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被引量:331
1
作者 张岳桥 徐先兵 +1 位作者 贾东 舒良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34-247,共14页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 华南地区中生代动力体制经历了从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但对这种动力体制转换发生的时间和产生的地质效应则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分析华南印支—早燕山构造层(D—J1-2)广泛发育的褶皱构造,识别了早中生代两个世代褶皱构造的横跨叠加型式,发现早期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具有南北成带、晚期NNE向褶皱构造具有东西分区的区域展布特征。基于地层接触关系和早中生代岩浆岩和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统计分析,认为这两组叠加褶皱构造清楚地记录了华南早中生代两期挤压事件,近东西向褶皱是对印支早期华南地块南北边缘碰撞造山事件的远程响应,NNE向褶皱则起源于燕山早期((170±5)Ma)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之下低角度俯冲作用,两者发生转换的时代在中晚侏罗世之交。伴随这两期构造挤压而产生的地壳增厚分别诱发了华夏地块三叠纪和晚侏罗世地壳深熔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华南两组叠加褶皱构造的识别为进一步探讨早中生代从碰撞动力构造体系向俯冲动力构造体系转换提供了关键的构造地质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块 叠加褶皱 印支期碰撞褶皱体系 早燕山期俯冲褶皱系统 构造动力体制转换
下载PDF
栾川上房沟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杨艳 张静 +1 位作者 杨永飞 石英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63-2574,共12页
上房沟钼矿床位于栾川断裂带北侧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矿体赋存于晚元古代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钼成矿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早阶段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组合,中阶段为石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晚阶段以方解石-石英... 上房沟钼矿床位于栾川断裂带北侧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矿体赋存于晚元古代栾川群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钼成矿经历了早、中、晚3个阶段:早阶段为钾长石-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组合,中阶段为石英-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组合,晚阶段以方解石-石英-萤石脉为特征。流体包裹体可划分为富/含CO_2型、含子矿物型和NaCl-H_2O型3类。早、中成矿阶段发育较多CO_2-H_2O型和含子晶型包裹体,晚阶段为NaCl-H_2O型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具有高温(320℃~500℃)、高盐度(31.75~66.75wt%NaCl eqv.)、富CO_2的特点,显示浆控高温热液矿床的特征;中阶段流体具有中温(190℃~400℃)、中等盐度(2.07~12.85 wt%NaCl eqv.,个别超过30 wt%NaCl eqv.)、富/含CO_2特点;晚阶段为中低温(160℃~260℃)、低盐度(~4.8 wt%NaCl eqv.)、贫CO_2的NaCl-H_2O体系。早、中阶段流体沸腾作用强烈,造成CO_2不断逸失、流体氧化性降低、成矿物质大量沉淀,是成矿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栾川断裂带 钼矿床 流体包裹体 特征 地质意义 Mo deposit geological implication fluid inclusions NaCl 成矿物质 华北克拉通南缘 早阶段 盐度 石英 辉钼矿 高温热液矿床 多金属硫化物 组合 晚元古代 特点
下载PDF
构造应力环境对浅成岩体成矿系统的制约:从安庆月山岩体冷却过程动力学计算模拟结果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亮明 周瑞超 赵崇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869-2878,共10页
为探讨构造应力环境对浅成岩体成矿系统的制约,以安庆地区的月山岩体及其所形成的安庆铜矿床为例,在传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假设不同的力学边界条件进行岩体冷却过程动力学的计算模拟实验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构造应力作用... 为探讨构造应力环境对浅成岩体成矿系统的制约,以安庆地区的月山岩体及其所形成的安庆铜矿床为例,在传统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假设不同的力学边界条件进行岩体冷却过程动力学的计算模拟实验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在没有构造应力作用时,在岩体的接触带上不可能形成有利成矿定位的局部汇流扩容空间,挤压和拉伸作用都能够在岩体接触带形成局部汇流扩容空间,但二者的空间分布规律有着极大的差别,只有拉伸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动力学计算模拟实验能在已发现矿体部位形成汇流扩容空间,表明构造应力环境对成矿定位的汇流空间的制约以及拉伸构造应力作用对月山岩体成矿的重要贡献。在拉伸构造应力和无构造应力作用时,接触带上的流体压力都是随着变形的进程而趋降低的,只有在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流体压力才会有一个超压的过程,流体超压是形成斑岩型矿床的重要机制。可见挤压环境才是一种有利于斑岩型矿床成矿的构造环境,铜陵-安庆地区缺乏与矽卡岩矿床相对应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原因之一是成矿时处于一种拉伸的构造应力作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环境 浅成岩体成矿系统 成矿动力学计算模拟 流体超压 月山岩体
下载PDF
政体新探 被引量:3
4
作者 上官丕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8,共7页
政体与国家主权的归属没有必然的联系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并非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政体的本质是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政体即为政权组织形式 ,但应当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对于政体问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加以认识 ,我国的政体是共和制、... 政体与国家主权的归属没有必然的联系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并非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政体的本质是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政体即为政权组织形式 ,但应当包括国家结构形式。对于政体问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加以认识 ,我国的政体是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具有联邦制特点的单一制和民主集中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法学 国家机关 政体 国家主权 权力关系 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
下载PDF
秦汉时期汉匈农牧业交流的途径及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宏斌 《古今农业》 2003年第2期84-89,共6页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既有共性,也存在一些独具特色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汉族 匈奴 农牧业 经济交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曹魏教育、选才与政权关系研究
6
作者 熊建军 李建梅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1-117,共7页
曹魏教育与选才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一方面曹魏教育为选才提供基础,即培养贵族子弟与政治人才;另一方面曹魏的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本质有矛盾之处,导致"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选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曹... 曹魏教育与选才之间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一方面曹魏教育为选才提供基础,即培养贵族子弟与政治人才;另一方面曹魏的人才选拔制度与教育本质有矛盾之处,导致"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制"选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曹魏的教育。虽然当时的选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国家固有教育系统的依赖,有利于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人才的入仕,但是缺乏系统延续的教育的人才天然的存在着知识与人格上的短板,从而导致"材"有"才"无"德"的结果,这对社会整体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最终危及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教育 选才制度 政教关系
下载PDF
深耕细作与推陈出新——《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评析
7
作者 王绍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94-97,共4页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 匈奴政权 制度 学术价值 书评
下载PDF
元代西藏地方政教关系变革新论
8
作者 陈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9-98,共10页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 西藏自13世纪中期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元朝中央对西藏地方实施了有效的治理和管辖,设置宣政院机构并以帝师兼领院事;在西藏地方设置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封授有实力的地方实力集团为万户等。元朝对西藏地方的直接治理和萨迦派为首的藏传佛教上层在元朝扶植下的政教合一形式的统治对其后700年的西藏乃至整个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朝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形式也成为明清两代中央王朝统治西藏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西藏 管理体制 萨迦政权 政教关系
下载PDF
太原东西山岩溶地下水补排关系论证 被引量:1
9
作者 沈可 袁学敏 韩颖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本文从地质结构、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岩溶水动态、区域水动力场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太原东西山岩溶地下水不存在水力联系,即西山区为一独立的岩溶水系统,而东山区属于娘子关岩溶水系统的一部分。
关键词 岩溶 地下水 补排关系
下载PDF
匈奴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10
作者 郭大地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4-96,100,共4页
秦汉时期,匈奴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以信"天"为核心的自然崇拜体系,相信灵魂不灭与祖先崇拜,迷信鬼神、偶像崇拜并崇尚勇武,习惯盟誓,日常生活和军事生活中多行使巫术,巫履行宗教行为外兼及医之职能。该体系对匈... 秦汉时期,匈奴形成了完整有序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以信"天"为核心的自然崇拜体系,相信灵魂不灭与祖先崇拜,迷信鬼神、偶像崇拜并崇尚勇武,习惯盟誓,日常生活和军事生活中多行使巫术,巫履行宗教行为外兼及医之职能。该体系对匈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有利于其统治者维护统治,增强本族凝聚力,是匈奴游牧政权的精神支柱和匈奴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宗教与信仰体系 游牧政权 政治和经济意义 精神支柱 民族文化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