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禁初期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媒介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晓慧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33-40,共8页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 台湾解禁后,报纸文艺副刊为因应台湾社会变迁,在编辑形态上对"大众文化"有远比既往更多的注意。"轻薄短小"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艺副刊的主流,偏重轻松逗趣的生活主题以迎合读者。这种读者导向的文艺副刊,台湾学者称之为"大众副刊"。解禁初期台湾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表现为:政治松绑降低文艺副刊传播影响力;文艺副刊运作市场化,经济衰退使文艺副刊直面"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文艺副刊成为消费社会下的大众文化商品;传播技术手段的升级改变文艺副刊读者的阅读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禁初期 台湾 文艺副刊 媒体生态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乡土“三苦”——论台湾戒严时期乡土小说关于农村衰弱的叙事
2
作者 余荣虎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20,共9页
1949年到1987年,是台湾历史上的"戒严时期",这期间台湾社会经历了多重转型:从"日化"转向"中国化",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本土化到"西化"。此时的乡土小说深入细腻地描绘了转型期乡土社会... 1949年到1987年,是台湾历史上的"戒严时期",这期间台湾社会经历了多重转型:从"日化"转向"中国化",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本土化到"西化"。此时的乡土小说深入细腻地描绘了转型期乡土社会经历的"三苦":贫穷之苦、农业衰退之苦、乡下人进城之苦,体现了写实主义的文学精神,而写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形式、风格与戒严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是相抵牾的,作家们在重重压力下,艺术地呈现了真实的农村、真实的社会心理以及作家本人内心的困惑与忧思,因而这些小说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有超越现实的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戒严时期 乡土小说 乡土三苦
下载PDF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及崩盘
3
作者 古远清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87,共7页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靠官方出资的"中国文艺协会"等文艺社团主控,另靠清除左翼文学、培养自己的文艺新军和在报刊中安插"忠贞之士"掌权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奏效。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戡乱时期临... "自由中国文坛"的建立,靠官方出资的"中国文艺协会"等文艺社团主控,另靠清除左翼文学、培养自己的文艺新军和在报刊中安插"忠贞之士"掌权等一系列铁腕措施奏效。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这使高扬反共文学的"自由中国文坛"的存在失去了根基。两岸文学汇流,尤其是大陆作家的作品在台湾大举登陆,又使"自由中国文坛"腹背受敌,加速终结"自由中国文坛"统治的合法性,促使国民党主控的文艺路线加速解体。这一点,其实是整个台湾文学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可靠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中国文坛 战斗文艺 台湾文学 解严.
下载PDF
试论台湾解严后小说中的历史书写
4
作者 张帆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2-85,89,共5页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 历史书写的兴起及讨论是台湾解严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不同作家对台湾历史提出的不同阐释,体现了台湾知识界对"如何阐释台湾"的焦虑、冲突与分歧。而这种种分歧与冲突的背后,又包含了统独对立、族群对立、性别对立、阶级对立等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和现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空间。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解严后台湾小说中历史书写的发展概况及特征,并做一个总体性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解严 历史书写
下载PDF
方兴未艾的台湾僧教育——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初探
5
作者 何绵山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3-37,共5页
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光复以来台湾佛教育未曾中断,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召开各种类型的佛教教育研讨会,创办者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佛学院所在经济上有充分保障,现任院所长、教务长等都有较高学历和从事教育... 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光复以来台湾佛教育未曾中断,佛教界对佛教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召开各种类型的佛教教育研讨会,创办者有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佛学院所在经济上有充分保障,现任院所长、教务长等都有较高学历和从事教育的经验,学生在院所学习时各种费用全免并有奖学金,毕业后多方面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解严 佛学院所 崛起 原因
下载PDF
“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的特征与意义
6
作者 朱云霞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91-195,共5页
台湾政治"解严"后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表述及叙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家族书写也以自身的叙事样貌展现了台湾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及文学典律生成与发展的形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可以发现"解严"后台湾家族书... 台湾政治"解严"后所形成的多元文化语境使得文学表述及叙事的多样性成为可能,家族书写也以自身的叙事样貌展现了台湾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及文学典律生成与发展的形态。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可以发现"解严"后台湾家族书写在讲述家族故事的角度和方式上有其自身的特征,将言说家族的方式放置在文学语境与文化观念的变迁之中考察,则可从更深层面探讨再现家族的意义、叙事价值及家族书写在台湾文化语境中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严”后 台湾家族书写 叙述角度 叙事价值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台大哲学系事件”真相探微
7
作者 刘玉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1-118,共8页
20世纪70年代初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有较为复杂的时代背景,梳理事件发生后的系列证据,特别是"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获得的资料,可知:该事件背后有国民党政工系统的干预,且事件本质上反映了继雷震、殷海光、李敖... 20世纪70年代初的"台大哲学系事件"有较为复杂的时代背景,梳理事件发生后的系列证据,特别是"台大哲学系事件"调查小组获得的资料,可知:该事件背后有国民党政工系统的干预,且事件本质上反映了继雷震、殷海光、李敖之后新一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在保钓运动启蒙下政治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戒严体制下台湾当局思想言论钳制之间的矛盾,是研究台湾社会戒严时期知识分子生存境况非常好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大哲学系事件” 国民党政工系统 蒋经国 中国台湾 保钓运动 民族民主意识 戒严体制
下载PDF
“戒严”时期台湾电影检查制度的国族认同变迁 被引量:1
8
作者 白雪 尹兴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29-34,共6页
台湾"戒严"1时期的电影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金马奖的设立,辅导政策的颁布抑或是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这些"戒严"时期标志性的"电影事件"都与当时的电影检查制度密切相关。无论当局是通过制度对... 台湾"戒严"1时期的电影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金马奖的设立,辅导政策的颁布抑或是新电影运动的兴起,这些"戒严"时期标志性的"电影事件"都与当时的电影检查制度密切相关。无论当局是通过制度对台湾电影进行"扼杀"还是"扶植",电影中传达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感染着岛内民众,让其逐渐明晰自身身份,在国族认同上消除曾有的迷惘。分析"戒严"时期台湾电影的检查制度是对其历史原因的再次剖析,是对严苛政治环境下台湾电影的再次审视,从而更好厘清"戒严"时期台湾电影的发展历程,祛除台湾民众在确立国族身份认同时的徘徊与纠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戒严时期 台湾电影 检查制度 国族认同
下载PDF
来自大陆的译者们 被引量:2
9
作者 《长江学术》 CSSCI 2021年第2期76-83,共8页
台湾从清末到二次大战结束,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战后仅仅4年即开始戒严时期,两岸隔绝多年,然而台湾翻译史却与大陆译者关系密切。多达四百多位大陆译者,人虽不在台湾,译作却在台湾匿名流传。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的译者,九成以上都... 台湾从清末到二次大战结束,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战后仅仅4年即开始戒严时期,两岸隔绝多年,然而台湾翻译史却与大陆译者关系密切。多达四百多位大陆译者,人虽不在台湾,译作却在台湾匿名流传。另一方面,战后初期的译者,九成以上都是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外省人:由于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语"政策,相较于受日本教育的台湾译者,外省译者的语言优势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种翻译现象有其历史、语言、政治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史 翻译现象 译作 台湾戒严时期
下载PDF
试述解严后台湾出版业的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腾飞 《科教导刊》 2012年第32期211-212,共2页
1987年7月15日,台湾地区戒严令解除,《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也随之失效。台湾出版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台湾地区的出版业在解严以后的诸多变化为例,从出版社的数量和性质上的多元化发展、图书种类的变化、台湾地区&qu... 1987年7月15日,台湾地区戒严令解除,《台湾地区戒严时期出版物管制办法》也随之失效。台湾出版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以台湾地区的出版业在解严以后的诸多变化为例,从出版社的数量和性质上的多元化发展、图书种类的变化、台湾地区"出版法"的废除以及两岸的出版业交流这四个方面进行概述。简要地概括在这几十年间台湾出版业的发展,和在此期间形成的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台湾地区 出版业解严
下载PDF
台湾地区莎剧(1949~1987)演出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淑芬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7年第1期161-167,共7页
莎士比亚自从一八五六入华,已经超过百年。台湾地区在中华文化的文化体系架构下,在接受、演出莎剧的历史,是传承着“中国莎剧”演出之影响。“中国莎剧”演出之影响则具现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下:一是以英文系所开设的“莎士比亚”文学... 莎士比亚自从一八五六入华,已经超过百年。台湾地区在中华文化的文化体系架构下,在接受、演出莎剧的历史,是传承着“中国莎剧”演出之影响。“中国莎剧”演出之影响则具现在台湾的教育体系下:一是以英文系所开设的“莎士比亚”文学课程;而莎士比亚在戏剧科系则为实践课程的“毕业公演”演出。本文拟以两位莎剧学者:台师大英文系梁实秋与文化大学戏剧系的王生善。本文拟以这个脉络论述莎剧演出在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兴衰,分析研究莎剧演出在台湾地区戒严时期的的面貌,进而阐述其所代表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中国莎剧 英语与戏剧教育
下载PDF
台湾地区社会的变迁与文艺副刊的转型——1987年前夕台湾报纸文艺副刊的媒介生态学分析
12
作者 刘晓慧 《新闻春秋》 2016年第3期71-78,共8页
文艺副刊在不同年代扮演它们反映社会变迁、政经结构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的角色,同时又受到后者的影响而调适或改变其自身的形态。本文借鉴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重点探讨1987年前夕台湾地区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1987... 文艺副刊在不同年代扮演它们反映社会变迁、政经结构以及社会集体意识的角色,同时又受到后者的影响而调适或改变其自身的形态。本文借鉴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重点探讨1987年前夕台湾地区社会环境因素与文艺副刊之间的关联互动。1987年前夕,台湾地区政治上的松绑带来文艺副刊的多元化发展;经济上,源自报纸发行竞争、资本转换的重视,文艺副刊逐渐以带动社会风潮为己任;文化上,突破既有的范式,迈向文化副刊的新境界;技术上,优化版面视觉效果。此时的文艺副刊强力地发挥了媒介塑造社会集体意识的功能,更凸显了副刊传播影响社会变迁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文艺副刊 媒介生态
原文传递
当代台湾佛教史学论述及其思想诠释冲突
13
作者 江灿腾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6,120,共6页
本文是关于1987年以来台湾本土佛教史学与思想变革诠释问题的探索。当代台湾本土的现代佛教史学研究环境,虽曾历经长达38年(1949~1987)之久的戒严体制的压抑,但是因其确能与现代性社会的发展接近同步,所以自解严以来的当代台湾现... 本文是关于1987年以来台湾本土佛教史学与思想变革诠释问题的探索。当代台湾本土的现代佛教史学研究环境,虽曾历经长达38年(1949~1987)之久的戒严体制的压抑,但是因其确能与现代性社会的发展接近同步,所以自解严以来的当代台湾现代性佛教史学研究,虽无如胡适或印顺等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的著作相继出现。而其中的相互诠释冲突,也相对激烈和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严 台湾汉传佛学研究 现代性 诠释冲突
原文传递
身份之辨的革命物证--记土地革命时期的两枚银质通行证
14
作者 陈书迁 赵蕾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土地革命时期,路条,通行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及其周边大量出现,有两枚银质通行证与这些常见路条,通行证迥然有别,仅铭文内容有些许关联。在对其质地、造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银质通行证与大革命时期的证章及土地革命时期的奖章有... 土地革命时期,路条,通行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及其周边大量出现,有两枚银质通行证与这些常见路条,通行证迥然有别,仅铭文内容有些许关联。在对其质地、造型的分析中,我们发现银质通行证与大革命时期的证章及土地革命时期的奖章有着密切联系。银质通行证本质上是兼具甄别身份、精神与物质奖励、通行三重功能的证章,是集证章,奖章,通行证的功能于一身的文物在苏区革命史研究尤其是红色文物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革命时期 赤色戒严 通行证 证章 奖章 银质通行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