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Disaster and Division of Defense Region in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3
1
作者 WU Zhe-hong ZHAN Pei-gang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8期63-66,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disaster from 1984 to 2006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Metho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disaster from 1984 to 2006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Method] Thr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of hail from 1984 to 2006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an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ults,then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hail disaster were established,finally the defense zoning map of hail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made.[Result]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hail disaster from 1984 to 2006,the frequency hail was 1 243 times in Guizhou in 23 years,that is,annual average frequency reached 54 times;annual average hailing days were 0.1-2.7 d in Guizhou Province,and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hail was 3.8 times during each hail process;the frequency of hail was below 30 times in 52% of years and 30-80 times in 35% of years among 23 years.Hail could appear in the whole year,and 74% of hails occurred in spring,while winter had the fewest times.The results above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previous studies.Hail disaster mainly resulted in casualtie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and was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according to direct economic loss,namely Grade I(extremely severe hail disaster),Grade II(severe hail disaster),Grade III(comparatively severe hail disaster) and Grade IV(medium hail disaster).The defense zoning map of hail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 was made based on the frequency of hail and severe hail disaster,that is,the defense region at Grade I mainly distributed in Liupanshui City(in western Guizhou) and southern Guizhou;the defense region at Grade II was in the west,south and nor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while the rest was at Grade III.[Conclusion] The study was of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fense of hail disaster in Guizho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l disaster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Division of defense regio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Research on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Guizhou Province 被引量:2
2
作者 LUO Kun-yan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 562400,Chin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1年第3期113-119,共7页
Based on the eco-economy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nents of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of karst region in Guizhou Province.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 Based on the eco-economy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onents of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of karst region in Guizhou Province.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of karst region in Guizhou Province were analyzed.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s follows:low biological production of Guizhou Province;weak capacity of ecosystem;slow speed of storage and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 an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low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f energy;serious wastes of energy.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in Karst region.Some views in terms of maintenance and reconstruction of compound system,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laying stress on improving ecological system;choosing and cultivating the advanced species that suit the Karst region;improving the amount and speed of material accumulation,at the same time,introducing into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reduc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each section in economic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of ener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economic COMPOUND system KARST region of Guizh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逻辑与出路——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例
3
作者 张自强 何婕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0,共6页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社区参与 工分制 历史制度主义 郎德苗寨 贵州省
下载PDF
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张洪昌 王启超 +2 位作者 龙星宇 张克新 马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125,共14页
研究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特征,为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为研究区,运用综合指标法和障碍度模型,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态3个维度构... 研究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演化特征,为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为研究区,运用综合指标法和障碍度模型,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态3个维度构建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体系,分析黔东南州2013—2020年恢复力水平时空演化特征,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时空演化趋势符合适应性循环理论的利用和保存阶段特征.②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在空间格局上呈现集群化发展特点和“南强北弱”现象,恢复力平均水平由2013年的0.244增至2020年的0.373.③文化恢复力在各子系统恢复力水平中占主要作用.传统村落数量、土地利用强度、城乡收入差距为山地民族传统村落乡土—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大的3个因素.为此,在村落乡土—生态系统恢复力提升过程中,既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关键领域应对外部扰动的能力,同时也要协调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三者关系,以助于更加科学合理地推动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传统村落 恢复力 乡土—生态系统 障碍度
下载PDF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
5
作者 陈梓沐 严海龙 罗岚哲 《中国商论》 2024年第8期164-168,共5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说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其次,分析贵州近年来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省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国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说明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其次,分析贵州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并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价值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析,该体系将贵州省各市(区)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最后,文章对四大区域及贵州省整体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区域经济 区域协调发展 国民生产总值 因子分析
下载PDF
贵州省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测度与驱动因素研究
6
作者 罗岚哲 陈梓沐 严海龙 《中国商论》 2024年第8期37-40,共4页
数字经济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带来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文章选取2013—2022年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数字经济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带来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一种全新经济形态。文章选取2013—2022年贵州省9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各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通过实证检验驱动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贵州省9个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别不大;而金融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产业升级水平则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数字经济 区域发展 大数据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区域碳排放测算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7
作者 钟培元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本文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各类能源的消耗特征,提出全行业和区域内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以贵州省为例,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总能耗占比约为8%,在各行业中仅次于... 本文分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各类能源的消耗特征,提出全行业和区域内的碳排放测算方法,并以贵州省为例,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总能耗占比约为8%,在各行业中仅次于工业和居民生活,而能源消耗形式主要是柴油和汽油;全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量仍以化石能源产生为主,碳排放量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开始呈现降低趋势;贵州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碳排放量总体仍呈逐年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测算方法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区域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烟区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8
作者 杨丽梅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4期108-110,共3页
为了稳定烟区发展,提升烟农收入,推动烟草产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探索烟区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文章概述了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含义及发展特征,深入分析了贵州省现有的农业内部融合型、农业延伸拓展型和新技术渗透型3种烟区产业综合体... 为了稳定烟区发展,提升烟农收入,推动烟草产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探索烟区产业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文章概述了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含义及发展特征,深入分析了贵州省现有的农业内部融合型、农业延伸拓展型和新技术渗透型3种烟区产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贵州省3种烟区产业综合体为其他地区烟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可供复制的经验,各地在建设和发展烟区产业综合体时要注意把握相关要点,结合实际选择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烟区综合体 发展模式
下载PDF
Pioneer organisms after F-F mass extinction in Dushan region,Guizhou Province,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establishing new ecosystem 被引量:7
9
作者 WANG Yue1, 2, WANG Xunlian1 & SHI Xiaoying1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6年第5期449-460,共12页
After mass extinctions, most areas becam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s” lacking or even without ecosystem over an extensive region. Studying the pioneer organism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new ecosystem in t... After mass extinctions, most areas becam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s” lacking or even without ecosystem over an extensive region. Studying the pioneer organism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 new ecosystem in th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 is very important for revealing the evo- lution after bio-mass extinctions. In the Dushan regio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the trace fossils appeared and flourished evidently earlier than body fossils after Frasnian-Famennian (F-F) mass extinction. The pioneer organisms and pathfinders in th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s” are the trace-makers that are deposit-feeders with relatively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formation on or near the deposit surface. The trace-makers have undergone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that their trace structures changed from simple to complex, and their living and moving areas and spaces enlarged from linear to planar and then to three-dimension spaces. Those characters show that the ability of the trace-makers to deposits and their efficiency of looking for food have been enhanced gradually and that those trace-makers constructed gradually a base for the new ecosystem. This process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race fossils near the Precambrian-Cambrian boundary. In the Dushan area, only the recovery interval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Famennian body fossils, with no eminent radiation interval recognizable due to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C-D) mass ex- tinction. However, both the recovery and radiation intervals may be clearly recognized in the Famen- nian trace fossils based on their conformation and diversity. The evolu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race fossils in th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 is considered to have played a role of necessary foun- d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body fossils in the ecological chain. With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the unfavourable environment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F-F mass extinction, a new ecosystem was reconstructed in the “ecologically barren area” through a three-step process from the “original ecosystem” to “elementary ecosystem” and finally to the “developed eco-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ecosystem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the body fossils there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ONEER organisms reconstruction of ecosystem trace fossils F-F mass extinction Later Devonian Dushan region guizhou province China.
原文传递
基于MCI干旱综合指数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丹 龙俐 +2 位作者 张东海 任曼琳 陈娟 《干旱气象》 2023年第6期897-909,共13页
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级气象站1981年1月至2023年3月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及历史干旱灾情资料,从干旱过程演变特征、不合理跃变次数以及干旱日数与干旱灾情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MCI在贵州省... 基于贵州省83个国家级气象站1981年1月至2023年3月逐日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MCI)及历史干旱灾情资料,从干旱过程演变特征、不合理跃变次数以及干旱日数与干旱灾情的相关性等方面,分析MCI在贵州省的适用性,揭示贵州省干旱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分析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对贵州省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MCI在贵州省有较好的适用性。贵州西北部、北部及南部等地是干旱多发区,年干旱日数在40 d以上,东南部、西南部及中部一带干旱日数相对较少;西部春旱重、东部夏旱重。1981—2022年,贵州省平均年干旱日数和干旱强度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西部增加趋势明显,东部呈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干旱强度呈增加趋势且秋季最明显,春季和夏季则呈减弱趋势。1981—2022年贵州省共发生3次特强、9次强、17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27次,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均存在较大波动,总体呈弱增加趋势。贵州省及其9个市(州)1981—2022年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与干旱强度演变规律基本一致,总体呈高、低、高、低的阶段性变化。El Niño衰减年夏季贵州省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而La Niña衰减年夏季降水偏少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MCI 适用性 区域性干旱过程 灾情 ENSO
下载PDF
基于SPEI的贵州省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双变量区域频率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姜忠峰 许桂平 张凯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贵州省干旱事件发展规律及区域重现期特征,采用贵州省1960—2017年逐月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三阈值法游程理论、小波理论、Copula函数等方法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周期特征以及区域重现期特征进行分析。... 为深入探究贵州省干旱事件发展规律及区域重现期特征,采用贵州省1960—2017年逐月气象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采用三阈值法游程理论、小波理论、Copula函数等方法对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周期特征以及区域重现期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7年贵州省干旱整体上呈严重化趋势,各分区存在差异,其中黔西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最为明显,SPEI线性倾向率为-0.003/10a;干旱强度由高到底的分区排序依次为黔东、黔北、黔西南、黔中、黔西北、黔南,且黔中地区的干旱发生频率最高;贵州省四季干旱的主周期分别为18、15、30和8 a,空间上南北分布差异显著,周期较长的区域范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贵州省黔北地区的干旱重现期最小,表明此区域发生极端干旱事件的概率较大,遭受干旱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水资源管理及干旱风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双变量区域频率 联合重现期 游程理论 贵州省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贵州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特征及预测
12
作者 魏媛 吴长勇 杨园园 《绿色科技》 2023年第3期241-244,250,共5页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8年贵州省城乡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法、灰色预测模型等分析了其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城镇收入的重心向东北...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8年贵州省城乡收入的面板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法、灰色预测模型等分析了其城乡收入差距区域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城镇收入的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农村收入重心向东南缓慢移动,全省城乡收入的重心向东部方向缓慢转移;②2019~2035年贵州省城乡收入表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收入差距呈持续缩小态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贵州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城乡融合发展与现代化农业机制构建有机结合、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农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促进城乡收入平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特征 预测 贵州省
下载PDF
贵州苗药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13
作者 刘绍欢 骆沁羽 +4 位作者 梁语嫣 刘绍博 陶玲 龙庆德 沈祥春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1-805,共5页
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民族药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传统苗药的现代制剂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绿色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其医药工业产值居我国民族药之首。通过系统梳理贵州区域民族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 贵州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民族药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传统苗药的现代制剂因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绿色健康引起广泛关注,其医药工业产值居我国民族药之首。通过系统梳理贵州区域民族医药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禀赋,分析贵州苗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为实现苗药科技赋能,打造贵州苗药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苗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苗药 区域品牌 发展
下载PDF
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兰科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14
作者 吴天柔 安明态 +1 位作者 王琨 田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5-63,共9页
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可以反映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探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为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16种兰科植物叶片碳... 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差异可以反映植物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探究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键。为揭示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活型兰科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对贵州北盘江喀斯特地区16种兰科植物叶片碳(C)、氮(N)和磷(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附生兰和地生兰之间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在生活型上表现为地生兰叶片C/N和C/P含量显著低于附生兰(P<0.05),N、P含量显著高于附生兰,两者之间的C、N/P含量无显著差异。(2)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元素含量间的关系相似,C与N、P呈负相关,N、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C/N、C/P和N/P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C/P与N/P和C/N与C/P正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P<0.01)。(3)气温年较差等气候因子对附生兰叶片元素含量的差异变化具有更强的解释性,海拔等地形因子是影响地生兰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兰科植物 喀斯特 北盘江
下载PDF
中国西南滇黔桂关键资源远景新区锂地球化学时空分布特征及找矿预测
15
作者 乔宇 王学求 +4 位作者 韩志轩 刘福田 严桃桃 王强 吴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8-1847,共20页
锂因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备受关注。以往锂矿勘查主要集中于盐湖型和硬岩型锂矿,针对沉积型锂矿开展工作较少。本文聚焦于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以岩石和水系沉积物中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基础,分析区域内沉积型锂矿... 锂因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备受关注。以往锂矿勘查主要集中于盐湖型和硬岩型锂矿,针对沉积型锂矿开展工作较少。本文聚焦于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以岩石和水系沉积物中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基础,分析区域内沉积型锂矿成矿潜力。结果显示,中国西南滇黔桂地区水系沉积物锂含量平均值为46.7×10^(-6),显著高于全国背景值32×10^(-6)。以57.0×10^(-6)为异常下限,共圈定9个锂地球化学省,与已知的沉积型锂矿床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同时,锂异常浓集区与某些特定时代和岩性的地层分布密切相关。区内水系沉积物中锂元素含量受到岩石锂含量制约,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构造单元水系沉积物中的锂显著次生富集,以陆源碎屑岩为主的构造单元内水系沉积物中锂富集程度较弱。综合分析认为,西南滇黔桂地区锂异常带的形成受区域岩石类型、次生富集作用和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制约。该研究对了解西南滇黔桂地区锂元素次生聚集就位机制和指导沉积型锂资源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锂资源 地球化学省 次生富集 滇黔桂地区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特色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叙事性表达——以贵州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中颖 唐昌乔 《设计》 2023年第14期126-129,共4页
为改善当今市场上特色食品包装设计缺乏创新性、关联性、美观性的问题。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充分挖掘和分析贵州省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从包装的视觉、造型和材料三个方向为特色食品包装提供叙事性设计的创新... 为改善当今市场上特色食品包装设计缺乏创新性、关联性、美观性的问题。本文以贵州为例,通过充分挖掘和分析贵州省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从包装的视觉、造型和材料三个方向为特色食品包装提供叙事性设计的创新方法路径。从而赋予特色食品包装文化内涵,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与购买欲望,增加地方人民收益,同时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助力地方产业兴旺与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食品 包装设计 地域文化 叙事性 贵州省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城乡人类活动强度及其效应时空演变研究
17
作者 贺祥 林佳卉 张新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目的]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城镇与乡村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时空演变,为全面定量评估城乡人类活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引。[方法]通过构建城镇与乡村地区的人类活动... [目的]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以及城镇与乡村地区人类活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的时空演变,为全面定量评估城乡人类活动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和决策指引。[方法]通过构建城镇与乡村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及人类活动效应等模型方法,对贵州省各地市城乡人类活动强度及阈值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2010—2018年,贵州省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减弱(降低7.57%~28.57%),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增加22.72%~124.83%),城镇人类活动强度大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各地市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最低与最高阈值总体呈降低变化,但多数地市超过最高阈值(1.02~1.62倍),山区土地系统承受较高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影响。各地市城镇人类活动强度阈值呈增加变化,2018年城镇人类活动强度趋近最高阈值(0.940~0.997倍),城镇人地系统承受着较大压力。各地市单位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与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均呈增长变化(年均增长率8.60%~13.53%),单位乡村人类活动生态效应比城镇人类活动经济效应更显著(2.24~14.84倍)。[结论]尽管贵州省乡村人类活动强度呈减弱变化,城镇人类强度及阈值均呈增加变化,但其土地系统承受人类活动强度均较高,单位乡村和城镇人类活动经济与生态效应均增长变化,未来应该继续深入探究城镇与乡村人类活动强度测算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人类活动 区域效应 喀斯特山区 贵州省
下载PDF
意大利藏《黔省苗图全部》所见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事述评
18
作者 张振兴 杨璨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8,共12页
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藏《黔省苗图全部》是一部文本相对完整、装帧自成体系、收藏状况良好的晚期“百苗图”抄临本。此图册较此前所见“百苗图”诸抄临本,明显具有与时俱进、反映清末至民国初年时代巨变之特征,呈现“文古图今”这... 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藏《黔省苗图全部》是一部文本相对完整、装帧自成体系、收藏状况良好的晚期“百苗图”抄临本。此图册较此前所见“百苗图”诸抄临本,明显具有与时俱进、反映清末至民国初年时代巨变之特征,呈现“文古图今”这一编修特色。通过选取内中反映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事的代表性绘图,展开考论结合的研究,可望从中发现清末民初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情,为认识和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文化事项共有共享提供形象具体的佐证,并可为当下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来自历史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藏《黔省苗图全部》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共有共享
下载PDF
旅游体验下黔东南苗族文化基因的挖掘与传承
19
作者 叶芳羽 刘沛林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23-27,共5页
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驱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黔东南苗族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文化基因进行深入探讨,解码其文化基因,正确处理黔东南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的关系,在... 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驱动力,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黔东南苗族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理论内涵与文化基因进行深入探讨,解码其文化基因,正确处理黔东南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融合的关系,在有效保护与传承黔东南苗族文化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黔东南苗族文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语言接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的考察
20
作者 龚卿民 龙辉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4-60,共7页
语言接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同时语言接触也能从语言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源流。通过考据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苗语汉借词的词源发现,明清以降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的苗语对汉语字词的借用呈现出上古、... 语言接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途径之一,同时语言接触也能从语言维度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源流。通过考据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苗语汉借词的词源发现,明清以降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的苗语对汉语字词的借用呈现出上古、中古、近现代三个阶段性的历史层次,且该地区苗语对汉语借词的实际运用主要表现在一部分苗语日常用语直接将汉语词语变调使用,并保持原汉语意思不变;一部分苗语与汉语共用同一词源,发音不变但意思发生改变。同时前缀变调及连续变调原则也成为影响该地区苗语歌曲和部分苗族亲属称谓形成的重要因素。从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的案例可以得出,语言接触促使了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并对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接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贵州苗语东部方言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