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水流域古城镇防御空间营建研究——以宋元明清川陕鄂地区城镇为例
1
作者 胡根根 张卫 卓怡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98,共11页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 中国古代城池结合山水人文自然要素,建立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山水人居防御空间。宋元明清时期汉水江防与川陕鄂防区交相呼应,构建了沿河线性山水人居防御体系。通过对汉水流域城镇防御史进行分期回顾,概述其点线结合、分区设防的选址布局特点,以川陕鄂地区城镇为重点,结合两宋兵书、明清方志城池图等史料,从人居环境安全防御的视角,考证宋元对峙与明清动荡时期汉水流域古城镇的防御格局与空间特征,探究汉水流域山水人居防御环境适应性演变过程,提炼山水人居防御空间营建智慧。这对丰富古代人居环境防御史中地方城市规划经验,推进宋元城池防御空间结构复原,认识明清城墙军事建筑遗产防御空间要素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流域 人居环境 防御空间 川陕鄂地区 城镇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 from 1.15 Ma BP to 278 BC in Hubei Province 被引量:6
2
作者 LI Lan WU Li ZHU Cheng LI Feng MA Chunme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1年第5期909-925,共17页
A total of 1362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in Hubei Province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high land to low land.The number of Paleolithic sites with altit... A total of 1362 archaeological sites from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in Hubei Province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high land to low land.The number of Paleolithic sites with altitude of 50-500 m account for 78% of the whole,while 71%-95% of sites from the Neolithic Age to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mainly distribute at the areas of 0-200 m.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eological sites in this area is affected by two factors.For one thing,the human beings of every period need to choose the first or the second terrace as living sites which are near water source and are easy to withstand flood.Additionally,affecting by the regional tectonic uplift since the Holocene,down cutting of rivers can form new river valley,and lateral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river in stable time of tectonic movement can result in increasing of many new terraces.So,the human beings migrated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errace location,leading to the sites increase gradually in the lower areas of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rts of this province.For other things,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eological sites in this area is affected by the climate condition.The Paleolithic sites mostly distribute in the Hanshui River Valley in northeastern Shiyan,southeast of Jinzhou and east of Jinmen,which is because rivers distributed in higher areas in this period.During the Chengbeixi Culture period,the sites are rare in the quondam Paleolithic sites distribution area,but increase obviousl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near the southwest Yichang.The spore-pollen record of Dajiuhu Basin indicates that only 23 Chengbeixi cultural sites may be related to more precipitation and flood during the Holocene wet and hot period.The Daxi Culture,Qujialing Culture and Shijiahe Culture are corresponding to middle and top of the Dajiuhu spore-pollen Zone Ⅳ,during which the climate is in order as a whole and is propitious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e Qujialing Culture period,32 of original 34 Daxi cultural sites disappeared,while 90 sites increase abruptly in the higher highlands in the north of Xiangfan-Jinmen-Xiaogan,which may respect with enlarging of water areas.The Chu Culture period is corresponding to Dajiuhu spore-pollen Zone V,which is in warm and dry Holocene phase,but it seems that the climate condition is still propitious to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and the number of archeological sites increase heavily to 593.In addition,there are the leas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the lake areas of southeast Hubei Province because of low-lying topography with altitude of 0-50 m and the severest fl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bei province the Paleolithic Age to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eological sites river landform pollen recor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原文传递
湖北荆州肖家窝汉墓M1发掘简报
3
作者 王明钦 罗廷 +3 位作者 王家益(绘图) 王莉(绘图) 彭巍(摄影) 李志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共9页
2017年8月,荆州博物馆对湖北省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范围内的肖家窝汉墓M1进行了发掘。该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等遗物,年代大致为西汉早期。墓葬的发掘为荆州地区汉墓的葬制葬俗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关键词 湖北荆州 肖家窝 西汉墓
下载PDF
湖北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发展实践和政策建议
4
作者 陆青 杨霞 +2 位作者 张强 洪慧 赵昭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22,共8页
生态补偿是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探索颇多、特点突出。在首次全面梳理湖北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基础... 生态补偿是改善、维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一种经济手段,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湖北省在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探索颇多、特点突出。在首次全面梳理湖北省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与实践的基础上,对补偿机制的探索历程、实践案例与效益进行研究,分析湖北省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快开展跨省际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建立完善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优化管理协调机制、健全资金保障体系、探索科学考核评估标准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横向生态补偿 政策建议 湖北省 长江流域
下载PDF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54
5
作者 朱诚 钟宜顺 +2 位作者 郑朝贵 马春梅 李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7-242,共16页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 ̄500m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代71% ̄95%的遗址分布于0 ̄200m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 ̄2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相反,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城背溪文化期遗址数只有23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但屈家岭文化时期,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处消失,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处,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 ̄50m的湖群区因地势低洼,洪涝严重,所以成为历代遗址分布最少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旧石器至战国时期 考古遗址 河流地貌 孢粉记录 环境演变
下载PDF
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9
6
作者 周文昌 张维 +2 位作者 胡兴宜 付甜 史玉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5-311,364,共8页
[目的]本研究以湖北省湿地为对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旨在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湿地资源、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支出法等,选择了12项指... [目的]本研究以湖北省湿地为对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旨在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湿地资源、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支出法等,选择了12项指标,评估了2019年度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达1.89×10^(12)元,占2019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0%。12项指标中的价值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气候调节(占58.18%)、调蓄洪水(占16.49%)、淡水产品(占6.24%)、释放氧气(占5.50%)、能源生产(占4.04%)、水资源供给(占3.07%)、固碳(占2.68%)、休闲娱乐(占2.41%)、航运(占1.16%)、水质净化(占0.23%)、原材料生产(占0.003%)和科研教育(占0.001%)。[结论]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淡水产品3项服务价值为主导服务(占服务价值总量的80%),体现了湖北省湿地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属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 长江流域 湖北省
下载PDF
鄂西清江下游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河流演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常宏 金维群 +1 位作者 王世昌 肖尚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9-106,共8页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 随着水利水电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清江流域已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热点,清江的形成与演化也得到了学术界重视。探讨清江的河流演化有助于研究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为当地减灾防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在清江下游多处河段存在以双底谷中谷为代表的古宽谷,它们呈线状连续分布,与现今河道大致平行,是清江下游河道变迁的重要证据。通过古宽谷内的代表性河流阶地年龄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梳理出河流演化过程的时间序列。从清江下游的双底谷中谷和其中的河流阶地的系统调查研究入手,通过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类比法,结合阶地物质光释光年代测试方法,重建了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清江下游大致的河流演化过程,同时提出山地河流演化存在去直取弯、袭夺归并和变换的特点,指出地壳差异隆升是导致河道变迁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河流演化过程的研究探讨岸坡稳定性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下游 鄂西 双底谷中谷 河流阶地 河流演化
下载PDF
2008年湖北省丹江口市观音坪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文娟 曾桂莲 +7 位作者 杨磊 符德明 杨力 黄春国 黄文新 杨海莉 岑东明 段涛涛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5,143-144,共38页
观音坪遗址是鄂西北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周文化和汉代三个时期遗存。从观音坪遗址发掘的情况看,屈家岭文化仍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陶器特征个体较大,鼎足形态较丰富,器盖钮多花边,器物腹部多按鸡... 观音坪遗址是鄂西北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其文化内涵主要包含屈家岭文化、周文化和汉代三个时期遗存。从观音坪遗址发掘的情况看,屈家岭文化仍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陶器特征个体较大,鼎足形态较丰富,器盖钮多花边,器物腹部多按鸡冠状銴,其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特征又有江汉地区文化因素,反映出汉水中上游文化因素与周边文化此消彼长、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一种混融性地域文化特色。西周文化以包制鬲足、瘪裆鬲为特色,较多的保留了中原周文化风格,其文化因素的主体应源于中原周文化,属于周文化范畴,这充分反映出中原周文化对此地有较深的影响。东周时期出现了具有楚文化典型特征的联裆鬲和盂,反映出中原周文化对南方统治势力逐渐减弱,楚文化势力不断增强,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通过本次发掘,进一步了解到观音坪遗址的文化面貌,对研究屈家岭文化的传承、中原周文化南渐以及楚文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丹江口市 观音坪 屈家岭文化 周文化 汉代
下载PDF
鄂西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常宏 章昱 +2 位作者 李景富 谭建民 韩会卿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88-293,共6页
鄂西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文章在清江流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统计归纳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岩溶水系统导致岩溶塌陷(及灾害链);溶蚀扩张... 鄂西清江流域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质灾害较为发育。文章在清江流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统计归纳和工程地质类比等方法,分析清江岩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表现在4个方面:岩溶水系统导致岩溶塌陷(及灾害链);溶蚀扩张和岩溶化诱发加剧滑坡和崩塌,溶蚀风化形成危岩(潜在不稳定斜坡);钙质胶结的存在加强了滑坡崩塌的稳定性;岩溶与地质灾害易混淆,以新塘石林为例强调二者之间需甄别。指出碳酸盐岩区地质灾害调查应加强岩溶孕灾地质背景研究;研究钙质胶结的分布规律与加固效果可应用于滑坡和崩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地质灾害 鄂西 清江
下载PDF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土壤铜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0
作者 马振东 张凌 +4 位作者 蒋敬业 向武 董勇 张丽春 乔胜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6,共6页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的山间谷地、长江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三种地形土壤的系统测定表明:(1)土壤母质是影响土壤全量铜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效态铜总体上受土壤全量铜的制约;在相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土壤pH值是控制铜垂向分布的重要条件之一;中生代含铜花岗闪长岩是长江中游沿江铜矿集区内区域土壤铜污染的主要自然源。(2)矿集区内土壤铜污染主要有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两类土壤污染在土壤全量铜、有效态铜和铜含量垂向分布及土壤pH、R(电导)等理化性质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集区 区域铜土壤背景值 铜污染 长江中游 湖北 中生代
下载PDF
汉江堵河流域地表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顾胜 李思悦 张全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6,共6页
对汉江堵河流域9个点位为期1年的地表水水质理化特性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空间相似性分析以确定空间尺度的分类情况,判别分析识别显著性指标,并以此反映上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 对汉江堵河流域9个点位为期1年的地表水水质理化特性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应用t检验进行水质季节性变化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空间相似性分析以确定空间尺度的分类情况,判别分析识别显著性指标,并以此反映上述空间聚类分析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Cl-、总溶解性固体(TDS)及浊度(Turbidity)3项指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差异性;②温度、pH、NO3-、TP表现为丰水季显著大于枯水季,而SO42-、HCO3-、NH4+、DO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枯水季显著大于丰水季;③空间聚类分析将采样点分为4类;④判别分析体现出良好的指标降维能力,仅需4个指标(NO3-、TDS、SO42-、HCO3-)即可反映整体水质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水质 时空变化 堵河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洪泛沉积物与正常河流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玉芬 李长安 +1 位作者 阎桂林 董雪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39-645,共7页
在地层剖面中 ,洪泛沉积物与正常的河道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非常相似 ,仅靠沉积学特征很难将两者区分 .为了识别古洪灾事件 ,因而从环境磁学角度建立两种沉积物的识别标志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1998年长江洲湾溃口扇及其附... 在地层剖面中 ,洪泛沉积物与正常的河道沉积物的沉积学特征非常相似 ,仅靠沉积学特征很难将两者区分 .为了识别古洪灾事件 ,因而从环境磁学角度建立两种沉积物的识别标志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通过对1998年长江洲湾溃口扇及其附近的长江现代河漫滩沉积物进行磁组构参数测量和对比分析 ,并结合长江下游河漫滩沉积物的磁组构参数特征 ,揭示出长江中游正常河流沉积物与河流溃口沉积物的磁组构参数特征具有明显的不同 ,并且它们与沉积时的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对长江中游地区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的测试及磁化率各向异性量值椭球体形态的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簰洲湾 溃口沉积 正常河流沉积 磁组构参数特征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湖北省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杜耘 蔡述明 +1 位作者 吴胜军 薛怀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3-356,共4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 ,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 .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 ,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但由于调水的影响 ,汉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供给华北地区 ,同时考虑鄂、豫两省汉江唐白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需水要求的战略性工程 .汉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省的粮仓和重要的产业基地 ,是汉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但由于调水的影响 ,汉江丹江口以下的流量及季节性分配将发生变化 ,航运、水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以及城市发展等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直接关系到湖北省在 2 1世纪的持续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 中线工程 汉江 湖北省
下载PDF
湖北地域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传凤 常旭 +2 位作者 孔雪松 李荣 袁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5-238,共4页
根据国内外主要评价方法,结合区域情况在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讨,以长江中游湖北省域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规模性活动,如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与区域环境质量呈负... 根据国内外主要评价方法,结合区域情况在评价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讨,以长江中游湖北省域为案例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人类的规模性活动,如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与区域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另一方面,地貌类型、气候等自然属性的因素又决定着人类生存的状况和活动范围,故是环境变化的诱导因子之一,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质量 评价方法 长江中游 湖北省
下载PDF
鄂西清江的形成与演化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增银 姚长宏 周梓良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29,共5页
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构造运动等诸因素控制,其中后者是决定因素。通过对鄂西清江地区构造运动发展演化研究,认为清江是在中更新世时期由江汉盆地水系袭夺恩施盆地水系形成的;其后一直处于下切侵蚀过程中,但不同... 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及构造运动等诸因素控制,其中后者是决定因素。通过对鄂西清江地区构造运动发展演化研究,认为清江是在中更新世时期由江汉盆地水系袭夺恩施盆地水系形成的;其后一直处于下切侵蚀过程中,但不同河段表现为不同演变特点,既有峡谷型下切,也有曲流型侵蚀;并对清江下游表现为平原型河曲的形成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江形成 演化 构造运动 中更新世 鄂西 河流
下载PDF
泸沽湖区特殊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因素及调控途径 被引量:9
16
作者 万晔 郭来喜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11-215,共5页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对室内资料的分析,探讨了川、滇交界泸沽湖摩梭人聚居区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危机因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控途径。
关键词 自然社会 生态系统 危机因素 调控对策 泸沽湖区
下载PDF
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毕雪 杨梦斐 田志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9-103,共5页
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于葛洲坝库区汇入,受葛洲坝回水顶托、入库污染负荷增长、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共同影响,下游城区段部分时段水质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已影响宜昌市小溪塔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13—2015年黄柏河常规监... 黄柏河是长江的一级支流,于葛洲坝库区汇入,受葛洲坝回水顶托、入库污染负荷增长、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共同影响,下游城区段部分时段水质无法达到管理目标,已影响宜昌市小溪塔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2013—2015年黄柏河常规监测断面实测水质资料,对黄柏河水质现状进行评价,收集了黄柏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今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数据和冯家湾、黄柏河大桥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实测资料,对黄柏河流域水质、污染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回顾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情况,识别出黄柏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并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河流域 水污染 水质 水环境 防治措施 宜昌市 湖北省
下载PDF
长江中游鄂东南铜矿集区铜等重金属元素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振东 闭向阳 +5 位作者 张凌 蒋敬业 向武 董勇 张丽春 乔胜英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 对鄂东南铜矿集区山间谷地各类水体Cu等元素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表明:(1)区域各类水体Cu背景值含量范围为1.71~5.07μg/L,平均3.18μg/L,这表明了研究区各类水体富Cu、Zn元素的化学组成特征;(2)区域地质背景是制约区域水体Cu背景值的主导因素;(3)区域水环境污染有两类:一类为自然污染,是中生代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夕卡岩型Cu、Fe等矿体(矿化)的裂隙水及流经二叠纪梁山煤系(P1l)和龙潭煤系(P2l)溪水;另一类属人为污染,它们是选矿厂、化工厂和有色金属冶炼厂等的工业废水;(4)各类水体的Cu等重金属元素含量、元素组合及pH、电导值(G)等理化特征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铜矿集区 重金属元素 水环境地球化学 中生代 碳酸盐岩 铜矿床
下载PDF
江汉平原堤防存在的问题与防洪减灾措施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志高 李玲 +2 位作者 易朝路 王志稳 张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汉江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 (涵闸、泵站 )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汉江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 (涵闸、泵站 )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险的通道局部不畅 ;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措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库调蓄、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区及湖区建设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堤防问题 防洪减灾措施 江汉平原 长江中游 湖北 调蓄能力 泄洪能力
下载PDF
湖北弥陀寺汉江段北宋时期古洪水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树伟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卞鸿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3-160,共8页
对湖北汉江郧县弥陀寺河段的地貌进行了考察,在该河段一级阶地上发现了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通过OSL断代及地层对比,确定此期古洪水事件发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00-1... 对湖北汉江郧县弥陀寺河段的地貌进行了考察,在该河段一级阶地上发现了黄土-古土壤剖面。对剖面进行了样品采集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通过OSL断代及地层对比,确定此期古洪水事件发生于北宋时期(公元900-1000年)。用两种方法确定了古洪水的水位高程,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这次古洪水事件的洪峰流量在58620~64270 m3/s之间。研究结果可供汉江上游的防洪工程建设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上游 古洪水事件 北宋时期 湖北弥陀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