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arthquake damage analysis of the eastern end of the 2021 M_(S)7.4 Madoi(Qinghai)earthquake 被引量:1
1
作者 Yanbo Zhang Yueren Xu +6 位作者 Wenqiao Li Runchao Liu Ruoyu Mu Jiayi Li Da Zhang Haofeng Li Qinjian Tian 《Earthquake Research Advances》 CSCD 2022年第2期49-58,共10页
At 02:04 on May 22,2021,an M_(S)7.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Madoi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This earthquake i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in China since the 2008M_(S) 8.0 Wenchuan earthquake.Thus,it is critical t... At 02:04 on May 22,2021,an M_(S)7.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Madoi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China.This earthquake is the largest seismic event in China since the 2008M_(S) 8.0 Wenchuan earthquake.Thus,it is critical to investigate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damage in time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Madoi earthquake and the seismogenic capacity of the blocks in this region.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Xuema Village,located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s produced by the event,and assesses the deformation and seismic damage in this area based on field surveys,UAV photogrammetry,an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upture scale is substantially smaller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rupture zone compared to other segments.En echelon type shear tensile fractures are concentrated in a width range of 50–100 m,and the width of single fractures ranges from 20 to 30 cm.In contrast,the degree of seismic dam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at this site.All of the brick and timber houses are damaged or collapsed,while the steel frame structures and the color steel houses are slightly damaged.More than 80%of the bridge decks on the Changma River Bridge collapse,similar to the terraces along the Youerqu and Changma Rivers and the cut slopes of Provincial Highway S205.We infer tha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Madoi earthquake exerts a tail effect in this segment.The tension zone has led to a reduction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rupture zone,causing shaking damage.Local topography and buildings without earthquake-resistant construction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rupture zone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levels of seismic da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5-22 madoi m_(s)7.4 earthquake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e Kunlunshankou-Jiangcuo fault Bayan Har Block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Study regarding typical liquefaction damage during the 2021 Maduo M_(s)7.4 earthquake in China
2
作者 Yuan Jinyuan Wang Yunlong +4 位作者 Ma Jiajun Zhan Beilei Yuan Xiaoming Wang Lanmin Wu Xiaoyang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23年第4期895-908,共14页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liquefaction-induced engineering failures come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amage.In May 2021,the Maduo M_(s)7.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Tibetan Pla...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liquefaction-induced engineering failures comes from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earthquake damage.In May 2021,the Maduo M_(s)7.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of China.The most representative engineering disaster caused by this earthquake was bridge damage on liquefied sites.In this study,the mutu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nti-liquefaction pre-design situation,the ground motion intensity,the site liquefaction severity,and the bridge damage state for this earthquak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or typical bridge damage on the liquefied sites.Using field survey data and the current Chinese industry code,simulations of the liquefaction scenarios at typical bridge sit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pre-design seismic ground mo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during the earthquake.By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post-earthquake investigation results,the reason for the serious bridge damage resulting from this earthquake is revealed,an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avoiding serious seismic damage to bridges built in liquefiable sites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ismic liquefaction maduo m_(s)7.4 earthquake bridge damage seismic code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后CO异常变化研究
3
作者 史延飞 辛存林 +1 位作者 梁浩东 刘海博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2-702,723,共12页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_(S)... 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信息的研究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研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与CO时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以瓦里关大气观测站地面数据验证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反演数据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取玛多M_(S)7.4地震前后AIRS反演的CO数据,通过滑动均值法、差值法对玛多地震前后不同尺度的CO浓度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提取CO地球化学信息是可靠的。时间上,玛多M_(S)7.4地震前两个月CO浓度开始波动,出现峰值,地震发生后恢复平静;空间上,震中位置的CO浓度在近地面变化尤其明显,震中及附近区域的CO浓度从3月开始逐渐升高,由离散分布逐渐向震中和发震断裂带聚拢靠近,到4月底达到最大异常18.60×10^(-9),异常高值中心的连线与发震断层江错断裂走向、地表破裂分布一致。排除背景值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推断CO浓度异常变化是地震引起的,主要归因于地下气体释放和岩石挤压碰撞产气,气体逸散后在大气圈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起次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玛多 m_(s)7.4地震 AIRs传感器 CO柱浓度 CO体积混合比
下载PDF
滇西南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触发滑坡遥感解译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李浩峰 徐岳仁 +4 位作者 郭雅丽 刘晗 赵昕雨 陆玲玉 唐嘉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40,共24页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 深入研究中国滇西南地区发育的龙陵-澜沧新生地震构造带对于合理划分活动地块边界及未来开展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使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对已发生的双强震震例开展回溯研究是一种可行的技术手段。文中对震前、震后高分辨率Keyhole卫星影像进行遥感解译,结合野外验证和前人研究结果,获得了1976年M_(S)7.3、M_(S)7.4龙陵双强震触发滑坡较为完整的数据库。结果显示:1)共解译滑坡14448个,总面积为17.2km^(2),70.9%的滑坡分布在花岗岩质的岩体风化层中,单体滑坡面积集中在数百至1000m^(2)区间,多为表层风化层内的浅层滑坡,滑动距离较小;2)同震滑坡密集区与高烈度区不匹配,其空间分布显示破裂区规模约为30km,且均位于活动断裂的一侧,表明其发震构造并非为龙陵-瑞丽断裂或畹町断裂。滇西南地区共轭强震破裂可能局限了单次强震的空间规模,因此在确认未来强震危险区时应重点关注NE向与NW向构造的交会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1976年龙陵m_(s)7.3、m_(s)7.4双强震 地震滑坡 Keyhole卫星影像 遥感解译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基于InSAR技术监测2021年青海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守文 季灵运 +1 位作者 朱良玉 刘传金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6-1026,共11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w) 7.4级地震。为研究玛多M_(w) 7.4级地震的同震形变、滑动分布及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和影响,选取Sentinel-1 A/B升、降轨SAR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玛多M_(w) 7.4级地震同震形变场;基于梯度下降法(SDM),联合GPS和InSAR同震形变数据,共同约束反演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玛多M_(w) 7.4级地震影响范围广,产生了长约170 km的地表破裂;地震造成地表雷达视线向最大形变量约为1.2 m,隆升和沉降最大相对位移量约为2.2 m;发震断层整体走向约283°,滑动角约21°,倾角约77°;断层错动以左旋走滑为主,主要集中在地下12 km深度以内,联合GPS和InSAR数据反演的同震最大滑动量约为3.76 m,同震错动破裂到地表,反演的矩震级为M_(w) 7.42。结合同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结果和地震周围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大部分余震发生在断层附近,并在东、西侧库仑应力增加区有少量余震发生;断层东侧和西侧存在一定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w)7.4级地震 大地测量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 震源参数 联合反演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深部环境及发震构造模式 被引量:80
6
作者 詹艳 梁明剑 +7 位作者 孙翔宇 黄飞鹏 赵凌强 宫悦 韩静 李陈侠 张培震 张会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232-2252,共21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截至5月27日,已记录余震2700多次.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7 km,震中坐标为34.59°N,98.34°E,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70 km左右,结合震中位置、余...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截至5月27日,已记录余震2700多次.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7 km,震中坐标为34.59°N,98.34°E,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70 km左右,结合震中位置、余震分布、卫星影像解译及活动断裂分布,初步判断发震断裂为东昆仑断裂带南部的玛多—甘德断裂带.本文展示了沿玛多地震震中西北20 km,长约280 km的北东向大地电磁探测结果,揭示主震震源及余震主体位于中下地壳高导与上部高阻体交界部位;对比巴颜喀拉块体东、北边界的不同震例的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发现区域尺度上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发生的中强地震震源多位于块体边界显著电性边界带附近.东昆仑断裂玛曲段三条电磁剖面揭示出与本次玛多地震相似的深部构造背景,由于古地震、历史地震资料揭示出玛曲—玛沁段最后一次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已经超出或接近其复发周期,因此后续需重点关注玛曲—玛沁段的地震活动性及危险性.综合分析巴颜喀拉块体地质、地貌及深部电性结构特征,我们认为,玛多—甘德断裂带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其他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控制了诸如1947年达日M_(S)7.7地震、2021年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活动速率相对较低,强震复发间隔相对偏长;走滑速率更高的东昆仑、甘孜—玉树—鲜水河等边界断裂带,控制着边界断裂带内如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地震、2011年玉树7.1级地震等大震、强震的发生,地震复发间隔短;两种不同规模、不同运动速率的断裂体系协同运动,共同调节着青藏高原不同块体的形变,变形过程更为弥散连续,明显有别于中国大陆内部如塔里木、柴达木、鄂尔多斯、扬子等更为刚性的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沿龙日坝断裂、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等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地震空区,建议后续加强地震地质、深部孕震环境等研究工作.本文大地电磁探测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带中下地壳高导层厚度明显小于东部地区,我们推测龙日坝断裂西北侧阿坝次级块体内构造变形以左旋走滑的水平向运动为主,中下地壳增厚有限,但龙日坝断裂东南至龙门山构造带之间龙门山次级块体内,中下地壳的缩短增厚幅度明显偏大,表明西北侧的水平走滑运动不断被龙日坝断裂东南地区的构造缩短增厚所吸收,控制着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变形与强震(如松潘、汶川、九寨沟地震等),同时驱动着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以来的快速侵蚀剥露及地貌演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大地电磁 深部结构 动力学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与震前重力变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胡敏章 郝洪涛 +12 位作者 韩宇飞 赵云峰 刘金钊 郑兵 张新林 张毅 李忠亚 王嘉沛 汪健 尹鹏 吴云龙 韦进 吴桂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35-3149,共15页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 本文综合利用EIGEN6C4布格重力异常、SIO V15.1地形和流动重力观测数据,研究2021年玛多M S7.4地震的重力挠曲均衡背景和震前重力变化特征.首先,基于岩石圈挠曲均衡模型,结合布格重力异常和地形数据,采用有限差分方法计算了震中及周边地区(青藏高原东北部)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Te)和挠曲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T_(e)为0~100 km,横向差异明显,且与块体构造关系密切.巴颜喀拉块体以北的柴达木块体T_(e)值高达50~80 km,以南的羌塘块体大部分区域的T_(e)大于20 km,五道梁以南出现局部大于30 km的高值区,玉树—德格地区出现局部大于40 km的高值区.巴颜喀拉块体T_(e)为0~20 km,较其南北块体明显偏小,更易于发生形变,从而在南北“夹持”下发生物质东向运动,是青藏高原中部物质东流的主要区域.地震易发生在岩石圈强弱变化的过渡地带(T_(e)变化梯度带),以及T_(e)较小区域的断裂带上.本次地震即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T_(e)低值区,震中附近有效弹性厚度约为15 km.震前流动重力变化分析表明,2015年以来3~5年的累积重力变化自西向东呈负-正-负的区域性变化特征,大致以震中为界形成了垂直于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主要反映了震前青藏高原物质东流过程中出现的深部构造运动态势.2018年以来的重力变化主要呈围绕震中形成西正-东负的弱区域性变化特征,显示震中地区已处于高应力应变的“固化”状态,地震即发生在重力变化零值线拐弯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 重力均衡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重力场变化
下载PDF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9
8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4 位作者 张广伟 梁建宏 邹立晔 李旭茂 陈彦含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57-2670,共14页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 精确的余震序列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能够提供强震破裂尺度、发震断层面和区域应力场等信息,为震后应急决策和分析发震构造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序列进行精定位,得到震后9天内共1055个事件的精定位结果;同时,利用青海、西藏、四川和甘肃台网记录的波形数据,采用近震全波形矩张量反演方法得到了玛多M_(S)7.4地震15次中等余震(M_(S)≥4.0)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反演得到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地震定位结果显示,玛多主震位于玛多—甘德断裂与甘德南缘断裂之间,发震断层面较为陡立,余震序列在时间上呈现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模式,且沿主破裂面的两端均表现出分支破裂特征,说明本次地震触发了分支断层;震源机制结果显示15次中等余震包含12次走滑型和3次逆冲型地震,暗示主断层破裂受到局部异常结构的影响;另外,应力场反演表明震源区为近EW向挤压特征,与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压应力优势取向一致.结合上述结果以及周边地质构造背景,我们认为玛多地震发震构造为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一条NWW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主破裂触发了东西两端分支断层活动,断层面的非均匀性控制了余震序列时空分布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震相拾取和密集台阵数据构建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地震目录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慧丽 常利军 +3 位作者 鲁来玉 吴萍萍 吕苗苗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8-1643,共16页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有助于描绘断层的精细结构和认识发震断裂的构造形态及发震机制.基于玛多地震科考布设的短周期台阵数据,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拾取P/S波震相、震相关联、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等定位流程,构建了玛多M_(S)7.4地震后第14天...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有助于描绘断层的精细结构和认识发震断裂的构造形态及发震机制.基于玛多地震科考布设的短周期台阵数据,本文利用深度学习自动拾取P/S波震相、震相关联、绝对定位、相对定位等定位流程,构建了玛多M_(S)7.4地震后第14天至第43天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揭示了玛多震源区主震西侧以及主震向东20 km区域范围内的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的几何形态.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频次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地震序列整体上沿着地表破裂呈现条带状展布,集中分布于破裂带偏北一侧,走向为NWW-SEE.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5 km以内.地震剖面图显示发震断层整体向北倾斜,但在深度8~10 km左右,倾角转变为向南倾,表明可能受到局部构造应力或物性差异的影响,破裂面并非单一的平面结构,浅部与深部的破裂存在差异.不同区域的断层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在西段(鄂陵湖南)走向为近E-W向,与整体序列的走向呈现一定拐角,断层倾向为近垂直,发震优势层为8~12 km.中间段(鄂陵湖至黄河乡)地震活动性较弱,地震深度浅,集中在2~5 km;以野马滩大桥为界,该段西侧地震序列较宽且连续,东侧地震序列表现为不连续性,出现小的地震空区或稀疏区.东段(主震向东)地震活动性最强,发震深度主要在8~12 km,地震序列在该段有一个向北凸起的弧度,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到局部构造作用,形成复杂的孕震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深度学习 高分辨率地震目录 地震定位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及其发震构造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苗苗 常利军 +5 位作者 鲁来玉 刘嘉栋 吴萍萍 郭慧丽 曹学来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91-2005,共15页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 2021年5月22日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生了青海玛多M_(S)7.4地震,而精确的震源机制解和区域应力场有助于判定发震构造和探究地震的孕震机制.本文基于玛多地震科考获取的高质量波形数据,采用CAP方法反演得到了玛多地震震源区18次中小型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进一步获取了震源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这18次中小型余震包含16次走滑型和2次逆冲型地震,揭示出玛多M_(S)7.4地震的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具有高倾角左旋走滑性质,且沿着破裂带自西向东具有分段性差异,表明发震断层构造形态的复杂性.余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均在10 km之上,主要集中于4~8 km,说明后续中小型余震的能量释放主要集中在浅部上地壳.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震源区最大水平主压应力轴方位为53°(NEE),倾伏角为13°,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揭示余震的发生仍主要受区域应力场的控制.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和地质资料,推测玛多M_(S)7.4地震的发生与上地壳速度结构的非均匀性及中下地壳软弱物质的挤压和垂向上涌密切相关.玛多M_(S)7.4主震发生之后,震源区应力不断调整,局部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在局部速度结构复杂性及独特的断层系统的共同影响下,余震震源机制解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1年玛多M_(S)7.4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被引量:11
11
作者 宋向辉 王帅军 +1 位作者 潘素珍 宋佳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7-770,共14页
2021年5月22日,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地区发生M_(S)7.4地震,震源深度约为8km,发震断层为江错断裂。文中利用玛多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对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玛多地震震源在... 2021年5月22日,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玛多地区发生M_(S)7.4地震,震源深度约为8km,发震断层为江错断裂。文中利用玛多地区的深地震测深结果,对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的地壳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背景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玛多地震震源在深度上位于上地壳脆性层内,具体位于上地壳局部高速体的边缘,上地壳特殊的上下分层结构和局部的高速异常体为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介质环境。2)玛多以南地区的深部地壳存在楔状低速体,为深部软弱物质向NE运动提供了环境,而玛多地区高速的下地壳阻挡了软弱物质的运移而使其垂向上涌,导致了玛多地区上地壳应力的集中,这可能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孕育提供了深部动力。3)江错断裂在深部归并到东昆仑断裂上,在剖面上构成以东昆仑走滑断层为主的反向逆冲断裂构造样式,因此玛多地震的发生与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存在一定联系;此外,下地壳流的上涌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玛多地区上地壳的水平滑动以及地震的发生。综上所述,此次玛多M_(S)7.4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玛多上地壳特殊的介质条件、中下地壳物质的挤压流动和垂向上涌以及东昆仑主走滑断裂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地壳速度结构 地震孕育介质环境 下地壳流 地震构造背景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速度结构 被引量:5
12
作者 吴萍萍 常利军 +3 位作者 鲁来玉 郭慧丽 吕苗苗 丁志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06-2021,共16页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 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是揭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信息.为探究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深部物性结构及其孕震机制,本文基于近震P波走时数据,开展体波走时成像,获取了玛多地震震源区上地壳三维精细的P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江错断裂周边的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和分段性.在鄂陵湖南段的地表破裂与发震断裂存在一定夹角,破裂空间展布与地震精定位吻合.速度图像显示该段破裂带北部区域存在大规模的高速异常体,高速体下方存在明显低速层,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覆的高速体内,推测鄂陵湖南段可能受到北边高速体的阻挡作用,导致应力在南侧释放,地表形成大规模的破裂.野马滩大桥到黄河乡段深部存在明显的低速区,该段发震深度主要集中在低速区上覆区域,深度浅、频次低.黄河乡以东约20 km处存在大规模的高、低速分界带,地震发生频次最高,发震深度集中在8~12 km,说明该区域可能受局部构造影响,应力大规模释放,地震活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走时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地震活动性 孕震环境
下载PDF
基于连续重力台观测的玛多M_(S)7.4地震的同震重力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韦进 郝洪涛 +3 位作者 韩宇飞 胡敏章 江颖 刘子维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84-998,共15页
同震重力变化可为位错模型的检验和约束提供新数据。文中利用指数函数和阶跃函数法分析了玛多M_(S)7.4地震震中距≤800km的5个重力台的同震重力信号。结果显示:观测和位错模型模拟结果的方向一致性好,只是量级存在差异。通过对同震重力... 同震重力变化可为位错模型的检验和约束提供新数据。文中利用指数函数和阶跃函数法分析了玛多M_(S)7.4地震震中距≤800km的5个重力台的同震重力信号。结果显示:观测和位错模型模拟结果的方向一致性好,只是量级存在差异。通过对同震重力变化精度的讨论,同震重力变化和GNSS垂直位移的比较,九寨沟M_(S)7.0、玛多M_(S)7.4同震重力变化空间分布的分析,以及漾濞M_(S)6.4地震对同震重力变化影响的改正,分析认为:震中距为175km的玛沁台记录到(2.9~4.0)×10^(-8)m·s^(-2)的同震重力变化;震中距为763km的中甸台在改正了漾濞地震的影响后记录到1.09×10^(-8)m·s^(-2)的同震重力变化;松潘台记录的9.1×10^(-8)m·s^(-2)的重力变化信号中应包含其他因素的影响;林芝台的负变化规律和位错模型模拟结果方向一致。综合文中的观测结果认为,玛多M_(S)7.4地震能够在175~800km的远场范围内产生约(0.5~4.0)×10^(-8)m·s^(-2)的同震重力变化信号。该结果可为未来中强地震远场产生的同震重力变化量级的判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gPhone重力仪 同震重力变化 位错模型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现象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生海 盖海龙 +1 位作者 殷翔 李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60-1072,共13页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发生了M_(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北部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以南约70km处(34.59°N,98.34°E),震源深度17km。此次玛多M_(S)7.4地震是2008年汶川MS8.0地震之后中国大陆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震后的野外地质考察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距县城玛查里镇南约30km的野马滩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初步可分为3、4段,自东向西破裂呈左阶展布,逐步向野马滩盆地中部靠近,断裂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此次地震在国道214线以西—鄂陵湖以南形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表破裂,长约45km,走向N95°~105°E,地表破裂带由一系列挤压鼓包与右阶雁列式裂缝组成,形成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梁)、地震裂缝、左旋位移等地貌特征,且发育大量喷砂冒水、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在214国道以东—血洛东,破裂带的走向为N100°E,由不连续的小规模张剪裂缝、小型鼓包(梁)等组成。在昌马河乡血麻村附近发育一段长约10km,走向N75°E,规模较大、连续性较好的张剪裂缝、地震鼓包(梁)等。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发震构造为江错断裂。根据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长度和建筑物破坏情况等综合调查认为,狼玛加合日地区地表破裂规模大、破裂带连续性较好且发育多类型的地震地表破裂,可初步将该地区定为宏观震中,地理坐标为(34.736°N,97.794°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震 巴颜喀拉块体 地震地表破裂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中强地震发震构造标志浅析——以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为例
15
作者 张军龙 徐岳仁 +1 位作者 李文巧 陈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4,共9页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特征,是研究地震动力学、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M6 3/4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地表破裂。但近年来,也有M6.0左右的地震发生了地表破裂。本文旨在探讨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识别方法。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震发生的重要特征,是研究地震动力学、构造变形的重要手段。一般认为,M6 3/4以上的地震才会形成地表破裂。但近年来,也有M6.0左右的地震发生了地表破裂。本文旨在探讨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识别方法。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识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强地震地表破裂的规模(位错量、宽度、长度和深度)较小,容易被黄土层厚覆盖,掩盖地表破裂的痕迹,不易识别;(2)非构造成因裂缝干扰,使得难以区分构造成因地表破裂。本文以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为例,对中强地震构造成因破裂的识别标志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以下识别标志:(1)地表破裂几何展布和剖面形态,地震伴生的次生灾害(滑坡、崩塌、砂土液化等)的线性分布为识别发震构造提供参考和线索;(2)地表破裂沿破裂走向呈现稳定地穿越不同地貌单元,至少穿越一条沟谷等低凹地貌;(3)地表破裂在地质剖面上表现出稳定的产状;(4)地表破裂伴生构造形态,地表沿破裂发育雁列式褶皱(挤压鼓包)与张裂缝交替出现的现象。本文提出的识别标志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拉脊山断裂带 2023年积石山m_(s)6.2地震 发震构造 地震地表破裂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异常特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霞 赵玉红 +3 位作者 冯丽丽 刘磊 苟智栋 苏维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2-649,共8页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显著异常变化。通过分析都兰地电场年变形态,长、短极距比值及经相关距平去除年变后时序图,并与2019年夏河M_(S)5.7地震的震前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2020年7...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都兰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显著异常变化。通过分析都兰地电场年变形态,长、短极距比值及经相关距平去除年变后时序图,并与2019年夏河M_(S)5.7地震的震前异常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2020年7月原始地电场观测曲线均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年变变化,且长、短极距6个测道同步变化,主要表现为年变减小,达到最低点后转折加速上升,其中以北南测道变化最为显著;②地电场长、短极距测值比结果显示,各方向均在震前出现“V”字型变化,且幅度大、速率快;③都兰地电场观测日均值经相关矩平法去除年变后,自2020年5月后曲线呈现出趋势性或快速下降的形态,区间变化值均小于2015—2020年均值水平,甚至低于两倍均方差水平,异常形态显著。综合分析认为,自2020年以来都兰地电场出现的异常变化与2021年玛多7.4级地震的孕育与活动过程具有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地电场 玛多m_(s)7.4地震 前兆异常特征 震例研究
下载PDF
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后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席继楼 赵家骝 +4 位作者 高尚华 王晓蕾 李国佑 张兴 王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0-593,共14页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距离玛多M_(S)7.4地震震中约170 km的青海省大武地震台的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 地电场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场,本文利用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和快速傅里叶变换信号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距离玛多M_(S)7.4地震震中约170 km的青海省大武地震台的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大武地震台在玛多M_(S)7.4地震前后:(1)记录到了比较典型的地电场震前异常变化和同震变化,该变化过程在不同的观测装置下,具有较强的同步性和相关性;(2)地电场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定期交叠出现的单向阶跃变化和双向扰动变化,其中双向扰动变化延续更长时间段,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突发性或持续性变化特征;(3)地电场同震变化的主要变化过程与Sg波基本同步,并且与地磁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强的时序相关性;(4)地电场秒采样观测数据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时间域"和"频率域"具有较强一致性.综合分析认为,在排除电磁暴、雷电等空间电磁信号变化的情况下,在玛多M_(S)7.4地震前后,大武地震台的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过程,主要与较强地应力和地应变作用下,地下流体在断层、孔隙及裂隙中的运移过程以及渗流作用的突发性、振荡性或震颤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大武地震台 地电场观测 秒采样 动态变化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同震应力场与形变台站同震阶变分布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岳冲 孙玺皓 +3 位作者 牛安福 吉平 李晓帆 赵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198,共10页
利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模型,通过PSGRN/PSCMP程序获得同震水平形变场及应力场分布特征,结合玛多M_(S)7.4地震周边形变同震阶变台站分布特征,探讨同震应力场变化与同震阶变台站分布间的关系。... 利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模型,通过PSGRN/PSCMP程序获得同震水平形变场及应力场分布特征,结合玛多M_(S)7.4地震周边形变同震阶变台站分布特征,探讨同震应力场变化与同震阶变台站分布间的关系。模拟得到的水平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玛多地震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水平形变量主要集中在巴颜喀拉块体内,其次是北部的柴达木块体;羌塘块体以及祁连块体同震水平位移量较小;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作为一条NE倾向的走滑型断裂,断层上盘区域滑动量明显大于下盘,模拟得到的最大水平形变量达1380mm;形变同震阶变的台站主要集中分布在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以及西秦岭等地区,祁连山断裂带中东段位于此次玛多地震同震正应力变化正值区域,而西秦岭等地区则处于玛多地震同震剪切应力变化的正值区域,即出现同震阶变的台站与同震应力场变化的正值区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同震阶变 正应力 剪切应力
下载PDF
3种钻孔应变仪记录的玛多M_(S)7.4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樊俊屹 刘高川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4-573,共10页
针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采用3种型号的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资料对比分析同震应变波,结果表明3种仪器记录同震的初动时间、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等存在一定差别:在震中距相当的情况下,TJ型体应变仪和RZB型四分量钻孔应... 针对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S)7.4地震,采用3种型号的钻孔应变仪观测到的应变资料对比分析同震应变波,结果表明3种仪器记录同震的初动时间、波动幅度和持续时间等存在一定差别:在震中距相当的情况下,TJ型体应变仪和RZB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存在波动幅度变化小、持续时间短的问题,难以从背景变化中区分同震响应,影响钻孔仪器同震规律研究;YRY-4型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波动幅度变化大,持续时间长,在映震效果上表现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m_(s)7.4地震 钻孔分量应变 体应变 同震变化
下载PDF
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对远场小震活动的动态应力触发 被引量:2
20
作者 魏芸芸 王琼 +3 位作者 陈昊 钱才 向元 张琳琳 《内陆地震》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β统计值检验方法,分析该地震对远场区域地震活动的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①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在新疆库车、巴楚和喀什-乌恰地区的远... 采用离散波数法计算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远场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结合β统计值检验方法,分析该地震对远场区域地震活动的应力触发作用。结果表明,①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在新疆库车、巴楚和喀什-乌恰地区的远场接收点产生动态应力变化为正,变化峰值分别为1.31 MPa、0.14 MPa和0.5 MPa,对库车和喀什-乌恰地区小震活动具有动态触发作用,与此相关,β统计值结果显示,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后库车地区地震活动性发生了较明显的改变,这与库车地区接收点库仑应力变化大小一致。②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在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震中位置造成的最大动态库仑应力变化为1.0 MPa,表明阿克陶M_(S)6.7地震可能受到了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动态触发作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吉克斯坦m_(s)7.4地震 动态应力触发 β统计值 区域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