一,它可以将更多的风化碎屑吹向下风向的宇航员海。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宇航员海ANT36-C4-05岩芯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普里兹湾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 SR-ND同位素 宇航员海 粉尘 物源端元
下载PDF
东海区拖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黄洪亮 王明彦 +2 位作者 徐宝生 张勋 汤振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7,共6页
通过东海区拖网网囊网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选择性试验,对拖网最适网囊网目尺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45 mm,小黄鱼和带鱼的逃逸率均较低,渔获中兼捕大量当年生经济幼鱼;2.网囊网目54 mm,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尚小于其优势... 通过东海区拖网网囊网目对带鱼和小黄鱼的选择性试验,对拖网最适网囊网目尺寸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网囊网目45 mm,小黄鱼和带鱼的逃逸率均较低,渔获中兼捕大量当年生经济幼鱼;2.网囊网目54 mm,小黄鱼的50%选择体长尚小于其优势体长组范围,带鱼的50%选择体长已部分进入其优势体长组范围;3.网囊网目65mm,选择体长范围与选择鱼种的优势体长组范围基本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目前东海区最理想的拖网网囊网目不小于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囊网目 选择性 拖网 东海
下载PDF
江西修水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海平面下降的岩石学证据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亚生 YANG Wan +1 位作者 姜红霞 范嘉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039-3046,共8页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 在江西修水四都镇东岭村发现了一个连续的、出露完好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剖面。在剖面中有一段厚约2.1m 的地层具有指示海平面下降的岩石组构。这段地层的底部为红色的碳酸盐颗粒岩。红色是颗粒表面的红色铁染,成分为褐铁矿,是出露地表风化形成的。这层红色颗粒岩之上有约2.0 m 的去白云石化灰岩,其中保留了原来粉晶白云石的晶形。去白云石化作用是白云岩受淡水影响而发生的,指示海平面下降事件。这段地层之上是厚1m 的颗粒岩和灰泥岩,代表浅水潮下环境。其上是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这段地层之下的地层中生物丰富多样,并且有复(蜒)、钙藻等大绝灭前的生物。这段地层及其以上的地层中生物种类很少,(蜓)、钙藻等已经消失,表明集群绝灭事件开始于这段地层之下,生物大绝灭的发生与海平面下降事件的发生是基本同时的。由此认为,可能是海平面下降有关的环境剧变事件引发了二叠纪末的集群绝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二叠纪末 集群绝灭 海平面下降 去白云石化
下载PDF
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长兴组顶部古剥蚀面的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杜永灯 张磊 +1 位作者 王伟洁 冯庆来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03-508,共6页
通过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的研究,发现其长兴组顶部存在清晰古风化壳残积物,本文描述了该古风化壳的沉积特征。精细的牙形石古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古风化壳代表的平行不整合面位于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的底部,其层位相... 通过浙江湖州黄芝山剖面的研究,发现其长兴组顶部存在清晰古风化壳残积物,本文描述了该古风化壳的沉积特征。精细的牙形石古生物地层学研究表明,该古风化壳代表的平行不整合面位于Clarkina 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的底部,其层位相当于浙江煤山D剖面的25层底部,与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灭绝主灭绝期层位基本一致。所以深入研究该古风化壳对探讨二叠纪末海平面变化和生物集群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 风化壳 海平面变化 牙形石生物地层带 浙江
下载PDF
大渤海区海水入侵态势与防治构想 被引量:24
15
作者 盛学斌 戴昭华 杨明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18-426,共9页
本文主要研究大渤海区海水入侵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大渤海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天津4省市沿海区,70年代出现海水入侵后,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十分严重,结果使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工农业发展受阻,... 本文主要研究大渤海区海水入侵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大渤海区的山东、河北、辽宁、天津4省市沿海区,70年代出现海水入侵后,发展速度相当快,且十分严重,结果使该地区土地生产力下降,工农业发展受阻,表生景观退化。仅莱州市70年代末,海水入侵向内陆推移的速度为每年46m,而到80年代末则增加到404m,10a扩大约8倍。鉴于此,应采取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入侵 沿海地区 生态环境影响 防治构想
下载PDF
浮动端面密封的应用与性能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孙健 迟可伟 +1 位作者 冯茂林 张文明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7,共4页
基于接触面的罚函数单元法对浮动端面密封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了相关参数变化对其性能产生影响,并根据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指导实际使用中的设计。同时,证明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 浮动端面密封 非线性有限元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沉积气候信息的端元分析模型反演 被引量:29
17
作者 张晓东 许淑梅 +1 位作者 翟世奎 张怀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32,共8页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取得的30号柱样的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3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已有研究结果,认为3个端元可能为现代陆源细颗粒物质(EM1)、现代陆源粗颗粒物质(EM2)和风暴... 应用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取得的30号柱样的高分辨率粒度数据序列进行了反演,分离出3个端元,根据端元的频率分布特征和已有研究结果,认为3个端元可能为现代陆源细颗粒物质(EM1)、现代陆源粗颗粒物质(EM2)和风暴带来的残留沉积区再悬浮物质(EM3),并对本区域的水动力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分离出的端元EM1和EM2的比值EM2/(EM1+EM2)序列可以反映东海沿岸流强度的历史变化,进而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和中国温度波动的历史。该序列与观测到的近百年来东亚冬季风强度记录、竺可桢的中国温度波动曲线以及葛全胜的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得出的气候指标序列在竺可桢给出的公元600—1100年高温期间的780—920年出现了一个极小值区,为许多作者推测的公元780—920年出现一个短暂的冷期提供了佐证;另外该序列近百年来变化幅度明显,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模型 东亚冬季风 中国温度变化 东海内陆架
下载PDF
21世纪末珠江口深圳最高潮位重现期值预估 被引量:3
18
作者 聂宇华 汤超莲 程泽梅 《热带地理》 2016年第6期901-905,共5页
采用P-Ⅲ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1965―2014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10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31 m,5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1965―2011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 采用P-Ⅲ适线拟合法分析赤湾验潮站建站以来的潮位资料,得出该站1965―2014年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其中10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31 m,50 a一遇最高潮位为2.18 m。通过插值法分析1965―2011年赤湾站与北角/鰂鱼涌站的年最高潮位,得出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据此后报出赤湾站近百年来2次最高潮位为1962年2.7 m和1937年2.34 m。。根据IPCC AR5中的RCP2.6方案,预估了21世纪末(2081―2100年)赤湾最高潮位的重现期:100 a最高潮位在全球海平面上升0.24 m的情况下为2.55 m,在全球海平面上升0.40 m的情况下为2.71m。并讨论了围海造地导致伶仃洋潮位上升率降低以及0814号台风"黑格比"对赤湾站增水的影响:赤湾北面西乡沿海地势特别低,当潮位≥1.40 m(珠基起算)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也就是说,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将加大该区海水倒灌频率。通过分析台风过境时该站的潮位观测资料,得出0814号台风"黑格比"经过珠江口时赤湾站的最高潮位为增水1.46 m。最后,重新修订了赤湾站最高潮位的重现期值,这不但能够提高该区域防台水位设计的准确性,还能为该海域的风暴潮预警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高潮位 重现期 深圳 21世纪末
下载PDF
南海区拖网方目网囊选择性试验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吝 张旭丰 谭永光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44-51,共8页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 ,于 2 0 0 0年 1 1月 2 5日~ 1 2月 2 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 36~ 70m拖网渔场 ,对 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目网囊进行了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 ,获得了蓝圆鱼参(Decapte... 为了科学地确定南海区拖网网囊的结构和适宜网目尺寸 ,于 2 0 0 0年 1 1月 2 5日~ 1 2月 2 0日在南海北部珠江口以外海域水深 36~ 70m拖网渔场 ,对 4种不同网目尺寸的方目网囊进行了网囊套网式捕鱼选择性试验 ,获得了蓝圆鱼参(Decapterusmaruadsi)、多齿蛇鲻 (Sauridatumbil)、条尾绯鲤 (Upeneusbensa si)等 3种主要鱼种的选择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 :4种方目网囊的数量平均逃逸率均高于重量平均逃逸率 ;网囊渔获的优势体长总是大于套网渔获的优势体长 ;蓝 鱼参、多齿蛇鲻、条尾绯鲤之类的圆体鱼类比扁体鱼类更易于逃出方目网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网 方目网囊 网目选择性 南海区 渔获能力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杰 李湘瑞 应俊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3-296,共14页
应用NOAA提供的1950~2008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大西洋三极模(ATM)指数,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凝聚小波分... 应用NOAA提供的1950~2008年月平均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海表温度、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指数和大西洋三极模(ATM)指数,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末前后北半球冬季对流层遥相关的时空演变规律。相关分析、Mann-Kendall分析和凝聚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太平洋—北美(PNA)型、欧亚(EUP)型、西太平洋(WP)型和西大西洋(WA)型四种遥相关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产生较为显著的变化。空间分布的变化既体现在遥相关正、负异常中心的强度上,也体现在正、负异常的范围上;时间演变方面的变化则体现在PNA和WP遥相关指数具有上升趋势,EUP和WA遥相关指数具有一定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影响北半球冬季5种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均有所改变。其中,各大洋上影响EUP遥相关型的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影响WA遥相关型的太平洋海温关键区面积显著缩小,影响EA遥相关型海温关键区在北大西洋中南部改变明显;在16年以上时间尺度上,PDO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PNA、EUP、WP三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ATM变化是造成北半球冬季WA和EA两种遥相关型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70年代末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 时空演变 海表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