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稻作起源的族属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国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2期13-17,共5页
通过古日语"na"(稻)的反证,认为"稻"的初始发音是苗语"na",壮侗语的"na"(稻田)是由苗语的"na"(稻)演化而来的。稻作文化特有的建筑样式"干栏"在词源上也源自苗语"gha... 通过古日语"na"(稻)的反证,认为"稻"的初始发音是苗语"na",壮侗语的"na"(稻田)是由苗语的"na"(稻)演化而来的。稻作文化特有的建筑样式"干栏"在词源上也源自苗语"ghangt lox"。由此综合判断,应该是长江中游的古苗人最早创造了稻作文化,然后把它传给了周边的古越人,即后世的壮侗语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起源 族属 苗语“na 壮侗语“na 古日语“na 苗语“ghangt lox” 古日语“冰木”
下载PDF
稻作文化在贵州——从“纳雍”说起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国栋 《教育文化论坛》 2011年第3期70-74,共5页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 "纳雍"的"纳"是苗语"na"的音译汉字,本义为"稻";"雍"是古越语"yong"的音译汉字,本义为"河"。以"纳雍"为切入点进行考察,我们可以获得一张由多条苗语音译河流和古越语音译河流联络而成的地图,它明确地标示着稻作文化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的传播途径。笔者相信,在研究上述地区两三千年以前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播方面,这张图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语“na 古越语“nam”、“rong”、“yong”、“ta”、“khong” 苗语“mae”(mais)
下载PDF
从苗语稻音“na”看稻作的起源与传播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国栋 赵敏 《中国农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1,共9页
贵州东部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稻作文化。贵州东部苗语称"稻"为"na",与其相邻的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古日语也称"稻"为"na"或"ne",根据日本习惯以原初的... 贵州东部至今保留着许多古老的稻作文化。贵州东部苗语称"稻"为"na",与其相邻的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古日语也称"稻"为"na"或"ne",根据日本习惯以原初的发音和形态保存大陆文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断定"na"就是稻的初始发音。纵观古老的稻作遗址,多在古苗人聚居区,甚至像湖南澧水下游的城头山遗址,直接出土了显示苗族族属的考古学证据。本文将根据语言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的诸多证据,对稻作的起源与传播这一学术难题进行新的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侗语“khao” “hao” 苗语“na “ne” 古日语“na “ne” 枫香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