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ming’s Yixue and His Xinxue
1
作者 LIAO Yiming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23年第4期174-182,共9页
Yangming’s Yixue had been developed several times in his life since originated in Longchang.Yangming’s Yixue and his Xinxue are both sides of the same corn.The Yangming’s Yixu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 Yangming’s Yixue had been developed several times in his life since originated in Longchang.Yangming’s Yixue and his Xinxue are both sides of the same corn.The Yangming’s Yixu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two periods.There were the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of Yangming’s Yixue,which is intended to explain the principles of Yi Zhuan(《易传》)with the theory of Xinxue.The finish of Yangming’s Yixue was a second stage in Yangming’s later yea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and content,there are differenc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between Yangming’s early and middle period and his later years.In the first stage of Yangming’s study,the“Virtuousness”(贞)in Book of Changes is the principle and nature in university.In the later period,Yangming had not focused on interpreting the“Yi Zhuan”,but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ZhouYi’s(《周易》)principles to supplemen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opositions of Xinxue.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gming’s Yixue and his Xinxue by dividing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angming’s Yixue firstly.Then by focusing on the influence of Yangming’s later years’Yixue on his Xinxue,we can observe the relation between his Yixue and Xinx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ming’s Yixue Conscience is Yi nothing kind outside the mind the four-sentence teaching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横渠至阳明“四句教”的发展逻辑
2
作者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 基于“四句教”相关研究,探讨了“四句教”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3个问题:(1)儒家“四句教”概念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2)横渠“四句教”与阳明“四句教”的异同,(3)体现在儒家“四句教”中的自宋至明儒家思想主客关系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力图理出一条儒家的理学思想和心学思想的主客关系,在其发展完善过程中所走的由互含到绝待的逻辑理路。“四句教”是在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特征也有变化;从北宋理学到明代心学,“四句教”从“心”“物”对待的积极有为和人格担当转为“心”“物”绝待的“致良知”与“至善”的统一,在逻辑理路上,“四句教”走完了主客关系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如果仅使用二分法的形式逻辑来讨论王阳明具有佛教逻辑本质的心物一体“四句教”,则难以触及其借佛扬儒、合佛于儒的哲学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张载 “四句教” 儒家思想
下载PDF
“王学”视阈中伪善成因探析
3
作者 纪望书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2-90,共9页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 “王学”以“止于至善”为价值追求,通过“致良知”的道德践履以成德成圣,在“格致诚正修”的“尊德性”与“道问学”中,蕴含着“伪善”的对治之法,也揭示出“伪善”的成因机理。根据“王学”“一则诚,二则伪”的观点,从知志之辨、知行之辨、觉愿之辨、义利之辨、公私之辨五个维度,可探析伪善是割裂知志、知行、觉愿、义利、公私等内在统一而致的恶,亦证其德性与德行的分离是致良知工夫不切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学 伪善 致良知 成因
下载PDF
阳明心学、佛学对明中后期科举考试的影响——以袁黄所纂举业用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献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5-62,共8页
明代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阳明心学、佛学和老庄以及其他各种思想开始向科举渗透,其中对科举考试影响最大者当属阳明心学和佛学,这一趋向从袁黄所纂举业用... 明代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日趋多元化,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动摇,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阳明心学、佛学和老庄以及其他各种思想开始向科举渗透,其中对科举考试影响最大者当属阳明心学和佛学,这一趋向从袁黄所纂举业用书中可以得到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佛学 科举考试 袁黄
下载PDF
归太虚而成圣人——大盐中斋的太虚境界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燕 潘畅和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12,共4页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太虚 致良知
下载PDF
论王阳明心学对道教的融合 被引量:4
6
作者 何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6年第1期94-97,143,共5页
王阳明对道教持扬弃态度。他否定道教弃人伦绝世务的宗旨,但肯定其养生术和心性论等思辩。他的心学融摄了道教的道本论、心本论、恬淡无滞的境界论及内外兼修的工夫论。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融会 道教
下载PDF
阳明四句教古今诠释评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贾庆军 李靖 《江汉学术》 2016年第4期97-102,共6页
四句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核心宗旨,对其诠释和论争从其诞生那日起就开始了。对古今四句教之诠释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今思想的变化。古人对四句教的诠释基本是在儒家思想范围内进行的,其宇宙观和道德观大体是一致的,其论争只是停留在... 四句教是阳明良知学说的核心宗旨,对其诠释和论争从其诞生那日起就开始了。对古今四句教之诠释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今思想的变化。古人对四句教的诠释基本是在儒家思想范围内进行的,其宇宙观和道德观大体是一致的,其论争只是停留在表现形式上,即工夫和本体之争。而现代学者的诠释就呈现出了多元趋势,因为人们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学者之诠释大致可分为七类:工夫说、两层说、境界说、机体主义说或宇宙论、否定说、人欲说、认知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四句教”及其道德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吕本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8,共9页
“四句教”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命题,它来源于“天泉证道”。“四句教”结构中的心、意、知、物深受《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影响,不过王阳明从自己的心学立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时至今日,“四句教”思想对于我们的... “四句教”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命题,它来源于“天泉证道”。“四句教”结构中的心、意、知、物深受《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影响,不过王阳明从自己的心学立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时至今日,“四句教”思想对于我们的道德修养理论与实践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道德修养
下载PDF
“知行合一”:复归本体的明觉与能动 被引量:3
9
作者 龚晓康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21-28,共8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乃是基于知行本体而展开。知与行之所以被分为两件工夫,并非道德认知与实践的脱节,而是知行本体为私欲所隔断。而知行本体即是心之良知良能,故“知行合一”的本旨在于“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即:一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乃是基于知行本体而展开。知与行之所以被分为两件工夫,并非道德认知与实践的脱节,而是知行本体为私欲所隔断。而知行本体即是心之良知良能,故“知行合一”的本旨在于“知良能,是良知;能良知,是良能”,即:一切知行活动皆应复归作为知行本体的良知良能。阳明所谓的复归知行本体,并非意味着摒弃意识的认知与身体的行动,而毋宁是说,意识的认知与身体的行动皆应基于心之本体,如此,“行”方具有先天的自明性,“知”方具有本原的能动性。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回答了道德知识的先天来源与道德行为的根本动力问题,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知行本体 阳明学
下载PDF
良知精微之体的喻指与表达——王阳明与王龙溪对《中庸》要义的诠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昭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76,共11页
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 依据《孟子》的“良知”与《大学》的“致知”,阳明学向“致广大”推致;在此之外,《中庸》的“未发之中”“独”亦是重要依据,向“尽精微”深入。如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两者共同撑开阳明学。通过病根喻与钟声喻,王阳明从反与正两方面揭示“未发之中”隐藏的风险与潜在的动能,并在天泉证道中综合之。三十年后,王龙溪发展出北辰喻,此喻保证“未发之中”指向正确(无病根),且无一息之停(动能充足)。由“未发之中”可拓展出良知三面:第一面是作为隐微之体的缄默维度(“未发之中”“隐”),第二面是作为显见之用的显性维度(“已发之和”“费”),第三面是前两面的统合(“独”)。前两面“通一无二”,呼应中国哲学的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结合《中庸》的“费而隐”,良知三面之间多重互动,相互表达,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良知三面可对应无、有、有无之间,但亦有超出。与知识论对接,良知体用两面可分别对应德性之知(知)与知识(识),通过“转识成知”,可实现两者的统合,以知识锻炼德性。能力与动力之知均可归入缄默维度,是良知的深层动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王阳明 王龙溪 良知 未发之中
下载PDF
谈谈阳明学的真精神——兼论刘宗周黄宗羲对阳明学的转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光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阳明学是由王阳明先生所创立,由其弟子后学所继承发展的学说。阳明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说,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分化阶段、转型阶段和开新阶段。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 阳明学是由王阳明先生所创立,由其弟子后学所继承发展的学说。阳明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学说,在其形成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阶段、分化阶段、转型阶段和开新阶段。阳明学的真精神在阳明,而阳明根本精神在"致良知"。阳明学在从明末阳明心学到清代经世实学的转型时期,黄宗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现代,阳明学也不是僵死学问,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实践意义的鲜活文化,应当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真精神 转型时期 黄宗羲 现代价值
下载PDF
王阳明的心学与浙学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国荣 《哲学分析》 CSSCI 2020年第3期54-65,195,共13页
王阳明的心学既是浙学的特定形态,又对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浙学,是指广义的“浙”地之学,这一意义上的浙学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注重理论思考或理论阐发,包含批判的意识,关切现实,具有历史的观念。以上特点在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既是浙学的特定形态,又对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里所说的浙学,是指广义的“浙”地之学,这一意义上的浙学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注重理论思考或理论阐发,包含批判的意识,关切现实,具有历史的观念。以上特点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同样得到了体现。王阳明的“意之所在即是物”说和工夫与本体之辩,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独特的理论建构;其良知说、心即理说从一个比较内在的层面为浙学的独立思考、批判意识提供了某种根据;其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等观念,从不同方面体现了现实的关切;其“五经皆史”说,内含着深层的历史意识。作为浙学的特定形态,王阳明的心学对浙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浙中王门”,而且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表现为对明清之际的浙学,特别是黄宗羲思想的制约。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浙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思想的层面上,黄宗羲多方面地受到心学的影响,王阳明的心学也通过制约黄宗羲的思想而在这一时代的浙学之上留下了多方面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浙学 黄宗羲
下载PDF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海桃 纪卫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30-33,共4页
虽有争议,但王阳明多次提到"实学"的概念,他的心学实属实学。他的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别义利。阳明实学与我们理解的近代实学,以及新实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恰为清理近代实学思潮的流弊和研... 虽有争议,但王阳明多次提到"实学"的概念,他的心学实属实学。他的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别义利。阳明实学与我们理解的近代实学,以及新实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恰为清理近代实学思潮的流弊和研究新实学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实学 心学 知行合一 新实学
下载PDF
浙中王学的兴衰——以钱德洪、王畿关系为主线 被引量:1
14
作者 钱明 《教育文化论坛》 2010年第2期14-23,共10页
在阳明门下,王龙溪的个性明爽颖悟,属于真真切切的随任开放型,钱绪山的性格偏向于拘谨淳厚,属于实实在在的安分保守型。龙溪"之学玄矣",然龙溪的"玄",恰好可衬托出绪山的"实";一"玄"一"实... 在阳明门下,王龙溪的个性明爽颖悟,属于真真切切的随任开放型,钱绪山的性格偏向于拘谨淳厚,属于实实在在的安分保守型。龙溪"之学玄矣",然龙溪的"玄",恰好可衬托出绪山的"实";一"玄"一"实",在王门中可谓相得益彰。比较而言,龙溪注重"存异",绪山看重"归一"。然在后阳明时代,龙溪的影响力逐渐超过绪山,进而使龙溪越来越自信,以至在学问上轻视绪山。钱王关系的不和,对王学尤其是浙中王学的发展与壮大虽不能说是致命的,亦是伤及元气的。浙中王学因绪山、龙溪的传续而兴旺,又因绪山、龙溪的不和而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德洪 王畿 阳明学 王学衰微
下载PDF
阳明心学对当代人心性修炼的现实功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万超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04-106,共3页
阳明心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阳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敛性,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与现代认知科学契... 阳明心学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根脉,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革命,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阳明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敛性,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与现代认知科学契合,不单是人们修行身心的灵丹妙药,也是解决人们基本人生问题的重要法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心性修炼 中华文化 知行合一
下载PDF
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论争之现代诠释 被引量:4
16
作者 汪频高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5期45-51,共7页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大公案,关于阳明四句教及四有四无说的论争一直聚讼纷纭。实际上,四无乃龙溪实持之说,四有则为龙溪虚立之名。天泉证道之后问题发生了转换,不再是四有四无之争,而是以"四无"及"无善无恶"为中心的两层质疑:龙溪四无说是否违背阳明宗旨?阳明"无善无恶"说是否违背儒家正道?依牟宗三之"共法说",阳明、龙溪不但不是"禅",而且还对传统儒学有重大贡献,是儒学义理圆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环节。阳明、龙溪等能突破长期以来的禁忌,发挥这种"无"的智慧,从而将传统儒学推进到义理更为圆熟的新境界。这也是儒家学说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阳明"无善无恶"、龙溪"四无说"的独特创新之处和巨大贡献在于此,而他们备受误会和责难的深层原因亦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王龙溪 天泉证道 四句教 四有四无 无善无恶 牟宗三 共法说
下载PDF
试论儒学与日本的现代化
17
作者 牛建科 武传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8,共6页
儒学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不同派别,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近代以前,儒学为日本迎接西方现代化的挑战,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做了铺垫;进入近代以来,儒学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在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 儒学传入日本之后,形成了不同派别,并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近代以前,儒学为日本迎接西方现代化的挑战,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在理论上和思想上做了铺垫;进入近代以来,儒学以其特有的价值取向,在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朱子学 阳明学 集团本位意识 日本的现代化
下载PDF
社会激荡中的阳明工商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良武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6-19,共4页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中叶以后,经济社会思想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来自各层次要求自由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应运而生。作为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高举反传统大旗,对传统的四民观提出了挑战,积极倡言发展工商业。王学的传播,...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明中叶以后,经济社会思想领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来自各层次要求自由发展工商业的思想应运而生。作为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高举反传统大旗,对传统的四民观提出了挑战,积极倡言发展工商业。王学的传播,催生了晚明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工商思想 经济自由主义 经世主义
下载PDF
日本阳明学独具的事功特色成因探析
19
作者 王海鹰 李燕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8-30,共3页
阳明学在中国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17-18世纪时以其简易直截而为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接受,并与日本的社会历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思想,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功用,其成因主要是由中国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因社... 阳明学在中国兴起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17-18世纪时以其简易直截而为日本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所接受,并与日本的社会历史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思想,发挥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功用,其成因主要是由中国向日本传播的过程中,因社会历史背景及民族文化性格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阳明学 事功特色 成因
下载PDF
求心理合一以自得的儒家圣人之学——青年王阳明的作圣之功述评
20
作者 陈多旭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6期20-26,共7页
以往哲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哲理的层次,而于其重工夫践履的特色则把握不够。本其工夫体验之所得以成说立教,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阳明心学亦不外是。阳明之心学确立于龙场悟道,而龙场之悟则直接源于其青年时期的作圣之功。他... 以往哲学界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哲理的层次,而于其重工夫践履的特色则把握不够。本其工夫体验之所得以成说立教,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阳明心学亦不外是。阳明之心学确立于龙场悟道,而龙场之悟则直接源于其青年时期的作圣之功。他早年以儒家圣人为志向,以究心性命为旨趣,经反复体验探求,终于悟到心与理一、自得的"心学"宗旨及其工夫途径。了解了青年阳明的这一作圣工夫历程,对领会其龙场所悟之道及其整个心学理论之归趣均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圣人志向 心学 工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