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Negotiation between Greenblatt and Jameson on Politics and Poe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1
作者 LI Jin-y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5期808-817,共10页
Stephen Greenblatt who first introduces the term“New Historicism”,for these years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mainstream from the edge of the academic and has influenced many fields fundamentally.For Greenblatt,the re... Stephen Greenblatt who first introduces the term“New Historicism”,for these years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mainstream from the edge of the academic and has influenced many fields fundamentally.For Greenblat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literature,politics and poetics,is the key to the study of Cultural Poetics.Therefore,in the thesis of“Towards a Poetics of Culture”,he debated with Jameson,considering him asalien,and tak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argument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functional distinctions between politics and poetics should be separated.Moreover,he deemed that these two must be adjusted in order to adapt to each other.If we learn from the methodology of New Historicism that focuses on contexts and interpretation patterns,we will find that the divergence of their views can be eventually traced back to the theoretical,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phen Greenblatt Fredric JAMESON politics poetics of culture political UNCONSCIOUS contemporary China
下载PDF
Poetic discours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2
作者 ZHANG Yuanfang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8年第3期74-76,共3页
To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rational thinking, and lacks the poetic thinking.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initiated the poetry teaching, and the poetic id... To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rational thinking, and lacks the poetic thinking. Confucius, the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initiated the poetry teaching, and the poe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prominently reflected in the Confucian ethics. Taking pine, bamboo and jade cultures as an example, they have a special value of the poe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have the poetic discourses and inherit the Confucian traditional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FUCIANISM poetic quality
下载PDF
Thinking glob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3
作者 Ruobing Ji Yu Cheng 《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 2021年第1期23-25,共3页
COVID-19 has brought about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 interspecies problems far from medical areas,which challenges academia to rethink global health.For holism principle,anthropolog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 COVID-19 has brought about 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and interspecies problems far from medical areas,which challenges academia to rethink global health.For holism principle,anthropolog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se health issues,includ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equality,cultural diversity,and cultural adaptations,as well as the study of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These perspectives indicate that unequ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s contribute to health problems when people acknowledge disease and illness mechanisms.Moreover,cultur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are essential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medical solutions.Lastly,as a research method of studying interspecies relationships,multispecies ethnography promotes one health and planetary health from the ultimate perspective of holism.In conclusion,global health is not only a bio-medical concept but also involves political economy,culture,and multispecies factors,for which anthropology proffers inspir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health Medical anthropology HOLISM Political economy of inequality Cultural diversity Cultural adaptation Multispecies ethnography
下载PDF
On Montrose's Perception of New Historicism
4
作者 王峰 《海外英语》 2012年第7X期209-210,217,共3页
Louis Adrian Montrose has addressed literary,historical,and theoretical topics and issues concerned with New Historicism.He elegantly demonstrated how language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shape cultural value;belief,and ... Louis Adrian Montrose has addressed literary,historical,and theoretical topics and issues concerned with New Historicism.He elegantly demonstrated how language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 shape cultural value;belief,and understanding;social distinction and interaction;and political control and contestation,thus significantly shaped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culture.He refuted the oversimplified polarization of language and society of J.Hillis Miller and Edward Pechter's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New Historicism" and stated his own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f New Historicism.From a detailed analysis of his ideas,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weakness in his arguments and advises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to dialectically view the school of New Historic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rose NEW HISTORICISM poetics politics CULTURE
下载PDF
论陈彦小说自然观念之变及其意义
5
作者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 以文学地理论,陈彦数部长篇小说中所敞开的世界,均可归入广义的“秦岭叙述”一并讨论。但作为深具地理、文化和精神意涵的“秦岭”,在不同作品中意义的重心并不相同。《西京故事》中罗天福一家所居之“塔云山”,远离城市,风景优美,且秉有重要的精神意涵,却是主人公可以远望却难以生活于其间的所在。《装台》中叙述之“镇安”乡村之于韩梅的意义亦是如此。其间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颇为鲜明。《主角》视野更为阔大,从宁州到省秦,不独地理空间扩大,秦岭作为人物精神参照的意义更加丰富,也更具文化和精神意涵。至新作《星空与半棵树》,“人事”与“自然”交互影响所敞开之全新可能,已然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思维的窠臼,包含着新时代乡村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内容。从“内在于人间世”到“内在于天地自然”,陈彦自然观念之变,乃是极为复杂的时代和现实议题的重要表征,远非文学观念的调适所能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彦 风景政治 社会主义实践 自然诗学 生态文明观
下载PDF
汉魏易代与高堂隆“切谏”诗学
6
作者 袁济喜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高堂隆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经历了武帝、文帝与明帝三个时期,他秉持儒家人格风操,对当时的政治活动发表了许多看法。尤其是他勇于对魏明帝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行为进行谏阻,利用经学加以说服,光大了儒家诗学的切谏精神,发展了... 高堂隆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要政治人物,经历了武帝、文帝与明帝三个时期,他秉持儒家人格风操,对当时的政治活动发表了许多看法。尤其是他勇于对魏明帝劳民伤财、穷奢极欲的行为进行谏阻,利用经学加以说服,光大了儒家诗学的切谏精神,发展了汉代的诗学,并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堂隆 魏国政治 切谏 诗学
下载PDF
对称与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
7
作者 高健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3,共12页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 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 现代政治抒情诗 诗体 辞赋式对称 楼梯式对称
下载PDF
基于元人种志的高校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构建研究
8
作者 毛隆凤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8-38,共11页
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学科根基和立足之本,实现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性要求之一。采用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34篇有关思政课学理性研究的原始文献加以集成分析,通过识别集成主题和界定集成主题内涵、原始文献的学理性因素析出、研究转... 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学科根基和立足之本,实现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性要求之一。采用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34篇有关思政课学理性研究的原始文献加以集成分析,通过识别集成主题和界定集成主题内涵、原始文献的学理性因素析出、研究转译、展示集成成果等研究程序,旨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学理性内涵基础上,构建思政课学理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特质性指标”和“方法性指标”两类,前者包含“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深刻性”“说服力”6项具体指标,后者包含“释疑性”“推导性”“勘误性”“对话性”“贯通性”5项具体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人种志 高校思政课 学理性 评价指标
下载PDF
论“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
9
作者 张慧燕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2-55,共4页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 对称是诗歌形式建构的重要方式,展现了诗歌在一定诗性规则下进行的对应性变换。“十七年”政治抒情诗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诗体,它的建构与对称密切相联。以对称形式的诗学传统为切入点,结合文化语境,从古代诗学、现代诗学与域外诗学三个维度,挖掘“十七年”政治抒情诗形式建构的诗美法则、建构标准与精神向度,深化读者对于其“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政治抒情诗 对称形式 诗学传统 形式建构
下载PDF
近观与远望: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
10
作者 朱剑飞 《建筑师》 CSSCI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 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和世界的背景下研究一位建筑师?如何在此大背景下研究现当代中国建筑?个体建筑师与整体建筑设计文化呈何种关系?建筑师自身的话语和历史地理大背景下的整体建筑学术判断,又是什么关系?在众多关于张永和的研究的当下,我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本文试图在方法论上思考这些问题。本文以远观和近看的不同焦距,考察并提出研究张永和建筑实践的几个切入点:个体履历在世界地理上的穿梭;路径中的关键节点;1990年代后期关于“基本建筑”的提出的突破和意义;“基本建筑”与“叙事建筑”的内在关联性;三十年来“基本建筑”在实践中的扩充和渐变;张永和建筑实践的“话语”活动及其多重形式;建筑文化和建筑媒体的重要性;以及中美关系和中外关系在研究个体建筑师和整体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履历 节点 国际关系 政治地图 叙事建筑 基本建筑 西格德·莱韦伦茨 砖魂 建筑实践作为话语 建筑文化 建筑展陈 东亚建筑圈 国际空间
下载PDF
民族志书写与民族志诗学——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学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5
11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142,共8页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 在西方20世纪初的民族志理论、20世纪70年代的民族志诗学理论及20世纪末的文学人类学转向研究的综合影响下,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话语理论越来越普遍地被用于概观中国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和文本特征。从“文化书写”层面看,民族志关于远方异地某个民族、地方的田野调查及文化“深描”,民族志诗学对部落的、口头的诗歌进行翻译实验及诗性构建,与少数民族诗人“浸润”于本土、本民族、本文化的民族诗歌创作与转译有着本质的重叠和共通性。考察民族志书写和民族志诗学理论与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及文本的“嵌合”关联,对消减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诗歌创作和文本经验性、感性的民族志和民族志诗学观念,构筑现代汉语诗歌中少数民族诗歌作为一种“文化书写”的诗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志诗学 “文化书写” 文化诗性
下载PDF
人类学本体论:从文化、社会到人性、主观——主体观照——人类学本体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泓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43,共15页
本文通过讨论人类学由社会文化本体到人性本体的研究转向,民族志诗学和政治性所包涵的建构的真实与表述的解构,以及中国“不浪费”的人类学对人类学诗学的实践,阐释了作者关于人类学应基于人性观照的人本研究的主张。
关键词 本质论 本体论 人本 政治与诗学民族志 人类学诗学方法论
下载PDF
查尔斯·伯恩斯坦教授访谈录(英文) 被引量:26
13
作者 聂珍钊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19,共10页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语言诗派的重要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著有30本诗集、3部学术论文集,曾获得众多诗歌大奖和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在访美期间从2006... 查尔斯·伯恩斯坦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语言诗派的重要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著有30本诗集、3部学术论文集,曾获得众多诗歌大奖和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在访美期间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对伯恩斯坦教授进行了访谈。这次访谈广泛讨论了语言诗及其缘起和特征,伯恩斯坦教授的诗歌美学与诗歌技巧,以及他对于语言诗派与其他当代诗派、语言诗与英诗传统、诗歌与政治、诗歌的视觉维度与听觉维度和表演维度、中国诗歌与美国诗歌等各种关系的理解。伯恩斯坦教授认为,语言诗这一名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来指涉一个喧嚣的美国诗歌时期,但它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产物,而是与它们同时发生的运动,并对它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语言派诗人都执着于诗歌创新,致力于从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诗学和美学、表现其对主流诗歌规范和美国政府政策的不认同。作为诗歌理论家,伯恩斯坦教授坚持实用诗学,反对诗歌作为无中介的透明表达。他认为,言语不能用来再现某一特定的世界,相反,言语可以用来更新世界;诗歌是阐释也是错觉,是现实也是幻觉;诗歌决不会脱离政治而存在,相反,它是纯粹的终结、是想象的开始;诗歌的真谛不在于情感而在于感觉,诗歌的功能在于强化审美体验。在访谈中,伯恩斯坦教授还以自己的部分诗歌为例阐述了自己的诗歌技巧和诗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伯恩斯坦 语言诗 美学 政治 诗歌技巧
下载PDF
写文化之争——人类学中的后现代话语及研究转向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黄剑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43,共5页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掀起了一股质疑权威和结构的思潮。在人类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精神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与人类学内部业已存在的理论趋势一拍即合 ,推动形成了 2 0世纪 8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写文化”大论...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掀起了一股质疑权威和结构的思潮。在人类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精神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与人类学内部业已存在的理论趋势一拍即合 ,推动形成了 2 0世纪 8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写文化”大论争。探讨人类学在“写文化”论争后所能扮演的理论和实践角色。其理论基调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的阐释和质疑 ,对整体论的质疑甚至抛弃的影响更是致命的。这种怀疑和批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写文化 文化撰写 表述的政治 实验民族志 解构
下载PDF
城邦卫士与性情净化——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的肃剧定义试解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小枫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3-8,共6页
对肃剧(悲剧)所下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最具争议、难释读的段落。其实,识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最大障碍是现代西方学术自己设置的,现代西方学者把《论诗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以为亚里士多德谈的是如今意义上的戏剧理... 对肃剧(悲剧)所下的定义,是亚里士多德《论诗术》中最具争议、难释读的段落。其实,识读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最大障碍是现代西方学术自己设置的,现代西方学者把《论诗术》视为现代意义上的文艺理论,以为亚里士多德谈的是如今意义上的戏剧理论问题。论题从字义疏证入手识读肃剧定义,通过对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修辞术》尤其是柏拉图的《王制》,展示亚里士多德肃剧定义的政治哲学意涵:肃剧情感净化含义指向的是治邦者(政治家)的性情陶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 性情 政治哲学
下载PDF
构筑诗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被引量:12
16
作者 龚莉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5-99,共5页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德育"与"美育"同频共振,将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和美学教育、诗意课堂融合在一起。寓美于德,寓德于美,德美交融,相得益彰。中国儒家美学对"美"和"善"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深刻的阐述,认为"美"和"善"可以统一。西方哲学在理解"美"和"善"之间,有着从哲学的遮蔽到美学回归的历程。"思和诗"融合为一体,互补和谐,话语搭建出了中西方美育和德育之间的桥梁,"德育—诗性语言—美育"形成了以诗意话语表述为中心,以潜移默化的生活视角为方式,以德育提升为目的互为辅助的形成途径,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诗意 话语表达
下载PDF
论巴莫曲布嫫诗歌的民族志书写及其审美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迎春 覃才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155-161,共7页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她的民族志审美、文化'深描'及诗性... 巴莫曲布嫫在民俗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同时也极具诗人影响。她的民族志写作充满民族情感,诗歌创作呈现复杂的女性意识。巴莫曲布嫫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与彝族的地域、文化以及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她的民族志审美、文化'深描'及诗性道说,'复合'地呈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女性诗人在文化书写上的异质性追求与探索精神,也进一步确认出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作为一种民族志写作所具有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 巴莫曲布嫫 民族志 文化书写 诗学价值
下载PDF
对“朦胧诗论争”中艾青立场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登科 李胜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4-170,共7页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前后立场的改变,呈现出丰富的意味:有政治意识的影响,有随个人身份地位提升而来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有对诗坛话语权的争夺,有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也有人事方面的误会。通过对艾青立场的审视,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背景"归来"的两代人在新时期所发生的摩擦,在生动的细节之中去读懂历史,进而思索如何走出民族的"世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青 朦胧诗论争 诗学理念 政治意识
下载PDF
谐剧与政体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三章中的题外话试解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小枫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共5页
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三章中有一段著名的"题外话",西方古典学界公认,这是《论诗术》中最难释读的段落之一。通过解析这个段落,文章试图表明,亚里士多德《论诗术》讨论的不是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而是政治哲学问题。这段&qu... 亚里士多德《论诗术》第三章中有一段著名的"题外话",西方古典学界公认,这是《论诗术》中最难释读的段落之一。通过解析这个段落,文章试图表明,亚里士多德《论诗术》讨论的不是文艺理论或美学问题,而是政治哲学问题。这段"题外话"以戏说的方式暗示:作诗有德性高低之分,因为政体有德性高低之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诗学 谐剧 肃剧 民主政体
下载PDF
操控论三要素对晚清小说翻译政治功利性的阐释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从操控派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弥补本土诗学作用的不足,借此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展开了,并得到了当权者与出... 本文从操控派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这三个角度出发,阐释了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政治功利性。在晚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为了弥补本土诗学作用的不足,借此改变落后的意识形态,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展开了,并得到了当权者与出版机构等赞助人强有力的倡导与支持,去完成启蒙民众,救亡图存的政治使命,翻译活动被赋予了极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是翻译选材与策略选取的轴心。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文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晚清小说翻译活动的评价应充分考虑到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发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操控论 意识形态 诗学 赞助人 政治功利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