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oral 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prior to the Ludian Ms6.5 and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s 被引量:3
1
作者 Hao Hongtao Wei Jin +2 位作者 Hu Minzhang Liu Ziwei Li Hui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5年第6期429-436,共8页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Using mobile gravity data from the central area of Sichuan and Yunnan Provi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vity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s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August 3rd, 2014, and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that occurred on November 22 nd, 2014; th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was also explor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Prior to both earthquakes, gravity variation exhibited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s those observed before both the Tangshan and Wenchuan earthquakes, in which typical precursor anomalies were positive gravity variation near the epicenter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high-gravity-gradient zone across the epicenter prior to the earthquake.(2) A relatively accurate prediction of the occurrence locations of the two earthquakes was made by the Gravity Network Center of China(GNCC) based on these precursor anomalies. In the gravity study report on the 2014 earthquake trends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2013, the Daofu-Shimian sec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Xianshuihe and Longmenshan fault zones was not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predicted magnitude of 6.5, which covered the epicenter of th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e. In another report on earthquake trends in southwestern China submitted in mid-2014, the Lianfeng, Zhaotong fault zone was also classified as an earthquake-risk region with a magnitude of 6.0, and the central area of this region basically overlapped with the epicenter of the Ludian Ms6.5 earthquake.(3) The gravit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reasonably consistent with crustal movements, and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is likely the primary cause of gravity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an ms6.5 earthquake Kangding ms6.3 earthquak Gravity variation Gradient zone Mechanism of gravity variation Crustal movement Deep material migration Sichuan-Yunnan area
下载PDF
2020年尼玛M_(W)6.3地震同震及震后断层滑动特征
2
作者 刘洋 张宇 +1 位作者 温扬茂 杨九元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6期643-652,共10页
2020年尼玛M_(W)6.3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羌塘块体依布茶卡地堑北部.震中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复杂,近场地面观测台站、数据较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空... 2020年尼玛M_(W)6.3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羌塘块体依布茶卡地堑北部.震中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复杂,近场地面观测台站、数据较少.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具有全天候、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等监测优势,能够弥补近场地面形变观测的不足.然而,已有研究对该次地震发震断层、同震及震后断层滑动特征的观点存在差异,且仅采用运动学模型提取震后断层余滑特征.本文利用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升、降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该次地震不同视角的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地震同震断层几何及滑动分布,采用应力驱动的震后余滑模型对震后断层滑动进行建模分析,并且探讨了地震发震断层及断裂带摩擦属性特征.结果表明,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在震中区域连续光滑、整体呈NNE-SSW走向,断层南东侧区域形变均较为显著且沿视线向以下降为主.同震断层破裂以正断为主,兼有左旋走滑分量,走向角为31.43º,倾角为45.79º,同震断层滑动主要位于地下3.58~10.75 km,最大滑动量为1.33 m,矩震级为M_(W)6.33.应力驱动的震后余滑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尼玛M_(W)6.3地震近6个月的InSAR震后形变场,震后余滑主要发生在同震断层显著滑动区域南西段的上侧、下侧及南西侧,最大值为47.2 cm.尼玛M_(W)6.3地震发震断层可能为位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中部、倾向SEE的正断层,发震断裂带摩擦属性可能非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M_(W)6.3地震 同震 震后 断层滑动 应力驱动
下载PDF
2008年大柴旦M_w6.3级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及断层参数反演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洋 许才军 +1 位作者 温扬茂 何平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02-1209,共8页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 2008年11月10日,青海省大柴旦地区发生了Mw6.3级地震。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升降轨SAR数据和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地震断层参数,然后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确定了较优断层倾角,同时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使得上盘区域沿降轨、升轨视线向分别产生最大约8.5cm、10cm的抬升;较优断层倾角为47.9°;地震滑动未延伸至地表,主要发生在地下8.2~23.7km深度范围内,最大和平均滑动量为0.5m和0.19m,平均滑动角为104.9°。反演的地震矩为3.74×1018 N·m,矩震级为Mw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柴旦Mw6.3级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反演 滑动分布
下载PDF
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前后震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晁军 李占维 +5 位作者 王翠萍 王彦伟 包岩斌 赵蒙生 王彬 李泰来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32,共8页
从时空变化特征、震源参数、地震波谱特征、b值、Vp Vs、Q值、持续时间衰减比、Ap As等方面对1976年 4月 6日和林格尔 6 3级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着重分析了地震前后 2年左右出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特征 ,以提取和林格尔 6 3... 从时空变化特征、震源参数、地震波谱特征、b值、Vp Vs、Q值、持续时间衰减比、Ap As等方面对1976年 4月 6日和林格尔 6 3级地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着重分析了地震前后 2年左右出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变化特征 ,以提取和林格尔 6 3级地震的短临信息。分析后认为此次地震出现的震兆特征与包头 6 4级地震、张北 6 2级地震某些方面有相似处 ,对探讨分析未来阴山、燕山地震带浅源中强震的孕育过程及提取临震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林格尔6.3级地震 震兆特征 震源深度 b值 波速比 Q值 1976年 地震波 震源参数
下载PDF
利用InSAR获取2020年新疆于田M_(W)6.3地震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超亚 董彦芳 +3 位作者 洪顺英 孟国杰 黄星 刘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79,共18页
本文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B升降轨SAR数据,提取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M_(W)6.3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利用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约束,分别采用MPSO算法和Bayesian方法反演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均匀滑动的几何参数,并进行对比。... 本文基于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B升降轨SAR数据,提取了2020年6月26日新疆于田M_(W)6.3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利用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约束,分别采用MPSO算法和Bayesian方法反演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均匀滑动的几何参数,并进行对比。然后采用SDM方法获得发震断层非均匀滑动分布,并分析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断层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同震形变场以NS向为长轴,总体呈现西部沉降而东部隆升的特点,而且隆升量明显小于沉降量;滑动分布反演表明发震断层的平均滑动量为0.13m,平均滑动角为-104.56°,此次地震为典型的正断破裂事件,最大滑动量约0.55m,最大滑动量处滑动角为-105.2°,位于断层倾向深度14.42km,释放的地震矩能量约3.65×10^(18)N·m,相当于矩震级M_(W)6.3;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西部琼木孜塔格断层、硝尔库勒南缘断层等起到应力卸载作用,对北部的木孜鲁克—鲸鱼湖断层起到应力加载作用,结合同震库仑应力对周围断层的扰动情况,此次地震可能对琼木孜塔格断裂带和木孜鲁克—鲸鱼湖断裂带的西端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0年于田M_(W)6.3地震 INSAR 形变反演 断层参数 滑动分布
下载PDF
地震同震形变场失相干恢复方法研究——以2009年拉奎拉M_(W)6.3地震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进田 申旭辉 +1 位作者 张景发 罗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4-612,I0002,共10页
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中,干涉相干是局部干涉条纹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但是由于各种失相干源的影响,会出现失相干现象,而这可能会丢失重要的形变数据。本文首先利用ENVISAT ASAR的两景影像获得了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的带有... 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中,干涉相干是局部干涉条纹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但是由于各种失相干源的影响,会出现失相干现象,而这可能会丢失重要的形变数据。本文首先利用ENVISAT ASAR的两景影像获得了2009年意大利拉奎拉M_(W)6.3地震的带有失相干现象的同震形变场,对数据预处理后再使用移动窗口克里金法对拉奎拉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行插值处理,恢复了形变图的失相干区域,之后进一步通过正反演获得同震形变场,并与上一步的插值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插值结果与反演结果在极震区吻合得很好,验证了移动窗口克里金插值法恢复失相干的可靠性,说明插值法可以成为实现地震同震形变场失相干恢复的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2009年拉奎拉M_(W)6.3地震 移动窗口克里金法 正反演 失相干恢复
下载PDF
2008—2016年青海地区M_S≥5.0显著地震短临跟踪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玉虎 马震 +3 位作者 王培玲 张晓清 马建新 王元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8年第1期18-25,共8页
对2008—2016年青海地区M_S≥5.0显著地震短临跟踪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对地震活动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客观呈现当时进行地震观测、决策的过程和思想,总结有效的地震活动规律,以期望对未来区域强震的短临预测预报及震情跟踪提供借鉴。
关键词 唐古拉5级震群序列 大柴旦6.3级、6.4级地震 玉树7.1级地震 门源6.4级地震 短临跟踪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中谷村一带的最新地表破裂讨论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明明 陈立春 +5 位作者 曾蒂 李彦宝 梁明剑 高帅坡 王冬兵 罗亮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9-980,共12页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是2014年康定M_(S) 6.3地震的发震断裂段,其最新一次地表破裂事件(1725年康定7级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是最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大震的危险地段之一。获得色拉哈段最新地震地表破裂的展布范围对确定断裂带的... 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是2014年康定M_(S) 6.3地震的发震断裂段,其最新一次地表破裂事件(1725年康定7级地震)的离逝时间较长,是最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表破裂型大震的危险地段之一。获得色拉哈段最新地震地表破裂的展布范围对确定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历史、评估断裂带的未来地震危险性以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色拉哈段最新地表破裂的北西端位置仍存有较大争议。对此,在以往资料认为没有同震地表破裂的中谷村一带开挖了探槽组,获得了这一带的破裂历史,其最新一次事件(E6)的限定年代为A.D.746±51之后。综合探槽剖面证据和附近的断错地貌特征以及历史地震资料,探槽揭露的最新事件E6可能对应1725年康定7级地震,色拉哈段的地表破裂北西端至少已延伸到中谷村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色拉哈段 地震地表破裂 探槽 2014年康定6.3级地震
下载PDF
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6.9地震对后续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振月 万永革 +3 位作者 靳志同 杨帆 胡晓辉 李泽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108,共18页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 基于2017年11月18日西藏米林M 6.9地震的破裂模型,分别计算了2种接收断层选择方案下,不同深度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空间分布。一种方案认为接收断层的参数和发震断层一致;另一种方案假设断层的方位随机分布,选择在主震同震应力场作用下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根据以上2种方案下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讨论主震对震后短期内余震以及2019年4月24日西藏墨脱M 6.3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接收断层和发震断层一致时,各深度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正值区的余震比例较小,正值区余震的震源机制和主震相似,分析认为是主震继续破裂所导致。2)各深度大部分余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负值区,考虑可能是由于这些余震和主震的震源机制差异较大所致。通过选择最容易发生错动的断层面作为接收断层面计算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结果可发现,不同深度的余震均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大于触发阈值0.01MPa的范围内,说明所有余震均有被触发的可能性。推测处于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负值区的余震可能发生在主震剧烈破裂导致的破碎带内,从而导致其震源机制解与主震存在较大差异。破碎带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震源区的弹性常数值,文中的结果也说明考虑震源区内外弹性常数的差异对准确估计震源区内地震之间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是有益的。,根据不同机构和作者利用不同资料和方法给出的墨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计算得到一个与这些震源机制差别最小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进而据此中心震源机制解定量计算了米林地震对墨脱地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影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在墨脱地震中心震源机制解的2个节面上产生的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的量值都很小,说明墨脱地震是一次独立于米林地震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林 M6.9地震 破裂模型 接收断层 静态库伦破裂应力变化 墨脱 M6.3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