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创新模式——以桂林阳朔“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为例 被引量:74
1
作者 陆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43,共7页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世界级的文化旅游项目,它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主题”民族... “印象.刘三姐”是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实景剧场,山水实景、经典文化与高科技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堪称世界级的文化旅游项目,它集漓江山水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及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是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实景主题”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它的开发符合民族文化旅游主题开发的RMTP理论。文章梳理“印象.刘三姐”的文脉(R),并对它的市场(M)、主题(T)的选择以及旅游产品(P)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最后总结了“印象.刘三姐”实景主题开发的借鉴意义和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绣漓江·刘三姐歌圩 印象·刘三姐 实景主题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创新:民俗文化旅游整合开发的原动力——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陆军 王林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140-143,共4页
创新是塑造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旅游创新不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和旅游实践不多的根源。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实证,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创新的内涵与影响,认为创新可从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的主题创新... 创新是塑造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旅游创新不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理论体系和旅游实践不多的根源。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实证,分析民俗文化旅游创新的内涵与影响,认为创新可从旅游理论研究、旅游产品的主题创新、构建“官、产、学、民”一体化模式等三个途径进行,提出创新的错位竞争、市场动态创新竞争、创意竞争等竞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印象·刘三姐” 民俗文化旅游 竞争力
下载PDF
基于旅游开发的刘三姐山歌品牌与“风情柳州”的构建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兴 《创新》 2009年第8期71-73,共3页
以柳州为代表的桂中地区是整个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风情柳州"应以打造柳州山歌这一刘三姐民俗文化品牌为核心,融入桂中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构建百里柳江为中心的城区旅游集群,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 以柳州为代表的桂中地区是整个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风情柳州"应以打造柳州山歌这一刘三姐民俗文化品牌为核心,融入桂中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构建百里柳江为中心的城区旅游集群,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山歌 刘三姐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下载PDF
传承创新:广西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瑛 李静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5-28,共4页
奥地利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提出企业创新的五个方面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广西动漫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也需要在文... 奥地利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提出企业创新的五个方面即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广西动漫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也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各种创新,只有通过企业观念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和技术创新,建构标本兼治性的动漫产业创新体系,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漫产业发展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动漫产业 创新理论 民族文化 民间故事 刘三姐
下载PDF
生态译学文化维视角下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雪静 《河池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99-103,共5页
从生态译学文化维出发,以刘三姐传世山歌中的部分片段英译为例进行剖析,探讨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提出在翻译中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可达到对刘三姐山歌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关键词 文化负载词 刘三姐山歌 生态译学 文化维 英译
下载PDF
空间:一个解读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有力维度——刘三姐山歌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一 被引量:4
6
作者 邓伟龙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 以往对刘三姐山歌文化的解读,学术界多从历史的时间的维度进行,这固然可以多少触及到其流传原因,但固守这种维度的直接后果就是很难揭示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而空间观念的引入,则为刘三姐山歌文化的深层底蕴的解读提供了一个有力维度。其实作为壮民族文化代表的刘三姐山歌文化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其生命力与流传至今且经久不息的真正原因,都可从空间这一维度得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维度 刘三姐山歌文化 深层底蕴
下载PDF
论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重(zhòng)生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蓝利萍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4年第4期119-124,共6页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刘三姐文化中的精华。刘三姐山歌文化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充满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歌颂等重生意识。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山歌文化... 刘三姐山歌文化是刘三姐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刘三姐文化中的精华。刘三姐山歌文化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充满了壮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歌颂等重生意识。在生态美学视野下,研究刘三姐山歌文化中的重生意识,对继承和发展刘三姐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山歌文化 重生意识 敬畏自然 珍视生命 热爱生活
下载PDF
皖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喻林 《蚌埠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7-60,共4页
以《印象·刘三姐》为借鉴,探讨皖西民间音乐资源的产业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建立皖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基地、扶持健全皖西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类行会组织、建立皖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网站、建设皖西民间音乐文化品牌。区域... 以《印象·刘三姐》为借鉴,探讨皖西民间音乐资源的产业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建立皖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基地、扶持健全皖西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类行会组织、建立皖西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网站、建设皖西民间音乐文化品牌。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是实现区域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作为文化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音乐资源,理应适应产业化的方向,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 产业化 皖西民间音乐 《印象·刘三姐》
下载PDF
身份、空间与认同——刘三姐山歌文化深层底蕴的探讨之三 被引量:1
9
作者 邓伟龙 《河池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1-65,共5页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 刘三姐山歌文化为壮民族建构了一个巨大的身份、民族和文化的非对抗性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认同空间决定了壮民族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联系及和平共处的历史与现状。它不仅是刘三姐山歌文化富有生命力的深层底蕴,亦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冲突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空间 认同 刘三姐山歌文化 深层底蕴
下载PDF
柳来河一体化视域下的桂中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及刘三姐文化开发 被引量:3
10
作者 郭兴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3-86,73,共5页
桂中的柳州、来宾和河池三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最为浓郁的地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给桂中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以柳州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三江、融水、金秀、宜州四个旅游目的地,整合各地壮侗苗... 桂中的柳州、来宾和河池三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刘三姐歌谣文化最为浓郁的地区。柳来河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给桂中民俗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平台,以柳州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三江、融水、金秀、宜州四个旅游目的地,整合各地壮侗苗瑶民俗资源,深化刘三姐文化开发,有利于推进柳来河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来河一体化 桂中民俗 刘三姐文化
下载PDF
刘三姐山歌翻译促进东盟文化交流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琳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4期5-6,共2页
在每一年的东盟博览会的国际民歌节,刘三姐山歌成为经典传唱,刘三姐山歌早已深入东南亚人民的心中,成为搭建东盟各国情感交流的桥梁。该文通过阐述东盟各国对刘三姐山歌的热爱,加深了中国与东盟的深厚友谊。
关键词 山歌翻译 东盟 刘三姐
下载PDF
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模式研究——以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
12
作者 吴晓美 黄炜 《对外经贸》 2013年第8期67-68,155,共3页
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旅游演艺产品不仅创造了全新的旅游模式,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其创作及运营即为产学研共生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民间艺术后期经营管理;有针对性地培养... 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旅游演艺产品不仅创造了全新的旅游模式,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其创作及运营即为产学研共生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民间艺术后期经营管理;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硕、博不同梯队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地方服务等以进一步完善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模式,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印象·刘三姐》 文化产业 产学研共生模式
下载PDF
论广西民族文学的三位一体文化传统构建
13
作者 张利群 张逸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26-31,共6页
文学桂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广西民族文学的跨越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广西民族文学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广西历代文学及其民族作家创作传统、立足于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与民间文化现实土壤、着眼于广西民族精神... 文学桂军崛起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广西民族文学的跨越性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广西民族文学在长期建设中形成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广西历代文学及其民族作家创作传统、立足于刘三姐山歌文化传承与民间文化现实土壤、着眼于广西民族精神弘扬,构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根、本、魂基础及其原动力,形成广西民族文学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具备贯通历史、现实、未来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民族创新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民族文学 文化传统 民族作家 “刘三姐”山歌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想象性边界:刘三姐形象的文化功能
14
作者 任旭彬 《柳州师专学报》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圩 刘三姐 边界
下载PDF
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艺术形象赏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长云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刘三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与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刘三姐的改编特别是电影《刘三姐》的出现,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配合当时的国家文艺政策,塑造了一个阶级立场鲜明,勤劳、能歌善唱、聪明、勇敢、乐观、勇于斗争的劳... 刘三姐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与五六十年代国家对刘三姐的改编特别是电影《刘三姐》的出现,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配合当时的国家文艺政策,塑造了一个阶级立场鲜明,勤劳、能歌善唱、聪明、勇敢、乐观、勇于斗争的劳动人民刘三姐形象,体现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她以山歌为武器,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在与地主的斗争中主动勇敢,在爱情中大胆直率,既富有时代性,又彰显了民间情趣,是一朵永不凋零的壮族艺术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形象 劳动人民 山歌 阶级斗争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艺兵 黎日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9-84,共6页
刘三姐歌谣有着"以歌代言"的诗性特征和鲜明的民族性,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媒体时代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因此,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应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融入现... 刘三姐歌谣有着"以歌代言"的诗性特征和鲜明的民族性,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媒体时代下,刘三姐歌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有挑战也有机遇。因此,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应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和新科技元素,增强刘三姐歌谣文化表现力。兼顾内外,提升刘三姐歌谣文化吸引力。尝试把刘三姐歌谣文化引进学校教学,培养专业继承人才。并以新媒体传播媒介为载体,创建多维度传播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刘三姐歌谣文化 民族音乐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文化的生命美学解读 被引量:2
17
作者 欧造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6-39,共4页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命美学的视角来分析刘三姐歌谣文化中体现出的依生之美、竟生之美、共生之美等审美内容及其产生原因等。
关键词 刘三姐 歌谣文化 生命美学 依生 竟生 共生
下载PDF
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刘三姐歌谣”自媒体传播价值研究
18
作者 吴沁柯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4-181,共8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讲话,构建当下及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当今,后工业化文明使中国进入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而“自媒体”自200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讲话,构建当下及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指导思想。当今,后工业化文明使中国进入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而“自媒体”自2002年诞生即颠覆了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地方性文化符号,又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刘三姐歌谣及其自媒体传播价值,从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刘三姐歌谣 自媒体传播
下载PDF
《刘三姐》的民族艺术审美 被引量:9
19
作者 覃忠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8,共5页
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震撼中国,风靡东南亚。鲜明的民族形象,比兴民歌手法的继承,传统夸张、对仗、重词复句运用的创新,喜剧情节、诗歌韵味的典范,形成其文学剧本的艺术精华;彩调、桂剧、京剧的完美结合,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多种民... 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震撼中国,风靡东南亚。鲜明的民族形象,比兴民歌手法的继承,传统夸张、对仗、重词复句运用的创新,喜剧情节、诗歌韵味的典范,形成其文学剧本的艺术精华;彩调、桂剧、京剧的完美结合,山歌融入戏剧的首创,多种民间舞蹈的荟萃,打击乐器的巧用,电影艺术的升华,凝成其表现艺术的结晶。展现壮民族的优美形象,吻合人民大众的艺术审美共性,共鸣超时空、跨民族的人性情感,是其永恒的灵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 壮族 文学 民歌
原文传递
从“上手”到“在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化生存与反思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羽峰 胡翼青 《传媒观察》 CSSCI 2022年第4期52-60,共9页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 在平台媒介快速崛起的当下,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媒介对社会各场域形成他律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再度媒介化。本文以刘三姐山歌的平台生产与传播为个案,对“非遗”的媒介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发现,“非遗”在平台媒介中被更频繁地表征,并吸引了大量普通用户的参与。然而,在流量逻辑的支配影响下,“非遗”失去了文化繁殖力,原本意蕴丰富的内涵和文化独特性也被消解,并进一步沦为被观看的大众文化消费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三姐山歌 媒介化 平台媒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