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0th Annual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on Marine Biology in the Nansha Islands and Adjacent Sea Area
1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5年第3期237-237,共1页
关键词 Annual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on Marine Biology in the Nansha islands and adjacent sea area
下载PDF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监测数据集
2
作者 李娜 张雨轩 +4 位作者 栾青杉 韦超 赵永松 张婉茹 单秀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生物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生物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 长岛毗邻海域 群落结构 海岛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3
作者 周晓东 赵寒冰 +7 位作者 倪孝品 张翔玉 徐坪 韩庆喜 陈万东 陈舜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849.79±2 513.84)g/Agt;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1 149±1 589)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985.30±2 159.23)g/Agt,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该海域贝类群落优势种较稳定,群落的功能和性质由少数种类控制。本研究为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附近海域 群落结构 贝类资源
下载PDF
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贾胜华 曾江宁 +4 位作者 廖一波 寿鹿 黄伟 高爱根 汤雁滨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92,共10页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 为了解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4月在该海域布设35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采样,并获取相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2种,其中多毛类57种,甲壳动物34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5种,其它类动物7种。各调查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目在1~22种之间,瓯江口附近站位物种数较少。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3.3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21个/m^2。多毛类具有种数上的优势,软体动物具有生物量和密度上的优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9、2.45和0.66。通过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异蚓虫-薄云母蛤-绒毛细足蟹-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Ⅰ),薄云母蛤-异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群落(群落Ⅱ)和其他群落(群落Ⅲ)。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底层海水的温度、盐度、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溶解性无机氮、化学需氧量以及表层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等。AB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扰动,但基本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无明显变化,种类组成由以多毛类和软体动物为主转变为以多毛类和甲壳动物为主,且个体较大的棒锥螺大量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洞头列岛及邻近海域
下载PDF
南沙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样品中甾、萜类化合物研究
5
作者 周世新 曾凡刚 +3 位作者 李原 罗斌杰 段毅 宋之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A12期163-167,共5页
本文对南沙及其邻近海区表层样品中甾、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组分GS-MS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甾、萜烷。甾烷和五环三萜烷的相对丰度和构型特征表明,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经历了一定的演化,具有丰富的"地质型&... 本文对南沙及其邻近海区表层样品中甾、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组分GS-MS分析,检测出丰富的甾、萜烷。甾烷和五环三萜烷的相对丰度和构型特征表明,沉积物中可溶有机质经历了一定的演化,具有丰富的"地质型"甾萜烷,一些样品的成熟度参数反映出有机质演化已进入生油门槛。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原生有机质在特定的物化条件下(温度、压力和粘土矿物催化)演化形成,与石油烃污染和再造有机质并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 沉积物 甾萜烷 南沙海区 有机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南沙海区沉积物剩余磁化强度与古气候旋回
6
作者 汤贤赞 王保贵 +1 位作者 袁友仁 侯红明 《热带海洋》 CSCD 1993年第3期32-37,共6页
根据南沙海区NS87-11柱样沉积物Mr(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曲线与δ^(18)O(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平行对比,发现Mr的波峰、波谷与δ^(18)O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的波峰、波谷相对应。表明南沙海区沉积物的Mr记录了暖→冷→暖古气候旋回变化的特征,... 根据南沙海区NS87-11柱样沉积物Mr(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曲线与δ^(18)O(氧同位素)变化曲线平行对比,发现Mr的波峰、波谷与δ^(18)O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的波峰、波谷相对应。表明南沙海区沉积物的Mr记录了暖→冷→暖古气候旋回变化的特征,反映了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波动周期。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可以证实这一特征。这预示海洋沉积物的Mr不仅可作为探索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而且可能成为第四纪磁性地层对比、划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磁化 强度 古气候 波峰 海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